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飞廉Feilian《本经》
【异名】
飞轻《本经》,天荠、伏猪、伏兔、飞雉、木禾《别录》,飞廉蒿《千金翼方》,老牛错《黑龙江中药》,红花草、刺打草、雷公菜《湖南药物志》,大力王、枫头棵、飞帘(苏医《中草药手册》),红马刺《曲靖中草药手册》,刺盖《全国中草药汇编》,刺萝卜(四川),大蓟(西北),老牛锉(内蒙古)。
【释名】
《纲目》:“飞廉,神禽之名也。其状鹿身豹文,雀头蛇尾,有角,能致风气。此草附茎有皮如箭羽,复疗风邪,故有飞廉、飞雉、飞轻诸名。”内蒙名之为“老牛锉”,因其茎有翅,翅有尖刺,似锉;“牛”,显其大者也,同音通假而写作“老牛错”。飞帘者,亦飞廉之同音借字。
【品种考证】
飞廉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本草经集注》曰:“飞廉,处处有,极似苦箁,惟叶下附茎,轻有皮起似箭羽,叶又多刻缺,花紫色。”《新修本草》谓:“飞廉有两种,一是陶证生平泽中者;其生山岗上者,叶颇相似,而无疏缺,且多毛,茎亦无羽,根直下,更无旁枝。生则肉白皮黑,中有黑脉,日干则黑如玄参,用叶、茎及根,疗疳蚀杀虫,与平泽者俱有验。今俗以马蓟似苦箁为漏芦,并非是也。”《纲目》收载于草部,并有附图。《植物名实图考》收载于隰草类,亦具有附图。根据以上诸家描述并观其附图,可以认为:《新修本草》所谓生山岗上者并非本种;《植物名实图考》所附之飞廉图亦非本种,而为齿翼臭灵丹 Laggera pterodonta (DC.) Benth.;其余则与本种相一致。
【来源】
为菊科植物丝毛飞廉与节毛飞廉的全草或根。
【原植物】
1. 丝毛飞廉 Carduus crispus L.
二年生草本,高50~120 cm。主根肥厚,伸直或偏斜。茎直立,具纵棱,棱有绿色间歇的三角形刺齿状翼。叶互生;通常无柄而抱茎;下部叶椭圆状披针形,长5~20 cm,羽状深裂,裂片常大小相对而生,边缘有刺,上面绿色,具细毛或近乎光滑,下面初具蛛丝状毛,后渐变光滑;上部叶渐小。头状花序2~3个簇生枝端,直径1.5~2.5 cm;总苞钟状,长约2 cm,宽1.5~3 cm;总苞片多层,外层较内层逐渐变短,中层条状披针形,先端长尖成刺状,向外反曲,内层条形,膜质,稍带紫色;花全为管状花,两性,紫红色,长15~16 mm。瘦果长椭圆形,长约3 mm,先端平截,基部收缩;冠毛白色或灰白色,长约15 mm,呈刺毛状,稍粗糙。花期5~7月。
生于田野、路旁或山地草丛中。我国大部分省区有分布。
2. 节毛飞廉 Carduus acanthoides L.
又名:藏飞廉《西藏常用中草药》,利刺飞廉《中药大辞典》。
本种与前种之区别,在于本种全株被白色蛛丝状毛。茎具翼,有刺。叶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羽状浅裂,裂片近等大,整齐对生,边缘有齿,齿上有针刺;下部叶具短柄,上部叶无柄抱茎。头状花序多为单生,较大;花序下有宽条形叶状总苞片,长超过头状花序;总苞片数层,先端具刺;花紫红色。瘦果椭圆形,稍扁,具光泽;冠毛白色,多层,基部合生。
生于山坡草丛中及路旁。分布于云南及西藏。
【采收加工】
春、夏季采收全草及花,秋季挖根,鲜用或除花阴干外,其余切段晒干。
【药材及产销】
飞廉Herba seu Radix Cardui Crispi 产于全国各地。多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茎圆柱形,直径0.2~1 cm,具纵棱,并附有绿色的翅,翅有针刺,质脆,断面髓部白色,常呈空洞。叶椭圆状披针形,长5~20 cm,羽状深裂,裂片边缘具刺,上面绿色,具细毛或近乎光滑,下面具蛛丝状毛。头状花序干缩,总苞钟形,黄褐色,苞片数层,线状披针形,先端长尖成刺向外反卷,内层苞片膜质,带紫色。花紫红色,冠毛刺状,黄白色。气味微弱。
显微鉴别茎横切面:呈类圆形,表皮、皮层于叶状翅处向外突出,棱脊处的表皮下方有厚角组织,外韧维管束环列,韧皮纤维束微木化,木质部内侧具微木化纤维群;髓常呈空洞。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类多角形,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非腺毛多断碎,由5~10余个细胞组成,基部细胞直径21~83 μm,顶端细胞极细长并扭曲。
【化学成分】
节毛飞廉新鲜茎含去氢飞廉碱(acanthoine)和去氢飞廉定(acanthodine) [1] 等。
【药性】
味微苦,性凉。
1. 《本经》:“味苦,平。”
2. 《别录》:“无毒。”
3. 《药性论》:“味苦、咸,有毒。”
4. 《品汇精要》:“味厚于气,阴中之阳。”
5. 《陕西中药志》:“甘,凉,无毒。入肝经。”
6. 《西藏常用中草药》:“性凉,味苦。”
7. 《青藏高原药物图鉴》:“淡,平。”
8. 《全国中草药汇编》:“微苦、平。”
9. 《湖南药物志》:“苦,平,无毒;一说酸涩。”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活血消肿。主治感冒咳嗽,头痛眩晕,泌尿系感染,乳糜尿,白带,黄疸,风湿痹痛,吐血,衄血,尿血,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跌打损伤,疔疮疖肿,痔疮肿痛,烧伤。
1. 《本经》:“主骨节热,胫重酸疼。久服令人身轻。”
2. 《别录》:“(主)头眩顶重,皮间邪风如蜂螫针刺,鱼子细起,热疮、痈、疽、痔,湿痹,止风邪咳嗽,下乳汁。益气,明目,不老。”
3. 《药性论》:“主留血。”
4. 《新修本草》:“疗疳蚀,杀虫。”
5. 《四声本草》:“小儿疳痢,为散,以浆水下之。”
6. 《纲目》:“治头风眩运。”
7. 《药性考》:“(治)骨节酸痛,咳嗽眩昏,热疮疽痔,湿痹风惊,疳蚀下利,下乳强筋(久服大能益人,今时不复知用,治疳要药)。”
8. 《陕西中药志》:“凉血散瘀,止血消肿。主治吐血,衄血,血崩,尿血,外伤出血及疮肿等症。”
9. 《吉林中草药》:“清热解毒。治恶疮痈肿,痹痛。”
10. 《西藏常用中草药》:“凉血,止血,散瘀消肿。治各种出血,跌打瘀肿,恶疮,烧伤,烫伤。”
11. 《青藏高原药物图鉴》:“催吐。”
12. 《内蒙古中草药》:“清热解毒,消肿,凉血止血,疏风祛湿。主治无名肿毒,痔疮,外伤肿痛,关节炎,各种出血。”
13. 《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止咳,治感冒咳嗽。”
14. 《全国中草药汇编》:“散瘀止血,清热利湿。主治吐血,衄血,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乳糜尿,泌尿系统感染。外用治痈疖疔疮。飞廉瘦果制成酊剂,有利胆作用,可治黄疸,对于轻度胆绞痛有效。”
15. 《河北中草药》:“祛风,利湿,清热,止咳。治尿路感染,乳糜尿,流感,咳嗽,白带,月经过多。鲜根或鲜草捣烂敷患处或煎汤洗用治疔疮肿毒,痔疮肿痛。”
16. 《福建药物志》:“治皮肤瘙痒,跌伤瘀肿,烫伤。”
【应用与配伍】
《本草经集注》:“得乌头良。恶麻黄。”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 g,鲜品30~60 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敷;或烧存性,研末掺。
【使用注意】
《陕西中药志》:“脾胃虚寒无瘀滞者忌用。”
【附方】
1. 治感冒、流感
飞廉干花9 g或干根15 g,银花9 g,板蓝根15 g。水煎服。(南药《中草药学》)
2. 治偏头痛
红马刺15 g,白芷15 g,升麻9 g,生姜9 g。水煎服。(《曲靖专区中草药手册》)
3. 治乳糜尿,尿路感染,血尿
飞廉125 g,玉米秸芯(或向日葵秸芯)15~31 g,白鸡冠花31 g,糖100 g。煎2次合成500 ml。分2次服,每日1剂。(南药《中草药学》)
4. 治乳糜尿
飞廉120 g,白糖120 g。加水两小碗,煎汤内服(每次煎2 h),每日服2次。(江苏《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5. 治白带
红马刺30 g,续断30 g,当归15 g,白芍15 g,红糖适量。水煎服。若有痛经现象,再加五叶草根15 g。(《曲靖专区中草药手册》)
6. 治关节炎
飞廉150 g,何首乌45 g。白酒适量,浸泡1星期。每次1盅,日服3次。(《内蒙古中草药》)
7. 治风湿痛
飞廉、风藤煎水洗。(《湖南药物志》)
8. 治鼻衄、功能性子宫出血,尿血
飞廉、茜草、地榆各9 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9. 治月经过多
飞廉根或全草31 g,茜草31 g。水煎服。(南药《中草药学》)
10. 治月经不调
红马刺18 g,白芍9 g,翻白叶12 g,草血竭12 g,胡椒1.5 g。红糖为引,煎水兑酒服。
11. 治闭经
红马刺30 g,补骨脂15 g,杜仲30 g,绿升麻30 g,红花9 g。米酒汁煮服,日服1次,睡前服,服后出汗。(10~11方出自《曲靖专区中草药手册》)
12. 治疳匿蚀口齿及下部
飞廉蒿烧作灰,捣筛,以两钱匕著病处,甚痛,忍之。若不痛,则非疳也。(《千金翼方》)
13. 治疮疖痈肿
鲜飞廉适量。捣烂敷患处。
14. 治静脉曲张
鲜飞廉捣烂外敷,或煎汤熏洗。(13~14方出自《内蒙古中草药》)
15. 治疟疾
(飞廉)全草1株。捣汁服。(《湖南药物志》)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Frydman B. Tetrahedron,1962,18∶1063
集解
1. 《别录》:“飞廉生河内川泽,正月采根,七月、八月采花,阴干。”
2. 《蜀本草》:“《图经》云:叶似苦箁,茎似软羽,紫花,子毛白。今所在平泽皆有,五月、六月采,日干。”
3. 《本草图经》:“漏芦……又此条下有飞廉条云:生河内川泽,一名漏芦,与苦芙相类,惟叶下附茎,有皮起似箭羽,又多刻缺,花紫色,生平泽。”
4. 《梦溪笔谈》:“今方家所用漏芦,乃飞廉也。飞廉一名漏芦,苗似箬叶,根如牛蒡,绵头者是也。”
5. 《纲目》:“飞廉亦蒿类也。苏颂《图经》疑海州所图之漏芦是飞廉。沈存中《笔谈》亦言飞廉根如牛蒡而绵头。古方漏芦散下云,用有白茸者。则是有白茸者乃飞廉无疑矣。今考二物气味功用俱不相远,似可通用,岂或一类有数种,而古今名称各处不同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