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猕猴桃Mihoutao 《开宝本草》
【异名】
藤梨、木子、猕猴梨《开宝本草》,羊桃《医心方》,阳桃《日用本草》,大零核、猴仔梨《福建民间草药》,大红袍《贵州民间方药集》,杨桃《江西草药》,绳梨、金梨、野梨《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山洋桃《贵州草药》,狐狸桃(江西《草药手册》),洋桃果《安徽中草药》,甜梨《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毛桃子、毛梨子(四川),野洋桃、公洋桃(湖南),鬼桃(陕西、湖南)。
【品种考证】
猕猴桃首载于《开宝本草》,谓:“生山谷,藤生著树,叶圆有毛,其形似鸡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本草衍义》曰:“猕猴桃,今永兴军南山(今陕西长安以东至华县之地)甚多,食之解实热,过多则令人脏寒泄,十月烂熟,色淡绿,生则极酸,子繁细,其色如芥子,枝条柔弱,高二三丈,多附木而生,浅山傍道则有存者,深山则多为猴所食。”所述与今猕猴桃相符。《纲目》有附图1幅。《植物名实图考》载:“李时珍解羊桃云,叶大如掌,上绿下白,有毛,似苎麻而团。”“枝条有液,亦极粘。”此正是猕猴桃之特征。
【来源】
为猕猴桃科植物猕猴桃的果实。
【原植物】
猕猴桃 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
藤本。幼枝赤色,同叶柄密生灰棕色柔毛,老枝无毛;髓大,白色,片状。单叶互生;叶柄长达6 cm;叶片纸质,圆形、卵圆形或倒卵形,长5~17 cm,先端突尖、微凹或平截,基部阔楔形至心脏形,边缘有刺毛状齿,上面暗绿色,仅叶脉有毛,下面灰白色,密生灰棕色星状绒毛。花单生或数朵聚生于叶腋;单性花,雌雄异株或单性花与两性花共存;萼片5,稀为4,基部稍连合,与花梗被淡棕色绒毛;花瓣5,稀4,或多至6~7片,刚开放时呈乳白色,后变黄色;雄蕊多数,花药背着;子房上位,多室,花柱丝状,多数。浆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3~5 cm,密生棕色长毛,有香气。种子细小,黑色。花期6~7月,果熟期8~9月。
生于山地林间或灌丛中,常缠绕于他物上。分布于中南及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潮湿环境,常生长在年平均气温10℃以上、相对湿度70%~80%,年降水量1000 mm的阴湿隐蔽的森林边缘、荒坡、灌木丛中,气温8℃以上开始萌发,低于8℃,则受冻害。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适宜排水良好,腐殖质丰富的微酸性砂质壤土。
栽培技术 用种子、扦插、分株繁殖。种子繁殖:9~10月采充分成熟的果实,选果大、端正、味好、无病虫害果实,经后熟一段时间后,洗出种子阴干。种子需低温打破休眠,沙藏2~3个月取出播种。也可秋播,次年春出苗。育苗地要求土壤疏松,施足基肥,深耕细耙,作1 m宽畦,3月下旬播种,将混细沙的种子均匀撒播或条播,覆细沙土,喷水,保持湿润。扦插繁殖:绿枝扦插法,6月上旬选中部组织充实良好新梢,剪留3个芽,基部剪口距芽3 cm处剪断,下部剪口用快刀削平。每支插条大叶留1片,小叶留2片,最好用萘乙酸钠2×10⁻⁴~5×10⁻⁴液浸3~4 h后扦插。插床深翻施肥,铺干净河沙20~25 cm,充分灌水,等水渗后按行株距20 cm×8 cm扦插,1个月左右开始生根。根插,早春挖取直径1~2 cm粗细根,剪成10~15 cm长,平埋苗床中,覆土5~10 cm。压条,5月上旬选生长旺盛当年枝条,基部环剥3 cm左右,然后用蘸2×10⁻⁴~5×10⁻⁴的萘乙酸钠溶液的脱脂棉,将环剥部分包起来,3 h后打开,埋入土中深10~15 cm,促进生根。分株繁殖:在春季萌动前将优良植株根蘖苗刨出,把连带的根切断分别移栽。
田间管理 搭2 m高荫棚,有斜、平顶2种,架长5 m,高1.8~2 m,柱间距4 m×4 m,每1 m拉铁丝1条,以利爬蔓,冬季1月份,夏季7月上旬剪除基部徒长枝。8月下旬进行枝条摘心,5~7月追施尿素或人粪尿2~3次。全年注意灌水,深秋至入冬前灌水1~2次,土壤解冻后春灌2~3次,每年松土除草3~5次。中耕以浅耕为宜,寒冷地区注意防霜冻。
【采收加工】
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采摘成熟果实,鲜用或晒干用。
【药材及产销】
猕猴桃 Fructus Actinidiae Chinensis 产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河南,西北也有。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浆果近球形、圆柱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4~6 cm。表面黄褐色或绿褐色,被茸毛、长硬毛或刺毛状长硬毛,有的秃净,具小而多的淡褐色斑点,先端喙不明显,微尖,基部果柄长1.2~4 cm,宿存萼反折;果肉外部绿色,内部黄色。种子细小,长2.5 mm。气微,味酸、甘、微涩。
【化学成分】
猕猴桃果实含猕猴桃碱(actinidine)[1],玉蜀黍嘌呤(zeatin),9-核糖基玉蜀黍嘌呤(9-ribosylzeatin)[2],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素-8-甲醚(questin),ω-羟基大黄素(ω-hydroxyemodin),大黄素酸(emodic acid),大黄素8-β-D-葡萄糖甙(emodin-8-β-D-glucos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3],中华猕猴桃蛋白酶(actinidin)[4],游离氨基酸[5],糖,有机酸,维生素C、B[6~9],色素[10],鞣质[11]及挥发性的烯醇类成分[12,13]。新鲜的果实中维生素C的含量为138~284.54 mg/100 g[14]。
【药理】
1. 防癌作用 在亚硝酸钠和氨基比林反应系统中,如不加阻断剂,均显示有突变阳性反应,如同时加入猕猴桃果汁,能阻断二甲基亚硝胺的合成,以鼠伤寒沙门菌TA₁₀₀检验,无致突变作用[1]。在模拟胃液条件下,猕猴桃汁也能阻断亚硝酸钠与吗啉反应生成N-亚硝基吗啉,其阻断率优于柠檬汁及同浓度的维生素C溶液[2]。本果汁也能在大鼠、健康人、孕鼠、孕妇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体内阻断亚硝酸钠和脯氨酸反应生成N-亚硝基脯氨酸[3,4]。用鼠伤寒沙门菌TA₁₀₀的Ames试验表明猕猴桃果汁能抑制α-叔丁烷-O-苯醌(t-BQ)的诱变性,其活性成分为果汁中所含巯基化合物[5]。猕猴桃中所含丰富的抗坏血酸物质(AH₂)有直接和间接地抑制癌变的作用,除抑制亚硝基化合物生成外,尚能捕获过剩自由基,促进干扰素产生,提高细胞内cAMP和cGMP含量,促进免疫功能,果汁中所含蛋白分解酶能促进蛋白质分解和消化,加强机体营养,这些均与抗癌作用有关[6]。
2. 延缓衰老作用 给中老年人服用猕猴桃浸膏,每次20 ml,每日2次,70 d后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高于服药前及未服药组。此作用可能与其所含大量维生素C和黄酮类化合物有关,也可能与其促进蛋白质合成,加快酶蛋白生成有关[7]。
3. 耐缺氧作用 猕猴桃汁0.5 ml/只灌胃,每日1次,连续3 d,可显著延长小鼠常压缺氧的存活时间,并能对抗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存活时间缩短。猕猴桃汁或其上清液0.5 ml/只腹腔注射1次或连续3次均能明显延长小鼠减压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经实验表明增强机体耐缺氧能力的有效物质不是维生素C[6]。
4. 降血脂作用 猕猴桃果汁10 ml/kg和20 ml/kg灌胃,连续30 d,对高脂饲料大鼠,有预防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上升的趋势。20 ml/kg灌胃,连续20 d,对高脂血症小鼠,除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外,并能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升高20.6%,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9]。另报道猕猴桃汁有降低心血管病患者血脂、血压作用[8]。
5. 保肝作用 猕猴桃浓缩10倍果汁10 ml/kg灌胃,每日2次,连用3~4 d,对四氯化碳、硫代乙酰胺和泼尼松龙所致小鼠肝炎模型的丙氨酸转氨酶和肝脏三酰甘油含量上升没有抑制作用,但对肝脏病理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0,11]。
6. 抗炎作用 从果中提取的中华猕猴桃蛋白酶20 mg/kg经二巯基苏糖醇激活有显著抗炎作用,能抑制角叉菜胶、组胺和5-羟色胺(5-HT)所致大鼠足肿,5-HT和组胺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棉球肉芽肿及甲醛所致亚急性炎症[12]。
7. 其他作用 健康人对猕猴桃果汁中维生素C的利用率为94%[13]。成熟果实中所含一种糖蛋白有强力的果胶甲基酯酶抑制作用[14]。猕猴桃汁在体内外实验中对N-亚硝基胺的形成有显著抑制作用,这种抗亚硝化作用部分是由于富含维生素C,此外,还可能存在某种未知的亚硝酸盐清除物质所致[15]。
8. 毒性 20倍浓缩果汁小鼠灌胃的LD₅₀为18.6 ml/kg[10,11]。浓缩10倍果汁10 ml/kg,连续2次以上,小鼠有食欲减退、活动减少、腹泻、嗜睡等现象,个别动物死亡。解剖见小鼠胃充盈,肠道极度扩张[11]。中华猕猴桃蛋白酶小鼠腹腔注射的LD₅₀为99.15 mg/kg。中毒症状有闭目、软弱、静伏不动,死前呈深抑制状态[12]。
【药性】
味酸、甘,性寒。归胃、肝、肾经。
1. 崔禹锡《食经》:“味甘,冷。”
2. 《本草拾遗》:“味咸,温。无毒。”
3. 《开宝本草》:“味酸、甘,寒。无毒。”
4. 《品汇精要》:“气薄味厚,阴中之阳。”
5. 《药性纂要》:“甘、酸、咸,温。”
6. 《得配本草》:“入足少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
解热,止渴,健胃,通淋。主治烦热,消渴,肺热干咳,消化不良,湿热黄疸,石淋,痔疮。
1. 崔禹锡《食经》:“和中安肝。主黄疸,消渴。”
2. 《食疗本草》:“取瓤和蜜煎作煎。去烦热,止消渴。”
3. 《本草拾遗》:“主骨节风,瘫缓不随,长年变白,野鸡肉痔病,调中下气。”
4. 《开宝本草》:“止暴渴,解烦热。”“压丹石,下石淋。热壅反胃者,取汁和生姜汁服之。”
5. 《湖南药物志》:“祛暑热,利小便。”
6. 《四川常用中草药》:“果治痢疾,肺热咳嗽。”
7. 《全国中草药汇编》:“调中理气,生津润燥,解热除烦。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呕吐、烧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 g;或生食,或榨汁饮。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1. 《开宝本草》:“冷脾胃,动泄澼。”
2. 《本草衍义》:“过多,则令人脏寒泄。”
3. 《医林纂要·药性》:“多食寒中。”
【附方】
1. 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猕猴桃干果60 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2. 治消化不良 洋桃果、炒山楂各15 g。煎服。(《安徽中草药》)
3. 治烦热口渴 猕猴桃果实30 g。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4. 治消渴 猕猴桃果60 g,天花粉30 g。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5. 治偏坠 猕猴桃30 g,金柑根9 g。水煎去渣,冲入烧酒60 g,分2次内服。(《闽东本草》)
6. 治尿路结石 猕猴桃果实15 g。水煎服。(《广西本草选编》)
7. 治肝硬化腹水 洋桃果、半边莲各30 g,大枣10枚。煎服。(《安徽中草药》)
【制剂】
猕猴桃晶猕猴桃鲜果2000 g,蔗糖粉适量。取上述鲜果,洗净,制浆,压滤,果渣加水提取,压滤,2次滤液合并,静置,取上清液真空浓缩至稠膏状,加糖粉拌匀,模制成100块,低温干燥,即得。每块15 g。本品呈淡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方块。味甜,微酸,气特异。重量差异限度为±5%,干燥失重不得过5%。功能调中理气,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冲服,每次1~2块,每日3次。(《福建省药品标准》1984年)
【现代临床研究】
治疗慢性气管炎合并肺气肿取新鲜猕猴桃全果,水煎制成浸膏片,每片0.3 g,相当于原生药2.2 g。每日服2~3次,每次4片(每日药量相当于原生药18~26 g)。共治疗慢性气管炎合并肺气肿66例,其中轻度21例,中度29例,重度16例,服药60~80日。结果:显效30.30%(20例),有效43.94%(29例),无效25.76%(17例),总有效率74.24%。与服药前一年相比,患者冬季同期急性发作次数、感冒发病次数,有明显降低。唾液SIgA测定患者免疫功能有明显提高,说明猕猴桃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1]。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Baker E N. J Mol Biol,1973,74(3):411
[2] Yong I. Anal Biochem,1977,79(1):226
[3] 姬政,等. 药学学报,1985,20(10):778
[4] 梁楚泗,等. 医药工业,1985,16(10):456
[5] Hirsch A M. C A,1970,73:32282s
[6] Heatherbell D A. J Sci Food Agric,1975,26(6):815
[7] Davison R M,et al. Planta,1973,109(1):95
[8] Heatherbell D A. C A,1980,93:43858y
[9] Dueanenberger G,et al. C A,1979,91:191597m
[10] Watanabe Keiichi,et al. C A,1987,106:66046h
[11] Michauad J,et al. C A,1978,88:166699b
[12] Cossa Gianpaolo,et al. C A,1989,110:37962f
[13] Bartley John P,et al. J Agric Food Chem,1989,37(4):1023
[14] Ma Jia. C A,1987,106:174894s
药理
[1] 宋圃菊,等. 营养学报,1984,6(3):241
[2] 宋圃菊,等. 营养学报,1984,6(2):109
[3] 宋圃菊,等. 营养学报,1988,10(1):50
[4] 徐勇,等. 营养学报,1988,10(2):130,10(3):230
[5] Mizuno M,et al. C A,1989,110:35158z
[6] 本桥登.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6,13(6):378
[7] 丁克祥,等. 老年学杂志,1990,10(6):357
[8] 苏引,等.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5,(2):70
[9] 曹兴亚,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8):493
[10] 黄倬伟,等. 江西医药,1986,21(2):115
[11] 黄倬伟,等. 中药通报,1987,12(3):180
[12] 梁楚泗,等. 医药工业,1985,16(10):456
[13] 宋圃菊,等. 营养学报,1984,6(1):35
[14] Balestrieri C,et al. C A,1990,113:187119n
[15] Song P,et al.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Sci Publ,1984,(57):231
现代临床研究
[1] 赵宪法. 河南中医,1982,(5):28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