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语音讲解
【药名】
山楂 Shanzha 《本草衍义补遗》
【异名】
朹、檕梅(《尔雅》),朹子(《尔雅》郭璞注),羊梂、鼠查(《本草经集注》),赤爪实(《新修本草》),棠梂子(《本草图经》),赤枣子(《桂海虞衡志》),山里红果、酸枣、鼻涕团、柿樝子(《百一选方》),山里果子(《履巉岩本草》),茅樝(《日用本草》),猴樝(《世医得效方》),映山红果(《救荒本草》),海红(《品汇精要》),酸梅子、山梨(《中国树木分类学》),酸查(《山东中药》)。
【释名】
山楂,生山野,味酢似樝子,故名。樝与楂通,俗误作查。《尔雅》:朹,檕梅,即山楂。《尔雅义疏》云:按《广韵·十二齐》云:'檕,苦奚切。'引《尔雅》则读若'期'。朹,古音如鸡,梅如迷。然则朹、檕双声,又与'梅'叠韵也。亦为音近之名。朹,后世发音有所改变,按《广韵》朹与梂同,均为巨鸠切,同音通假,故有诸梂名。鼠查、猴樝、茅樝者,《纲目》云:此物生于山原茅林中,猴、鼠喜食之,故又有诸名也。《新修本草》称赤爪实,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作赤枣子,盖枣、爪音近而讹,亦或楂状似枣故尔。映山红果、山里红等,皆以色红生山中得名。因味极酸,故有酸梅子、酸查诸名。
【品种考证】
山楂之名始见于《本草衍义补遗》。《新修本草》载有赤爪木,云:小树生高五六尺,叶似香葇,子似虎掌爪,木如小林檎,赤色。出山南申(今河南信阳县)、安(今湖北安陆县)、随(今湖北随州市)等州。《纲目》曰:赤爪、棠梂、山楂,一物也。古方罕用,故唐本虽有赤爪,后人不知即此也……其类有二种,皆生山中。一种小者,山人呼为棠朹子、茅楂、猴楂,可入药用,树高数尺,叶有五尖,桠间有刺,三月开五出小白花,实有赤、黄二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头,九月乃熟;一种大者,山人呼为羊朹子,树高丈余,花叶皆同,但实稍大而色黄绿,皮涩肉虚为异尔。上述形态特征与今作山楂用之多种山楂属植物一致。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山里红、山楂为药用山楂为正品。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山楂的成熟果实。
【原植物】
山楂 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 又名:山楂扣(山东)。
本种与山里红极为相似,仅果形较小,直径1~1.5cm;叶片亦较小,且分裂较深。
生于海拔100~1500m的溪边、山谷、林缘或灌木丛中。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河南等地。平原村庄附近亦有栽培。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耐寒抗风,平地山坡都能栽培。对土壤条件要求以沙性为最好,粘重土则生长较差。
栽培技术 用种子、分株、嫁接繁殖。种子繁殖:成熟的种子须经沙藏处理,挖50~100cm深沟,将种子以3~5倍湿沙混匀放入沟内至离沟沿10cm为止,再覆沙至地面,结冻前再盖土至地面30~50cm,第2年6~7月将种子翻倒,秋季取出播种,也可第3年春播。条播行距20cm,开沟4cm深,宽3~5cm,每1m播种200~300粒,播后覆薄土,上再覆1cm厚沙,以防止土壤板结及水分蒸发,每1hm²播种量375~450kg。分株繁殖:挖出根蘖,栽于苗圃进行嫁接。根插法:春季将粗0.5~1cm的根切成12~14cm根段,扎成捆,用0.3×10⁻⁶~0.5×10⁻⁶九二〇浸后以湿沙培放6~7d,斜插于苗圃,灌水使根和土壤密接,15d左右可以萌芽,当年苗高达50~60cm时,可在8月初进行芽接。嫁接繁殖:春、夏、秋季均可进行,用种子繁殖的实生苗或分株苗均可作砧木,采用芽接或枝接,以芽接为主。
田间管理 播种苗高至10cm时间苗,移栽行株距为(50~60)cm×(10~15)cm。结合秋季耕翻施入有机肥,从开花至果实旺盛期可于叶面喷无机肥。定期整形剪枝、耕翻除草、刨去根蘖、培土等。
【采收加工】
9~10月果实成熟后采收。采下后趁鲜横切或纵切成两瓣,晒干,或采用切片机切成薄片,在60~65℃下烘干。
【药材及产销】
山楂(北山楂)Fructus Crataegi Pinnatifidae 产销同上。与山里红混合销售。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果实类球形,直径1~1.5cm。表面深红色,有小斑点,顶端有宿存花萼,基部有细长果柄。质较硬。气微清香,味酸微甜。
以个匀、色棕红、肉厚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实横切面:中果皮薄壁组织有多数石细胞散在,石细胞类圆形,少数呈不规则形,直径60~100μm,壁厚薄不一,壁孔及孔沟明显;并有草酸钙簇晶散在,草酸钙簇晶直径12~20μm。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10ml,振摇混合2min,滤过。滤液蒸干,残留物加冰醋酸1ml,溶解,再加硫酸1~2滴,溶液呈紫红色,渐成紫色。(检查甙类)
(2) 取山楂浸膏5g置圆底烧瓶中,加95%乙醇40ml回流3次,每次30min,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近干,加10ml蒸馏水溶解后,每次以5ml正丁醇提取至无黄酮反应,减压回收正丁醇至近干,加适量30%乙醇溶解,滤过,移至25ml容量瓶中,加30%乙醇至刻度,摇匀。取乙醇液滴于滤纸上,滴加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干后置紫外灯光(365nm)下观察,可见黄或黄绿色荧光斑点。(检查黄酮类)
(3) 取(2)项下乙醇液滴于滤纸上,置氨蒸气上熏30s,立即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可见极明显的黄或黄绿色荧光斑点。
(4) 取(2)项下乙醇液1ml置试管中加入盐酸数滴,再加入镁粉适量,水浴上加热,显桃红色泡沫反应。(检查黄酮类)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有机酸以枸橼酸(C₆H₈O₇)计,不得少于5.0%。
【化学成分】
果实含左旋表儿茶精,槲皮素,金丝桃甙,绿原酸,枸橼酸,枸橼酸单甲酯,枸橼酸二甲酯,枸橼酸三甲酯,黄烷聚合物。果实100g中含花色素类(anthocyanin)11.28~16.04mg,酸类1.27%~2.46%,可溶性糖类9690~9910mg[3]。市售商品北山楂(包括山楂和山里红)果实含黄酮约3%,另含熊果酸约0.5%,游离糖约20%。从中检出草酸(oxalic acid),枸橼酸,苹果酸(mal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经测定枸橼酸含量约为5%[4]。另报道,北山楂果实中含枸橼酸1.88%~3.41%,琥珀酸1.04%~1.15%,乙酸(acetic acid)0.54%~0.61%,维生素C 0.03%~0.1%[5]。果肉中脂肪酸有:亚油酸(linoleic acid)29.01%~38.23%,棕榈酸(palmitic acid)18.10%~23.54%,硬脂酸(stearic acid)2.23%~3.74%,油酸(oleic acid)11.69%~22.13%,亚麻酸(linolenic acid)20.24%~30.69%[6]。
【药理】
1. 促进消化作用山楂含有脂肪酶,能促进脂肪消化,并能增加胃消化酶的分泌,促进消化。对胃肠功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对活动亢进的兔十二指肠平滑肌呈抑制作用,而对松弛的大鼠胃平滑肌有轻度的增强收缩作用[1]。山楂醇提取液及水溶液对乙酰胆碱及Ba²⁺引起兔、鼠离体胃肠平滑肌收缩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对大鼠弛张状态下的胃平滑肌具有促收缩作用[2]。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 对心脏的作用 山楂提取物使在体、离体蟾蜍心收缩力增强,且持续时间长。山楂酸对疲劳衰弱的蟾蜍心脏停搏有恢复跳动的作用[1]。山楂内所含的三萜酸能改善冠脉循环而使冠状动脉性衰竭得以代偿,达到强心作用。山楂制剂对豚鼠的心脏能引起显著持久的扩张冠脉作用,并增强心搏能力[3]。北山楂提取物4g/kg给豚鼠静脉注射连续6d,对异丙肾上腺素造成的心肌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4]。山楂可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对心肌缺血、缺氧有保护作用。山楂浸膏以及总黄酮甙给犬静脉注射,冠脉血流量可增加37.5%,心肌耗氧量开始稍有增加,但随后逐渐减少。山楂黄酮对兔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能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减轻S-T段改变。山楂流浸膏对动物垂体后叶素、异丙肾上腺素所致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保护作用[1]。给狗喂饲山楂(含原矢菊甙元低聚物)以后,其左心室血流量增加可达数小时之久,最大增加量可达平时血流量的70%,给猫静脉注射原矢菊甙元低聚物,也可使其心脏血流量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并使动脉血压略有下降[5]。山楂浸膏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律不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三萜烯酸类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提高心肌对强心甙作用的敏感性,增加心排出量,减弱心肌应激性和传导性,具有抗心室颤动、心房颤动和阵发性心律失常等作用[3]。
(2) 降压作用 实验证明,山楂有较持久的降压作用。山楂乙醇浸出物静脉给药,能使麻醉兔血压缓慢下降,持续3h。山楂总黄酮10mg/kg静注能使猫血压下降40%,维持5~10min,其总提取物对兔、猫亦有较为明显的中枢降压作用[6]。北山楂黄酮、三萜酸及水解物静注、腹腔注射、十二指肠给药,对麻醉猫的血压均显示不同程度的降压效应。山楂水解物20mg/kg腹腔注射,5~25mg/kg静注,血压下降率分别为26%、32.5%~44.5%;山楂黄酮25mg/kg、50mg/kg腹腔注射,12.5mg/kg、25mg/kg静注,十二指肠给药100mg/kg、150mg/kg,降压率分别为45.3%、66.6%、52%、30%、38.1%、39.2%,维持时间分别为240min、130min、100min、81min、540min、540min。山楂三萜酸在20~40mg/kg范围以25mg/kg静注降压作用最强,再加大剂量其降压效应亦不相应增加。山楂黄酮、三萜酸水解物以同等剂量(25mg/kg)静注比较,以三萜酸降压效应最明显;但产生显著降压作用之剂量以黄酮为最低[7]。
3. 降脂作用 山楂提取物和醇浸膏0.5mg/kg口服能使动脉粥样硬化兔血中卵磷脂比例提高,胆固醇和脂质在器官上的沉积降低[8,9]。南山楂粉口服有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兔的血清总胆固醇和β脂蛋白的作用,血清β脂蛋白的降低值亦类似[10,11]。15%、30%的山楂浸膏对乳幼大白鼠有降脂作用,其中以30%的山楂浸膏为显著[7]。豚鼠服用山楂水煎剂后,对胆固醇合成酶活力有抑制作用,可使其肝细胞微粒体及小肠粘膜的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活力分别下降70%和67%左右[12]。山里红水浸膏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其作用显著大于泛硫乙胺,并能明显增加血清中HDL-c、HDL2-c、HDL3-c浓度,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血清中HDL及其亚组分浓度,增加胆固醇的排泄而实现的[13]。
4. 抗氧化作用 山楂水提取液有清除O₂⁻⁻自由基、抑制小鼠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减低经O₂⁻⁻诱导的透明质酸解聚作用[14]。
5. 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山楂的水煎醇沉制成的注射液皮下注射给药连续9d,可使家兔血清溶菌酶活性、血清血凝抗体滴度、心血T淋巴细胞E玫瑰花环形成率及T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显著增强,提示有免疫增强作用[15]。
6. 抗菌作用 山楂对志贺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宋内痢疾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等也有抗菌作用;一般对革兰阳性细菌作用强于革兰阴性细菌[16~19]。
7. 防癌作用 在胃液的pH条件下,山楂提取液能够消除合成亚硝胺的前体物质,即能阻断合成亚硝胺[20]。山楂提取液对大鼠和小鼠体内合成甲基苄基亚硝胺诱癌有显著的阻断作用[21]。而山楂的丙酮提取液经对致癌剂黄曲霉素B₁诱导TA₉₈移码型、TA₁₀₀碱基置换突变株回复突变抑制作用实验表明:山楂对黄曲霉素B₁的致突变作用有显著抑制效果。说明山楂可能对预防肝癌有意义[22]。
8. 其他作用 山楂2.5g/kg腹腔注射能显著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持续时间[23]。山楂有收缩子宫、促进子宫复原、止痛作用[24]。
9. 毒性 山楂的聚合黄烷类成分小鼠腹腔和皮下注射的LD₅₀分别为130mg/kg、300mg/kg;10%的山楂醇浸膏给雄性大鼠及小鼠口服,不久出现镇静作用,30min后死于呼吸衰竭,小鼠的LD₅₀为18.5ml/kg,大鼠的LD₅₀为33.8ml/kg;10%的山楂总皂亦不会引起兔的溶血作用[25]。
【炮制】
1. 山楂《纲目》:去核曝干,或蒸熟去皮核,捣作饼子,日干。现行,取净山楂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
2. 炒山楂取净山楂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色变深,取出放凉。炒山楂长于消食积。
3. 焦山楂取净山楂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取出放凉。焦山楂长于治食积泻痢。
4. 山楂炭取净山楂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喷淋少许清水,取出,晒干。山楂炭能治血积。
5. 蜜山楂先将蜂蜜置锅内,加热至沸,倒入净山楂,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净山楂100kg,用炼蜜16.6kg。蜜山楂用于脾虚食滞的患者。
6. 红糖制山楂将红糖用适量热开水化开,过滤去渣,置锅内加热至沸,倒入净山楂,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山楂100kg,用红糖25kg。红糖制山楂能和血散瘀,消中寓补,用于血滞经闭、产后恶露不尽。
7. 土炒山楂将灶心土置锅内炒松,倒入净山楂,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取出,筛去土,放凉。每净山楂100kg,用灶心土31kg。土炒山楂能消食调中,可用于脾虚食滞的腹泻。
山楂炮制对总黄酮含量有一定影响,受热时间越长,温度越高,被破坏的总黄酮就越多。生山楂含量最高,炒山楂次之,焦山楂又次之,山楂炭含量最低[1]。山楂中的总黄酮和总有机酸基本上都集中在果肉中。焦山楂和山楂的黄酮类成分和有机酸类成分虽然只保留了少部分,但黄酮类成分保留的比例远高于有机酸类。当温度超过175℃后,这两类成分减量幅度都明显增大[2]。
饮片性状:山楂呈类圆形片状,表面棕黄色,常卷曲皱缩,中间有成环状排列的浅黄色果核,多脱落。周边深红色,微有光泽,有细纵纹和灰白色小点,偶可见短细柄或凹窝。气微清香,味酸微甜。炒山楂形如山楂,表面暗黄色。焦山楂表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山楂炭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蜜山楂表面深黄色,微有光泽,有蜜香气,味酸甜。红糖制山楂表面深黄色,有焦香气,味酸甜。土炒山楂表面挂土黄色。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山楂炭应注意散热,防复燃。
【药性】
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
1. 《新修本草》:味酸、冷,无毒。
2. 《宝庆本草折衷》:味酸涩,平,无毒。
3. 《日用本草》:味甘、酸。
4. 《本草蒙筌》:味甘、辛,气平。
5. 《纲目》:酸、甘,微温。
6.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经。
7. 《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经。
8. 《本草汇言》:味酸、甘、微苦,气温,无毒。沉也,降也。
9. 《药品化义》:性气薄而味厚。入脾、肝二经。
10. 《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
11.《本草求真》:甘、酸、咸,平。
【功能主治】
消食积,化滞瘀。主治饮食积滞,脘腹胀痛,泄泻痢疾,血瘀痛经、经闭,产后腹痛、恶露不尽,疝气或睾丸肿痛,高脂血症。
1. 《本草经集注》:煮汁洗漆疮。
2. 《新修本草》:汁服主水痢,沐头及洗身上疮痒。
3. 《本草图经》:治痢疾及腰疼。
4. 《履巉岩本草》:能消食。
5. 《宝庆本草折衷》:治寒湿腰痛,小肠气胀痛,消食快气。
6. 《本草衍义补遗》:催疮痛(疹),治妇人儿枕痛。
7. 《日用本草》: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
8. 《滇南本草》:消肉积滞,下气。治吞酸,积块。
9. 《本草蒙筌》:疗癫疝。
10. 宁源《食鉴本草》:化血块、气块,活血。(引自《纲目》)
11. 《纲目》: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
12. 《本草再新》:治脾虚湿热,利大小便,小儿乳滞腹疼。
13. 《本草求原》:治疟郁。
14.《本草撮要》:冻疮涂之。
【应用与配伍】
用于饮食积滞,或泻痢。山楂功擅消食化滞,为治一切食积要药,尤善消油腻肉食积滞及小儿乳积,单味应用即有效。如《简便方》治食肉不消,用一味山楂水煎服;临床常与麦芽、六曲配伍,以加强消化食积之功;若食积发热,则加配连翘、莱菔子等,如《丹溪心法》保和丸;若脾虚食不消化者,可与白术同用;食积气滞,脘腹胀痛,可配木香、枳壳等,以行气消滞;若因伤食而引起腹痛泄泻,可单用焦山楂,或配青皮同用。至于湿热食滞互结,痢下赤白,腹痛后重,可配黄连、苦参等同用。
用于产后瘀滞腹痛,血瘀经闭、痛经等证。山楂有化瘀血而不伤新血之优点,可单用煎浓汁冲砂糖服,或与当归、川芎、益母草等同用。近年来单用本品,或配伍其他药同用,治疗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有效。此外,本品尚可用治疝气、睾丸偏坠肿痛,常与小茴香、橘核等配伍。
1.《药鉴》:“理脾用之,膨胀立消。予尝用平胃散同山楂煎汁浸晒乌药治诸般气滞腹痛。又能破人参之滞气,痘家不得已用参,多以此监之。”
2. 《本草经疏):“如脾胃虚,兼有积滞者,当与补药同施。”
3. 《木草汇言》:“一切食积,为痞满,为癥瘕,为下痢,加平胃散中,奏效甚捷。”
4. 《药品化义):“同蓬术、三棱,攻一切积块,自能化散。诸失血后,气血两亏,以此佐人参。疏理肝脾,最为良品。”
5. 《得配本草》:“得紫草煎酒调服,发痘疹:得茴香,治偏坠疝气,治老人腰痛:入艾汤调服,治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者及孕妇慎服。
1. 宋丹溪:“大能克化饮食,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着,多服之则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引自《纲目》)
2.《纲目》:“生食多令人嗜杂易饥,损齿,齿龋人尤不宜也。”
3.《本草正》:“肠滑者少用之。”
4.《得配本草》:“气虚便溏,脾虚不食,二着禁用。服人参者忌之
5.《随息居饮食谱》:“空腹及羸弱人,或虚病后,忌之。”
【附方】
1. 治一切食积 山楂四两,白术四两,神曲二两。上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服七十丸,白汤下。〔《丹溪心法》)
2. 治食肉不消山肉肉四两,水煮食之,并饮其汁。(《简便单方》)
3. 治肉积发热 山楂肉(姜汁炒)一两,连翘仁、黄连(姜汁炒)各五钱另用阿魏一两,醋煮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食前沸汤下。(《张氏医道》四味阿魏丸)
4. 治痰积山楂三两,石碱三钱,半夏一两(皂角水浸透,晒干)。上为末,粥糊丸,服三十丸,白汤下。(《丹溪心法》小阿魏丸)
5. 治痢疾初得 山楂一两,红白蔗糖各五钱,好毛尖茶叶钱半。将山楂煎成汤,冲糖与茶叶在盖碗中,浸片时,饮之。(《衷中参西录》)
6. 治痢疾赤白相兼 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为末。每服用一、二钱,红痢蜜拌;白痢红白糖拌,红白(痢)相兼,蜜砂糖各半拌匀,白汤调,空心下。(《医钞类编》)
7. 治久泄不止及水泄 沙苑蒺藜三钱,吴神曲二钱,炒山楂二钱,芜荑钱半,白蔻仁二钱,鸡肫皮三钱(炒黄),炙草二钱,莲子五钱(去心)。共为细末,每服二钱,滚水下。(《滇南本草》)
8. 治产妇恶露不尽,腹中疼痛,或儿枕作痛 山楂百十个,打碎煎汤,入砂糖少许,空心温服。(《日用本草》引朱丹溪方)
9. 治产后面紫,目不合,恶血上冲气壅:山楂一两炒枯,童便煎服。(《䱐溪单方选》)
10. 治积疝 山楂(炒)一两,茴香(炒)、柴胡(炒)各三钱,牡丹皮一钱。酒糊丸,如梧子大,盐汤下六十丸。(《赤水玄珠》)
11. 治寒湿气小腹疼,外肾偏大肿痛茴香、柿楂子。上二味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或二钱,盐、酒调,空心热服。(《百一选方》)
12. 治老人腰痛及腿痛用棠梂子、鹿茸(炙)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日二服。(《纲目》)
13. 治疹子干黑危困棠梨子为末,紫草酒煎,调服一钱。(《全幼心鉴》)
治癫痫病山楂一钱五分,橄榄八分。水煎服,每日一贴,数月之后奏其效。(《药笼本草》)
【制剂】
1、山楂糖浆 山楂325g,蔗糖650g,苯甲酸1.5g。取山楂水煎2次,第1次5倍水煮2h,第2次3倍水煮1.5h,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800g,沉淀24h,倾取上清液加苯甲酸、蔗糖煮沸,静置27h,取上清液加水至1000ml,搅匀,分装。本品为红棕色糖浆;味甜、酸。pH应为3. 0~4. 5;相对密度1. 22~1. 26。功能消食健脾,活血散瘀。有降血压、血脂,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冠脉流量,增加心力,抗心律不齐等作用。口服,每次20ml,每日3次,饭后服。(《河南省药品标准》1984年)
2. 脉安蜜浆山楂500g,麦芽500g,蜂蜜200g,蔗糖200g,苯甲酸2g,枸橼酸适量,对羟基苯甲酸乙酯0.5g。取山楂、麦芽,加水煎煮2次,滤过,合并滤液,浓缩,加入蔗糖煮沸溶解,加入煮沸并滤过的蜂蜜,搅匀,滤过,再加入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乙醇溶液,混匀,以枸橼酸水溶液调节pH至4. 0左右,加水至1000ml,即得。本品为深棕色液体;味甜、微酸。pH应为3. 5~4. 5。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 20。功能消食健胃,活血散瘀。用于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对降低三酰甘油(甘油三酯)和β脂蛋白也有一定作用。口服,每次15ml,每日2次。(《安徽省药品标准》1987年)
3.复方降脂片 山楂181. 5g,麦芽56. 25g,六神曲56. 25g,丹参80g,肌醇10g,维生素B61g。以上六味,山楂、麦芽、六神曲、肌醇、维生素B6粉碎成细粉;丹参加水煎煮3次,合并煎煮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加入70%(g/ml)热糖浆130g,混匀,再加入山楂等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压制成1000片,片重0. 5g。本品为浅棕色片,味酸甜。显微特征:表皮细胞纵列,常由一个长细胞与一个或二个短细胞相间连接,长细胞壁厚,波状弯曲,木化;本品水溶液,照分光光度法测定,在283±2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本品加醋酸钠溶液,分置甲乙2个试管中,甲管中加水,乙管中加硼酸溶液,各迅速加氯亚胺基-2, 6-二氯配试液,甲管中即呈蓝色,乙管稍放置微呈蓝灰色。功能降血脂。用于高脂血症。饭后嚼碎服用,每次5片,每日3次。((山东省药品标准》1986年)
4.大山楂丸 山楂1000g,六神曲(麸炒)150g,麦芽(炒)150g。以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蔗糖600g,加水270ml与炼蜜600g混合,炼至相对密度约为1. 38(70℃)时,滤过,与上述粉末混匀,制成大蜜丸。每丸重9g。本品为棕红色或褐色;味酸甜。显微特征:果皮石细胞淡紫红色、红色或黄棕色,类圆形或多角形。果皮细胞纵列,常有1个长细胞与2个短细胞相间连接,长细胞壁厚,波状弯曲,木化。取本品的甲醇提取物,经热水溶解,正丁醇提取,蒸干,再以甲醇溶解,滤过,取滤液1ml,加镁粉少量与稀盐酸,加热,即显橙红色。含量测定:总酸性物质的含量以非水滴定法测定,取本品的甲醇提取液,用0. 1mol/L甲醇钠液滴定,绘制滴定曲线。以枸橼酸计,结果本品中总酸性物质平均含量为13. 8mg/g。总黄酮化合物的含量,用光电比色法测定,以槲皮素乙醇溶液(0. 2mg/ml)为标准液,结果本品中总黄酮的平均含量为21. 0mg/g。维生素B1的平均含量为28. 8mg/g。功能开胃消食。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闷。口服,每次1~2丸,每日1~3次,小儿酌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中成药研究》1984,(10):27)
5. 山楂丸山楂(去核)500g,山药(炒)100g,莲子肉(炒)50g,茯苓50g,蔗糖250g。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90~100g制成蜜丸,每丸重9g。红色,味酸、甘。显微特征:果皮石细胞淡紫红色、红色或黄棕色,类圆形或多角形;草酸钙簇晶存在于薄壁细胞中,草酸钙针晶存在于粘液细胞中;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种皮细胞黄棕色或红棕色,形状不规则。在400倍显微镜下检查,每视野山楂核石细胞平均数不得超过8个。本品浸液pH应为3. 5~4. 0。功能健脾消食。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胃脘胀满。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吉林省药品标准》1986年)
6. 开胃山楂丸山楂600g,六神曲(炒)100g,槟榔50g,山药50g,,白扁豆(炒)50g,鸡内金(炒)50g,枳壳(麸炒)50g,麦芽(炒)50g,砂仁25g。以上九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30~150g,制成大蜜丸,每丸重9g。本品为棕褐色,气微,味酸、微甜。显微特征:果皮石细胞淡紫红色、红色或黄棕色,类圆形或多角形。内胚乳碎片无色,壁厚,有类圆形纹孔。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长形粘液细胞中。表皮细胞纵列,波状弯曲,木化。功能健脾胃,助消化。用于饮食积滞,脘腹痞满、食后胀痛,消化不良。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三册)1991年)
7. 小儿止泻冲剂山楂330g,乌梅330g,绿茶330g。以上三味,取山楂、乌梅,加水煎煮2次,滤过,合并滤液;取绿茶,加水煮沸后浸闷2次(1h,0. 5h),滤过。合并滤液,静置,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 28的清膏,加入蔗糖粉适量,混匀,制颗粒,干燥成1000g,即得。每袋10g。本品为浅棕色颗粒;味甜,微酸:本品水溶液,与三氯化铁反应呈污绿色,与醋酸铅反应产生沉淀。功能消食化滞。用于肠炎,腹泻,腹胀,消化不良。开水冲服,每次10g,每日3次。(《安徽省药品标准》1987年)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高脂血症①用降脂乐(每片含山楂0.5g,制成全山楂含化片)每日3次,每次含服4~6片,连服45d,治疗中老年人高脂血症83例,结果:降胆固醇有效率69. 49%,降三酰甘油(甘油三酯)有效率80. 28%,疗效优于服弹性酶对照组,并能改善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血压偏高等症状[1]。②每日用山楂30g和毛冬青60g,分2次煎服。治疗高胆固醇患者20例,治疗前血清胆固醇平均6. 58mmol/L(253. 2mg%),治疗后降到5. 38mmol/L(207mg%),其中4例单服山楂,服药前血清胆固醇平均6. 75mmol/L(259. 7%),服药后第6周复查血清胆固醇降到5. 56mmol/L(214mg%)[2]。③用脉安冲剂(每袋含麦芽、山楂各15g),日服2次,每次1袋,开水冲服,2星期为1疗程。治疗血清胆固醇增高患者,血清胆固醇高于5. 98mmol/L(230mg%)217例,结果98例近期疗效(用药2星期至1月)示:显效79例(80. 6%),,有效14例(14. 3%),无效5例(5. 1%),近期总有效率为95%。另外79例中远期疗效(用药3~6月)统计显示,总有效率为86. 3%[3]。
2.治疗冠心病 用心血宁片(每1000片含山楂提取物25g,葛根提取物150g)每次4片,日服3次。治疗冠心病110例,其中98例有不同程度改善,12例无效,总有效率90%,显效率为43%。认为本品有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冠脉及脑动脉血流量、降低血脂作用。适用于冠心病、高脂血症、心绞痛以及高血压引起的颈项强痛等症[4]。
3. 治疗高血压病山楂制成糖浆(每1ml含山楂干品0. 65g),每次饭后口服20m,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各型高血压病患者50例,经1~2疗程,结果:显效35例(1期12例,II期22例,III期1例),有效12例(I期2例,II期9例,III期1例),总有效率为94%。50例收缩压及舒张压平均分别下降 4. 124±0. 258/2. 091±0. 090kPa(31. 01±1. 94/15. 72±0. 68mmHg)(P<0. 001),血压下降过程中伴随症状也得到相应改善[5]。
4. 治疗克山病北五味子、山楂,按1:4比例,粉碎后加糖及适量赋形剂制成片剂(每片0. 5g),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2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潜、慢性克山病23例,结果临床治愈11例(47. 8%),显效3例(13%),好转4例(17. 5%),基本无效5例(21. 7%),总有效率为78. 3%[6]。
5. 治疗急性菌痢,肠炎①用焦山楂120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42例,结果:菌痢24例中,治愈20例,临床治愈3例,好转1例;肠炎18例中,治愈11例,临床治愈5例,好转2例[7] 。②用生、熟山楂各15g,煎水当茶热饮,白痢加红糖,红痢加白糖,红白痢加红白糖各适量。治疗菌痢患者65例,结果:服1剂痊愈者16例,2剂者42例,3剂者7例[8]。
6. 治疗婴幼儿腹泻用山楂糖浆(浓度36%),每次5~10ml,每日2次口服,轻症禁食4~6h,重症禁食6~10h,共治婴幼儿腹泻212例,结果均获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水及电解质紊乱纠正,大便次数、性状及实验室检查正常)。治愈时间最短1d,最长6d,一般3~4d[9]。
7. 治疗呃逆用生山楂汁口服,成人每次15ml,日服3次。治疗顽固性呃逆85例(包括更年期综合征,剖腹产术后,子宫颈全切除术后,慢性咽炎,食管憩室,食管癌,食管癌术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瘀积综合征,慢性胆囊炎,胃下垂,乙型肝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脑梗死等),结果:一般服用1d即可收效,未愈者继续服用,不超过3d即愈[10]。
8. 治疗肾孟肾炎每日用生山楂90g(儿童用1/3~1/2量)煎服,疗程一般为14d。共治急、慢性肾盂肾炎105例,结果:45例急性患者,34例痊愈,7例好转;60例慢性患者,42例痊愈,18例好转;患者服煎剂后一般2~4h产生利尿作用,2~5d内腰痛减轻,浮肿及手足发胀感消失,食欲增加,精神爽快[11]。
9. 治疗乳糜尿每次用北山楂末25g,水煮成膏状,加入生蜂蜜25g,饭后30min一次服完,每日2次,20d为1疗程。如第1疗程症状未完全消失,可续服第2疗程。共治35例,治愈(自觉症状全部消失,小便检查蛋白、红细胞、白细胞、乳糜定性试验均转阴)21例,有效(以上各项明显减轻)7例,无效7例。症状消失最快7d,一般14d左右[12]。
10. 治疗冻疮局部未溃者用山楂120g,水2500ml,煎30min后去渣,温洗患处,每日1次,一般3d可愈。局部已溃糜烂者,将鲜山楂砸成糊状,或用干山楂水煮后砸成糊状外敷,每日换药1次,7d可愈。共治疗100余例,治愈率达90%以上[13]。
【药论】
1. 论山楂消食化瘀之功①缪希雍:“山楂,(本经》云味酸气冷,然观其能消食积,行瘀血,则气非冷矣。有积滞则成下痢,产后恶露不尽,蓄于太阴部分则为儿枕痛。山楂能入脾胃消积滞,散宿血,故治水痢及产妇腹中块痛也。大抵其功长于化饮食,健脾胃,行结气,消瘀血,故小儿、产妇宜多食之。《本经》误为冷,故有洗疮痒之用。”(《本草经疏》)②黄宫绣:“山楂,所谓健脾者,因脾有食积,用此酸咸之味,以为消磨,俾食行而痰消,气破而泄化,谓之为健,止属消导之健矣。至于儿枕作痛,力能以止;痘疮不起,力能以发,犹见通瘀运化之速。”(《本草求真》)③张锡纯:“山楂,味至酸微甘,性平。皮赤肉红黄,故善入血分为化瘀血之要药。能除痃癖癫瘕、女子月闭、产后瘀血作疼。其化瘀之力,更蠲除肠中瘀滞,下痢脓血,且兼入气分以开气郁痰结,疗心腹疼痛。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为和平也。”(《衷中参西录》)
2. 论山楂善消肉积①李时珍:“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山楂),绝佳。但不可多用,恐反克伐也。按《物类相感志》言,煮老鸡,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则其消肉积之功,益可推矣。”(《纲目》)②李中梓:“山楂,味中和,消油垢之积,故幼科用之最宜。核有功力,不可去也。”(《本草通玄》)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谢玉如,等,植物学报,1981, 23(5):383
[2] 贾元印,等.中国中药杂志,1989, 14(8):466
[3] Lin D Y,et al.C A, 1989,110:74109a
[4] 何心亮.中草药,1990, 21(4):148
[5] 李海生,等.中草药,1990. 21(4):157
[6] 富力、等、中国中药杂志,1990, 15(10):610
药理
[1]李仪奎,等.中药药理学.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
126
[2]卢振初,等,江苏中医杂志,1986,(8):25
[3]朱天忠,等,浙江中医杂志,1985,(2):92
[4]刘吕官,等.中草药,1981, 12(5):27
[5] Roddewing C,et al. Arzneimittelforschung,1977,27(7):1407
[6] Manolov P, et al. Pharmacologicol Study of a Preparation Based on a Flavonoid Mixture from Crataegus Monogyna, Farmatsiya, 1969,19(3) : 38
[7]广州第四制药厂,等.中草药通讯,1977,(9):30
[8]解放军157医院中草药研究组,等.中草药通讯,1975,(5):50
[9]陶有论译.辽宁中医杂志,1980,(6):47
[10]浙江人民卫生实验院药物研究所.中医药研究参考,1974,(1):10
[11]江苏新医学院药理教研组.资料选编,1974,(1):104
[12]王树立,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 7(8):483
[13]李迁利,等.中医药学报,1989,(2):45
[14]王伟、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 11(3):159
[15]金治萃,等.中草药,1992, 23(11):592
[16]除仲吕,中华医学杂志,1947, 33(3, 4):71
[17]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抗菌工作组.药学通报,1960, 8(2):59
[18]零陵地区卫生防疫站,等.湖南医药杂志,1974,(5):49
[19]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等,中草药通讯,1973,(3):31
[20]郭法长,等.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89. 24(1):27
[21]刘作屏,等.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1, 26(4):349
[22]阮萃才,等.癌症,1989, 8(1):29
[23]林启云,等.广西中医药,1990, 13(3):141
[24]《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第1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115
[25]李群爱.湖南中医杂志,1988, 4(4):33
炮制
[1] 陈奇云.中药通报,1986,(12):29
[2] 毛淑杰,等,中国中药杂志,1989,(9):20
现代临床研究
[1] 宁选,等.河南中医,1990,(4):23
[2] 卢国勋.北京医学院学报,1980. 12(2):127
[3] 周超甫,等.辽宁中医,1979,(5):23
[4] 鞍山第一制药厂.中草药通讯,1978,(2):20
[5] 广东潮安县卫生局科研组.新中医,1976,(1):51
[6] 西丰县地方病防治所.辽宁中医,1978,(1):17
[7]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中草药通讯,1973,(3):31
[8] 孙信元.山东中医杂志,1984,(1):44
[9] 刘大发.湖北中医杂志,1985,(4):28
[10] 段群落,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 4(5):315
[11] 雷震甲,等.陕西新医药,1976,(1):35
[12] 吴子亚.中医杂志.1989,(3):17
[13] 王佩礼,等.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8,(4):61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