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25-07-04浏览次数:11

【药名】

紫荆皮 Zijingpi 《开宝本草》

 

 

【异名】

肉红、内消《纲目》,紫荆木皮《本草经疏》,白林皮《分类草药性》。

 

 

【释名】

《本草纲目》:其木似黄荆而色紫,故名。其皮色红而消肿,故疡科呼为肉红、内消。

 

 

【品种考证】

《纲目》在紫荆项下载有历代本草对紫荆的论述,如早在唐代《本草拾遗》即载:田氏之荆也,至秋子熟,正紫,圆如小珠,名紫珠,江东林泽间尤多。仅据此文字描述,似与马鞭草科紫珠属(Callicarpa L.)植物相像。宋代《本草图经》则载:紫荆,旧不著所出州郡,今处处有之,人多于庭院间种植,木似黄荆,叶小,无桠,花深紫可爱。或云田氏之荆也,至秋子熟如小珠,名紫珠,江东林泽间尤多。书中并绘有紫珠图,观其树形又似千屈菜科植物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尔后,宋代《本草衍义》卷十五载:紫荆木,春开紫花甚细碎,共作朵生,出无常处,或生于木身之上,或附根土之下,直出,花罢叶出,光,微圆,园圃间多植之。从其开花期为春天,而且花罢叶出的生物学特性,与豆科植物紫荆(Cercis chinensis Bunge)相符合。《纲目》除了引苏颂之言:其木似黄荆而色紫外,又载:高树柔条,其花甚繁,岁二三次,并绘有紫荆图,观其树形与《本草图经》中的紫珠相像。可见古代本草所述紫荆有异物同名存在。清代《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五)对此曾作简要确切的考辨,云紫荆,《开宝本草》始著录,处处有之,又《本草拾遗》有紫荆子,圆紫如珠,别是一种,湖南亦呼为紫荆,《梦溪笔谈》未能博考,李时珍并为一条,亦踵误。并绘有紫荆图,与豆科植物紫荆完全吻合。

 

 

【来源】

为豆科植物紫荆的树皮。

 

 

【原植物】

紫荆Cercis chinensis Bunge 又名:满条红(陕西、江西、湖南),紫花树、清明花(湖南)。

落叶小乔木或大灌木,栽培的常呈灌木状,高可达15m。树皮幼时暗灰色而有光滑,老时粗糙而作片裂。幼枝有细毛。单叶互生;叶柄长达3cm;叶片近圆形,长6~14cm,宽5~14cm,先端急尖或骤尖,基部深心形,上面无毛,下面叶脉有细毛,全缘。花先叶开放,4~10朵簇生于老枝上;小苞片2,阔卵形,长约2.5mm;花梗细,长约6~15mm;花萼钟状,5齿裂;花玫瑰红色,长约1.5~1.8cm,花冠蝶形,大小不等;雄蕊10,分离,花丝细长;雌蕊1,子房无毛,具柄,花柱上部弯曲,柱头短小,呈压扁状。荚果狭长方形,扁平,长5~14cm,宽约1~1.5cm,沿腹缝线有狭翅,暗褐色。种子2~8颗,扁,近圆形,长约4mm。花期4~5月,果期5~7月。

生于山坡、溪边、灌丛中。通常栽培于庭园向阳的地方。分布于华北、华东、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性喜光、向阳,耐寒。宜肥沃土壤,怕涝,萌蘖性强。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育苗移栽为主,也可用分蘖、压条繁殖法。种子繁殖:种子用湿沙层积贮藏,播种时用60℃温水浸泡2d,幼苗移栽1次,追肥2~3次,3年生苗定植。

病虫害防治 立枯病:危害幼苗,可喷硫酸铜液防治。刺蛾:夏、秋季为害。

 

 

【采收加工】

7~8月剥取树皮,晒干。

 

 

【药材及产销】

紫荆皮 Cortex Cercis Chinensis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树皮呈筒状或槽状或不规则的块片,向内卷曲,长6~25cm,宽约3cm,厚3~6mm,外表灰棕色,粗糙,有皱纹,常显鳞甲状;内表面紫棕色,或红棕色,有细纵纹理。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灰红棕色。对光照视,可见细小的亮点。气无,味涩。

显微鉴别 皮横切面:木栓层数列细胞,棕色。皮层中有石细胞群和纤维束及晶纤维束,石细胞壁较薄。射线喇叭状,韧皮部有纤维及晶纤维束散在。薄壁细胞内充满淀粉粒。

粉末特征 红棕色。晶鞘纤维长450~700μm,直径20~35μm,草酸钙棱晶直径20~30μm石细胞类圆形,直径60~200μm淀粉粒众多。

 

 

【药理】

1. 抗炎镇痛作用 本品树皮煎剂20g/kg灌服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及角叉菜胶所致小鼠足肿胀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并能明显抑制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表明有明显抗炎、镇痛作用。但对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睡眠时间及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睡眠数均无协同效果,表明无镇静作用[1]

2. 对肠道平滑肌的影响 本品树皮煎剂40mg/ml浓度可抑制离体大鼠十二指肠平滑肌的自发运动,使收缩幅度降低,频率减慢。20mg/ml还显著拮抗乙酰胆碱、氯化钡所致肠管痉挛,表明有解痉作用[1]

3.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本品树皮煎剂于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以及红色毛癣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曾报告还可抑制流感病毒,并延缓埃可病毒所致细胞病变[1,2]

4. 毒性 本品树皮煎剂灌服对小鼠的LD₅₀100.5±10.8g/kg[1]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泥土,切宽丝,干燥,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紫荆树皮为丝状。外表皮灰棕色,有皱纹;内表面紫棕色,有细纵纹理。切面灰红色,对光照视可见小亮星。质坚实。气微,味涩。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苦,性平。归肝经。

1. 《开宝本草》:味苦,平,无毒。

2. 《纲目》:入手、足厥阴血分。

 

 

【功能主治】

活血,通淋,解毒。主治妇女月经不调,瘀滞腹痛,风湿痹痛,小便淋痛,喉痹,痈肿,疥癣,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1. 《日华子》:紫荆木通小肠,皮梗同用。

2. 《开宝本草》:主破宿血,下五淋,浓煮服之。

3. 《纲目》:活血行气,消肿解毒,治妇人血气疼痛,经水凝涩。

4. 《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咽喉、牙痛,女人月经不调,红崩白带,散血止痛。癣疮。

5.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治喉痹,外用涂蛇虫咬伤。

6. 《河北中草药》:治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孕妇禁服。

 

 

【附方】

1. 治妇人血气 紫荆皮为末,醋糊丸,樱桃大。每酒化服一丸。(《妇人良方补遗》)

2. 治鹤膝风挛 真紫荆皮。老酒煎,候温常服。(《直指方》)

3. 治产后诸淋 紫荆皮五钱。半酒半水煎,温服。(《妇人良方补遗》)

4. 治一切痈疽、发背、流注、诸肿毒冷热不明者 川紫荆皮(炒)五两,独活(去节,炒)三两,赤芍药(炒)二两,白芷(生)一两,木蜡(又名望见消、阳春雪,随加减妙,即石菖蒲)。为末。用葱汤调热敷。(《外科集验方》冲和仙膏,又名:黄云膏、仙膏)

5. 治内消初生痈肿 白芷、紫荆皮。为末酒调。(《外科集验方》一胜膏)

6. 治痔疮肿痛 紫荆皮五钱。新水食前煎服。(《直指方》)

7. 治伤眼青肿 紫荆皮。小便浸七日,晒研。用生地黄汁、姜汁调敷,不肿用葱汁。(《永类钤方》)

 

 

【制剂】

紫蝥擦剂紫荆皮500g,斑蝥6g,百部250g,雄黄125g,樟脑500g,水杨酸250g60%乙醇5000ml。将紫荆皮、斑蝥、百部用60%乙醇浸泡1星期后取药液,加水杨酸、樟脑溶解。再把雄黄水飞成极细粉混合,加60%乙醇至5000ml,摇匀即得。功能祛湿杀虫,除风止痒。用于神经性皮炎、牛皮癣等,皮肤淀粉样病变。用时涂患处,用前摇匀,皮肤破损处不宜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443):44

 

 

【药论】

论紫荆皮活血消肿解毒之功

李时珍:紫荆气寒味苦,色紫性降,入手足厥阴血分。寒胜热,苦走骨,紫入营,故能活血消肿,利小便而解毒。杨清叟《仙传方》有冲和膏,以紫荆为君,盖得此意也。(《纲目》)

刘若金:诸味之活血者多属辛温,以血得温则行也。其解毒者多属苦寒,以毒为辛热之所结也。药味(紫荆)能活血而解毒,则必非苦寒,亦非苦温,本草所谓气平者是也。但先哲谓平即凉,或者于解毒之用切乎。濒湖氏谓取蜀产其苦味如胆者,盖察其性非辛温,故以极苦者为功,苦主涌泄故也。此味活血解毒,功能并奏,则血瘀而有热者,岂非适宜之善物乎。(《本草述》)

附注 另有云南紫荆Cercis yunnanensis Hu et Cheng[C. glabra Pamp.] 分布于云南,根皮在民间作紫荆皮用。根皮呈圆筒状或不规则块片状,外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有横纹,内表面深棕色,具细纵纹。

 

 

【参考文献】

药理

[1] 张白嘉,等. 中药材,19911412):33

[2]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下册). 1.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364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