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语音讲解
【药名】
香附 Xiangfu 《纲目》
【异名】
雀头香《江表传》,莎草根《别录》,香附子《新修本草》,雷公头《纲目》,香附米《本草求真》,地荸荠《浙江民间中草药》,三棱草根《中药志》,苦羌头《中药材手册》。
【释名】
《纲目》:“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上古谓之雀头香。按《江表传》云,魏文帝遣使于吴求雀头香,即此。” 雷公头,由根棕褐色,形象比喻得名。
【品种考证】
本品以莎草根之名始载于《别录》,列为中品,云:“生田野,二月、八月采。”《新修本草》云:“(此草)茎叶都似三楼,根若附子,周匝多毛,交州者最胜,大者如枣,近道者如杏人许。”《本草图经》曰:“今处处有之......近道生者苗叶如薤而瘦,根如筯头大。”《本草衍义》云:“莎草,其根上如枣核者,又谓之香附子。”《纲目》谓:“莎叶似老韭叶而硬,光泽有剑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茎,三棱中空,茎端复出数叶,开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细子其根有须,须下结子一二枚,转相延生,子上有细黑毛,大者如羊枣而两头尖。采得燎去毛,暴干货之。”《植物名实图考》亦予收载,并附有莎草图。从历代本草记载和附图看,与现今所用香附原植物莎草一致。
【来源】
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 的根茎。
【原植物】
莎草Cyperus rotundus L.
多年生草本,高15~95cm。茎直立,三棱形,根状茎匍匐延长,部分膨大呈纺锤形,有时数个相连。叶丛生于茎基部,叶鞘闭合包于茎上;叶片线形,长20~60cm,宽2~5mm,先端尖,全缘,具平行脉,主脉于背面隆起。花序复穗状,3-6个在茎顶排成伞状,每个花序具3~10个小穗,线形,长1~3cm,宽约1:5mm;颖2列,紧密排列,卵形至长圆形,长约3mm,膜质,两侧紫红色有数脉。基部有叶片状的总苞2~4片,与花序等长或过之;每颖着生1花,雄蕊3;柱头3,丝状。小坚果长圆状倒卵形,三棱状。花期5~8月,果期7~11月。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根茎,用火燎去须根,晒干。
【药材及产销】
香附 Rhizoma Cyperi 主产于山东、浙江、福建、湖南、河南等地。此外,湖北、云南、四川、江苏、江西、河北亦产。以浙江、山东质量佳。销全国。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纺锤形,或稍弯曲,长 2~3.5cm,直径 0.5~1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并有明显而略隆起的环节 6~10 个,节上有众多未除尽的暗棕色毛须及须根痕;去净毛须的较光滑,有细密纵脊纹。质坚硬,蒸煮者断面角质样,棕黄色或棕红色;生晒者断面粉性,类白色,内皮层环明显,中柱色较深,点状维管束散在。气香,味微苦。
以个大、质坚实、色棕褐、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 1 列,棕黄色,其下为 2~3 层下皮细胞,壁稍厚;下皮纤维束多数,紧靠表皮排列成环。皮层与中柱间内皮层明显;皮层散有叶迹维管束,外韧型,其外围也有内皮层。中柱维管束周木型,多数,散列。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类圆形分泌细胞,内含黄棕色分泌物。此外,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淡棕色。①未糊化淀粉粒类圆形、类三角形、类方形或圆齿轮形,直径 3~27μm。②分泌细胞类圆形,直径 35~72μm,含淡黄棕色分泌物,其周围 7~8 个薄壁细胞呈放射状排列。③下皮纤维红棕色或黄棕色,纤维较细长,有的一边呈齿状突起,直径 7~22μm,壁厚,木化,孔沟稀或不明显,有的纤维束周围可见含硅质块的细胞。④下皮细胞类多角形或类方形,壁木化增厚,孔沟明显。⑤叶基纤维细长,直径 5~13μm,壁甚厚,孔沟不明显,胞腔线形。纤维束周围亦可见含硅质块的细胞。此外,有石细胞及梯纹、螺纹、网纹导管。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乙醚提取液,挥干乙醚,加醋酸乙酯溶解,作为样品液。另取α- 香附酮加醋酸乙酯溶解为对照品溶液。取样品液及对照品溶液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GF₂₅₄ 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冰醋酸(92∶5∶5)展开,喷以 2,4 - 二硝基苯肼乙醇溶液,样品液色谱在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的橙红色斑点。
【化学成分】
根茎含葡萄糖(glucose)8.3%~9.1%,果糖(fructose)1.0%~1.7%,淀粉(starch)40%~41%,挥发油(essential oil)0.65%~1.4%[1]。挥发油含β- 蒎烯(β-pinene),樟烯(camphene),桉叶素(1,8-cineole),柠檬烯(limonene),对 - 聚伞花素(p-cymene),香附子烯(cyperene),芹子三烯(selinatriene),β- 芹子烯(β-selinene),α- 及 β- 香附酮(cyperone),广藿香烯酮(patchoulenone)[2],α- 及 β- 莎草醇(rotunol)[3],香附醇(cyperol),异香附醇(isocyperol)[4],古巴二烯(copadiene),环氧莎草薁(epoxy guaine),香附醇酮(cyperolone),莎草薁酮(rotundone)[5],考布松(kobusone),异考布松(isokobusone)[6],4α,5α- 环氧 - 11 - 烯 - 3α - 桉叶醇(4α,5α-oxidoeudesm-11-en-3α-ol)[7],香附子烯 - 2,5,8 - 三醇(sugetriol)[4] 等。另据报道,挥发油中含古巴烯(copaene),香附子烯,β- 榄香烯(β-elemene),丁香烯(caryophyllene),α- 葎草烯(α-humulene),β- 芹子烯,δ- 荜澄茄烯(δ-cadinene),菖蒲烯(calamenene),香附薁酮(cyperotundone),α- 香附酮,香附醇,广藿香烯醇乙酸酯(patchoulenyl acetate),香附子烯 - 2 - 酮 - 8 - 醇乙酸酯(sugeonyl acetate)[8]。根茎又含鼠李素 - 3-O- 鼠李糖基 (1→4)- 吡喃鼠李糖苷 [ rhamnetin - 3 - O - rhamnosyl (1→4)- rhamnopyranoside ][9]。
【药理】
1. 对子宫的作用 5% 香附流浸膏对豚鼠、兔、猫、犬等动物的离体子宫,不论已孕或未孕,均有抑制作用,使子宫平滑肌松弛,收缩力减弱,肌张力降低[1]。
2. 雌激素样作用 去卵巢大鼠试验证明,香附挥发油有轻度雌激素样活性,皮下注射或阴道内给药,可出现阴道上皮细胞完全角质化,在挥发油成分中,以香附子烯的作用最强,香附的这一作用可能是它治疗月经不调的主要依据之一[2]。
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香附醇提取物对注射酵母菌引起的大鼠发热有解热作用,其效价约为水杨酸钠的 6 倍[3]。大鼠腹腔注射香附挥发油 0.1ml/kg,可使大鼠正常体温下降,在 30min 时,降温作用最强[4]。热板法试验证明,20% 香附醇提取物皮下注射,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其所含三萜类化合物 5mg/kg 给小鼠灌服,镇痛效果与 30mg/kg 的乙酰水杨酸相当,注射给药,效果更强[5]。香附醇提取物有安定作用,使小鼠自发活动减少,迟缓,并可消除大鼠的条件性回避反射。对去水吗啡引起的呕吐有保护作用。香附挥发油 0.03ml/kg 腹腔注射可协同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20mg/kg 腹腔注射)对小鼠产生催眠作用。家兔静脉注射香附挥发油 0.050mg/kg、0.075mg/kg 及 0.100mg/kg,以翻正反射消失为麻醉指标,平均麻醉时间依次为 9.0min、15.0min、28.5min。静脉注射阈下剂量香附挥发油 0.035ml/kg 可明显延长东莨菪碱 2mg/kg 对家兔产生的麻醉作用时间。腹腔注射香附挥发油 0.1ml/kg(1/3 LD₅₀)对戊四唑引起的小鼠惊厥无保护作用[4]。
4. 对肠道和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香附醇提取物 20μg/ml 浓度时,对离体兔回肠平滑肌有直接抑制作用,并可对抗乙酰胆碱、氯化钡和 5 - 羟色胺对肠肌的收缩作用,对组胺喷雾所致豚鼠支气管痉挛有保护作用[3]。
5.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香附水提醇沉物在低浓度时对离体蛙心及在体蛙、兔和猫心脏都具有强心和减慢心率作用,高浓度皮下注射,可使蛙心心跳停止于收缩期,其总生物碱、甙类、黄酮类和酚类化合物的水溶液也都有强心和减慢心率的作用,同时使血压降低。香附乙醇提取物 20mg/kg 给麻醉犬静脉注射,血压缓慢下降,持续 0.5~1h,不影响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对血压的作用,但能部分阻断组胺的作用[3]。
6. 抗炎作用 香附醇提取物 100mg/kg,腹腔注射,对角叉菜胶和甲醛引起的大鼠脚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抗炎作用的有效成分为三萜类化合物(IV - B)[3,5]。
7.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香附挥发油,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对宋内痢疾杆菌亦有效,抗菌有效成分为香附子烯Ⅰ及Ⅱ。香附提取物对某些真菌亦有抑制作用。香附块茎的提取物对恶性疟原虫的半数抑制浓度(IC₅₀)在 5~10μg/ml[6]。该抗疟有效物是β- 芹子烯的自动氧化产物,其抑制疟原虫的 IC₅₀ 为 5.6μg/ml[7]。
8. 利胆作用 香附水煎剂 30g(生药)/kg 十二指肠给药对正常大鼠有较强利胆作用,可促进胆汁分泌,提高胆汁流量,同时对由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大鼠的肝细胞功能有保护作用[8]。
9. 毒性 香附毒性较小,饲料中加药比例不超过 25% 时,大鼠可以耐受,加药量达 30%~50% 时,动物生长受到一定抑制[9]。香附醇提取物小鼠腹腔注射的 LD₅₀ 为 1500mg/kg[3]。三萜类化合物(IV - B)小鼠腹腔注射的 LD₅₀ 为 50mg/kg[4]。腹腔注射香附挥发油以寇氏法测得的 LD₅₀ 为 0.297±0.019ml/kg[4]。
【炮制】
1. 香附 《雷公炮炙论》:“凡采得后阴干,于石臼中捣。勿令犯铁,用之忌尔。”《传信适用方》:“去皮毛用水煮一时久,细切焙干。”《纲目》:“凡采得连苗暴干,以火燎去苗及毛,用时以水洗净,石上磨去皮。”《炮制大法》:“去毛,以水洗净,拣去沙石,于石臼内捣去皮。”《串雅内编》:“以长流水浸三日,擦去皮。”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毛须及杂质,碾成绿豆大粒块,或润透切薄片,干燥。生用上行胸膈,外达肌表,以理气解郁为主,多用于胸膈痞闷,胁肋胃脘疼痛等症。
2. 醋香附 《活幼心书》:“醋浸一七(日)慢火煮干,再焙。”《万氏女科》:“醋浸三日,焙。”《本草述》:“醋洗七次,焙干,研。”现行,取香附粒或片加入醋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香附碎块或片 100kg,用米醋 20kg。醋炙后能增强疏肝止痛和消食化滞的作用,可用于疝气疼痛、气滞出血、胃脘疼痛等症。
3. 香附炭 《普济方》:“烧存性。”《济阴纲目》:“去毛,炒焦黑存性,为末。”现行,取净香附,置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干燥。炒黑则止血。
4. 四制香附 现行,取净香附碎块或片,用姜汁、盐水、黄酒、米醋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香附块或片 100kg,用黄酒、米醋各 10kg,生姜 5kg,食盐 2kg。
5. 酒香附 《朱氏集验方》:“酒炒。”《本草述》:“用醇酒浸,春三、夏一、秋五、冬七日,淘净,晒,捣,微焙,为末。”现行,取香附碎块或片加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香附 100kg,用黄酒 20kg。酒炒则行经络。
香附在历史上曾有过多种炮制方法,沿用至近代,各地习用的有以上几种,目前以醋制香附应用较多。
根据香附在临床上有调经止痛之效,以解痉、止痛为指标,比较生、制香附的作用,证明两者均有降低大鼠离体子宫张力,缓解子宫痉挛以及提高小鼠痛阈作用,但以醋制香附作用较强。醋蒸法优于醋炙法[1]。
饮片性状:香附为不规则碎块或不规则椭圆形薄片,表面棕黄色或棕褐色,经蒸煮者内心黄棕色或红棕色,角质样;生晒者内心为黄白色,而显粉性,内皮层环纹明显,质硬,气香,味微苦。醋香附形如香附,表面色泽加深,带有斑点,略有醋气。香附炭形如香附,表面焦黑色,内呈焦褐色,有焦糊气。四制香附形如香附,表面深棕褐色,内呈黄褐色,具有清香气。酒香附形如香附,表面红紫色,带有焦斑,略有酒气。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蛀。醋香附、四制香附、酒香附、香附炭应密闭。香附炭应散热后贮存,防止复燃。
【药性】
味辛、甘、微苦,性平。归肝、三焦经。
1.《别录》:“味甘,微寒,无毒。”
2.《本草衍义》:“味苦。”
3.《珍珠囊》:“甘、苦,阳中之阴。”
4.《滇南本草》:“味辛,性微温。”
5.《医学入门·本草》:“辛、甘,气平,无毒。沉也,阴中阳也。”
6.《纲目》:“辛、微苦、甘,平。足厥阴、手少阳药也。能兼行十二经、八脉气分。”
7.《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脾、胃四经。”
8.《本草汇言》:“味苦、辛、甘,气温、涩,无毒。入足厥阴,亦入手太阴经。可升可降。”
【功能主治】
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安胎。主治胁肋胀痛,乳房胀痛,疝气疼痛,月经不调,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呕恶,经行腹痛,崩漏带下,胎动不安。
1.《别录》:“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
2.《新修本草》:“大下气,除胸腹中热。”
3.《医学启源》:“快气。”
4.李东垣:“治一切气,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气。”(引自《纲目》)
5.《汤液本草》:“治崩漏。”
6.《滇南本草》:“调血中之气,开郁气而调诸气,宽中消食,止呕吐,和中养胃,进食。”
7.《医学入门·本草》:“能去寒气及皮肤病疹,胸中虚热,消食下气,散郁逐瘀。”
8.《纲目》:“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9.《药性能毒》:“开郁快气,(治)头痛、上气、胸塞、吞酸、虫积、妇人气病、带下。发汗。”
10.《本草汇言》:“善主心腹攻痛,积聚郁结,痞满癥瘕,崩漏,淋血。”“解表利水。”
11.《医林纂要·药性》:“补肝,破郁,宣达气血,肝家主药,兼利三焦。”“治疟、痢。”
12.《本草再新》:“开九窍,舒经络,降气舒气,宣阳散邪,除寒凉积滞,开胃化痰,兼利水通经。”
【应用与配伍】
用于肝郁气滞之胁肋疼痛,乳房胀痛,疝气腹痛。香附辛散苦降,甘缓性平,长于疏肝理气,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肝郁气滞之证,无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治胁肋脘腹疼痛,多配郁金、延胡、柴胡、白芍等共奏疏肝理气止痛之功。右胁疼痛较甚,兼有发热、黄疸者可配黄芩、柴胡、大黄等以清疏肝胆湿热。用治气郁经前乳房胀痛,可配白芍、当归等养血柔肝,和络止痛,如《傅青主女科》开郁种玉汤。疝气初发,偏气滞者,可配橘核、川楝子、小茴香同用,如《医学心悟》橘核丸。偏于寒凝者,又可配吴萸、小茴香同用,以散寒通经,如《血证论》橘核丸。此外,肝郁日久,血凝气滞,症见腹部结块,固着不移者,亦可配莪术、三棱、青皮等以破气化癥消积,方如《济生方》大七气汤。
用于脘腹胀满疼痛,食少,嗳腐吞酸,呕恶。香附性擅宣三焦,解六郁,对于肝气犯及脾胃所致的一切气滞作痛之症,临床常配乌药、甘草同用,如《局方》小乌沉汤。寒凝气滞,胃脘痛甚,可配高良姜疏肝温胃,行气止痛,如《良方集腋》良附丸。若肝气犯胃,脘痛连胁,偏热者可配黑山栀以疏肝泄热止痛。脾虚气滞,脘痞腹胀,食少,呕恶者,亦可用本品快气之功,配人参、白术、白豆蔻等同用,如《万病回春》香砂养胃汤。食积气滞,胸腹胀痛,嗳腐吞酸,呕恶,可配神曲、麦芽等消食化积药同用,如《婴童百问》消食丸。外感风寒,内兼气滞,形寒身热,胸脘痞闷,可配苏叶同用,如《局方》香苏散,可收里通外达之效。
用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闭经。香附入血分,为“气中之血药”,既能疏肝理气,又能调经止痛,故妇科恃为调经要药。临床常与当归、白芍等理血调经药同用,或随证配伍。如血热瘀阻,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可配赤芍、丹皮、益母草、当归等同用。若子宫虚寒,月经不调或不孕,可配艾叶、官桂、吴茱萸等同用,如《直指·补遗》艾附暖宫丸。
用于胎动不安。香附尚有安胎作用,如妊娠恶阻,胎气不安者,配藿香,如《圣惠方》二香散。若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可配熟地、阿胶、当归、白术、杜仲等同用,如《万病回春》千金保胎丸。
此外,香附还可用治妊娠浮肿,配天仙藤、木瓜、苏叶等同用,如《妇人良方》天仙藤散。
1.《汤液本草》:“与巴豆同治泄泻不止。”
2.《品汇精要):“合苍术、抚芎,解诸郁。”
3.《韩氏俟通·药性裁成》:“香附于气分为君药。佐以木香,散滞泻肺;以沉香,无不升降;以小茴香,可行经络:而盐炒,则补肾间元气:香附为君,参、芪为臣,甘草为佐,治气虚甚速;佐以厚朴之类,决壅积:莪、棱之类,攻其甚者。予常避诸香之热,而用檀香佐附,流动诸气,极妙。”
4.《纲目):“得童子小便、醋,芎䓖、苍术良。”“得参,术则补气、得归、芐则补血,得木香则疏滞和中,得檀香则理气醒脾,得沉香则升降诸气,得芎䓖,苍术则总解诸郁,得栀子,黄连则能降火热,得茯神则交济心肾,得茴香、破故纸则引气归元,得厚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则解散邪气,得二棱、莪术则消磨积块,得艾叶则治血气,暖子宫。”
5.《慎斋遗书):“香附见元胡索则破气,香附见桃仁则破血:”
6.《本草经解》:“同茯神、甘草,治气逆;同沉香、砂仁、甘草,治痞胀噫酸;同砂仁、甘草,治一切气滯症;同乌药、甘草,治一切心腹刺痛;同茯神、甘草、橘红,治妇人血滞气虚之症。”
7.《得宜本草):“得高良姜治心脾冷痛 ,得乌、苏安胎顺气。”
8.《得配本草):“得夏枯草,治晴痛,得黑山栀、川连,降郁火:得藿香、甘草,治妊娠恶阻:得海藻,治㿗疝;得参、芪,治虚怯:得川芎、苍术,治诸郁头痛:得归、地,补阴血;得真艾叶,暖子官,治心腹诸痛;得紫苏,散外邪;配广木香,疏中气:配厚朴、半夏,决壅胀:配沉香,升降诸气;配檀香,理气醒脾;配荔枝核。治血气刺痛:配细茶,治头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调敷。
【使用注意】
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慎服。
1.《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铁。”
2.《汤液本草》:“多用亦能走气。”
3.《本草经疏》:“凡月事先期者,血热也,法当凉血,禁用此药。”
4.《本草汇言》:“阴虚血燥火盛,真气衰微,干咳咯血,及血热经水先期者,法当用滋阴润养之药,误用香附,病必转甚。”“性燥而苦,独用、多用、久用,反能耗气损血。”
5.《得配本草》:“久服助火耗血散气,气虚作胀,血虚内热,月事先期,精血枯闭皆禁用。”
【附方】
1. 治一切气疾,心腹胀满,胸膈噎塞,噫气吞酸,胃中痰逆呕吐,及宿酒不解,不思饮食 香附子(炒去毛)三十二两,缩砂仁八两,甘草(爁)四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用盐汤点下。(《局方》快气汤)
2. 治脾胃不和,消食健脾,化痰顺气 香附一斤(酒浸炒),山楂肉一斤(饭上蒸),半夏曲四两(炒),萝卜子二两(炒)。共为细末,水叠为丸。白滚汤、姜汤随意服。(《婴童类萃》和中丸)
3. 治诸郁 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各等分。上为末,水丸如绿豆大。(《丹溪心法》越鞠丸)
4. 治一切名利失意,抑郁烦恼,七情所伤,不思饮食,面黄形瘦,胸膈痞闷诸症 香附米一斤半(用瓦器炒令黄色,取净末一斤),茯神(去皮木,为末)四两。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细嚼,白滚汤下,或降气汤下好。(《仁术便览》交感丹)
5. 治停痰宿饮,风气上攻,胸膈不利 香附(皂荚水浸)、半夏各一两,白矾末半两。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汤随时下。(《仁存堂经验方》)
6. 治偏正头痛 川芎二两,香附子(炒)四两。上为末,以茶调服,得腊茶清尤好。(《澹寮方》)
7. 治头风头皮肿痛,两太阳穴疼及头旋眼晕 香附子(炒去毛)一两,大川芎一两,桂(去粗皮)半两,蝎梢二钱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葱白二寸,山茶少许,煎至七分,食后服。(《叶氏录验方》蝎附散)
8. 治吐血 莎草根(去毛)五两,甘草一两(锉,炙)。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香草汤)
9. 治鼻衄 香附子(为末),妇人发(烧灰),研匀,汤调方寸匕服。(《卫生易简方》)
10. 治尿血 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各煎汤,先服香附汤三五呷,后服地榆汤。(《全生指迷方》)
11. 治㿗疝胀痛及小肠气香附末二钱,以海藻一钱,煎酒,空心调下,并食海藻。(《濒湖集简方》)
12. 安胎 香附子(炒去毛),为细末。浓煎紫苏汤调下一钱。(《中藏经》铁罩散)
13. 治经候不调 香附子一斤,(带毛)分作四份,一份好酒浸七日,一份米醋浸七日,一份小便浸七日,一份盐水浸七日,各焙干。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肥人只依本方服,并无加减;瘦人加泽兰叶、赤茯苓各二两重。(《瑞竹堂方》)
14. 治妇女血崩不止 ①香附子四两(炒),当归尾一两二钱,五灵脂一两(炒)。上为末。每五钱淡醋汤调。空心食前吸。(《玉机微义》备金散) ②香附子三两(一半生,一半炒),棕皮一两,烧存性。上为细末。每服五钱,酒与童便各半盏,煎七分,温服无时。(《济阴纲目》立应散)
15. 治妇人白带,下元虚冷 香附子二两(醋煮),吴茱萸、白薇各一两,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空心服。(《普济方》香附丸)
16. 治四时瘟疫伤寒 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四两,甘草(炙)一两,陈皮二两(不去白)。上为粗末。每服3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二钱入盐点服。(《局方》香苏散)
17. 治消渴累年不愈 莎草根(去毛)一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陈粟米饮调下,不计时候。(《圣济总录》莎草根散)
18. 治大便多秘 香附子六两(须新沙盆内打令净洁焙干,称),乌药二两(去心取肉,称,用真天台者),缩砂一两,甘草一两一分(炒)。上为细末。每服一大钱,浓煎橘皮汤下,不以时。(《百一选方》宽气汤)
19. 治鬼肿初发 香附(酒炒)、赤小豆(取色赤而小者)等分为末,少用生蜜调,槌作饼。滚汤上略温敷肿处。(《许氏幼科七种》香豆饼)
20. 治瘰疬流注肿块,或风寒袭于经络,结肿或痛 香附为末,酒和,量疮大小,做饼覆患处,以热熨斗熨之。未成者内消,已成者自溃。若风寒湿毒,宜用姜汁作饼。(《外科发挥》)
21. 治肝虚睛痛,冷泪羞明 香附子一两,夏枯草半两。为末。每服一钱,茶清调下,无时。(《简易方》补肝散)
22. 治牙齿疼痛,往来不歇 香附子四两,细辛半两。上锉碎。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稍热漱,冷则吐之再易。(《奇效良方》香附子散)
23. 治跌打损伤 炒香附12g,姜黄18g。共研细末。每日服3次,每次服3g,孕妇忌服。(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制剂】
1. 良附丸 高良姜 500g,香附(醋制)500g。以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本品为棕黄色或黄褐色的水丸,气微香,味辣。显微特征:淀粉粒棒槌形、肾形或长卵形,长 24~44μm 或更长,脐点点状、短缝状或三叉状,纤维成束,深棕色或红棕色,壁厚,其周围细胞作放射状排列;纤维束红棕色,直径 8~10μm,壁厚;本品的乙醚提取液加 1% 香荚兰醛硫酸试液显红棕色,边缘呈污绿色。功能温胃理气。用于寒凝气滞,脘腹吐酸,胸腹胀满。口服,每次 3~6g,每日 2 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 年;《北京市药品标准》1983 年)
2. 五香丸 香附(醋制)500g,牵牛子(炒)125g,五灵脂(醋炒)500g。以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本品为褐色水丸;气香,味微苦。显微特征:依次可见香附、牵牛子的显微特征。功能消积化痞,宽胸利膈。用于胸闷中满、气郁腹痛、水肿气胀、痰积食滞。口服,每次 3~6g,每日 2 次。孕妇忌服。不可与人参同服。(《湖北省药品标准》1983 年)
3. 备金散 香附(炙)150g,当归 45g,五灵脂(炒)30g。以上三味,混合粉碎成细粉,过 120 目筛。本品为浅棕色粉末;气香。功能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用于经漏。口服,每次 7.5g,用醋调,饭前 30min 服,每日 3 次。〔《辽宁中医杂志》1990,(8)∶34〕
4. 沉香降气丸 沉香 60g,香附(制)480g,砂仁 60g,甘草 80g。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用水泛丸。本品黄褐色水丸,气香、味苦,微甘。功能理气消胀。用于胸膈胀满,气滞腹痛。口服,每次 6g,每日 2 次。(《浙江省药品标准》1983 年)
5. 越鞠丸 香附(醋制)200g,川芎 200g,栀子(炒)200g,苍术(炒)200g,六神曲(炒)200g。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本品为深棕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微涩、苦。显微特征:分泌细胞类圆形,含淡黄棕色至红棕色分泌物,其周围细胞作放射状排列。木栓细胞黄棕色,壁薄,微波状弯曲,多层重叠。草酸钙针晶细小,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种皮石细胞黄色或淡棕色,多破碎,完整者长多角形、长方形或形状不规则,壁厚,有大的圆形纹孔,胞腔棕红色。功能理气解郁,宽中除满。用于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嗳气吞酸。口服,每次 6~9g,每日 2 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 年)
6. 十珍香附丸 香附(醋炒)215g,艾叶(炭)40g,党参 30g,甘草(蜜炙)20g,当归 60g,川芎 60g,白芍(炒)60g,熟地黄 60g,黄芪(蜜炙)60g,白术(麸炒)60g。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g 粉末加炼蜜 105~120g,制成大蜜丸。每丸重 9g。本品为黑色;气微,味微甜、苦。功能补气养血,和营调经。用于血虚气滞,月经不调。口服,每次 1~2 丸,每日 1~2 次。〔《山东省药品标准》1985 年;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 1 册)1989 年〕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急性膀胱炎 香附 30g,加水 300ml,煎至 200ml,1 剂煎 2 次,两煎兑匀,1 次顿服,当日再如法服 2 剂,一般不超过 3d。依此共治疗 98 例,服药后 92 例在 3d 内尿痛、尿频、尿急等症状消失,尿常规正常,随访 1 月内未复发[1]。
2. 治疗扁平疣 香附注射液(每 1ml 相当于原生药 3g),成人每日或隔日肌注 4ml,儿童酌减,孕妇忌用。一般以 10~15d 为 1 疗程,观察 4~6 个月以上。共治疗 15 例,结果:痊愈(皮损完全消退)11 例,减轻(部分皮损消退或变平)2 例,无效(皮损无改变)2 例,有效率为 86.67%。疗效出现时间一般在 1 个月以内,其中注射 5~9 次痊愈 4 例,10~15 次痊愈或减轻 9 例[2]。
【药论】
1. 论香附功专行气郁,调血滞
① 李梴:“香附理血气,妇人之仙药。盖妇人性偏多郁,此药散郁逐瘀,令新血自生而百体和。”(《医学入门·本草》)
② 李时珍:“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 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纲目》)
③ 缪希雍:“莎草根,治妇人崩漏带下,月经不调者,皆降气、调气、散结、理滞之所致也。盖血不自行,随气而行,气逆而郁则血亦凝涩,气顺则血亦从之而和畅,此女人崩漏带下、月经不调,所以咸需之耳。”(《本草经疏》)
④ 倪朱谟:“香附,开气郁、调血滞之药也。善主心腹攻痛,积聚郁结,痞满癥瘕,崩漏淋血,乃血中之气药,为妇科之仙珍也。”“凡痈疽疮疡,皆因气滞血瘀所致,宜服香附,引气通血,进食宽中,大有效也。”(《本草汇言》)
⑤ 汪绂:“香附,能解忧思悲怒惊恐之郁结,破气血痰湿寒热之郁积,去痞满,消肿胀,止吐泻,攻食积,疗脚气,治痈疽,止吐衄肠血,调妇人经血,凡血气不调之病。亦治疟、痢。”(《医林纂要·药性》)
⑥ 张山雷:“香附,辛味甚烈,香气颇浓,皆以气用事,故专治气结为病。”“气结诸症,因肝胆横逆肆虐为多,此药最能调气,故濒湖谓之专入足厥阴。其实胸胁痹结,腹笥䐜胀,少腹结痛,以及诸疝,无非肝络不疏,所谓三焦气分者,合上中下而一以贯之,固无论其何经何络也。”(《本草正义》)
2. 论香附为血中之气药
① 王好古:“香附子,益血中之气药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气而止血也。又能化去瘀血,是推陈也。”(《汤液本草》)
② 刘若金:“香附主治诸证,当审其为血中之气病,乃中肯窾,不漫同于诸治气之味也。”“故上焦心包络所生病,如七情抑郁者能开之,以心包络主血也;中焦脾胃所生病,如霍乱吐逆及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能畅之,以胃生血,脾统血也;下焦肝肾所生病,如膀胱连胁下气妨,如下血、尿血及女子崩漏、带下、月候不调等证,亦以胃脾为血之元,肝固血之藏,肾乃血之海也。”(《本草述》)
3. 论香附益气生血之机理
① 朱丹溪:“香附子,必用童便浸,凡血气药必用之,引至气分而生血,此阳生阴长之理也。”(《本草衍义补遗》)
② 韩愗:“香附,主气分之病,香能窜,苦能降,推陈致新,故诸书皆云益气。妇人(以)血用事,气行则无疾,老人精枯血闭,惟气是资,小儿气日充,则形乃日固,大凡病则气滞而馁,故香附于气分为君药,世所罕知。”(《韩氏医通·药性裁成》)
③ 李梴:“香附,本草云益气者,正谓其为血中气药,能和气而生血止血也。不然,逐瘀快气之剂,岂能补气益血哉?”(《医学入门·本草》)
④ 倪朱谟:“香附,本草称为充皮毛,长须眉,久服令人益气,总属行气开导,散郁结有余之气,而使之和平,则气自益也。”(《本草汇言》)
⑤ 刘若金:“此味于血中行气,则血以和而生,血以和生,则气有所依而健运不穷,是之谓生血,是之谓益气,非二义也。用此于补血味中,乃能使旧血和而新血生,即气虚而事补益者,亦借此为先导,去虚中之着,韩愗所谓去虚怯甚速之义也。”(《本草述》)
4. 论香附辛香而不耗气
张山雷:“凡辛温气药,飚举有余,最易耗散元气,引动肝肾之阳,且多燥烈,则又伤阴。惟此物虽含温和流动作用,而物质既坚,则虽善走而亦能守,不燥不散,皆其特异之性,故可频用而无流弊。”(《本草正义》)
5. 论香附须辨证应用
① 刘若金:“香附子类谓调气之味,不知气之为病所因不一,如痞胀喘哕噫酸噎塞,又如胃脘痛或心腹痛,《局方》概同香燥用之,或砂仁,或沉香,或蕲艾、良姜辈,止可治虚寒或寒湿之病,而火热病气者种种不一,况寒湿之久则亦化火乎?如黄鹤丹之同黄连而用,其义不可思欤?”“气郁多用香附,或气弱而郁者,必同补剂而用,固也;然有火伤元气以致者,又须降火之剂而此佐之。若概谓开气之郁,反以燥助火,而气愈弱愈郁矣,明者审之。”(《本草述》)
② 苏廷琬:“香附,其味辛而燥,欲调血,须辅以益血凉血之品。或气弱而郁者,兼入补气药乃可奏功也。”(《药义明辨》)
6. 论香附与木香功效之异同 黄宫绣:“香附,专属开郁散气,与木香行气,貌同实异,木香气味苦劣,故通气甚捷,此则苦而不甚,故解郁居多,且性和于木香,故可加减出入,以为行气通剂,否则宜此而不宜彼耳。”(《本草求真》)
7. 论香附与柴胡、川芎等功效之异同 严洁:“香附、川芎、薄荷、木贼、天麻、紫草、柴胡,皆入肝经,以散肝风,而其间亦当分别施治。柴胡表肝经之风热,川芎开肝经之血气,香附解肝经之郁结,木贼散肝经之寒邪,天麻通肝藏之血脉,薄荷去肝经之风火,紫草败肝中之热毒。治之各有攸当,勿得杂投,以伤肝气。”(《得配本草》)
8. 论香附不同炮制后之性用
① 韩矛:(香附)治本病略炒,兼血以酒煮,痰以姜汁,虚以童便浸,实以盐水煮,积以醋浸水煮。(《韩氏医通·药性裁成》)
② 李时珍:“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炒黑则止血,得童溲浸炒则入血分而补虚,盐水浸炒则入血分而润燥,青盐炒则补肾气,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纲目》)
③ 倪朱谟:“香附,妙在制法,得其所宜,故古方有盐、醋、酒、便,四法之制,各因其所用也。如心腹攻痛,积聚痞块,坚实而不消者,宜用盐制,盐之味咸,咸能润下,咸能软坚也;若胎前产后,崩漏淋带,污浊而不清者,宜用醋制,醋之味酸而辛,酸可以敛新血,辛可以推陈物也;若跌仆损伤,或肿毒未溃,瘀血死血流滞而不散者,宜用酒制,酒之性温而善行,温能通血脉,行能逐留滞也;至如便制之法,童便,阴之质也,阳之用也,味咸而降。若血虚之证,或兼气有所郁,以致血脉衰少,夜热骨蒸者,非便不能养其血,非附不能行其气也。”(《本草汇言》)
④ 汪绂:“上行胸膈则生用,以升之散之;下行肝肾,治腰膝则熟用,以和之守之;童便炒则入血分,盐水炒则补心、软坚;蜜水炒则滋润,姜汁炒则行湿化痰,醋炒则攻积去瘀,酒炒则通行经络,水炒黑色,则止血。”(《医林纂要·药性》)
⑤ 张山雷:“丹溪谓须用童便浸过,盖嫌其辛味太浓,以下行为监制之义。颐意调肝肾者,此法最宜。或有以醋炒、以青盐炒者,其理盖亦如此。”(《本草正义》)
【集解】
1. 《本草经集注》:“方药亦不复用。《离骚》云:青莎杂树,繁草霍靡。古人为诗多用之,而无识者。乃有鼠蓑,疗体异此。”
2.《本草衍义》:“莎草,其根上如枣核者,又谓之香附子,亦入印香中,亦能走气,今人多用。虽生于莎草根,然根上或有或无。有薄皲皮,紫黑色,非多毛也。刮去皮则色白。若便以根为之,则误矣。”
3. 《植物名实图考》:“莎草,《别录》中品。《尔雅》:薃侯,莎。其实媞,即香附子也。《唐本草》始著其形状、功用,今为要药。与三棱极相类。唯淮南、北产者子小而坚,俗谓之香附米者佳。雩娄农曰:香附,莎根也,陶隐居以为无识者,《唐本草》始明著之,近时乃为要药。考《宋史·莎衣道人传》,道人衣敝,以莎缉之。有瘵者求医,命持一草去,旬日而愈,众翕然传莎草可以愈疾。莎根之用,其盛于此乎?”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Shoaib A M,et al. C A,1970,72∶24693r
[2] Trvedi B,et al. C A,1964,61∶5697h
[3] Hikino H,et al. Tetra Lett,1969,(32)∶2741
[4] Hikino H,et al. Chem Pharm Bull,1967,15(12)∶1929
[5] Kapadia V H,et al. Tetra Lett,1967,(47)∶1661
[6] Hikino H,et al. Chem Pharm Bull,1969,17(7)∶1300
[7] Hikino H,et al. Phytochemistry,1976,15(8)∶1265
[8] Komai K,et al. Phytochemistry,1989,28(7)∶1883
[9] Singh N B,et al. J Indian Chem Soc,1986,63(4)∶450
药理
[1] 张发初,等. 中华医学杂志,1935,12∶1351
[2] Indina M,et al. J Sci Indust Res,1956,15C∶202
[3] Singh N,et al. Indian J Med Res,1970,58(1)∶103
[4] 刘国卿,等.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9,20(1)∶48
[5] Gupta M B. Indian J Med Res,1971,59(1)∶76
[6] Weenen H,et al. Planta Med,1990,56(4)∶371
[7] Weenen H,et al. Planta Med,1990,56(4)∶368
[8] 隋艳华,等. 河南中医,1993,13(1)∶19
[9] Wu J Y P,et al. Am J Pharm,1952,124∶48
炮制
[1]王爱芳,等. 中成药研究,1982,(9):20
现代临床研究
[1] 严强. 浙江中医杂志,1992,27(2)∶82
[2] 谢敦华. 中医杂志,1984,25(6)∶58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