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野菊花Yejuhua 《本草正》
【异名】
山菊花《东北中草药》,千层菊、黄菊花《安徽中草药》。
【释名】
野菊味苦,“薏”为莲子心,味甚苦。苦薏者谓苦如薏也。
【品种考证】
《本草经集注》于“菊花”条曰:“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华正相似,惟以甘、苦别之尔。”《本草拾遗》谓:“苦薏,花如菊,茎似马兰,生泽畔,似菊。菊甘而薏苦,语曰:苦如薏是也。”《日华子》载野菊名,谓:“菊有两种,花大气香茎紫者为甘菊,花小气烈茎青小者名野菊。”明《纲目》谓:“苦薏,处处原野极多,与菊无异,但叶薄小而多尖,花小而蕊多,如蜂窠状,气味苦辛惨烈。”根据以上“苦薏”、“野菊”的记载及其附图看,与本品原植物特征相同。
【来源】
为菊科植物野菊的花。
【原植物】
野菊 Dendranthema indicum (L. ) Des Moul. [ Chrysanthemum indicum L.] 又名:苦薏《本草经集注》,野山菊《植物名实图考》, 路边菊《岭南采药录》,野黄菊《江苏省植物药材志》,黄菊仔《中国药用植物志》,鬼仔菊《广西中药志》,山九月菊《辽宁经济植物志》,疟疾草(江苏)。
多年生草本,高25~100cm。根茎粗厚,分枝,有长或短的地下匍匐枝。茎直立或基部铺展。基生叶脱落;茎生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6~7cm,宽1~2.5cm,羽状分裂或分裂不明显;顶裂片大,侧裂片常2对,卵形或长圆形,全部裂片边缘浅裂或有锯齿;上部叶渐小;全部叶上面有腺体及疏柔毛,下面灰绿色,毛较多,基部渐狭成具翅的叶柄;托叶具锯齿。头状花序直径2.5~4(~5)cm, 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圆锥花序或不规则的伞房花序;总苞直径8~20mm,长5~6mm;总苞片边缘宽膜质;舌状花黄色,雌性;盘花两性,筒状。瘦果全部同形,有5条极细的纵肋,无冠状冠毛。花期 9~10月。
生于山坡草地、灌丛、河边水湿地,海滨盐渍地及田边、路旁。本种为多型性的种,在形态特征上有极大的多样性。广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西南。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分株繁殖。6 月上、中旬,将老株挖起,分成单株, 每株应带白色新根,按行株距 24cm×24cm 开穴,每穴栽 3 株,填土压实浇水。
田间管理 每年中耕除草 3 次,结合施肥,幼苗期施稀人粪尿,8~9 月可施人畜粪,适当增施过磷酸钙,可进行根外追肥。并培土,以防倒伏。遇旱季要浇水。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锈病,可用敌锈钠喷射;黄萎病,可在穴内撒施石灰消毒。虫害有跳䖬、蚜虫。
【采收加工】
秋季开花盛期,分批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及产销】
野菊花 Flos Dendranthemae indici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多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头状花序类球形,直径 1.5~2.5cm,棕黄色。总苞片 4~5 层,外层苞片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 2.5~3mm,外表面中部灰绿色或淡棕色,常被有白毛,边缘膜质;中层苞片卵形;内层苞片长椭圆形。总苞基部有的残留总花梗。舌状花 1 轮,黄色,皱缩卷曲,展平后,舌片长 1~1.3cm,先端全缘或 2~3 齿;筒状花多数,深黄色。气芳香,味苦。
以完整、色黄、气香者为佳。
显微鉴别 野菊花粉末特征:黄棕色。①花粉粒黄色,类圆形,直径 20~33μm,表面有刺,刺长约 3.5μm,每裂片 4~5 刺。②腺毛头部鞋底形,4~6(~8) 细胞, 两面相对排列,长径 35~120μm,短径 33~67μm,外被角质层。③T 形毛较多,顶端细胞长大,臂一长一短,直径 23~50μm,壁稍厚或一边稍厚,基部 1~13 细胞,其中一个稍膨大或皱缩。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 3g,加乙醇 40ml,加热回流 1h,滤过。 滤液按下述方法试验:①取滤液 1 滴,点于滤纸上,喷洒三氯化铝试液,干后 ,置紫外光灯 (365nm) 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检查黄酮) ②取滤液 2ml,加镁粉少量及盐酸 4~5 滴,加热,显棕红色。(检查黄酮)
【化学成分】
含野菊花内酯 (handelin chrysanthelide)[1,2],野菊花醇 (chrysanthemol)[3],野菊花三醇(chrysanthetriol)[4],野菊花酮 (indicumenone)[5],菊油环酮 (chrysanthenone)[6,7],顺 - 螺烯醇醚 (cis-spiroenol ether),反 - 螺烯醇醚 (trans-spiroenol ether)[8],当归酰豚草素 (angeloylcumambrin)B,当归酰亚菊素 (angeloylajadin),苏格兰蒿素 (arteglasin)A[9],刺槐甙 (acaciin)[10],木犀草素 (luteolin)[11],木犀草素 -7-β -D- 葡萄糖甙 (luteolin -7-β -D-glucoside), 槲皮素 -β -D- 葡萄糖甙 (quercetin -β -D-glucoside)[12],矢车菊甙 (chrysanthemin)[13],菊黄质 (chrysanthemaxanthin)[14],胡萝卜甙 (daucosterol),豚草素 (cumambrin)A,刺槐素 (acacetin)[3],刺槐素 -7-O-β -D- 吡喃半乳糖甙 (acacetin -7-O-β -D-galactopyranoside)[15],1- 单山萮酸甘油 (glyceryl -1 -monobehenate),棕榈酸 (palmitic acid)[3],熊果酸 (ursolic acid),亚油酸 (linoleic acid),β - 谷甾醇 (β -sitosterol),羽扇豆醇 (lupeol)[16],正二十八烷醇 (octacosylalcohol)[17] 以及挥发油等[18]。
【药理】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 降压作用 麻醉猫腹腔注射野菊花液 16g/kg,使动脉压下降,心率和呼吸减慢,持续 3h 以上。十二指肠给药也具有降压作用。对切断脊髓猫仍有降压作用,且能抑制阻断颈总动脉血流的加压反应,对神经节及 M - 胆碱反应系统无明显影响,但有抗肾上腺素作用。乙醇浸膏精制品给麻醉猫、正常犬和慢性肾型高血压的犬灌服或肠内注射,亦有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抗肾上腺素和扩张周围血管及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所致[1,2]。
(2) 调整血流动力学和抗心肌缺血作用 野菊花水提醇沉法制得的注射液静注 1.5~2.0g(生药) /kg 能增加开胸麻醉猫冠脉流量,并能增加离体兔心冠脉流量,对心率有减慢作用,心肌收缩力轻度抑制,对血压无明显影响,使心肌耗氧量明显降低。在离体器官灌流实验中,证明野菊花注射液使兔耳及肾脏血管明显扩张,血流量增加,但对后肢血管却无明显影响[3]。野菊花粗制剂及其提取物 CI - 2 对健康麻醉犬的心脏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冠脉阻力,降低血压及总外周阻力,减慢心率,减少左心作功量等作用。对冠状动脉结扎所形成的实验性心肌梗死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减少梗死范围,特别是减轻损伤程度。同时增加肾血流量,调整机体的血流再分配,改善心、肾重要脏器的供血状态。但对脑、肢体血流量及其血管阻力无明显影响[4]。野菊花提取物 CI - 2,250mg/ml 对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性损伤有保护作用,使细胞释放至培养基中的乳酸脱氢酶减少[5]。
(3) 对磷酸二酯酶的抑制作用 野菊花总黄酮、刺槐素、刺槐素 -7 - 葡萄糖甙、木犀草素及木犀草素 -7 - 葡萄糖甙对鼠大脑、兔的心肌及艾氏腹水癌 3 种组织细胞的 cAMP 磷酸二酯酶 (cAPDE) 和 cGMP 磷酸二酯酶 (cGPDE) 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尤其是对心肌的 cAPDE 抑制能力比对 cGPDE 强[6]。
2 . 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野菊花水剂在试管内对 ADP、金黄色葡萄球菌、兔肌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大鼠静注野菊花水剂 0.3ml,对 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兔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没有明显的影响[7]。野菊花注射液 (1g/ml) 对 ADP 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的 50% 抑制剂量为 17.50mg/ml,50% 解聚剂量为 28.85mg/ml。 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增加而增强[8]。野菊花乙酸乙酯抽提物抑制 5μmol/L 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IC 50 为 1mg/ml[9]。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野菊花水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 0.19g/ml、0.75g/ml、1.5g/ml,说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较强。对人工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小鼠,腹腔注入野菊花水剂 0.2ml(含生药 0.3g) 时有保护作用[10]。野菊花水煎剂对强毒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H 37 Rv)、堪萨斯分枝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 2.5mg/ml、10mg/ml,对胞内分枝杆菌未显示出抗菌作用。以超薄切片技术、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特点,野菊花作用后的 H 37 Rv 主要是细胞壁发生改变、破坏或消失,使堪萨斯分枝杆菌细胞的超微结构明显破坏[11]。野菊花对异烟肼、链霉素及对氨基水杨酸钠耐药或敏感的结核杆菌以及卡介苗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12]。野菊花抗结核杆菌作用及其对小鼠实验结核病疗效进行观察,在试管内,野菊花水剂的最低抑菌浓度为 1∶800,乙醇浸剂为 1∶1 000, 野菊花的未挥发部分为 1∶1 600,黄酮和其挥发油 Ⅱ 为 1∶1 000,其他各种制剂和提取物均无明显的抑菌作用[13]。野菊花水煎液,用鸡胚试验法,有较弱的抑制流感病毒 A 3 的作用[14]。
4. 解热作用
野菊花注射液 2g(生药)/kg、4g(生药)/kg 静注对三联菌苗致热家兔有解热作用[7]。
5.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
给小鼠静注野菊花水剂 0.2ml(含生药 0.2g), 再腹腔注射鸡红细胞悬液,能明显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10]。
6. 其他作用
野菊花水剂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溶解绵羊红细胞的作用 (在 1∶1 024 时仍不出现溶血); 同时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的形成的作用[7]。
7. 毒性
小鼠静注野菊花注射液的 LD 50 为 10.47g/kg;给小鼠每日腹腔注射 0.2g/kg,连续 1 个月,与对照组比较,体重增长无差别,处死解剖肉眼观察未见异常[7]。野菊花醇提出物 HC - I 300mg/kg 给犬灌胃,连续 3 星期,除有时呕吐外,对食量、体重、 心电图、血磺溴酞钠存留率无明显改变[2]。
【药性】
味苦、辛,性凉。归肺、肝经。
1. 《纲目》:“苦、辛,温,有小毒。”
2. 《本草汇言》:“气凉。”
3. 《本草求真》:“专入肺、肝。”
4. 《四川中药志》1982 年版:“苦、辛,凉。”
5. 《浙江药用植物志》:“苦、微辛,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疏风平肝。主治疔疮,痈疽,丹毒,湿疹,皮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高血压病。
1. 《纲目》:“治痈肿,疔毒,瘰疬,眼瘜”。
2. 《本草汇言》:“破血疏肝,解疔散毒之药也,主妇人腹内宿血,解天行火毒丹疔,捣汁和生酒服之;或取滓敷罯亦效。煮汤洗疮疥,又能去风杀虫。”
3. 《本草正》:“散火散气,消痈毒、疔肿、瘰疬,眼目热痛,亦破妇人瘀血。
4. 《江苏植物药材志》:“治霍乱腹痛。”
5. 《山西中药志》:“疏风热,清头目,降火解毒。治诸风眩晕, 头痛目赤,肿毒。”
6. 《杭州药用植物志》:“治黄水疮。”
7. 《江西草药》:“治白喉,口疮,小儿高热抽搐等症。”
8. 《上海常用中草药》:“治高血压。”
9. 《内蒙古中草药》:“清热,解毒,消肿。主治疮痈肿毒,乳腺炎, 淋巴腺结核,毒蛇咬伤。”
10. 《四川中药志》1982 年版:“疏风,清热,解毒。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疮痈肿毒,咽喉肿痛,风火赤眼,湿热黄疸,泻痢,蛇虫咬伤,肝热型高血压,子宫颈糜烂。”
【应用与配伍】
用于疔疮、痈肿、丹毒。野菊花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热毒所致诸证,均可用之。单用内服或鲜品捣敷即有效,临床亦常与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伍用,如《医宗金鉴》五味消毒饮;对于急性湿疹、天疱疮等湿热火毒所致之皮肤病,也可用本品煎水洗患处。治浸淫疮、湿疥、癞癣、臁疮、血风疮、脓窝疮等,如《外科大成》以本品配花椒、牙硝、枯矾研末,沸水浸泡后外洗。
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野菊花又具疏风清热之功,可单用本品煎服,或与桑叶、连翘、银花等疏风清热解毒之品配用。若预防感冒,则可配薄荷同用。现常用于流感,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扁桃体炎等病证。
用于高血压眩晕、头痛。取其疏风平肝、清头目之功,可单味泡水代茶饮或与草决明、夏枯草等配用。用于肝热目赤肿痛,则可与青葙子、决明子等清肝降火明目之药同用。
此外,用野菊花治疗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等也有较好疗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可用至 30~60g。外用:适量,捣敷;煎水漱口或淋洗。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1. 朱丹溪:“野菊花,服之大伤胃气。”(引自《纲目》)
2. 《广西中药志》:“便泻者忌用。”
【附方】
1. 治疔疮野菊花和黄糖捣烂贴患处。如生于发际,加梅片、生地龙同敷。(《岭南草药志》)
2. 治一切痈疽脓疡,耳鼻咽喉口腔诸阳症脓肿野菊花 48g,蒲公英 48g, 紫花地丁 30g,连翘 30g,石斛 30g。水煎,每日 3 次分服。(《本草推陈》)
3. 治急性乳腺炎野菊花 15g,蒲公英 30g。煎服; 另用鲜野菊叶捣烂敷患处,干则更换。(《安徽中草药》)
4. 治夏令热疖及皮肤湿疮溃烂用野菊花或茎叶煎浓汤洗涤,并以药棉或纱布浸药汤掩敷,每日数回。(《本草推陈》)
5. 治头癣、湿疹、天泡疮野菊花、苦楝根皮、苦参根各适量。水煎外洗。(《江西草药》)
6. 治毒蛇咬伤,流火野菊花 15~30g。水煎代茶饮。
7. 治感冒野菊花、金银花、紫花地丁各 9~15g。水煎服。(6~7 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8. 预防流行性感冒野菊花 30g,水煎服;或野菊花 30g,鱼腥草 30g,金银花藤 30g。水煎服。
9. 治风热目赤肿痛野菊花 15g,夏枯草 15g,千里光 15g,桑叶 9g,甘草 3g。水煎服。(8~9 方出自《四川中药志》1982 年)
10. 预防脑膜炎野菊花 30g,大青 30g,银花藤 15g,土牛膝 15g。水煎服,连服 2~3d。(《湖南药物志》)
11. 治干咳野菊花 30g,白茅根 30g,白糖 30g。水煎 2 次,早晚各服 1 次, 儿童酌减。〔《中华内科杂志》1976,(5)∶279 野菊花茅根汤〕
12. 治播散型肺结核野菊花 45g,地胆草 30g,兰香草 60g。水煎服,每日 1 剂。
13. 治泌尿系统感染野菊花 30g,海金沙 30g。水煎服,每日 2 剂。(12~13 方出自《江西草药》)
14. 治肾炎野菊花、金钱草、车前草各 3g。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15. 治肠风野菊花(晒干,炒成炭)六两,怀熟地(酒煮捣膏)八两,炮姜四两,苍术三两,地榆二两,北五味一两。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钱,食前白汤送下。(《本草汇言》)
16. 治肝热型高血压①野菊花 15g,夏枯草 15g,草决明 15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 年) ②野菊花、黄芩、夏枯草各 9g。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
【制剂】
1. 野菊花栓野菊花浸膏 1 000g,聚乙二醇 (4 000~6 000) 适量。 取野菊花 10 000g,加水浸渍 12h,煎煮 3 次,每次 1h,滤过,滤液合并后浓缩成膏,加入 3 倍量乙醇回流提取 2 次,每次 1h,合并乙醇提取液,静置 24h,取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成 1 000g 浸膏。另取聚乙二醇 (4 000~6 000) 适量熔化后,搅拌下加入野菊花浸膏,混匀后,用灌注法制栓成型。本品为深棕色鱼雷型的栓剂。每粒含野菊花浸膏 1g。功能清热解毒。用于前列腺炎、盆腔炎及宫颈糜烂。直肠或阴道给药,每日 1~2 粒。(《山东省药品标准》1986 年)
2. 野菊花注射液野菊花(或全草)500g,注射用氯化钠 7g,苯甲醇 20ml。 取野菊花进行蒸馏,收集馏液 700ml。药渣再煎煮 1h,浓缩至 200ml,加 2~3 倍量乙醇,冷藏,滤过,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所得浓缩液与蒸馏液合并,加氯化钠、苯甲醇,及适量注射用水,调 pH 6.5~7.0,最后加注射用水至 1 000ml, 精滤至澄明,灌封,灭菌,即得。每支 2ml,相当于生药 1g。本品为无色透明溶液。其乙醇液与盐酸镁粉反应呈棕红色,与 α - 萘酚反应界面有紫红色环。功能清热解毒,抗菌、抗病毒及抗高血压。用于慢性盆腔炎,宫颈糜烂,颈淋巴结核,慢性肠炎,急性痢疾等。肌内注射,每次 2~4ml,每日 1~2 次。〔北京市卫生局《制剂手册》1978 年;《中草药》1984,15(4)∶14; 《中药通报》1983, (8)∶39;《药学通报》1979, (1)∶24〕
3. 菊明降压片野菊花 2 400g,草决明 600g。取野菊花 200g 打细粉;其余与草决明一起水煮两次,浓缩成稠膏,掺入细粉混匀制粒,加辅料压成 1 000 片。取本品 2 片,加 70% 乙醇提取并加活性炭处理,滤液加镁粉、盐酸加热,呈樱红色。功能降血压,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炎性高血压。口服,每次 4~8 片,每日 2~3 次。〔《广东省药品标准》1982 年;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册)1990 年〕
4. 复方柳菊片野菊花 1 500g,柳叶 1 500g,白花蛇舌草 1 500g。 以上三味,柳叶、白花蛇舌草加水煎煮两次,分别为 2h,1h,合并滤液,低温浓缩后加等量乙醇,静置,滤取醇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野菊花加水温浸,每次 1h,共 2 次, 合并浸液,低温浓缩,加等量乙醇沉淀,静置,滤取溶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以上两种稠膏混合,烘干,粉碎,加辅料适量,制粒,压制成 1 000 片,包糖衣。本品除去糖衣后片心呈棕黑色,味微苦,细粉盐酸酸化后,过滤,供以下试验:取滤液 3ml,沿管壁滴入碘化汞钾试液 3 滴,呈黄色浑浊;另取滤液 3ml,沿管壁滴入碘化铋钾试液 3 滴,放置后初呈浑浊,后产生红棕色沉淀;再取滤液 1 滴,加苦味酸试液 1 滴,片刻后镜检,有菊花状或羽毛状结晶。功能清热解毒。用于肺结核。口服,每次 7 片,每日 3 次。〔《中药通报》1983, (3)∶27〕
5. 热毒净注射液野菊花 500g,金银花 500g,牡丹皮 250g,鱼腥草(鲜品)500g,氯化钠 4.5g,苯甲醇 10ml,亚硫酸钠 1g,吐温 -80 15ml。 取野菊花、鱼腥草、牡丹皮混合加注射用水湿润,24h 后进行水蒸汽蒸馏,重蒸馏,收集馏液 500ml,加入亚硫酸钠、吐温 -80,避光冷藏。取蒸馏后的残渣与母液和金银花加水煎煮 2 次,每次 1h,滤过,浓缩至 1∶1,用 20% 石灰乳调 pH 至 12,加 3 倍量 95% 乙醇,用 50% 硫酸调 pH 3~4,滤过,滤液用 40% 氢氧化钠调 pH 至 7,滤过,滤液回收乙醇,继续浓缩至 500ml,加 0.5% 活性炭滤过,加入蒸馏液共 1 000ml,再加苯甲醇、氯化钠,搅匀,精滤,灌封,灭菌,即得。每支 2ml,相当于原生药 3.5g,本品为淡棕黄色的澄明液体。加三氯化铁显暗紫色或紫红色,与氢氧化钠液和 2,4 - 二硝基苯肼反应生成橙红色沉淀。本品 pH 应为 5~6.5。功能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用于疮疖,咽喉肿痛,扁桃体炎,腮腺炎,肺炎,结膜炎,支气管炎,鼻炎。肌注或鼻甲封闭,每次 0.5~4ml,每日 2~4 次。(达县卫生局《临床药物制剂》1985 年)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取野菊花 15g,煎汤代茶饮,每日 1 剂,连服 1 星期,治疗 56 例,痊愈 49 例,好转 5 例,中断服药 2 例[1]。
2. 治疗慢性盆腔炎等用野菊花注射液每日肌注 4ml(含生药 4g);野菊花栓剂每日睡前放入肛内 1 个 (含生药 4g),少数病人放 2 个;野菊花冲剂口服每次 2g,每日 3 次。共治疗慢性盆腔炎、宫颈糜烂、颈淋巴结核、慢性肠炎、急性痢疾等 454 例,总有效率为 88.5%,治疗中未见明显副反应[2]。另据报道,用野菊花栓剂 (每个含生药 4g),于每晚睡前将药放入肛内 5~7cm 处,7d 为 1 疗程,最长不超过 10 个疗程,月经前 3d 停用,月经净后继续治疗,共治疗盆腔炎患者 100 例,显效 46 例,有效 44 例,无效 10 例,总有效率达 90%。本法对脾肾阳虚型患者疗效不明显[3]。
3. 治疗前列腺炎用野菊花栓 (每粒含野菊花浸膏 1g),每日用药 2 粒,15d 为 1 疗程,连续用药 2~3 个疗程,经临床使用证明有效率达 91.7%[4]。另据报道,用野菊栓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175 例,显效率 60%,总有效率达 93%[5]。
4. 预防流行性感冒取薄荷、野菊花各 2 000g,加水 20kg,浓煎至 8kg,药渣再加水 10kg,浓煎至 4kg,两次煎液合并计 1 200ml, 每次内服 40ml,每日服 2 次,连服 3d,结果预防后的 1972 年观察 320 人,发病 14 人,发病率 4.4%;1973 年 240 人,发病 6 例,发病率 2.5%,而预防前的 1971 年观察 900 人,发病 104 人,发病率 11.6%, 预防后较预防前发病率明显为低[6]。
【药论】
1. 论野菊花能散火散气黄宫绣:“野菊花为外科痈肿药也,其味辛而且苦,大能散火散气,故凡痈毒疔肿、瘰疬、眼目热痛、妇人瘀血等症,无不得此则治,以辛能散气,苦能散火者是也。”(《本草求真》)
2. 论野菊花不宜无病饮服倪朱谟:“野菊花,性寒味劣,无故而饮,有损胃气,非若甘菊花有益血脉、和肠胃之妙也。”(《本草汇言》)
【集解】
《植物名实图考》:“野山菊,南赣山中多有之。丛生,花叶抱茎如苦荬而歧,齿不尖,茎瘦无汁。梢端发杈,秋开花如寒菊。”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陈泽乃,等.药学学报,1987,22(1)∶67
[2] 郑培菊.复旦大学学报,1987,26(3)∶339
[3] 于德泉,等.药学学报,1987,22(11)∶837
[4] 于德泉,等.药学学报,1992,27(3)∶191
[5] Mladenova K,et al.Planta Med,1987,53(1)∶118
[6] Hurst W.J Chem Soc,1960∶2864
[7] Erman.J Am Chem Soc,1967,(89)∶3828
[8] 小管卓夫 (译).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7,9(2)∶53
[9] Mladenova K,et al.Planta Med,1985,(3)∶284
[10] 李鸿英,等.中药通报,1983,(3)∶3
[11] 丁安荣,等.中草药,1983,(7)∶33
[12] 何云庆,等.北京医学院学报,1982,(3)∶259
[13] 徐国钧.药材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806
[14] Cadosch H,et al.Helv Chim Acta,1978,61∶783
[15] Chatterjee A,et al.Phytochemistry,1981,20(7)∶1760
[16] Stoyanova I B,et al.C A,1982,97∶36144s
[17] 张秀尧,等.中成药,1990,12(8)∶32
[18] 林正奎,等.植物学报,1988,30(2)∶220
药理
[1] 孙其熏,等.生理学报,1959,23(3)∶254
[2] 刘菊芳,等.药学学报,1962,9(3)∶151
[3] 张宝恒,等.中草药,1984,15(4)∶128
[4] 李建达,等.中医杂志,1981,22(1)∶66
[5] 李映欧,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1(2)∶93
[6] 贺师鹏,等.北京医学院学报,1982,14(3)∶253
[7] 北京第六制药厂.中药通报,1985,10(7)∶333
[8] 宋剑南,等.中药通报,1984,9(4)∶182
[9] 陈日炎,等.广东医学院学报,1993,11(3)∶101
[10] 戴瑰伟,等.中医杂志,1982,(5)∶65
[11] 李国利,等.微生物学通报,1989,16(3)∶153
[12] 张鸿源,等.吉林医学,1980,(2)∶31
[13] 阎帮首,等.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杂志,1980,(2)∶68
[14] 郝莉萍,等.人民军医,1992,(11)∶49
现代临床研究
[1] 万桂华.广西中医药,1983,(3)∶11
[2] 北京市野菊花协作组.中药通报,1983,8(4)∶39
[3] 辛立.陕西中医,1987,8(11)∶498
[4] 李进.健康报,1984 年 5 月 15 日
[5] 笔飞.中药通报,1984,9(5)∶48
[6] 无锡解放公社中草药研究小组.江苏医药,1976,(1)∶36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