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艾蒿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25-08-19浏览次数:27

▲野艾蒿语音讲解


【植物名】

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 

多年生草本,有时为半灌木状,植株有香气。主根稍明显,侧根多;根状茎稍粗,直径4-6毫米,常匍地,有细而短的营养枝。茎少数,成小丛,稀少单生,高50-120厘米,具纵棱,分枝多,长5-10厘米,斜向上伸展;茎、枝被灰白色蛛丝状短柔毛。叶纸质,上面绿色,具密集白色腺点及小凹点,初时疏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后毛稀疏或近无毛,背面除中脉外密被灰白色密绵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宽卵形或近圆形,长8-13厘米,宽7-8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或第一回全裂,第二回深裂,具长柄,花期叶萎谢;中部叶卵形、长圆形或近圆形,长6-8厘米,宽5-7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或第二回为深裂,每侧有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或长卵形,长3-5(-7)厘米,宽5-7-9)毫米,每裂片具2-3枚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的小裂片或深裂齿,长3-7毫米,宽2-3-5)毫米,先端尖,边缘反卷,叶柄长1-2(-3)厘米,基部有小型羽状分裂的假托叶;上部叶羽状全裂,具短柄或近无柄;苞片叶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叶为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尖,边反卷。头状花序极多数,椭圆形或长圆形,直径2-2.5毫米,有短梗或近无梗,具小苞叶,在分枝的上半部排成密穗状或复穗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狭长或中等开展,稀为开展的圆锥花序,花后头状花序多下倾;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略小,卵形或狭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或灰黄色蛛丝状柔毛,边缘狭膜质,中层总苞片长卵形,背面疏被蛛丝状柔毛,边缘宽膜质,内层总苞片长圆形或椭圆形,半膜质,背面近无毛,花序托小,凸起;雌花4-9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紫红色,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10-20朵,花冠管状,檐部紫红色;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具短尖头,花柱与花冠等长或略长于花冠,先端2又,叉端扁,扇形。瘦果长卵形或倒卵形。花果期8-10月。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多生于低或中海拔地区的路旁、林缘、山坡、草地、山谷、灌丛及河湖滨草地等。日本、朝鲜、蒙古及苏联(西伯利平东部及远东地区)也有。模式标本采自蒙古北部色楞格河附近。

入药,作(家艾)的代用品,有散寒、祛湿、温经、止血作用。嫩苗作菜蔬或腌制酱菜食用。鲜草作饲料。

【文献来源】

《中国植物志》



【药名】

野艾叶 Yeaiye

ARIEMISIAE LAVANDULAEFOLIAE FOLUM

本品为菊科植物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枯叶、茎枝及杂质,阴干。

 

 

【性状】

本品叶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开后呈卵形、长圆形,长2.56cm14cm。上表面灰绿色至深绿色,有众多的腺点及小凹点,疏被短柔毛,下表面密被白色绒毛;常二回羽状全裂或第二回深裂,少数羽状全裂或不裂,裂片卵形、长椭圆形至披针形,边缘常无裂齿;叶柄长,常有假托叶。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鉴别】

(1)本品叶脉横切面:上表皮1列细胞,呈长方形,被角质层;有较多的腺毛及少数T字形毛(非腺毛)。上表皮内13列厚角细胞,下表皮内12列厚角细胞,栅栏细胞1列;海绵细胞中散在12个分泌腔,周围分泌细胞57(中脉处);草酸钙簇晶易见。中脉维管束12个,上下有纤维。下表皮细胞1列,呈不规则形。

叶表面观:T字形非腺毛众多,柄部细胞14个,顶端细胞长而弯曲或缠绕状,两臂不等长;尚可见特大T字毛,柄细胞512个,基部数个细胞特大而长。上下表皮均可见腺毛,腺毛顶面观46个细胞相对叠合而成。表皮细胞近方形、多角或长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多为不定式,副卫细胞36个,少见不等式。叶肉细胞可见少量草酸钙簇晶。

(2) 取本品粉末2.5g,加石油醚(6090)50ml,加热回流30 min,放冷,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正己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野艾叶对照药材2.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桉油精对照品,加正己烷制成每1ml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502)试验,吸取对照品溶液25μl、对照药材溶液、供试品溶液各102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石油醚(6090)-丙酮(6:10: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的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总灰分 不得过12.0%(中国药典四部通则2302)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2.0%(中国药典四部通则2302)

 

 

【含量测定】

照气相色谱法(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521)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毛细管色谱柱(DB-5,柱长30m,内径0.25mm,(5%苯基)甲基聚硅氧烷为固定相,涂膜厚度0.25μm),

样口温度230;检测器温度250;程序升温:起始温度为60,再以5/min的速率升至210,保持5min;分流进样,分流比5:1。理论板数按桉油精峰计算应不低于100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桉油精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正己烷制成每1ml0.1 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约2.5g,精密称定,置250 ml具塞锥形瓶中,加正己烷100ml,加热回流1h,放冷,滤过,滤液置三角瓶中,残渣加正己烷50 ml,加热回流1h,放冷,滤过,合并两次滤液,40℃以下减压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正己烷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正己烷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μl,注入气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桉油精(C₁₀HO)不得少于0.020%

 

 

【炮制】

除去杂质及茎,筛去灰屑。

 

 

【性味与归经】

辛、苦,温;归肝、脾、肾经。

 

 

【功能与主治】

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用于小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

 

 

【用法与用量】

39g。外用适量,供炙治或熏洗用。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虫蛀。

 

 

【注意】

阴虚血热者忌用。

 

 

·起草说明·

【别名】

细艾叶、水蒿、白蒿、掌叶艾、大叶艾、小叶艾、艾叶(商品名)

 

 

【名称】

甘肃省习惯以艾叶为名收购、使用,由于野艾蒿为甘肃习用品,原地方标准以野艾叶为正名收载[1]

 

 

【来源】

据医药经营部门反映,甘肃省从解放初期以来,历史上使用的艾叶品种复杂,除中国药典艾叶外,还收购外销或自产自销蒿属(Artemisia)其他植物。长期以来,甘肃地产艾叶的植物来源不甚清楚,为此,甘肃省卫生厅下达“甘肃产艾叶的品种调查和质量研究”课题,经系统调查,认为甘肃省药用艾叶有122变种2,其中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在甘肃省中部及东南部地区分布广泛,多数地区有使用习惯,并有大宗商品在省内流通,20世纪90年代,野艾蒿曾占商品总数的37%[2]

多年的临床用药经验反映疗效良好,植物亲缘关系与正品艾叶很相近,挥发油成分相似,基于上述情况,将野艾叶纳入地方标准。

 

 

【原植物】

多年生草本。下部叶有长柄,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或深裂,裂片常有齿;中部叶宽卵形或长圆形,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或第一全裂,长410cm,25cm;上部叶三全裂或不裂;叶柄基部有假托叶;叶腹面有微毛,背面被灰白色茸毛。头状花序钟形,极多数,常下倾,在茎上部分枝上排列成复总状花序;总苞片短圆形,34层,外层渐短,边缘膜质,背面具蛛丝状毛;花红褐色,外层雌性,内层两性。瘦果长0.51mm。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海拔9002500 m的田埂、路边、沟边或山谷灌丛中,分布于甘肃大部分地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等省区亦有分布。

 

 

【产地】

主产于甘南、临夏、定西、兰州及武威等地。

 

 

【采收加工】

根据甘南、临夏等地的收购习惯,在夏季野艾开花前叶正茂盛时采取,除去茎、枯叶及杂质,阴干。商品野艾叶主要来自茎中、上部的叶片。

 

 

【性状】

根据药材样品及野外采集不同生态环境植物并参照文献描述。各地样品外观相同,惟叶上表面腺点随产地或采集季节呈现稀稠变化,有时仅见稀少的腺点。药材叶型及二回羽状裂深及气味与生长环境阳面、阴面有一定的相关性。

 

 

【鉴别】

(1)显微鉴别 根据植物标本,并参照文献[34],分别描述叶脉横切面、叶表面观及粉末显微特征。

样品中还可看见特大T字毛,柄细胞512个,基部数个细胞特大而长,可见最多柄细胞数为5个。

(2)薄层色谱鉴别 参照《中国药典》(一部)艾叶方法5,以桉油精作为对照品,以野艾叶作为对照药材,制定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通过提取溶剂、提取方法、显色剂和展开剂的系统考察,拟定如正文的实验条件。

该方法,简便、灵敏、显色清晰,分离效果及重复性均较好,适用于野艾叶的薄层鉴别,纳入本标准。

 

 

【检查】

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 原标准测定的总灰分为5.8%14.1%,酸不溶性灰分为0.70%1.9%。本次对10批样品测定[6],见表1

1 10批样品测定结果(%)

样品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灰分

5.2

7.8

7.5

9.9

6.0

8.7

6.6

7.5

7.4

7.8

酸不溶性灰分

0.7

0.8

1.0

1.7

0.7

0.6

0.7

0.8

0.6

0.8

根据实验结果,对原标准限度进行修订,拟定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限度分别不得过12.0%2.0%

 

 

【含量测定】

根据野艾叶中含有桉油精成分,建立测定桉油精(C₁₀HO)含量方法[57]。方法学研究表明,桉油精浓度在33.02412.7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10%RSD1.4%

根据对10批样品测定,桉油精含量在0.020%0.060%,参考有关文献的报道,拟订限度不得少于0.020%

该方法简便,精密度、重复性良好,纳入本标准,以控制药材质量。

 

 

【化学成分】

采用水蒸气蒸馏,甘肃省产正品艾叶挥发油为0.26%0.65%(不同产地),野艾叶为0.54%1.03%(不同产地)。对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从陇南产野艾叶中分离鉴定出28个化学成分,主要含有樟脑9.2%1,8-桉叶素7.4%、反-丁香烯7.31%、γ-衣兰油烯4.99%、顺-丁香烯4.94%、萜品烯醇43.44%1,4-桉叶素2.99%、香叶醇2.90%、β-松油醇2.09%、β-佛手柑烯1.82%、喇叭醇1.36%[1]

从野艾叶分离出7-甲氧基香豆素、间羟基苯甲酸、异阿魏酸、黑麦草内酯、medio-resinol(+)-丁香树脂醇、丁香酸、木栓醇、咖啡酸、香草酸、豆甾醇和胡萝卜苷等[8]

 

 

【急性毒性】

小鼠分别累计给药为每日95g/kg的野艾叶和艾叶,除给药1h内小鼠精神不振外,未见其他任何不良反应,主要脏器亦未见有异常变化,提示野艾叶基本无毒性,临床使用安全[1]

 

 

【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贮藏】均参照文献[19]拟定。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S].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262-265.

[2] 宋平顺,卫玉玲,张伯崇.甘肃艾叶类药材的原植物调查及资源分布[J].中药材,1994,17(9):15-16.

[3] 宋平顺,卫玉玲,张伯崇.甘肃产艾叶的原植物调查及生药鉴定[J].中草药,1994,25(7):372-376.

[4] 楼之芩,秦波.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北方篇·第1)[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院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873.

[5]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91.

[6]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114,232,234.

[7] 杨天寿,张宇欣,严华,等.艾叶的质量检测方法改进及桉油精含量变化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2):138-140.

[8] 马麟,韦炳华.野艾蒿的化学成分研究[J].广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4):450-452.

[9]甘肃省卫生局.甘肃中草药手册(第一册)[S].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