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参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25-09-03浏览次数:19

拳参语音讲解

【药名】

拳参Quanshen 《本草图经》

 

【异名】  

紫参、牡蒙《本经》(《太平御览》引作壮蒙),众戎、音腹、伏菟、重伤《吴普本草》,童肠、马行《别录》,刀剪药、刀枪药、疙瘩参、破伤药、铜罗(河北),虾参、山虾、山虾子、地虾、拳头参、回头参(山东),红苍术(安徽),红重楼(浙江),红蚤休、活血莲、红内消、马尾七(湖北),土马蜂、涩疙瘩、一口血(四川),鸢头鸡、地蜂子、红三七、红地榆、地蚕子(贵州)。

 

【品种考证】

拳参之名,始见于宋《本草图经》,苏颂谓:“拳参生淄州田野。叶如羊蹄,根似海虾,色黑。”按其根叶形态、产地及所附药图“淄州拳参”,均与今日所用蓼科的拳参 Polygonum bistorta L. 相吻合。然本品原名“紫参”,收载于《本经》,列为中品。《新修本草》亦收载之。苏敬云:“紫参叶似羊蹄,紫花青穗,皮紫黑,肉红白,肉多脂膏。”《本经》中“牡蒙”与“壮蒙”通假,可能指残叶的纤维。牡蒙合音为蒙;马行合音为盲,盲与蒙双声音近。众戎与蒙叠韵(据王念孙),重伤、童肠与壮叠韵。音腹为童肠之讹。

 

【来源】

为蓼科植物拳参或耳叶蓼的根茎。

 

【原植物】

Polygonum bistorta L. [ P. lapidosum Kitag.] 又名:拳蓼《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倒根草(新疆、湖南)。  

多年生草本,高35~90 cm。根茎肥厚,弯曲,外皮紫棕色。茎直立,单一,无毛。基生叶有长柄;叶片革质,长圆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0~20 cm,宽2~6 cm,先端长渐尖,基部圆钝或截形,有时心形,沿叶柄下延成翅状,边缘外卷,两面稍被毛,老时渐脱落,下面具网脉;茎生叶互生,向上柄渐短至抱茎,托叶鞘筒状,膜质,长2~5 cm。总状花序呈穗状顶生,圆柱形,直立或稍弯,长3~6 cm;小花密集,苞片卵形,膜质,花梗纤细;花淡红色或白色,直径约2.5 mm,花被5深裂,裂片椭圆形;雄蕊8,与花被近等长或稍长;花柱3。瘦果三棱状椭圆形,红棕色,光亮,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6~9月,果期9~11月。  

生于山野草丛中或林下阴湿处。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气候,耐寒又耐旱。宜选向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石灰质壤土栽种。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北方4月上旬条播,行距30~45 cm,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0.3~1 cm,每1 hm²播种量1.5~2.25 kg。当苗高3~6 cm时,按株距15~30 cm间苗,也可用育苗移栽法。分根繁殖:秋季或春季萌芽前,挖出根状茎,每株可分成2~3株,按行距30~45 cm,株距30 cm栽种,覆土,压实。春栽2~3星期萌芽生长。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挖取根状茎,去掉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或切片晒干,亦可鲜用。

  

【药材及产销】 

拳参Rhizoma Polygoni Bistortae 主产于华北、西北及山东、江苏、湖北等地。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扁圆柱形,弯曲成虾状,长4~15 cm,直径1~2.5 cm。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稍粗糙,有较密环节及残留须根或根痕,一面隆起,另一面较平坦或略具凹槽。质硬,断面近肾形,浅棕红色,黄白色维管束细点排成断续环状。气微,味苦、涩。以粗大、坚硬、断面浅红棕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深棕色。皮层较宽。维管束外韧型,断续排列成环,有的韧皮部外侧有纤维束。髓部大。薄壁细胞中含较多草酸钙簇晶及淀粉粒。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约0.5 g,加水4 ml,微热,滤过。取滤液1 ml,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产生蓝黑色沉淀,稍振摇,滤液即显茶蓝色。或取本品一薄片(或粉末少量)加乙醇2滴与1%三氯化铁的乙醇溶液1滴,显蓝黑色(检查鞣质)。

  

【化学成分】 

拳参根茎含没食子酸(gallic acid),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以及可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还含右旋儿茶酚(catechol),左旋表儿茶酚(epicatechol),6-没食子酰葡萄糖(6-galloylglucose),36-二没食子酰葡萄糖(36-digalloyl glucose)和葡萄糖(glucose[1]。又含羟基甲基蒽醌、维生素[2]β-谷甾醇的异构体等[1]。全草含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及金丝桃甙(hyperin)等[34]

  

【药理】  

1. 抗菌作用 拳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及大肠杆菌等均有抗菌作用[1]。其根茎中所含左旋表儿茶酚能抑制乳酸菌的生长[2]。拳参中含鞣质的提取物,在试管内抗菌的有效浓度为0.5%~1.0%[3]  

2. 止血作用 拳参渗漉液与明胶等制成的“止血净”1号,用于犬、绵羊等各种止血实验,均有一定止血效果。组织埋藏可以吸收,并有一定止血抗炎作用[1]  

3. 其他作用 根茎中所含左旋表儿茶精能显著降低胆碱酯酶活性[4],并能降低大鼠血清和肝脏中的胆固醇[5],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糖尿有预防作用[6]  

4. 毒性 拳参提取物对动物毒性很低[3],小鼠腹腔注射的LD₅₀为0.33 g/只,给兔腹腔注射“止血净”0.2 g/kg,观察5 d30 d后解剖,均未见异常[1]

 

【炮制】 

《本草衍义》:“去土、苗。”《普济方》:“去皮。”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略浸,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为不规则的圆形或肾形薄片。表面浅棕色至棕红色,近边缘有环状排列的黄棕色小点(维管束)。周边紫褐色或紫黑色,质坚硬。气微,味苦、涩。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药性】

味苦,性微寒,小毒。归肺、肝、大肠经。  

1. 《本经》:“味苦、辛,寒。”  

2. 《别录》:“微寒,无毒。”  

3. 《药性论》:“味苦。”  

4. 《纲目》:“气味俱厚,阴也沉也。入足厥阴之经,肝脏血分药也。”  

5. 《现代实用中药》:“酸、苦,有小毒。”  

6. 《广西中药志》:“味苦、涩,性寒。”

  

【功能与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散结。主治肺热咳嗽,热病惊痫,赤痢,热泻,吐血,衄血,痔疮出血,痈肿疮毒。  

1. 《本经》:“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  

2. 《别录》:“疗肠胃大热,吐血衄血,肠中聚血,痈肿诸疮,止咳益精。”  

3. 《药性论》:“能散瘀血,主心腹坚胀,治妇人血闭不通。”  

4. 《本草图经》:“捣末,淋渫肿气。”  

5. 王好古:“主狂疟瘟疟,衄血,汗出,治血痢。”(引自《纲目》)  

6. 《纲目》:“治诸血病,及寒热疟痢,痈肿积块之属厥阴者。”  

7. 《现代实用中药》:“内服治赤痢;含漱作口腔炎之收敛剂;外用治痔疮及肿疡。”  

8. 《广西中药志》:“治肠胃湿热,赤痢。外用治口糜,痈肿,火伤。民间作产后补血药。”  

9. 《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治肝炎,痢疾,肠炎,痔疮出血,子宫出血。外用治口腔炎,牙龈炎,痈疖肿毒。”

  

【应用与配伍】

用于肺热咳嗽,肠热泻痢,热病惊痫。拳参有清热解毒,利湿作用。治肺热咳嗽,吐痰,可配伍黄芩、知母等煎服。入肠则能清肠中湿热,治疗湿热泄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等症,可单用或配伍芍药、黄芩、蒲公英煎服。本品入肝经血分,清泄肝热,如热病惊风抽搐、癫痫可配伍钩藤、僵蚕同用;若破伤风寒热、惊厥,则配全蝎、蜈蚣。  

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拳参有清热凉血止血之功,治疗血热之吐血、衄血,可同丹皮、赤芍煎服;治创伤出血可单用本品研末外敷;痔疮出血,可配伍槐花、地榆煎汤内服,或熏洗患处。  

此外,拳参善解热毒,并消肿散结,治热毒壅结之痈肿疮毒,毒蛇蛟伤,可与紫花地丁、金银花同煎内服;外用单味鲜品捣烂涂敷亦可。若咽喉肿痛或口舌生疮,可单味煎汤含漱。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2 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含漱、熏洗。

  

【使用注意】

无实火热者不宜用,阴疽患者禁服。

  

【附方】

1. 治下痢 紫参半斤,煎二升,入甘草二两,煎取半升。分三服。(《纲目》引《金匮玉函》) 

2. 治痢疾 鲜拳参、鲜蒲公英各12 g,鲜黄芩9 g。水煎服。小儿酌减。(《全国中草药汇编》) 

3. 治慢性气管炎 拳参9 g,陈皮9 g,甘草6 g。水煎服。  

4. 治急性扁桃体炎 拳参9 g,蒲公英15 g。水煎服。(3~4方出自《西宁中草药》)  

5. 治烧烫伤 拳参研末,调麻油匀涂患处,每日1~2次。(《贵州省中草药资料》)  

6. 治吐血不止 紫参、人参、阿胶(炒)等分。为末。乌梅汤服一钱。一方去人参,加甘草,以糯米汤服。(《圣惠方》)  

7. 治咯血,鼻出血,胃溃疡 拳参45 g,研细末。每服4.5 g,每日2次。(《宁夏中草药手册》) 8. 治痔疮出血 用拳参15 g水煎,熏洗患处。(南药《中草药学》)  

9. 治痈疽疔疮 拳参12 g,紫花地丁15 g。水煎服。(《西宁中草药》)  

10. 治无名肿毒 拳参根6~9 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11. 治面上酒刺 紫参、丹参、人参、苦参、沙参各一两。为末,胡桃仁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茶下。(《普济方》五参丸)

 

【制剂】  

拳参片拳参1000 g。取拳参100 g粉碎成细粉,过筛;另取拳参900 g粉碎成粗粉,用70%乙醇作溶剂进行渗漉,漉液浓缩至稠膏状,与上述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压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本品除去糖衣后显棕褐色;气微,味苦、涩。本品水溶液加三氯化铁即发生蓝黑色沉淀,再加硫酸颜色即消失并产生黄色沉淀。功能清热解毒。用于湿热痢疾,肠炎,热泻。口服,每次3~4片,每日3次。〔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三册)1991年〕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菌痢,肠炎 用拳参制成片剂,每片含药0.3 g。每次4片,每日服3次。治菌痢80例,平均服药6.6 d,结果治愈71例,好转5例,无效4例。有效病例平均1 d退热,其他症状体征的消失时间为:腹痛3.8 d,里急后重2.7 d,脓血便2.9 d,便次复常3.3 d[1]。另有人用委陵菜15 g,拳参9 g,水煎,每日服3次,共治疗痢疾100余例,有一定效果[2]  

2. 治疗慢性气管炎 11紫参(石生蓼根茎)注射液(每1 ml含紫参黄酮2.2~2.5 mg)肌内注射,每次2 mg,每日2次,10 d1疗程。治疗103例,除1例合并严重肺心病无效外,其余102例均有效。病型与疗效无明显关系。3个疗程后症状和体征的消失率分别为:咳嗽72.8%,咯痰79.9%,气喘77.1%,干湿性啰音67.2%。咳嗽、咯痰、气喘与啰音的见效时间多数在4~10 d内,但消炎作用较差[3]  

3. 治疗阑尾炎 金果榄、拳参各等量,分别研粉,用开水冲服,每次1 g,每日服3次。治疗40例,治愈39例,一般于服药后2~6 h腹痛减轻,2~3 d腹痛消失,右下腹压痛明显减轻,4~6 d压痛消失而治愈[3]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Gstirner F, et al. C A, 1966, 65(9)14092b  

[2]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 中草药学(中册). 1.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154  

[3]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 新华本草纲要(第三册). 1.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1  

[4] Swiatek Lucjan, et al. C A, 1988, 108156523g  

药理

[1]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下册). 1.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959  

[2]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 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92  

[3] Pshenichnova N R, et al. Tr Perm Farm Inst, 1967, (2)63(C A, 1969, 7119791w)  

[4] 林启寿. 中草药成分化学. 1.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344  

[5] Basarkar P W, et al. C A, 1981, 95108753y  

[6] Chakravarthy B K, et al. C A, 1981, 95215159f  

现代临床研究  

[1] 新医药研究,1972(5)47  

[2] 贵州省中医研究所. 贵州中草药验方选. 1.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420  

[3] 医药卫生,1972(3)24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