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栝楼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25-07-01浏览次数:12

【药名】

栝楼 Gualou 《本经》

 

 

【异名】 《诗经》,王菩《吕氏春秋》,地楼《本经》,泽巨、泽冶《吴普本草》,王白《广雅》,天瓜(《尔雅》郭璞注),瓜蒌《针灸甲乙经》,泽姑、黄瓜《别录》,天圆子《东医宝鉴》,柿瓜《医林纂要·药性》,狗使瓜《中药通报》1957(1)∶35,野苦瓜《贵州民间方药集》,杜瓜、大肚瓜《浙江中药手册》,药瓜《四川中药志》,鸭屎瓜《广东中药》,山金匏(南药《中草药学》),大圆瓜(山东),吊瓜(浙江)。

 

 

【释名】 

《纲目》曰:与蓏同。许慎云:木上曰果,地下曰蓏。此物蔓生附木,故得兼名。栝楼即果裸二字音转也。后人又转为瓜蒌,愈转愈失其真矣。古者瓜、姑同音,故有泽姑之名。齐人谓之天瓜,象形也。天圆子名义同此。王菩之名出自《吕氏春秋》。高诱注云:菩或作瓜,瓜蒌也。则其名当为王瓜,音转为黄瓜。而其王菩又音转为王白。泽巨、泽冶者,古音叠韵,当是泽姑音近之名。

 

 

【品种考证】 

栝楼始载于《本经》,《本草图经》云:栝楼生洪农山谷及山阴地,今所在有之……三四月内生苗,引藤蔓,叶如甜瓜叶,作叉,有细毛。七月开花,似葫芦花,浅黄色。实在花下,大如拳,生青,至九月熟,赤黄色。《纲目》云:其根直下生,年久者长数尺,秋后掘者,结实有粉……其实圆长,青时如瓜,黄时如熟柿……内有扁子,大如丝瓜子,壳色褐,仁色绿,多脂,作青气。以上所述形态特征与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 相符。《植物名实图考》中栝楼(一)图和《滇南本草》中的栝楼均系中华栝楼 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及中华栝楼的果实。

 

 

【原植物】 

1. 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

攀援藤本,长可达10 m。块根圆柱状,肥厚,富含淀粉。茎较粗,多分枝,具纵棱及槽,被白色伸展柔毛。叶互生;叶柄长3~10 cm,具纵条纹,被长柔毛;卷须3~7分歧,被柔毛;叶片纸质,轮廓近圆形或近心形,长宽均约5~20 cm,常3~5(~7)浅裂至中裂,稀深裂或不分裂而仅有不等大粗齿,裂片菱状倒卵形、长圆形,先端钝,急尖,边缘常再浅裂,基部心形,弯缺深3~4 cm,表面深绿色,粗糙,背面淡绿色,两面沿脉被长柔毛状硬毛,基出掌状脉5条,细脉网状。雌雄异株;雄总状花序单生或与一单花并生,或在枝条上部者单生,总状花序长10~20 cm,粗壮,具纵棱及槽,被微柔毛,顶端有5~8花,单花花梗长约15 cm,小花梗长约3 mm,小苞片倒卵形或阔卵形,长1.5~2.5(~3) cm,宽1~2 cm,中上部具粗齿,基部具柄,被短柔毛;花萼筒筒状,长2~4 cm,先端扩大,径约10 mm,中、下部径约5 mm,被短柔毛,裂片披针形,长10~15 mm,宽3~5 mm,全缘;花冠白色,裂片倒卵形,长约20 mm,宽约18 mm,先端中央具1绿色尖头,两侧具丝状流苏,被柔毛;花药靠合,长约6 mm,径约4 mm,花丝分离,粗壮,被长柔毛;雌花单生,花梗长7.5 cm,被柔毛;花萼筒圆筒形,长2.5 cm,径1.2 cm,裂片和花冠同雄花;子房椭圆形,绿色,长2 cm,花柱长2 cm,柱头3。果实椭圆形或圆形,长7~10.5 cm,成熟时黄褐色或橙黄色。种子卵状椭圆形,压扁,长11~16 mm,宽7~12 mm,淡黄褐色,近边缘处具棱线。花期5~8月,果期8~10月。  

常生长于海拔200~1800 m的山坡林下、灌丛中、草地和村旁田边,或在自然分布区内,广为栽培。分布于华北、中南、华东及辽宁、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  

2中华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 又名:双边栝楼《中国植物志》,芦山龟(广西)。

本种与栝楼十分相似,惟其植株较小;叶片常3~7深裂几达基部,裂片线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极稀具小裂片;雄花的小苞片较小,通常长5~16 mm,宽5~11 mm;花萼裂片线形;种子棱线距边缘较远。

分布于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江西、湖北西南部、四川东部、贵州、云南东北部。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潮湿气候。较耐寒,不耐干旱。选择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地块栽培为好。不宜在低洼地及盐碱地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分根及压条繁殖,生产上以分根繁殖为主。种子直播:9~10月选橙黄色短柄的成熟果实。翌春于3~4月间,将种子用40~50℃温水浸泡1昼夜,取出晾干,并经用湿砂催芽,按穴距2 m下种,上覆土3~4 cm。播后15~20 d出苗。分根繁殖:北方在3~4月份,南方在10~12月份,将块根和芦头全部挖出,选择无病虫,新鲜的作种,分成7~10 cm的小段。注意雌、雄株的根要适当搭配,以利授粉。按行株距2 m×0.3 m挖穴播种,1个月左右即可出苗。压条繁殖:在夏、秋季,将健壮茎蔓拉于地面,在叶的基部压土,待根长出,剪断茎部,长出新茎,成为新株。翌年可移栽。  

田间管理栽种后,每年春、冬季各中耕除草1次。每次中耕除草后,均结合施肥。当茎蔓生长至30 cm以上时,需搭棚架引蔓上架。茎蔓上架后,注意修枝打杈,去掉弱蔓、徒长茎蔓、过多腋芽分枝,促使养分集中,以利结果。开花结果期应进行人工授粉,重施基肥。  

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黄守瓜,成虫5月开始咬食叶片,幼虫蛀食根部。幼虫期可用30倍烟碱水灌根。瓜蒌透翅蛾,7月开始蛀食茎蔓,引起整枝枯死。瓜蚜,为害幼嫩心叶。还有黑足黑守瓜等为害。

 

 

【采收加工】 

按成熟情况,成熟一批采摘一批。采时,用剪刀在距果实15 cm处,连茎剪下,悬挂通风干燥处晾干,即成全瓜蒌。

 

 

【药材及产销】  

1. 栝楼 Fructus Trichosanthis Kirilowii 主产于山东、河南、河北,以山东肥城、长清、淄博所产子瓜蒌质量最佳。销全国各地。  

2. 中华栝楼 Fructus Trichosanthis Rosthornii 主产于四川。多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果实类球形或宽椭圆形,长7~10 cm,直径6~8 cm。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或较光滑,顶端有圆形的花柱残基,基部略尖,具残存果梗。质脆,易破开,内表面黄白色,有红黄色丝络,果瓤橙黄色,粘稠,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具焦糖气,味微酸甜。

以个整齐、皮厚柔韧、皱缩、色杏黄或红黄、糖性足、不破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参见栝楼皮栝楼子条。

 

 

【化学成分】 

栝楼的成熟果实含三萜皂甙,有机酸,树脂,糖类和色素[1]。果实所含的蛋白质与其块根所含的蛋白质不同,无中期妊娠引产作用[2]。从果肉中分离出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AB [3],其组成氨基酸均为: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丝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脯氨酸(prol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半胱氨酸(cysteine),缬氨酸(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酪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色氨酸(tryptophane)。果肉中也含17种氨基酸(上述氨基酸中除去色氨酸)和11种无机元素:钾、钠、钙、镁、铜、锌、铁、锰、钴、镍、锶,以钾、钙、镁、铁的含量较高 [4]

 

 

【药理】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具有扩张冠脉、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耐缺氧、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参见瓜蒌皮药理项下)。  

2. 抗溃疡作用 日本栝楼(T. kirilowii var. japonica)果实的5%乙醇提取物(TKE),剂量为100~1000 mg/kg时对实验性溃疡(水浸,组胺,血清素,盐酸-乙醇,0.6 mol/L盐酸,0.2 mol/L氢氧化钠,35%氯化钠引起的溃疡,Shay溃疡,醋酸引起的溃疡),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剂量为500~1000 mg/kgTKE减少幽门结扎胃酸分泌量,但剂量为100 mg/kg时,对胃分泌无影响。另外,TKE对乙酰胆碱引起的小鼠离体回肠的收缩有抑制作用[1]  

3. 抗菌作用 1∶5~1∶1瓜蒌煎剂或浸剂,在体外对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肠内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并对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流感杆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及星形奴卡菌等也有一定抑制作用[2]  

4. 抗癌作用 1∶5瓜蒌煎剂在体外(玻片法)能杀死小鼠腹水癌细胞[3]。动物实验瓜蒌对癌细胞的作用不够明显[45]  

5. 抗衰老作用 果蝇繁殖实验证明,2.5%瓜蒌醇提液可明显增强果蝇生殖力,延缓其随龄退化[6]  

6. 毒性 瓜蒌与黑附片、炙川乌、炙草乌配伍后,毒性反应均重于相应之单味煎剂组[7]。其他不良反应参见瓜蒌皮药理项下。

 

 

【炮制】 

1. 栝楼 《金匮要略》:捣。《雷公炮炙论》:去上壳皮革膜并油了。《千金要方》:去皮细切。《圣惠方》:炒用。《圣济总录》:烧存性。”“去皮子取肉蒸熟研。《普济方》:新瓦炒香。”“炒紫色。《本草蒙筌》:或煅蛤蜊粉(择紫口者煅研,栝楼一斤,蛤粉半斤)……以新瓦贮盛,置于风日处所,待甚干燥,复研细霜。《寿世保元》:连皮子穰,重重纸包,火煨,捣烂。《握灵本草》:煅存性,出火毒为末。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果柄,洗净,压扁,切丝或块,干燥。  

2. 蜜栝楼 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净栝楼丝或块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栝楼丝或块100 kg,用炼蜜15 kg。  

饮片性状:为不规则的丝或块状,果皮、果肉、种子混合。果皮橙黄色;果肉黄白色;种子扁平椭圆形,表面灰棕色,边缘有一圈沟纹。味酸微甜。蜜栝楼呈棕黄色,带粘性,味甜。  

贮干燥容器内,蜜栝楼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味甘、微苦,性寒。归肺、胃、大肠经。  

1. 《注解伤寒论》:苦,寒。”  

2. 《本草衍义补遗》:味甘,性润。”  

3. 《滇南本草》:性微寒,入肺经。”  

4. 《本草蒙筌》:味甘、苦,气寒。味厚气薄,阴也。无毒。”  

5. 《纲目》:苦,寒,无毒。”  

6. 《本草汇言》:味甘、微苦,气寒。无毒。气厚味薄,阴也。入手少阴、太阴经。”  

7. 《本草新编》:入肺、胃二经。”  

8. 《药义明辨》:味大甘、微苦。”  

9. 《陕西中药志》:入肺、胃、大肠三经。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主治肺热咳嗽,胸痹,结胸,消渴,便秘,痈肿疮毒。  

1. 《别录》:主胸痹,悦泽人面。”  

2. 《本草图经》:主消渴。”  

3. 《注解伤寒论》:泄胸中郁热。”  

4. 《珠珍囊补遗药性赋》:治乳痈。”  

5. 《本草衍义补遗》:治嗽之要药。”“洗涤胸膈中垢腻,治消渴之细药也。”  

6. 《滇南本草》:治寒嗽,伤寒结胸,解渴,止烦。”  

7. 《本草蒙筌》:味甘补肺捷,性润下气佳,令垢涤郁开,俾火弥痰降。凡虚怯痨嗽当求。解消渴生津,悦皮肤去皱。下乳汁,炒香酒调末服,止诸血。”  

8. 《纲目》: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利大肠,消痈肿疮毒。”  

9. 《本草新编》:消郁,开胃。”“祛痰。”  

10. 《长沙药解》:清心。”“消咽痛,治肺痿,涤痰涎,止咳嗽,通乳汁,下胞衣,理吹奶,调乳痈,解消渴,疗黄疸,通小便,润大肠,断吐血,收脱肛,平痈肿,医疮疡。”  

11. 《要药分剂》:治吐血、泻血、赤血痢。”  

12. 《重庆堂随笔》: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

 

 

【应用与配伍】  

用于肺热咳嗽。栝楼清肺润燥,又能涤痰宽胸,对痰热阻肺,肺气壅遏之咳嗽胸闷,或咳痰黄稠不易咯出,胸膈痞满者,尤为相宜,常配伍清肺泄热的黄芩、枳实、胆南星等,如《医方考》清气化痰丸;与养阴清肺药配伍,可用于肺燥阴伤,干咳痰少者;若咳血不止,可与乌梅、杏仁等止咳化痰,敛肺药同用。  

用于胸痹结胸。栝楼利气开郁,涤痰散结,前人谓能洗涤胸膈中垢腻郁热。临床上凡胸膈痞闷,或脘腹胀满诸证,均可应用。治痰浊壅塞胸膈,胸阳痹阻,胸背疼痛,不得安卧的胸痹证,常配伍宣通胸阳的薤白和祛痰散结的半夏等,如《金匮要略》栝楼薤白半夏汤。现代临床用于冠心病的治疗,可配伍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之品。治痰热互结的伤寒结胸证,常配黄连、半夏泻火祛痰消痞,如《伤寒论》小陷胸汤。  

用于消渴。栝楼甘寒性润解渴,故消渴方中多用之。古方有单用本品煎汤当茶饮,或熬膏常服以取效者;临床亦常配伍黄连、麦门冬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功,如《范汪方》栝楼汤,《近效方》麦门冬丸,单用亦效,如《圣惠方》用栝楼煎成膏服。  

用于肠燥便秘。栝楼润燥滑肠,适用于津液不足,肠燥便秘,可与生地、麻仁等养阴润肠药同用。若津亏气滞,大便不通,多配枳壳,以利气通便;食滞便秘,可配六曲、山楂以消食导滞通便。  

用于乳痈及各种痈肿疮毒。栝楼清热消肿散结,对痈肿初起未成脓者尤为适宜。治乳痈可配伍当归、乳香、没药等活血散瘀之品,如《妇人良方》神效瓜蒌散;治疮疡肿毒,可与金银花、甘草、牛蒡子等同用,如《瑞竹堂经验方》栝楼散。  

1. 《本草经集注》:枸杞为之使。”  

2. 《得宜本草》:得文蛤,治痰嗽;得杏仁、乌梅,治肺痿咳血。”  

3. 《得配本草》:得赤小豆,治肠风下血;得乌梅,治咳血;配葱白、神曲,治酒癖呕吐;配青黛、香附,治妇人夜热。佐川连,治便毒;佐枳实,治结胸。”  

4. 《衷中参西录》:与山甲同用,善治乳痈;若与赭石同用,善止吐衄。”  

5. 《施今墨对药》:风化硝,全瓜蒌伍用,治疗习惯性便秘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大便硬结,腑行不畅等症,均有良效。”“瓜蒌、薤白伍用,古人善治胸痹。然胸痹一证,以痰浊、血瘀二者较为常见。属痰浊者,参合二陈汤之辈治之;属血瘀者,常伍以紫丹参、葛根、降香为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20 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便溏及寒痰、湿痰者慎服。反乌头。  

1. 《本草经集注》: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2. 《本草述》:若用之于寒痰,湿痰,气虚所结之痰,饮食积聚之痰,皆无益而有害者也。”  

3. 《本经逢原》:脾胃虚及呕吐自利者不可用。”  

4. 张秉成《本草便读》:冷滑大肠,脾虚无火,大便不实者不可用。

 

 

【附方  

1. 治肺热痰实壅滞,润肺化痰,利咽膈 大栝楼五枚(去壳取瓤并子,点剁,令极匀细微,以白面同和作饼子,焙干,捣罗为末,秤三两),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令黄,研令极细)、山芋各三两,甘草(炙,取末)一两。上四味,更用盐花三分,细研同和匀,每服一钱,沸汤点服。(《圣济总录》栝楼汤)  

2. 治干咳无痰 熟瓜蒌捣烂绞汁,入蜜等分,加白矾一钱,熬膏,频含咽汁。(《纲目》引《简便单方》)  

3. 治肺痿咳血不止 栝蒌五十个(连瓤,瓦焙),乌梅肉五十个(焙),杏仁(去皮、尖,炒)二十一个。为末。每服一捻,以猪肺一片切薄,掺末入内,炙熟,冷嚼咽之,日二服。(《圣济总录》)  

4. 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 栝楼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升。上药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栝楼薤白半夏汤)  

5. 治痰饮胸膈痞满 用大栝楼(洗净,捶碎)、半夏(汤浸七次,锉)。俱焙干为末,用洗栝楼水熬成膏,研为丸,如梧桐子大,生姜汤下二十丸。(《卫生易简方》)  

6. 治肝气躁急而胁痛 大瓜蒌(连皮捣烂)一枚(重一、二两者),粉甘草二钱,红花七分。水煎服。(《医学心悟》瓜蒌散)  

7. 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楼实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小陷胸汤)  

8. 治伤寒中风五六日已上,胸中烦,干呕 栝楼实一两,柴胡(去苗)八两,黄芩(去黑心)三两,甘草三两(炙)。上四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取一盏,去滓温服。(《圣济总录》栝楼实汤)  

9. 治消渴小便多 栝楼薄切,炙,取五两,水五升,煮取四升,随意饮之。(《肘后方》)  

10. 疗消渴,肌肤羸瘦,或虚热转筋,不能自止,小便数方 栝楼六分,黄连六分,汉防己六分,铅丹六分(研)。上四味,捣筛为散,每食后取酢一合,水二合,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外台》引《肘后方》)  

11. 治乳痈 栝楼一两,乳香一钱。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卫济宝书》栝楼散)  

12. 治一切痈疽已溃未溃者 栝楼一个(杵细),大甘草节二钱,没药一钱(研末)。上用酒二碗,煎一碗,去渣,入没药服。(《外科精要》万金散)  

13. 治热游丹赤肿 栝楼末二大两,酽醋调涂之。(《产乳集验方》)  

14. 治吐血 栝楼(取端正者,纸筋和泥,包裹于顶间留一眼子)煅存性,地坑内放一宿,去泥,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糯米饮调下。(《圣济总录》黑神散)  

15. 治时疾发黄,心狂烦热,闷不认人 大栝楼实一枚(黄者),以新汲水九合浸,淘取汁,下蜜半大合,朴消八分,合搅,令消尽。分再服。(《海上集验方》)  

16. 治中风,口眼以栝蒌绞取汁,和大麦面,和作饼子,炙令热,熨正便止,勿令太过。(《圣惠方》)  

17. 治五色痢疾久不愈 瓜蒌一个(黄色者,以炭火煅存性,用碗盖定地下一宿,出去火毒)。上研为细末,作一服。用温酒调服。(《朱氏集验方》瓜蒌散)  

18. 治肠风下血 栝蒌一个(烧为灰),赤小豆半两。上二味,杵罗为末,空心酒调下一钱匕。(《圣济总录》)  

19. 治便毒初发 黄瓜蒌一个,黄连五钱。水煎,连服效。(《纲目》引《永类钤方》)  

20. 治小儿大肠随肛带出,转久不能收之 以生栝蒌取汁涂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1. 治风疮疥癞 生栝蒌一二个打碎,酒浸一日夜,热饮。(《乾坤秘韫》)  

22. 治产后乳无汁 栝楼末,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二服。(《经效产宝》)  

23. 治赤眼痛不可忍 小团瓜蒌(曝干)、槐花(炒)、赤芍药。上等分为末,每服二钱,临卧温酒下。(《卫生家宝》)  

24. 治咽痛烦闷,咽物即痛,因于虚热 瓜蒌一枚,白僵蚕(微炒)五分,桔梗七钱半,甘草(炒)三钱。上为细末,少许干掺。(《赤水玄珠》引《三因方》发声散)

 

 

【制剂】 

解心痛片瓜蒌360 g,淫羊藿180 g,香附180 g。取香附72 g打粉,余下各药水煮2次,取滤液浓缩成稠膏,掺入细粉混匀,制粒,压片,包糖衣即得。片重0.28 g。功能宽胸理气,通脉止痛。用于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口服,每次6~8片,每日3次。(《山东省药品标准》1986年)

 

 

【现代临床研究】 

治疗冠心病瓜蒌制成片剂(每片相当生药2.6 g),每次口服4片,每日3次。共治疗100例,观察时间为2星期至14个月。结果心绞痛症状改善方面:显效9例,改善67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76%。临床症状改善随疗程延长而逐渐增高。其中85例心电图随访结果:显效5例,改善40例,无改变35例,加重5例,总有效率52.9%。本组病例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较多,共46例,心电图有效率为60.9%,其中以V5导联中S-T段的改善较为明显(有效率76.9%),说明本品对左室前壁的供血不足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本组中服药后胃内不适2例,大便次数增多3例,余无不良反应[1]

 

 

【药论】  

1. 论栝楼以甘寒润降为功  

朱丹溪:栝楼实,属土而有水。《本草》言治胸痹,以味甘性润,甘能补肺,润能降气。胸有痰者,以肺受火逼,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缓润下之助,则痰自降,宜其为治嗽之要药也。(《本草衍义补遗》)  

李时珍:张仲景治胸痹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结胸满痛,皆用栝楼实,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气,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也。成无己不知此意,乃云苦寒以泻热,盖不尝其味原不苦,而随文附会尔。(《纲目》)  

刘若金:栝楼实,阴厚而脂润,故于热燥之痰为对待的剂。(《本草述》)  

2. 论栝楼效在于苦而不在于甘  王剑宾:李氏以成无己有苦寒以泻热之说,谓为不尝其味,随文附会。不知即使用实,亦包括皮、瓤、仁在内,三者并不皆甘,不能以甘字概之。仁之所以能润肺燥,亦为散湿利气之效,与麻子仁之散湿同一作用。非以其甘润而能治肺燥也。故涤痰结,利咽喉,止消渴,利大肠,消痈肿疮毒,皆为燥湿清热之效,其效在于苦,而不在于甘。(《国药诠证》)  

3. 论栝楼根与栝楼实功用的异同  

倪朱谟:根、实功力稍有异同。实主郁遏不能分解,根主散漫失于容平,靡不以热为因,以燥为证。(《本草汇言》)  

张隐庵:天花粉能启阴液以上滋于心肺,栝楼实复能导心肺之气以下行。(《侣山堂类辨》)  

张隐庵:主治消渴身热者,谓启下之水精上滋,此根之功能也;治烦满大热者,谓降在上之火热下泄,此实力之功能也;补虚安中续绝伤,合根实而言也。(《本草崇原》)  

陈士铎:天花粉,即栝楼之根,而性各不同。盖栝楼实,其性最悍,非比天花粉之缓。用栝楼实,不若以天花粉代之,天花粉亦消痰降气,润渴生津清热,除烦排脓去毒,逐瘀定狂,利小便而通脉,其功用多于栝楼实,虚人有痰者,亦可少用,以解燥而滋枯,又何必轻用栝楼实哉!(《本草新编》)  

邹澍:栝蒌根实,诸本草家咸谓功用略同,稍有差别,愚则谓其大相迳庭。何也?栝蒌根主升,实主降,前且言之详矣。夫升即寓补,降即寓泻。故仲景用实,多治结、治痛、治痹阻、治逆抢,隐然一下药也;根则专治渴,凡阴虚火炽,肺肾津液不相交济者咸用之。此不可为一补一泻之验乎?甚者,同一小柴胡汤证,烦者加实去人参,渴者加根更加人参。夫人参之为物,和缓冲融,表未解者不用,里未虚者不用。乃一则与之为伍,一则不与之为伍,亦可以得其物之情矣。(《本经疏证》)  

张秉成:瓜蒌,性味与(天)花粉相同,惟润降之功过之。(《本草便读》)  

张锡纯:栝楼,能开胸间及胃口热痰……若但用其皮,最能清肺、敛肺、宁嗽、定喘;若但用其瓤,最善滋阴、润燥、滑痰、生津;若但用其仁,其开胸降胃之力较大,且善通小便。(《衷中参西录》)  

4. 论栝楼治胸痹诸疡以皮子并用为捷  张山雷:蒌实入药,古人本无皮及子仁分用之例,仲景书以枚计,不以分量计,是其确证。盖蒌实能通胸膈之痹塞,而子善涤痰垢粘腻,一举两得。自《日华子本草》,有其子炒用一说,而景岳之《本草正》,只用其仁,张石顽之《逢原》,亦云去壳,纸包压去油,则皆不用其壳,大失古人专治胸痹之义。且诸疡阳症,消肿散结,又皆以皮子并用为捷。观濒湖《纲目》附方极多,全用者十之九,古人衣钵,最不可忽。(《本草正义》)  

5. 论栝楼性悍耗气不可轻用  陈士铎:(栝楼实)切戒轻用,必积秽滞气,结在胸上而不肯下者,始可用之以荡涤,否则万万不可孟浪。盖栝楼实,最消人之真气,伤寒结胸,乃不得已用之也,苟无结胸之症,何可轻用。至于消痰解渴下乳,止可少用之亦戒,不可重任也,本言其能治虚怯劳嗽,此杀人语,断不可信,总惑于补肺之说也。夫栝楼乃攻坚之药,非补虚之品。(《本草新编》)  

6. 论栝楼性柔,配伍需济之以刚  

周岩:栝楼实之长,在导痰浊下行,故结胸胸痹非此不治。然能导之使行,不能逐之使去,盖其性柔,非济之以刚,则下行不力。是故小陷胸汤则有连、夏,栝楼薤白等汤则有薤、酒、桂、朴,皆伍以苦辛迅利之品,用其所长,又补其所短也。(《本草思辨录》)  

施今墨:瓜蒌质体油润粘腻,能行善守,守多行少,以守为主,易于助湿碍胃(即腻膈)恋邪;枳实气味辛散,能行善走,破气行滞,以走为要,易于耗气伤正。故以栝楼之粘腻制枳实之行散,又以枳实之行散制瓜蒌之粘腻。二药掺合,亦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以增疗效。(《施今墨对药》)

 

 

【集解】  

1.《别录》:生宏农川谷及山阴地,入土深者良,生卤地者有毒。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三十日成。

2.《雷公炮炙论》:栝楼,凡使皮子茎根,效各别,其栝并楼样全别。若栝自圆黄,皮厚蒂小;若楼唯形长,赤皮蒂粗。

3.《本草经集注》:出近道,藤生,状如土瓜,而叶有叉其实今以杂作,摩膏用根,入土六七尺,大二三围,服食亦之。

4.《纲目》:其实圆长,青时如瓜,黄时如熟柿,山家小儿亦食之。内有扁子,大如丝瓜子,壳色褐,仁色绿,多脂,作青气。炒干捣烂,水熬取油,可点灯。

附注  同属植物截叶栝楼Trichosanthes truncata C.B. Clarke 又名:大子栝楼,分布于广西、云南绵阴栝楼T.mianyangensis Yueh et R.G. Liao  分布于四川,果实亦作栝楼药用。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一分册). 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425  

[2] 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1.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305  

[3] Vchikoba Tetsuyaet al. Phytochemistry199029(6)1879  

[4] 贡瑞生,等. 中国中药杂志,198914(6)363  

药理 

[1] Takano Fet al. Chem Pharm Bull199038(5)1313  

[2] 王浴生,等. 中药药理与应用. 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352  

[3] 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中药研究小组. 北京医学院学报,1959(1)104  

[4] 陈思义,等. 南京药学院学报,1959(4)1  

[5] 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肿瘤研究组. 科技资料选编(中医研究院). 1972136  

[6] 谢志华,等. 老年学杂志,199111(2)115  

[7] 中药十八反研究协作组.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4(4)40  

现代临床研究  

[1] 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冠心病防治小组,等. 新医药学杂志,1974(3)20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