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南鹤虱Nanheshi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异名】
野胡萝卜子《本草求真》,窃衣子《中药志》,鹤虱(通称)。
【品种考证】
《救荒本草》载:“野胡萝卜,生荒野中。苗叶似家胡萝卜,俱细小,叶间攒生茎叉,梢头开小白花,众花攒开如伞盖状,比蛇床子花头又大,结子比蛇床亦大。其根比家胡萝卜尤细小。”所指即为本种。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的果实。
【原植物】
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 L.
二年生草本,高 20~120cm。全株被白色粗硬毛。根细圆锥形,肉质,黄白色。基生叶薄膜质,长圆形,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线形或披针形,长 2~15mm,宽 0.5~4mm,先端尖,有小尖头,光滑或有糙硬毛;叶柄长 3~12cm;茎生叶近无柄,有叶鞘,末回裂片小而细长。复伞形花序顶生,花序梗长 10~55cm,有糙硬毛;总苞片多数,叶状,羽状分裂,裂片线形,长 3~30mm;伞辐多数,结果时外缘的伞辐向内弯曲;小总苞片 5~7,线形,不分裂或 2~3 裂,边缘膜质,具纤毛;花通常白色,有时带淡红色。双悬果长卵形,长 3~4mm,宽 2mm,具棱,棱上有翅,棱上有短钩刺或白色刺毛。花期 5~7 月,果期 6~8 月。
生于山坡路旁、旷野或田间。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南鹤虱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山区、半山区以及平原地区均可栽种。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播前需浸种催芽,春季于 3~4 月,秋季于 8 月初条播,覆浅土,保持土壤湿润,5~8d 出苗。
田间管理 发芽后,一般间苗 2~3 次,同时进行松土、除草与施肥。
【采收加工】
春季播种的于夏季采收,秋季播种的于冬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及产销】
南鹤虱 Fructus Dauci Carotae 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江西、四川、贵州亦产。除自产自销外,销华北、东北及山东等地。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双悬果椭圆形,多裂为分果,长 3~4mm,宽 1.5~2.5mm。表面棕黄色或灰棕色,顶端有残留花柱基,基部钝圆,背面有 4 条窄翅状次棱,翅上密生 1 列横向黄白色钩刺,长可达 1.5mm,次棱间凹下处有不明显主棱,其上散生短柔毛,分果的接合面较平坦,有 3 条暗色纵纹(油管)及 3 条弧形脉纹(维管束),脉缘上具柔毛。种仁类白色,有油性。体轻,搓碎时有特异香气,味微辣后苦。
以籽粒充实、种仁类白色、有油性者为佳。
显微鉴别 分果横切面:外果皮为 1 列扁平细胞;次棱翅上大形钩刺长 300~980μm,基部直径 75~265μm,先端具一至数个横向或倒钩状弯曲的单细胞非腺毛;主棱上有单细胞非腺毛,长 85~280μm,基部常有数个细胞形成枕状垫。中果皮为数列薄壁细胞;每条次棱的基部各有一大型油管,接合面有 2 个扁长圆形油管,内含黄棕色物;主棱脊内侧各有一细小维管束,接合面有 2 个维管束。内果皮为 1 列狭长的薄壁细胞。种皮 1 列薄壁细胞,内含红棕色物;种脊维管束位于接合面中央。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壁稍厚,内含脂肪油及糊粉粒,后者含细小草酸钙簇晶。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 5g,置挥发油测定器中提取挥发油,加无水硫酸钠脱水后。挥发油用石油醚溶解供点样,另以细辛醚为对照品,在同一硅胶 G-CMC-薄层板上,分别点样品液和对照品液,以己烷 -乙酸乙酯 -苯(7∶2∶1)展开,晾干,在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用 5% 香兰醛 -硫酸溶液显色,样品与对照品在相对应的位置处显紫红色斑点。
【化学成分】
果实含挥发油约 2%,中含细辛醚(asarone),甜没药烯(biasabolene),巴豆酸(tiglic acid),细辛醛(asaryladehyde)[1,2];栽培物果实含挥发油 0.6%~2.1%,中含胡萝卜次醇(carotol)9%~63%,牻牛儿醇乙酸酯(geranyl acetate)0~48%,环氧二氢丁香烯(epoxydihydrocaryophyllin)2.5%~20%,但野生果实挥发油则主要含牻牛儿醇乙酸酯而不含胡萝卜次醇[3],对不同地区的果实进行的研究表明,挥发油的组成差异很大,不同样品中牻牛儿醇乙酸酯与胡萝卜次醇二者的含量变动于 0~80% 之间,其他成分则有芳樟醇(linalool),柠檬烯(limonene),香柑油烯(bergamotene),α- 和 β- 蒎烯(α-,β-pinene),百里香酚(thymol),胡萝卜烯(daucene),榄香脂素(elemicin),α- 姜黄烯(α-curcumene)[4];果实中还含黄酮类,糖,季铵生物碱(可能是乙酰胆碱),氨基酸[5],胡萝卜苦甙(daucusin)[6],甾醇[1,2]和扩张冠状动脉血管的成分[5,7~9]。
不同产地或品种的种子挥发油,其含量与组成相差很大,北高加索产的种子含挥发油约 2%,一般样品中含牻牛儿醇乙酸酯约 30%,1- 香桧烯(l-sabinene)约 20%,含 β- 蒎烯和一种多氢薁类二环倍半萜,有时牻牛儿醇乙酸酯的含量可达 50%[10,11],亦有报告称种子挥发油含量较低(0.66%~1.65%),胡萝卜次醇为油香之主因[12],据报道意大利产的种子挥发油富含胡萝卜次醇、单萜与烃类物,而牻牛儿醇及其乙酸酯仅占少量[13]。有报道称种子挥发油用气 - 液色谱分析,鉴定出 23 个成分,包括当时新报告的 9 个成分,即樟烯(camphene),α- 松油烯(α-terpinene),松油烯 -4- 醇(terpinen-4-ol),α- 松油醇(α-terpineol),龙脑乙酸酯(bornyl acetate),γ- 癸内酯(γ-decalactone),β- 芹子烯(β-selinene),α- 古芸烯(α-gurjunene)和香豆精[14],另有文献报道含胡萝卜醇(daucol)[4,12,15,16]。种子的脂肪油含量 24.9%,其脂肪酸组成中有岩芹酸(petroselinic acid)51.24%,还有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和棕榈酸(palmitic acid)[17]。
【药理】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野胡萝卜果实的醇提取物,对离体猫心冠状动脉有扩张作用。种子中的甙性成分,对麻醉犬有短暂的降压作用[1]。
2. 对平滑肌的作用 野胡萝卜种子醇提取物,对离体豚鼠和大鼠小肠、大鼠子宫、猫支气管等平滑肌均显示舒张作用。种子中的甙性成分能松弛大鼠和兔小肠及未孕子宫,叶提取物对已孕或未孕猫和豚鼠子宫有收缩作用[1]。
3. 其他作用 野胡萝卜种子的甙性成分对麻醉犬呼吸有抑制作用;对士的宁及戊四氮引起蛙惊厥有轻度保护作用[2]。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存果柄,筛去泥屑。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 项。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苦、辛,性平,小毒。归脾、胃、大肠经。
《浙江药用植物志》:“辛、苦,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杀虫,消积,止痒。主治蛔虫、蛲虫、绦虫、钩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阴痒。
1. 《浙江药用植物志》:“驱虫。主治虫积腹痛。”
2. 《湖北中草药志》:“杀虫。用于蛔虫病、绦虫病、蛲虫病等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附方】
1. 治蛔虫病、绦虫病、绕虫病 鹤虱 6g。研末水调服。(《湖北中草药志》)
2. 治钩虫病 南鹤虱 45g,浓煎两(次)汁合并,加白糖适量调味,晚上临睡前服,连用 2 剂。(《浙江药用植物志》)
3. 治虫积腹痛 鹤虱 9g,南瓜子、槟榔各 15g。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4. 治蛲虫病肛痒 南鹤虱、花椒、白鲜皮各 15g,苦楝根皮 9g。水煎,趁热熏洗或坐浴。(《浙江药用植物志》)
5. 治阴痒 鹤虱 6g。煎水熏洗阴部。(《湖北中草药志》)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朱元龙,等. 药学学报,1957,5(2):157
[2] 朱任宏,等. 药学学报,1953,1(1):73
[3] Stahl E. Arch Pharm,1964,297(8):500
[4] Pigulevskii G V,et al. Rast Resufgy,1965,1(2):227 (C A,1965,63:9737g)
[5] Jastrzebska M,et al. Biul Inst Roslin Leczniczych,1964,10(2-3):113 (C A,1965,63:6197f)
[6] Reeb E J. Pharm Alsace - Lorraine,1923,50:13 (C A,1923,17:23464)
[7] Much A G. Grer 1102344 (cl. 30h) Appl Apr,1960:14 (C A,1962,56:548c)
[8] Kaczmarek F,et al. Pol 57079 (cl. A 61k),28 Mar,1967,Appl. 17 Jul,1967;2PP (C A,1970,72:24596m)
[9] Wrocincki T. Herba Pol,1968,14(4):263 (C A,1969,71:79519Y)
[10] Pigulevskii G V,et al. Trudy Botan Inst Im V L Komarov 9 Akad Nauk S S S R,1955,5,No. 5:7 (C A,1956,50:17340d)
[11] Pigulevskii G V,et al. Zhur Priklad Khim,1955,28:1355 (C A,1956,50:5988i)
[12]. Benecke R,et al. Phatmazie,1987,42(4):256
[13] Toulemonde B,et al. Parfums Cosmet Aromes,1987,77:65
[14] Seifert R M,et al. J Sci Food Agr,1968,19(7):383 (C A,1968,69:57445c)
[15] Sykora V,et al. Tetra Lett,1959,14:24 (C A,1960,54:4660e)
[16] Zalkow L H,et al. J Org Chem,1961,26:981 (C A,1961,55:23580a)
[17] Zaka Shahing,et al. Sci Int (Lahore),1990,2(4):313 (C A,1991,115:228314j)
药理
[1]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下册). 第 1 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630
[2] 郭晓庄,等. 有毒中草药大辞典. 第 1 版.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617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