紫丁香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25-07-04浏览次数:12

【药名】

紫丁香 Zidingxiang 《新华本草纲要》

 

 

【来源】

为木犀科植物紫丁香的叶及树皮。

 

 

【原植物】

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 [S. vulgaris L. var. oblata Franch.] 又名:华北紫丁香《中国树木分类学》,紫丁白《中国植物志》。

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5m。树皮灰褐色或灰色。小枝、花序轴、花梗、苞片、花萼、幼叶两面以及叶柄密被腺毛。单叶对生;叶柄长1~3cm;叶片革质或厚革质,卵圆形至肾形,宽常大于长,长2~14cm,宽2~15cm,先端短凸尖至长渐尖或锐尖,基部心形、截形至近圆形,或宽楔形;萌枝上叶片常呈长卵形。圆锥花序直立,由侧芽抽生,近球形或长圆形,花梗长0.5~3mm;花萼长约3mm,萼齿渐尖、锐尖或钝;花冠紫色,长1.1~2cm,花冠管圆柱形,长0.8~1.7cm,裂片呈直角开展,卵圆形、椭圆形至倒圆形;雄蕊2,花药黄色,位于距花冠管喉部0~4mm处。蒴果倒卵状椭圆形、卵形至长椭圆形,长1~1.5cm,先端长渐尖,光滑。花期4~5月,果期6~10月。

生于山谷溪边、山坡丛林或滩地水边。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以至西南达四川西北部。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我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山地,海拔300~1500m河谷、沟头处均产。阳性,能耐半阴,喜肥沃、疏松的湿润土壤。耐旱,忌水涝,抗寒性强,但不耐高温潮湿。

栽培技术 可以播种、压条、扦插、分株和嫁接繁殖。但一般采用扦插和嫁接繁殖。嫁接砧木可用小叶女贞、水蜡和流苏的苗木。

田间管理 移栽时最好将枝干短截修剪,并带土以保成活,树形要求整齐,不要偏冠,嫁接苗要经常注意砧木萌芽的修剪。遇旱时要适当浇水。夏季还应适当施肥,保证花芽分化,保证次年多开花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

叶中分离出D-甘露醇(D-mannitol),酪醇(tyrosol),反式--羟基肉桂酸(E-p-hydroxy cinnamic acid),3,4-二羟基苯乙醇(3,4-dihydroxyphenethyl alcohol),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及丁香苦甙(syringopicroside[1]

 

 

【药理】

1. 对心血管作用 叶的乙酸乙酯抽提液(1:2),以2.5ml/min速度向豚鼠颈静脉输注,随着血药浓度增加,心率逐渐减慢,S-T段呈水平上移或下降,T波高大、倒置,双相或低平,房室传导阻断,甚或形成室性自搏性节律;血压逐渐下降(有的先短暂升高再缓慢下降),最后发生传导阻滞,心跳、呼吸停止[1]

2. 抗惊厥作用 叶的乙酸乙酯抽提液(1:20.6ml/20g作腹腔注射,对士的宁所致小鼠惊厥作用有明显保护作用。但对尼可刹米致惊作用则保护作用不强[1]

3. 抗菌作用 紫丁香叶水浸剂抗菌效果最好,净化水提液次之,挥发油部分、叶绿素部分和甲醇溶液部分无抗菌作用。水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各型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鼠伤寒沙门菌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对耐磺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各型痢疾杆菌,水浸液也有明显的抗菌作用[2]。紫丁香叶中的酪醇、反式--羟基肉桂酸、3,4-二羟基苯乙醇、3,4-二羟基苯甲酸、丁香苦甙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3,4-二羟基苯乙醇抑菌活性最强,对痢疾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6.25mg/ml[3]

4. 其他作用 叶的乙酸乙酯抽提液0.6ml/只灌服对氨水引咳小鼠有明显镇咳作用[1]。丁香苦甙在药理实验中有较强的利胆作用[3]

5. 毒性 叶的乙醇乙酯抽提液给小鼠静注给药,按序贯法测得LD₅₀120.28±12.29g/kg;叶的水煎剂(1:10),在最大剂量(0.6ml/20g)组内,无1只动物死亡[1]

 

 

【药性】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主治急性泻痢,黄疸型肝炎,火眼,疮疡。

《长白山植物药志》:用于腹泻,肝炎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6g

 

 

【制剂】

紫丁香叶胶囊紫丁香叶350g,曼陀罗叶50g。取上述两味药,混合粉碎,过100目筛,装胶囊,每粒装0.4g。功能理气止痛,消炎止痢。用于细菌性痢疾,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辽宁医药》1975,增刊(2):29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急性菌痢和腹泻 取丁香叶(长春地区多为朝鲜丁香 Syringa dilatata Nakai和紫丁香 Syringa oblata Lindl.,于9~10月间采收),阴干后研成细末,制成片剂或胶囊剂,每次服1g,每日3次。治疗201例,结果治愈率为90.5%,平均治愈日数6.23d。又用丁香叶与石榴皮、五倍子配伍,共研细末,制成速天痢片剂服用,治疗菌痢309例,结果治愈率为93.2%,平均治愈日数4.64d[1]

2. 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用华北紫丁香的叶,制成片剂(浓缩浸膏片),成人每服8~10片,每日3次,治疗434例。结果:治愈388例,占89.4%;好转46例,占10.6%。平均住院25.5d,主要症状恢复7.4d[2]

 

 

集解

《植物名实图考》:《草花谱》:紫丁香,花如细小丁香而瓣柔,色紫,蓓蕾而生。按丁香北地极多,树高丈余,叶如茉莉而色深绿,二月开小喇叭花,有紫、白两种,百十朵攒簇,白者香清,花罢结实如连翘。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王丹丹,等. 药学学报,19821712):951

药理

[1] 孙士华,等. 中医药信息,1986,(2):37

[2] 黑龙江中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等. 中医药学报,1979,(1):36

[3] 王丹丹,等. 药学学报,19821712):951

现代临床研究

[1] 王进,等. 吉林中医药,1992,(5):37

[2] 吉林医科大学一院传染科. 中草药通讯,1978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