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玉兰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25-07-04浏览次数:11

【药名】

辛夷Xinyi 《本经》

 

 

【异名】 

辛矧、侯桃、房木《本经》,辛雉《甘泉赋》,迎春《本草拾遗》,木笔花《蜀本草》,毛辛夷《山西中药志》,姜朴花《四川中药志》。

 

 

【释名】

《纲目》: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草木始生之芽)而味辛也。杨雄《甘泉赋》云:列辛雉于林薄。《服虔注》云:即辛夷。雉、夷声相近也。《本草拾遗》:辛夷花未发时,苞如小桃子,有毛,故名侯桃。初发如笔状,北人呼为木笔。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春。

 

 

【品种考证】 

辛夷始载于《本经》,列为木部上品。《别录》云:生汉中(今陕西汉中)川谷,九月采实。《本草经集注》谓:今出丹阳(今江苏南部)近道,形如桃子。《新修本草》曰:其树大连合抱,高数仞,叶大于柿叶,所在皆有。《蜀本草》进一步指出:树高数仞,叶似柿叶而狭长,正月、二月花似著毛小桃,色白而带紫,花落而无子,夏杪复著花,如小笔。又有一种三月花开,四月花落……”《本草衍义》则云:辛夷有红紫二本,一本如桃花色者,一本紫者,今入药当用紫色者。综上所述,古代辛夷来源不止一种,但均为木兰科木兰属植物。其中生汉中,叶似柿叶而狭长,正月、二月开花,花色白带紫的与望春玉兰 Magnolia biondii Pamp. 相符。《蜀本草》所说的另一种三月开花的品种,应为开花稍迟的武当玉兰 M. sprengeri Pamp.。陶弘景所说出丹阳一带的,当为分布于江南的玉兰 M. denudata Desr.,据报道,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之辛夷经鉴定亦为此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95年版规定,以望春花(即望春玉兰、玉兰、武当玉兰三种为辛夷的正品。

 

 

【来源】 

为木兰科植物望春玉兰的干燥花蕾。

 

 

【原植物】  

望春玉兰Magnolia biondii Pamp.[M. fargesii (Finet et Gagnep) Cheng]

落叶乔木,高6~12 m。小枝黄绿色或淡棕黄色,光滑或近梢处有毛;冬芽卵形,苞片密生淡黄色茸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2 cm,基部有托叶痕;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0~18 cm,宽3.5~6.5 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全缘,表面深绿色,光滑,背面淡绿色,沿脉有疏毛。花先叶开放,单生枝顶,稀腋生,呈钟状,直径6~8 cm,白色,外面基部带紫红色,芳香;外轮花被3,萼片状近线形,长约为花瓣的四分之一;中、内轮花被各3,匙形,长4~8 cm,宽约2.5 cm;雄蕊多数,在伸长的花托下部螺旋状排列;雌蕊多数,排列在花托上部。聚合果圆筒形,稍扭曲,长8~13 cm蓇葖木质。种子倒卵形。花期2~3月,果期9月。  

生于海拔400~2400 m的山坡林中。分布于陕西南部、甘肃、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及四川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耐旱,忌积水。幼苗怕强光和干旱。以选阳光充足、肥沃、微酸性的砂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嫁接、扦插繁殖,亦可用压条繁殖。种子繁殖:应选15年生以上健壮母株采种,用层积法贮藏种子,3月中、下旬,在苗床上按行距33 cm开深约3~4 cm的沟,将种子按株距3 cm播入沟内,覆土与沟面平,轻轻压实。幼苗期要遮荫,经常喷水,及时中耕除草,结合浇水适施稀薄人畜粪水或尿素等。培育2年,即可定植。嫁接繁殖:芽接、枝接(切接、劈接)均可,但因辛夷砧木髓心大,所以芽接比枝接成活率高。在初春幼芽萌发前和秋季新梢成熟后进行芽接为宜。砧木以2~3年生,茎粗1~1.5 cm木兰实生苗为优,接穗应选一年生粗壮枝条上的饱满芽体,采用削芽腹接法。扦插繁殖:在5月初~6月中旬,选择幼年树的当年生健壮枝条长10~12 cm,留叶2片,下端切口留芽带踵,在10⁻³吲哚丁酸溶液中快速蘸一下,随即扦插。苗床用干净湿砂做成,按行株距15 cm×4 cm插入,使叶片倒向一边,切勿重叠或贴地。插后浇透水,用塑料薄膜覆盖,其上再盖草帘遮荫。插条成活后,要勤除草、追肥。培育1年即可定植。一般在秋季落叶和早春萌芽前定植。  

田间管理 定植后至成林前,每年在夏、秋两季各中耕除草1次,并将杂草覆盖根际。定植时应施足基肥,在冬季适施堆肥,或在春季施人畜粪水,促进苗木迅速成林。始花后,每年应在冬季增施过磷酸钙,使蕾壮花多。为了控制树形高大,矮化树干,主干长至1 m高时打去顶芽,促使分枝。在植株基部选留3个主枝,向四方发展,各级侧生短、中枝条一般不剪,长枝保留20~25 cm。每年修剪的原则是,以轻剪长枝为主,重剪为辅,以截枝为主,疏枝为辅,在8月中旬还要注意摘心,控制顶端优势,促其翌年多抽新生果枝。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可用5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浇注根部。虫害有大蓑蛾,可捕杀。

 

 

【采收加工】 

1~3月,齐花梗处剪下未开放的花蕾,白天置阳光下曝晒,晚上堆成垛发汗,使里外干湿一致。晒至五成干时,堆放1~2 d,再晒至全干。如遇雨天,可烘干。

 

 

【药材及产销】  

望春玉兰 Flos Magnoliae Biondii 主产于河南、四川、陕西、湖北等地。此外,甘肃亦产。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花蕾长卵形,似毛笔头,长1.2~2.5 cm,直径0.8~1.5 cm,基部常具木质短梗,长约5 mm,梗上有类白色点状皮孔。苞片2~3层,每层2片,两层苞片间有小鳞芽,苞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长茸毛,内表面棕褐色,无毛。花被片93轮,棕褐色,外轮花被片条形,约为内两轮长的1/4,呈萼片状;雄蕊多数,螺旋状着生于花托下部,花丝扁平,花药线形;雌蕊多数,螺旋状着生于花托上部。体轻,质脆。气芳香,味辛凉而稍苦。  

药材均以花蕾大、未开放、色黄绿、无枝梗者为佳。  

显微鉴别花梗(苞片下)横切面:  

表皮细胞1列,呈石细胞状;非腺毛1~3细胞。皮层有少数油细胞及石细胞群,石细胞类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长30~80 μm,直径30~40 μm,多数可见层纹。维管束环列。髓部有少数油细胞和石细胞群。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0% (ml/g)

 

 

【化学成分】 

望春玉兰花蕾含挥发油3.4%,其中主成分为β-蒎烯(β-pinene),18-桉叶素(18-cineole)及樟脑(camphor),还含:α-蒎烯(α-pinene),α-β-水芹烯(phellandrene),香桧烯(sabinene),α-γ-松油烯(terpinene),叔丁基苯(tert-butylbenzene),水化香桧烯(sabinene hydrate),沉香醇(agarol),α-β-松油醇(terpineol),4-松油醇(4-terpineol),β-榄香烯(β-elemene),顺式及反式的丁香烯(caryophyllene),β-芹子烯(β-selinene),βγ-δ-荜澄茄烯(cadinene),香榧醇(torreyol[1]。另据报道,花蕾的干品含挥发油2%~2.5%,其中主成分为:α-β-蒎烯,18-桉叶素,香桧烯,α-松油烯,月桂烯(myrcene),α-柠檬烯(α-limonene),4-松油醇,还含:樟烯(camphene),蒈烯(carene),α-γ-松油醇(terpineol),水化香桧烯,聚伞花素(cymene),α-松油烯,甲基庚烯酮(methyl heptenone),樟脑,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丁香烯,α-草烯(α-humulene),双环榄香烯(bicycloelemene),柠檬醛(citralab,香茅醇(citronellol),牻牛二醇牛儿醇(geraniol),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榄香醇(elemol),香榧醇,橙花叔醇(nerolidol),荜澄茄油烯(cubebene),金合欢醇(farnesol),反,反-金合欢醛(farnesal),芳樟醇(linalool),反式水化香桧烯(trans-sabinene hydrate),δ-荜澄茄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iethyl phthalate[2]等。花蕾还含木质体成分:松脂酚二甲醚(pinoresinol dimethyl ether),望春花素(magnolin),鹅掌楸树脂醇B二甲醚(lirioresinol B dimethyl ether),发氏玉兰素(fargesin),刚果荜澄茄脂素(aschantin),去甲氧基刚果荜澄茄脂素(demethoxyaschantin[3],望春玉兰脂素(biondininA [4],玉兰脂素(denudatinB,发氏玉兰脂酮(fargesoneABC [14]

 

 

【药理】 

1. 局部收敛、刺激和麻醉作用 辛夷挥发油的0.2%芳香水剂或2%乳剂滴入兔眼结膜囊内,可立即使虹膜血管扩张,瞳孔稍散大;直接滴于兔皮下组织或肠粘膜上,可产生一层蛋白凝固物,粘膜成不透明乳白色,静脉稍扩张,微血管扩张较显著。上述作用以乳剂最佳,作用快而持久,芳香水剂和2%油剂作用较差,单独辛夷油作用虽快,但不持久,而50%煎剂仅微有作用[12]。以RBF-II型电解式组织血流仪测定大鼠鼻粘膜组织血流量,在十二指肠给予辛夷醇浸膏3.75 g (生药)/kg30 min,血流量明显增加[3]1:1辛夷浸膏或1:4煎剂给豚鼠皮下注射,显示浸润麻醉作用,辛夷饱和溶液对蛙坐骨神经有阻断麻醉作用[4]  

2. 抗过敏与抗炎作用 辛夷的氯仿、甲醇和水提取物对鹌鹑离体直肠有明显的抗组胺作用,能抑制组胺引起的直肠收缩,其中氯仿提取物的作用较强,约为水提取物的10倍,且中国产辛夷的抗组胺作用较日本产者为强[35]。辛夷1×10⁻⁴ g1×10⁻⁵ g组胺致痉的豚鼠离体气管有迅速、强大、持久的拮抗作用,5 min内的对抗强度超过100%[6]。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组胺释放抑制试验及被动皮肤变态反应(PCA)试验表明,辛夷水提取物有抑制组胺释放作用,水和甲醇提取物对PCA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为腺苷类化合物[7]。辛夷挥发油也有明显抗过敏作用,其对慢性反应物质(SRS-A)、组胺和乙酰胆碱(Ach)所致豚鼠离体回肠收缩的ID₅₀分别为30 μg/ml18 μg/ml18 μg/ml,对SRS-A所致豚鼠肺条收缩,卵蛋白致敏豚鼠回肠的过敏性收缩和过敏性哮喘也有明显拮抗作用[8]。辛夷醇浸膏0.75 g/ml和水浸膏1 g/ml局部应用,对混合致炎液所致小鼠耳郭炎症有明显抗炎作用[3]。辛夷成分柳叶玉兰脂素magnosalin (ms)magnoshinin (msh)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血管增生和肉芽肿生成有明显抗慢性炎症作用,其中ms抗血管增生作用较强,而msh抗肉芽肿形成作用较强[9]  

3. 降压作用 辛夷酊剂0.1~0.2 g (生药)/kg静脉注射,1.0 g (生药)/kg腹腔注射或肌内注射对麻醉犬或大鼠均有显著降压作用;0.1~0.2 g (生药)/kg肌内注射对未麻醉犬也有降压作用,剂量增至1 g (生药)/kg时,血压可降低45%。对原发性肾性高血压犬,辛夷0.5 g/kg口服,每日3次,2星期后有显著降压作用。对实验性肾性高血压大鼠1.0 g (生药)/kg肌内注射也有显著降压作用,1 g (生药)/(kg·d)腹腔注射有明显治疗作用,而口服无效[10]  

辛夷煎剂0.1~1.0 g (生药)/kg静脉注射,0.2~0.5 g (生药)/kg去油水液()、醚提取物()或醇提取物()静脉或腹腔注射,对麻醉犬、猫或兔均有显著降压作用,其中作用较强,而挥发油或其乳剂无降压作用。辛夷无抗肾上腺素作用,也无组胺释放作用,其降压作用也与中枢无关,可能与心脏抑制、血管扩张及神经节阻断等作用有关[11]  

4. 子宫兴奋作用 辛夷煎剂、流浸膏或浸剂对大鼠及家兔未孕离体子宫有明显兴奋作用,使收缩振幅、频率及紧张度加强,浓度过高可引起强直性收缩。静脉注射给药对家兔和犬在位子宫同样有显著兴奋作用,对已孕子宫的兴奋作用更明显。以兔子宫瘘管试验表明口服给药对子宫也有兴奋作用。辛夷兴奋子宫作用的有效成分为溶于水及乙醇的非挥发性物质[12]  

5. 抗血小板和抗凝作用 望春花花蕾所含木质素类成分能对抗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的作用,抑制其与兔血小板膜剂的结合,其ED₅₀ (μmol/L)分别为发氏玉兰素1.3,松脂酚二甲醚1.7,去甲氧基刚果荜澄茄脂素2.8,望春花素4.4,鹅掌楸树脂醇B二甲醚5.2和刚果荜澄茄脂素10.0[13]。以牛凝血酶凝聚人血纤维蛋白的试验证明辛夷有弱的抗凝作用[14]  

6. 抗微生物作用 体外试验辛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乙型链球菌、白喉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315]15%~30%的辛夷煎剂在试管内对趾间毛癣菌等10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16]。此外,高浓度的辛夷制剂对白色念珠菌及流感病毒也有一定抑制作用[17]  

7. 其他作用 热板法试验,辛夷的醇浸膏和水浸膏均可明显提高小鼠痛阈,表明有镇痛作用[3]。望春花花蕾的酚性生物碱对蛙腹直肌及坐骨神经缝匠肌标本有箭毒样作用,而水煎剂对蛙腹直肌有乙酰胆碱样作用[18]。望春花花蕾的氯仿提取物对豚鼠带结肠(taenia coli)有阻Ca²⁺作用,其有效成分为新木质素类成分发氏玉兰脂酮ABC和玉兰脂素B[19]。小鼠耳郭微循环的实验证明,辛夷挥发油溶液局部应用不改变血管管径大小,但可增加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20]  

8. 毒性 辛夷毒性较低,给犬静脉注射煎剂1 g (生药)/kg,给兔静脉注射4.75 g (生药)/kg均无死亡发生[12]。河南产辛夷醇浸膏和四川产辛夷醇浸膏小鼠灌胃的LD₅₀分别为38.21 g (生药)/kg93.55 g (生药)/kg,而水浸膏用至最大浓度、最大体积未见死亡发生[3]。辛夷酊剂(去醇)大鼠腹腔注射LD₅₀22.5 g (生药)/kg,小鼠为19.9 g (生药)/kg,中毒症状有不安,呼吸减慢,耳壳及脚掌血管扩张、发绀,最后惊厥致死。1~2 h不死者可逐渐恢复[10]。亚急性毒性试验,醇浸膏189 g (生药)/kg,水浸膏3015 g (生药)/kg给大鼠灌胃,连续1个月,各项生化指标及病理切片未见异常[9]

 

 

【炮制】  

1. 辛夷 《别录》:用之去心及外毛,毛射人肺,令人咳。《本草衍义》:入药当去毛苞。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残留的枝梗及灰屑。  

2. 炒辛夷 《本草述》:水洗微炒。现行,取辛夷,除去杂质,用清炒法炒至绒毛呈黑色为度,取出,筛去灰屑。  

3. 蜜辛夷 先将蜜熬至红黄色,加入碎辛夷花,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辛夷花100 kg,用炼蜜12 kg。  

饮片性状:辛夷参见药材鉴别项。炒辛夷形如辛夷,呈微黑色。蜜辛夷形如辛夷,呈黄色,有蜜香气。  

贮干燥容器内,炒辛夷、蜜辛夷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味辛,性温。归肺、胃经。  

1. 《本经》:味辛,温。”  

2. 《别录》:无毒。”  

3. 《滇南本草》:味辛、微苦,性温。”  

4. 《品汇精要》:味辛,性温散,气之厚者,阳也。臭香。”  

5. 《纲目》:气味俱薄,浮而散,阳也。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6. 《本草新编》:入肺、胆二经。”  

7. 《药性切用》:性味辛寒。”  

8. 《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9. 《本草撮要》:入足厥阴经。

 

 

【功能主治】 

散风寒,通鼻窍。主治鼻渊,风寒感冒之头痛、鼻塞、流涕。  

1. 《本经》: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久服下气,轻身明目,增年耐老。”  

2. 《别录》:温中解肌,利九窍,通鼻塞、涕出,治面肿引齿痛,眩冒,身兀兀如在车船之上者。生须发,去白虫。”  

3. 《药性论》:能治面生皰。面脂用,主光华。”  

4. 《日华子》:通关脉,明目。治头痛、憎寒、体噤、瘙痒。”  

5. 《滇南本草》:治脑漏鼻渊,祛风,新瓦焙为末。治面寒疼,胃气疼,热酒服。”  

6. 《玉楸药解》:泄肺降逆,利气破壅。”  

7. 《医林纂要·药性》:快胃气,泻肺邪,通关利窍,去热祛风。亦能解肌发汗。

 

 

【应用与配伍】 

用于鼻渊鼻塞,鼻流浊涕,头痛。辛夷芳香质轻,性浮而散,善散头面风邪而通鼻窍,为治鼻渊头痛鼻塞常用药。证属风寒,鼻流清涕,喷嚏不止者,每与防风、白芷、细辛、川芎等同用,如《济生方》辛夷散;鼻流浊涕,黄厚热臭,属于风热者,可与苍耳子、薄荷、黄芩、鱼腥草等配伍。若病程较久,浊涕如脓,腥臭难闻,鼻塞不闻香臭,此胆热上犯,可与柴胡、山栀、贝母、玄参等清泄肝胆药同施,如《辨证录》取渊汤。本品治鼻渊,亦可外用,如同鹅不食草煎水滴鼻,或与鱼脑石研末搐鼻。  

1. 《本草经集注》:芎䓖为之使。”  

2. 《得宜本草》:得川芎、薄荷、细辛、石膏,治鼻塞流涕不闻香臭;得南星、半夏、黄柏、牡蛎,治鼻渊下如白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 g,宜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搐鼻;或以其蒸馏水滴鼻。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慎服。  

1. 《本草经集注》:恶五石脂,畏菖蒲、蒲黄、黄连、石膏、黄环。”  

2. 《本草经疏》:辛香走窜之性,气虚人不宜服,虽偶感内寒,鼻窍不通,亦不得用。头脑痛属血虚火炽者不宜用。齿痛属胃火者不宜用。”  

3. 《本草求原》:气虚火盛者忌服。

 

 

【附方】  

1. 治鼻渊 辛夷半两,苍耳子二钱半,香白芷一两,薄荷叶半钱。上并晒干,为粗末。每服二钱,用葱、茶清食后调服。(《济生方》苍耳散)  

2. 治鼻渊、鼻鼽、鼻窒、鼻疮及痘后鼻疮 用辛夷研末,入麝少许,葱白蘸入(鼻)数次,甚良。(《纲目》)  

3. 治鼻尖微赤及鼻中生疮 辛夷碾末,入脑、麝少许。绵裹纳之。(《丹溪心法》)  

4. 治鼻内窒塞不通,不得喘息 辛夷、芎䓖各一两,细辛(去苗)七钱半,木通半两。上为细末,每用少许,绵裹塞鼻中,湿则易之。五七日瘥。(《证治准绳》芎䓖散)  

5. 治鼻塞不知香臭味 皂角、辛夷、石菖蒲等分。为末,绵裹塞鼻中。(《梅氏验方新编》)  

6. 治齿牙作痛,或肿或牙龈浮烂 辛夷一两,蛇床子二两,青盐五钱。共为末掺之。(《本草汇言》)

 

 

【制剂】 

1. 复方辛夷滴鼻液 辛夷80 g,鹅不食草300 g,氯化钠9 g。取辛夷与鹅不食草碎片,水蒸气蒸馏得馏液约300 ml。另取氯化钠溶于600 ml水中,两液混合,加水至1000 ml,混匀,滤过,分装即得。每支10 ml。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功能散风寒,通鼻窍。用于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及慢性鼻炎。滴鼻,每次2~3滴,或遵医嘱。(南京市卫生局《医院制剂规范》1989年)  

2. 鼻用膜剂 辛夷10 g,白芷10 g,苍耳子10 g,青黛4 g,盐酸麻黄素2 g,甘油4 ml,聚乙烯醇(05-8840 g,蒸馏水80 ml。取辛夷、白芷提取挥发油,残渣与苍耳子加水共煎2次,煎液浓缩至每1 ml含生药5 g。取聚乙烯醇,加入溶有2 g麻黄素的蒸馏水80 ml,于80℃水浴下加热使溶。取青黛研细至180~200目,与甘油、挥发油、浸膏一起加入聚乙烯醇浆液中,充分搅匀,待气泡除尽,涂膜,干燥,切膜,共制成3000片,包装。用于治疗急、慢性鼻炎、鼻窍炎。将膜片贴于患处。(宁夏自治区卫生厅药政局《医院制剂》1982年)

 

 

【现代临床研究】 

治疗鼻炎及鼻窦炎  

取辛夷花3 g,偏风寒犯肺者加藿香10 g,偏风热壅盛者加槐花10 g。放入杯中,用开水冲、闷5 min左右,频饮,每日1~2剂。治疗过敏性鼻炎120例,痊愈67例,显效29例,好转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1]  

用蒸馏法将辛夷制成30%辛夷注射液。先以1%狄卡因麻黄素棉片麻醉收敛双侧下鼻甲前端3~5 min,于每侧下鼻甲前端粘膜下各注入辛夷注射液1 ml,放入棉球压迫,30 min后取出,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过敏性鼻炎202例,结果暂时治愈148例,好转5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8.1%。鼻腔分泌物涂片镜检,嗜酸粒细胞明显减少或消失,说明本剂能抑制过敏反应[2]  

取辛夷200 g,加水蒸馏得液500 ml,用棉片浸湿塞入鼻腔,亦可用辛夷蒸馏液滴鼻。治疗过敏性鼻炎82例,慢性鼻炎18例。结果: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炎基本治愈率分别为80.49%66.6%;好转率分别为18.2%27.7%。有效病例多数在用药1~2次见效。一般第1~2次用药时鼻腔分泌物增多,待排出后通气立即改善。本药对肥厚性鼻炎通气作用欠佳[3]  

取辛夷花经蒸馏加0.2%桉叶油配制成2%溶液,每用2 ml行上颌窦穿刺冲洗,每星期1次,治疗慢性上颌窦炎4062个窦腔,结果28个窦腔治愈,22个窦腔好转,12个窦腔无效。本法与青霉素疗效相等,且无副反应[4]

 

 

【药论】 

1. 阐释辛夷治疗诸病之原理  

李时珍:鼻气通于天,天者,头也、肺也。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其体轻浮,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九窍之病。(《纲目》)  

缪希雍:辛夷,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解肌,通鼻塞、涕出。面肿引齿痛者,皆二经受风邪所致。足阳明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风邪之中人,必自皮毛肌肉以达于五脏而变为寒热;又鼻为肺之窍,头为诸阳之首,三阳之脉会于头面,风客阳分则为头痛、面、鼻塞、涕出、面肿引齿痛。辛温能解肌散表,芳香能上窜头目,逐阳分之风邪,则诸证自愈矣。眩冒及身兀兀如在车船之上者,风主动摇之象故也,风邪散,中气温,则九窍通矣。大风之中人,则毛发脱落;风湿之浸淫,则肠胃生虫,散风行湿,则须发生而虫自去矣。(《本草经疏》)  

倪朱谟:辛夷,温肺气,通鼻窍之药也。故善走三阳,除风寒风湿于头面耳鼻齿牙诸分,若头眩昏冒,兀兀如欲吐;若面肿面痒,隐隐如虫行;若耳闻耳鸣,或痒或痛;若鼻渊鼻塞,或胀或疮;若齿痛齿肿,或牙龈浮烂等证,咸宜用之。此药辛温上达,能解肌散表,芳香清洁,能上窜头目,逐阳分之风邪,疏内窍之寒郁,则诸证自愈矣。(《本草汇言》)  

王剑宾:辛夷,性味辛温而善窜,故能散气中寒湿,《本经》主五脏寒热,系指五脏为寒湿所阻,发为寒热而言,以辛夷温散寒湿,则寒热自止。风中于脑,则风头脑痛,湿阻于面,则气滞而面,辛夷能散风湿,故可以治之。(《国药诠证》)  

2. 论辛夷专治鼻渊,只可暂用,不可久用陈士铎:辛夷,通窍而上走于脑舍,(治)鼻塞鼻渊之症,无他用,存之以备用可耳。且辛散之物多用,则真气有伤,可暂用而不可久用也。(《本草新编》)

 

 

集解

1.《别录》:辛夷,用之去心及外毛。毛射人肺,令人咳。生汉中川谷。九月采实,暴干。

2.《新修本草》:此是树花未开时收之。正月、二月好采。云九月采实者,恐误也。

3.《本草衍义》:辛夷,先花后叶,即木笔花也。最先春以具花未开时,其花苞有毛,光长如笔,故取象曰木笔……仍须未开时收取,入药当去毛苞。

4.《纲目》:辛夷花初出枝状,苞长半寸,而尖锐俨如笔状,重重有青黄茸毛顺铺,长半分许。及开则似莲花而小如盏,紫苞红焰,作莲及兰花香。亦有白色者,人呼为玉兰。又有千叶者。诸家言苞似小桃者,比类欠当。

附注 花蕾作辛夷入药的同属植物各地尚有:罗田玉兰 Magnolia pilocarpa Z. Z. Zhao et Z. W. Xie  分布于湖北、安徽。凹叶木兰 M. sargentiana Rehd. et Wils. 分布于四川。西康玉兰 M. wilsonii ( Finet et Gagnep.) Rehd. et Wils. 分布于四川、云南。紫玉兰 M. liliflora Desr. 分布于陕西。滇藏木兰 M. camphelli; Hook. F. et Thoms. 分布于云南。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刘远爱,等. 中草药,198415(4)167  

[2] 张珏,等. 分析化学,198614(5)305  

[3] Pan J Xet al. Phytochemistry198726(5)1377  

[4] Ma Y Let al. Chin Chem Lett19923(2)121 (C A199211786755u)  

[5] 藤田真一,等. 药学杂志(日),197797(11)1216  

[6] Mitsuhiko Set al. Phytochemistry199231(10)3413  

[7] Toshiyuki Iet al. Phytochemistry198221(12)2939  

[8] Masao Tet al. 药学杂志(日),1952721260  

[9] 方洪钜,等. 药学学报,198722(12)908  

[10] 苏中兴,等. 中药材,199215(5)30  

[11] 陈芳群,等. 中草药,198112(9)389  

[12] 曹治权,等. 中草药,198516(9)386  

[13] 崔建芳,等. 药学学报,198823(5)383  

[14] Chen C Cet al. Planta Med198854(5)438  

药理  

[1] 贾品芳,等. 南京药学院学报,1958(3)1  

[2] 彭治朴.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59(2)158  

[3] 韩双红,等. 中药材,199013(9)33  

[4] 胡峰. 天津医学院科学论文选编(第一集). 天津医学院,1959321  

[5] 永岛节子,等.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24(2)21  

[6] 向仁德,等. 中草药,198516(2)70  

[7] 中岛淳子,等.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35(3)56  

[8] 周大兴,等. 中草药,199122(2)81  

[9] Kimura Met al. C A1991115105683w  

[10] 张世宣,等. 湖南医学院学报(中医中药专辑),195811117  

[11] 刘天培,等. 南京第一医学院学报,1959(4)405;1960(2)99  

[12] 冯高闳,等. 中华医学杂志,195642(10)969  

[13] Pan Jing Xinget al. Phytochemistry198726(5)1377  

[14] 欧长兴,等. 中草药,198718(4)21  

[15] 零陵地区卫生防疫站,等. 湖南医学杂志,1974(5)49  

[16] 孙迅. 中华皮肤科杂志,19586(3)210  

[17] 王浴生. 中药药理与应用. 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40  

[18] 木村正康,等. 药学杂志(日),196585(7)570  

[19] Chen C Cet al. Planta Med198854(5)438  

[20] 王有祥,等.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126(4)253  

现代临床研究  

[1] 任义. 中药通报,198510(5)45  

[2] 王延础,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12)728  

[3] 汪宗文.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8)501  

[4] 李秉恂. 浙江中医杂志,1981(1)26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