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莪术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25-07-07浏览次数:11

【药名】

莪术 Ezhu 《医学入门·本草》

 

 

【异名】

蓬莪荗《雷公炮炙论》,药《新修本草》,蓬莪术(侯宁极《药谱》),广《珍珠囊》,蓬术《普济方》,青姜《续医说》,羌七《生草药性备要》,广术《本草求真》,黑心姜《岭南采药录》,文术《四川中药志》。

 

 

【品种考证】

本品始载于《雷公炮炙论》。《新修本草》姜黄条云“西戎人谓之”,说明当时莪术与姜黄是混称的。《本草拾遗》曰:“一名蓬莪,黑色;二名,黄色;三名波杀,味甘有大毒。”“蓬莪”可能是指莪术 Curcuma aeruginosa Roxb. (根茎断面墨绿,干时黑色);“”可能包括温郁金 C.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 (根茎断面黄色);“波杀”有大毒,应不是姜黄属植物。《本草图经》云:“蓬莪生西戎及广南诸州,今江、浙或有之。三月生苗在田野中。其茎如钱大,高二三尺。叶青白色,长一二尺,大五寸已来,颇类飤荷。五月有花,作穗,黄色,头微紫。根如生姜而在根下,似鸡鸭卵,大小不常。”并附“端州蓬莪”和“温州蓬莪”图。温州蓬莪即今之温郁金,端州蓬莪应为广西莪术C. kwangsiensis S. G. Lee et C. F. Liang

 

 

【来源】

为姜科植物莪术、广西莪术和温郁金的根茎。

 

 

【原植物】

1. 莪术 Curcuma aeruginosa Roxb. [C. zedoaria non Rosc.]

多年生草本,高80~150 cm。主根茎陀罗状至锥状陀罗形,侧根茎指状,内面黄绿色至墨绿色,或有时灰蓝色,须根末端膨大成肉质纺锤形,内面黄绿或近白色。叶鞘下段常为褐紫色。叶基生,4~7片;叶柄短,为叶片长度的1/3~1/2或更短;叶片长圆状椭圆形,长20~50 cm,宽8~20 cm,先端渐尖至短尾尖,基部下延成柄,两面无毛,上面沿中脉两侧有1~2 cm宽的紫色晕。穗状花序圆柱状,从根茎中抽出,长12~20 cm,有苞片20多枚,上部苞片长椭圆形,长4~6 cm,宽1.5~2 cm,粉红色至紫红色;中下部苞片近圆形,长2~3.5 cm,宽1.5~3.2 cm,淡绿色至白色。花期4~6月。

生于山野、村旁半阴湿的肥沃土壤上,亦见于林下。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浙江、福建、湖南等地有少量栽培。

2. 广西莪术 Curcuma kwangsiensis S. G. Lee et C. F. Liang

多年生草本,高50~110 cm。主根茎卵圆形,侧根茎指状,断面白色或微黄色。须根末端常膨大成纺锤形块根,断面白色。叶基生,叶柄为叶片长度的1/4,被短柔毛;叶鞘长10~33 cm,被短柔毛;叶2~5片,直立,叶片长椭圆形,长14~39 cm,宽4.5~7(~9.5) cm,先端短尖至渐尖,基部渐狭,下延,两面密被粗柔毛,有的类型沿中脉两侧有紫晕。穗状花序从根茎中抽出,圆柱形,先叶或与叶同时抽出,长约15 cm,直径约7 cm,花序下的苞片阔卵形,淡绿色,上部的苞片长圆形,淡红色;花萼白色,长约1 cm,一侧裂至中部,先端有3钝齿;花冠近漏斗状,长2~2.5 cm,花瓣3,粉红色,长圆形,后方的1片较宽,先端略成兜状;侧生退化雄蕊花瓣状,淡黄色,唇瓣近圆形,淡黄色,先端3浅圆裂,花药基部有距;子房被长柔毛,花柱丝状,柱头头状,有毛。花期5~7月。

栽培或野生于山坡草丛及灌木丛中。分布于广西。

3. 温郁金 Curcuma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

又名:温莪术《中药志》。原植物参见“郁金”条。

 

 

【采收加工】

12月中、下旬,地上部分枯萎时,挖掘根部,除去根茎上的泥土,洗净,置锅里蒸或煮约15 min,晒干或烘干,撞去须根即成。也可将根茎放入清水中浸泡,捞起,沥干水,润透,切薄片,晒干或烘干。

 

 

【药材及产销】

1. 莪术 Rhizoma Curcumae Aeruginosae

主产于四川温江及乐山地区。广东、广西、云南、浙江、福建、湖南等地也有少量栽培。销西南及西北地区。

2. 广西莪术(桂莪术) Rhizoma Curcumae Kwangsiensis

主产于广西的上思、贵县、横县、大新、邕宁等地。销华北、华南和国内其他地区,并有部分出口。

3. 温郁金(温莪术) Rhizoma Curcumae Wenyujin

主产于浙江瑞安。销江苏、浙江及京津等地区。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1) 莪术

根茎类圆形、卵圆形、长圆形,顶端多钝尖,基部钝圆,长2~5 cm,直径1.5~2.5 cm。表面土黄色至灰黄色,上部环节明显,两侧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类圆形的侧生根茎痕;体重,质坚实,断面深绿黄色至棕色,常附有棕黄色粉末。皮层与中柱易分离。气微香,味微苦而辛。

(2) 广西莪术

根茎类圆形、卵圆形或长卵形,顶端钝尖,基部钝圆,长3.5~6.5 cm,直径2~4.5 cm。表面土黄色或土棕色,环节明显或不见,有点状须根痕,两侧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侧生根茎痕,侧生根茎痕较大,位于下部。质坚重,断面棕绿或棕黄色,内皮层环纹黄白色,皮层易与中柱分离,可见条状或点状维管束,气香,味微苦、辛。

(3) 温郁金

根茎长卵圆形或长圆形,顶端长尖,基部多钝圆,长3.5~8 cm,直径2~4 cm。表面灰棕色或灰黄色,上部环节凸起,基部有下陷的须根痕,可见短的须根,有刀削痕。质坚实,断面灰黄色或黄棕色,常附有淡黄色或黄棕色粉末,可见点状或条状维管束。气香,味辛、苦。

均以质坚实、气香者为佳。

显微鉴别

广西莪术根茎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有时已除去。皮层散有叶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中柱较宽,维管束外韧型,散在,沿中柱鞘部位的维管束较小,排列较密。薄壁组织中散有油细胞,含有金黄色油状物。薄壁细胞充满糊化淀粉团块。

理化鉴别

(1) 参见“郁金”条。

(2) 吸收度检查 取本品中粉30 g,加氯仿10 ml,超声处理40 min或冷浸24 h,滤至10 ml量瓶中,用氯仿洗涤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本溶液在242 nm处有最大吸收,其吸收度不得低于0.45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低于1.5% (ml/g)

 

 

【化学成分】

1. 莪术根茎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莪术呋喃烯酮(curzerenone) 44.93%,龙脑(borneol)4.28%,大牛儿酮(germacrone)6.16%,还含α-β-蒎烯(pinene),樟烯(camphene),柠檬烯(limonene)1,8-桉叶素(1,8-cineole),松油烯(terpinene),异龙脑(isoborneol),丁香烯(caryophyllene),姜黄烯(curcumene),丁香烯环氧化物(caryophyllene epoxide),姜黄酮(turmerone),芳姜黄酮(ar-turmerone),莪术二酮(curdione)[1]以及莪术烯醇(curcurmenol),异莪术烯醇(isocurcumenol)[2]等。另含二呋喃莪术烯酮(difurocumenone)[3],莪术二醇(aerugidiol)[4]。又含抗氧化剂活性的姜黄素类(curcuminoids)化合物[5]

2. 广西莪术根茎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龙脑占11.33%,莪术呋喃酮占9.92%,大牛儿酮占7.0%,莪术醇(curcumol)4.15%,还含α-β-蒎烯,樟烯,柠檬烯,1,8-桉叶素,松油烯,异龙脑,松油醇(terpineol),丁香烯,丁香油酚(eugenol),姜黄烯,姜黄酮,芳姜黄酮,莪术二酮[1]以及芳樟醇(linalool)β-δ-榄香烯(elemene)草烯(humulene)[6],钓樟薁(linderazulene),异莪术烯醇[7]等。又含桂莪术内酯(gweicurculacto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甙(daucosterol),棕榈酸(palmitic acid)[8],以及锌、铁、钛、镍、钡、锶、铅、镉、铜、铬、钼等微量元素[9]

3. 温郁金根茎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大牛儿酮占20.35%,莪术二酮占14.76%,莪术醇占7.66%,还含α-β-蒎烯,樟烯,柠檬烯,1,8-桉叶素,龙脑,异龙脑,樟脑(camphor),松油醇,丁香烯,丁香油酚,姜黄烯,姜烯(zingiberene),莪术呋喃烯酮,姜黄酮[1]。另含温郁金萜醇(wenjin)[10],莪术呋喃二烯(furanodiene)(1R10R)-环氧-左旋-1,10-二氢莪术二酮[(1R10R)-epoxy-(-)-1,10-dihydrocurdione](4S5S)-牛儿酮-4,5-环氧化物[(4S5S)-germacrone-4,5-epoxide],莪术双环烯酮(curcumenone)[11](1S10S)(4S5S)-牛儿酮-1(10)4-双环氧化物[(1S10S)(4S5S)-germacrone-1(10)4-diepoxide][11,12],温郁金螺内酯(curcumalactone) [13],姜黄素(curcumin),去甲氧基姜黄素(demethoxycurcumin),双去甲氧基姜黄素(bisdesmethoxy curcumin) [14]β-谷甾醇[11]

 

 

【药理】

1. 抗肿瘤作用

莪术油制剂在体外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615纯系小鼠的L615白血病及腹水型肝癌细胞等多种瘤株的生长有明显抑制和破坏作用[1]100%莪术注射液0.3~0.5 ml给小鼠腹腔注射,对肉瘤S180有较好的疗效,抑瘤率达50%以上。从莪术挥发油中得到的单体,莪术醇和莪术二酮75 mg/kg皮下注射时,对小鼠肉瘤S37、宫颈癌U14、艾氏腹水癌(ECA)均有较高的抑制率,肿瘤明显缩小者,可见瘤组织周围纤维细胞增多,内有一层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包围肿瘤细胞等免疫反应出现。在电镜下,治疗组肿瘤细胞表现核质比例减少,核外形趋向正常,染色质、核仁和染色质间颗粒数量减少,故认为莪术对小鼠肉瘤的细胞核代谢有抑制作用[2]。体外试验证明莪术醇及莪术二酮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有明显破坏作用,能使细胞变性坏死[3]。不同浓度的莪术油注射液对瘤细胞均有明显的直接破坏作用,有作用快而强的特点,瘤细胞数越多,杀灭90%的瘤细胞所需的药液浓度就越大[4]。莪术抗癌作用的方式既有直接作用,也有宿主的免疫反应参与[34]

临床以莪术油作瘤内注射治疗宫颈癌,治疗后可见瘤组织坏死脱落,局部淋巴细胞浸润,部分病例肿块消失,宫颈光滑,提示莪术有直接杀瘤细胞的作用。在病理切片中则见到有密集的小淋巴细胞围绕癌细胞,淋巴窦中有大量的窦细胞组织增殖,血液中淋巴细胞有显著的升高,这些均提示有效病例中宿主有明显的免疫反应[5]。莪术抗癌作用的原理,莪术油除能直接杀瘤作用外,还能增强瘤细胞免疫原性,从而诱发或促进机体对肿瘤的免疫排斥反应,实验证明用莪术处理的ECAL615瘤苗进行主动免疫,确实能使部分动物获得明显的保护效应[67]。进一步研究证明莪术L615瘤株的主动免疫保护效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因为经莪术L615瘤免疫的动物,不能产生对L759(615系小鼠的一株新的肉瘤白血病)的交叉免疫保护效应。一些对L615具有明显免疫力的莪术瘤苗免疫组动物,尽管能耐受105~3×107L615细胞的多次攻击,却死于3×105L759瘤细胞[8]。且这种免疫保护效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建立后,能够维持相当长(10~13个月)的时间,但不能传给子代,因为其子代绝大多数(93/94)不能耐受105~3×105L615细胞的攻击,均发生典型的L615白血病而死亡,平均存活时间也未见延长,说明亲代的这种免疫保护效应是后天获得而不能传给子代[9]。用纯系雌性T-739小鼠观察莪术油对肺腺癌(LA-795)的放射增敏作用,实验结果证明,用莪术油腹腔注射加照射组比单纯照射组有明显的肿瘤生长延迟效果,可使放射治疗效果提高42%,达到中等增敏作用[10]

2. 抗早孕作用

莪术根茎的醇浸膏及其有效成分(单萜类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对大鼠、小鼠有非常显著的抗早孕作用,对犬也有一定抗着床效果。以莪术油的止孕作用最显著,小鼠腹腔注射和皮下注射600~900 mg/kg莪术油,其抗着床和抗早孕效果为70%~90%,家兔腹腔注射80 mg/kg莪术油,抗着床效果为80%,经阴道注药400 mg/kg的抗着床效果为100%,一般于受孕2~5 d给药,即出现胚胎死亡,吸收或阻止胚胞着床,而受孕7~10 d给药则引起流产或死胎,挥发油经皮下、腹腔、阴道给药均有一定止孕效果,只是药物起效快慢有所不同,腹腔注射起效快,阴道给药起效慢,腹腔给药量小于阴道给药量5[11]。用莪术煎剂灌胃小鼠,同样有止孕效果[1213]。莪术油对小鼠止孕的过程是阻止胚胞着床,使之停止发育,可见萎缩退化的胚胞游离在宫腔内,有的胚胞着床后死亡,正处于被吸收过程[11]

3. 抗菌作用

莪术挥发油试管内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的生长[14]

4. 升高白细胞的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莪术油10 ml/kg,莪术醇0.3%10 ml/kg,连续8 d后,可明显对抗由腹腔一次注射环磷酰胺150 mg/kg所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并促进白细胞回升,提示莪术有一定的升高白细胞作用[15]

5. 对心血管的作用

莪术增加股动脉血流量的作用在活血化瘀药中最为明显,血流量峰值增加252%,用药10 min后血流量增加36.0%,血管阻力减少66.4%,以莪术油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血瘀患者,随着病人临床症状的好转,肢体血流图也见到明显改善[1]

6. 对胃肠平滑肌的影响

离体兔肠试验发现,低浓度莪术使肠管紧张度升高,高浓度时,反而使肠管舒张[16]

7. 保肝作用

莪术醇提取物及挥发油对四氯化碳(CCl4)、硫代乙酰胺(TAA)引起的小鼠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使磺溴酞钠(BSP)潴留量减少,相应肝组织病变减轻[17]

8. 对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

家兔用50%甘油盐水15 ml/kg皮下注射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对照组肉眼可见肾肿胀增大,呈紫暗色,活体显微镜低倍镜观察,可见较多的呈紫暗色条状血管淤滞,毛细血管血流停滞或减慢,静脉给莪术注射液每日4 ml/kg,共3 d后肉眼未见肾明显肿胀,紫暗色减浅或已恢复正常,活体镜下可见条状血管淤滞消失,毛细血管血流加快。病理切片(HE)对照组见有广泛的近曲、远曲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或混浊肿胀,肾小管管腔闭塞,部分小管上皮破坏脱落,管腔内有较多管型存在,部分血管内有血液淤滞,莪术注射后48 h,上述病理改变都明显减轻,曲管的上皮细胞空泡和混浊肿胀显著减轻,肾小管腔内的管型极少或消失,小血管内的血液淤滞减少或消失,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扩大。一般家兔注射甘油后约12 h出现酱红色小便,尿量显著减少,有的无尿,精神委靡,不食,都在24~48 h内死亡,而莪术组24 h后尿量增多,虽尿色也呈酱红色,但到48~72 h后,尿色基本恢复淡黄色,并无死亡[18]

9. 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

莪术水提取液9.0 g/(kg·d)给大鼠灌胃,共7 d,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明显降低血液粘度,以及缩短红细胞的电泳时间。其水提醇沉注射液1.13 g/kg静脉注射对大鼠体内血栓形成也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 [19] 

10. 抗炎作用

小鼠灌服温郁金挥发油200 mg/kg对醋酸产生的腹膜炎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温郁金挥发油200 mg/kg对烫伤性局部水肿有明显抑制作用,腹腔注射100 mg/kg对巴豆油引起的耳部炎症有明显抑制作用,大鼠腹腔注射挥发油75 mg/(kg·d),共7 d,对皮下棉球肉芽肿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20]

11. 体内过程

3H-莪术醇口服吸收迅速完全,大鼠灌服后5 min血中即可测到,15 min达高峰,可维持1 h左右,半衰期t1/2α33 mint1/2β12.5 h。体内分布以肝、肾浓度最高,为其他组织的2~2.5倍,且可透过血脑屏障,主要从尿排泄,胆汁也有排泄,存在肝肠循环现象[21]

12. 毒性

莪术醇提取物,小鼠口服的LD5086.8±12 g(生药)/kg[17]

 

 

 

【炮制】

1. 莪术

《本草图经》:“削去粗皮,蒸熟暴干用。”“用时热灰火中煨令透熟,乘热入臼中捣之,即碎如粉。”《博济方》:“捣为末。”《朱氏集验方》:“去皮切片。”《卫生宝鉴》:“铡开捣细。”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洗净,润透或置笼屉内蒸软后切薄片,干燥。生品行气止痛,破血祛瘀力甚。

2. 醋莪术

《雷公炮炙论》:“凡使,于砂盆中用醋磨令尽,然后于火畔吸令干,重筛过用。”《校注妇人良方》:“醋浸炒。”《普济方》:“醋煮,切片,焙干,为末。”《幼幼集成》:“去毛,醋浸,煨熟。”现行,取净莪术置锅中,加米醋与适量水浸没,煮至醋液被吸尽,切开无白心时,取出稍晾,切厚片,干燥。每莪术100 kg,用米醋20 kg。醋炙后主入肝经血分,增强散瘀止痛的作用。

3. 酒莪术

《开宝本草》:“酒研服之。”《丹溪心法》:“酒洗,炒。”现行,取净莪术片,置锅内,用微火加热,炒热后,均匀喷入酒,继续炒干,取出晾凉。每莪术片0.5 kg,用酒0.06 kg

 

 

【饮片性状】

莪术为类圆形或椭圆形薄片,表面黄绿色或棕褐色,有黄白色的内皮层环纹及淡黄棕色的点状维管束。周边灰黄色或棕黄色。气微香,味微苦而辛。醋莪术形如莪术片,色泽较黯,微黄色,偶有焦斑,角质状,具蜡样光泽,质坚脆,略有醋气。酒莪术形如莪术片,色泽略深,微有酒气。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醋莪术、酒莪术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

1. 《开宝本草》:“味苦、辛,温。无毒。”

2. 《医学启源》:“味苦,平。”

3. 《品汇精要》:“性泄散,气厚味薄,阳中之阴。臭香。”

4. 《纲目》:“入肝。”

5.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6. 《本草经疏》:“阳中阴,降也,入足厥阴肝经气分。”

7. 《食物本草》:“味辛,热。”

8. 《生草药性备要》:“味辣,性辛。”

9. 《本草备要》:“入肝经血分。”

10. 《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能主治】

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主治血气心痛,饮食积滞,脘腹胀痛,血滞经闭,痛经,*瘕痞块,跌打损伤。

1. 《药性论》:“治女子血气心痛,破痃癖冷气,以酒醋摩服。”

2. 《日华子》:“治一切气,开胃消食,通月经,消瘀血;止扑损痛,下血及内损恶血等。”

3. 《开宝本草》:“主心腹痛,中恶疰忤鬼气,霍乱冷气吐酸水,解毒;食饮不消,酒研服之。又疗妇人血气,丈夫奔豚。”

4. 《本草图经》:“治积聚诸气,为最要之药。”

5. 《珍珠囊》:“治马刀未破而坚者。”

6. 《医学启源》:“主心膈痛。”

7. 王好古:“通肝经聚血。”(引自《纲目》)

8. 《医学入门·本草》:“能逐水,治心脾病,破气痞。”

9. 《药性能毒》:“治虫积,心腹冷痛。”

10. 《明医指掌》:“止痛消瘀,*瘕痃癖,通经最宜。”

11. 《本草通玄》:“专走肝家,破积聚恶血,疏痰食作痛。”

12. 《生草药性备要》:“捶敷疮,消肿散瘀止痛。虚火动,食之立效。亦能止血,理跌打。”

13. 《会约医镜》:“治气滞膨胀,气肿,水肿。”

 

 

【应用与配伍】

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经闭痛经,癥瘕痞块等证。莪术辛散苦泄,温通行滞,既能破血祛瘀,又能行气止痛,用治上证,每与三棱相须而用,以加强破瘀消癥止痛之功。或与当归、川芎、小茴香等配伍,以治妇人血气结滞,经闭腹痛,癥瘕结聚,如《证治准绳》莪术散。体虚者当与党参、白术、熟地等同用,以免损伤正气。此外,本品还治跌打损伤,血瘀肿痛,早期宫颈癌。

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等证。莪术能行气消积而止痛,可配木香治疗心腹疼痛,发即欲死者。如病由寒凝气滞引起者,配高良姜;气滞血瘀而致者,配延胡索;与阿魏同用可治痧气腹痛;与小茴香配伍可治寒疝腹痛等。治饮食积滞,脘痞腹痛,大便闭结,可与三棱、香附、谷芽等同用,如《证治准绳》莪术丸。若兼见脾气虚弱者,应配合补气健脾药同用。

 

1. 《日华子》:“得酒、醋良。”

2. 《本草图经》:“与荆三棱同用。”

3. 《得宜本草》:“得木香疗冷气攻心,得阿魏治小儿盘肠。”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 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行气止痛多生用,破血祛瘀宜醋炒。

 

 

【使用注意】

月经过多及孕妇禁服。

1. 《雷公炮制药性解》:“虚人禁之。”

2. 《本草正》:“性刚气峻,非有坚顽之积,不宜用。”

3. 《药性通考》:“乃攻坚之药,可为佐使,而不可久用。”

4. 《本草害利》:“凡经事先期,及一切血热为病者忌之。”

 

 

【附方】

1. 治一切冷气抢心切痛,发即欲死

蓬莪二两(酽醋久煮),木香一两()。为末。每服半钱,淡醋汤下。如久患心腹痛时复发动者,此药可绝根源。(《卫生家宝》蓬莪)

2. 治癖气发歇,冲心疼痛,不知人

蓬莪(煨,锉)半两,胡椒一分,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半钱匕,醋汤调下,不计时候。(《圣济总录》蓬莪术散)

3. 治妇人血气攻心()不可忍并走注

蓬莪术半两(油煎乘熟切片),玄胡索一分。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淡醋汤调下,食前。(《鸡峰普济方》玄胡索散)

4. 治吞酸吐酸

蓬莪术一两,川黄连五钱(吴茱萸五钱同煮,去吴茱萸)。水煎服。(《丹溪心法》)

5. 治大病之后,脾气虚弱,中满腹胀,四肢虚浮,状若水气

蓬莪(炮,切)、香附()、茴香()、陈橘皮(去白)、甘草()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煎灯心、木瓜汤下。(《杨氏家藏方》正脾散)

6. 治气不接续,气短,兼治滑泄及小便数

蓬莪一两,金铃子(去核)一两。上件为末,更入硼砂一钱,炼过研细,都和匀。每服二钱,盐汤或温酒调下,空心服。(《孙尚药方》正元散)

7. 治小儿疳热久蒸,肌肉消瘦,形容憔悴,神情不乐,饮食虽多,不生肌肉

蓬莪术()、赤芍药、川当归、鳖甲(米醋炙焦为度,去裙)等分。上为细末,煮面糊为丸麻子大。一岁二十丸,熟水送下。量儿大小,加减服之。(《普济方》神妙宜气丸)

8. 治盘肠内吊腹痛

以温水化阿魏一钱,去砂石,浸蓬莪术半两,一昼夜取出,焙干为细末。每服半钱,煎米饮紫苏汤调下,空心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魏香散)

9. 治小肠脏气,非时痛不可忍

蓬莪研末,空心葱酒服一钱。(《纲目》引《杨子建护命方》)

10. 治妇人血气痛游走及腰痛

蓬术(切片)、干漆(研碎)各二两。上同炒令漆焦香,取出漆不用,只用蓬术为末。温酒调下三钱。腰痛,胡桃酒下;游走痛,冷水调下。(《普济方》)

11. 治妇人血积血块,经闭

莪术、三棱各一两,熟大黄一两。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白汤下。(《慎斋遗书》)

12. 治产后心腹有宿冷疼痛

蓬莪术一两,五灵脂三两,醋三升。上捣罗为末,以醋熬为膏,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蝵香汤或热酒下十丸。(《普济方》)

13. 治小便不通

蓬莪术(锉,炒)、蝵香子()、茶叶各半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盐二钱匕,葱白二寸,煎至六分,和滓空心服。(《圣济总录》)

14. 治伤扑疼痛

莪术、白僵蚕、苏木各一两,没药半两。为末。每服二钱,水煎温服,日三五服。(《博济方》蓬莪散)

15. 治漆疮

以蓬莪术、贯众煎汤洗之。(《普济方》)

 

 

【制剂】

1. 莪术栓

莪术挥发油4 ml,乙醇5 ml,吐温-80 4 ml,冰片0.1 g,蜂蜡5 g,香果脂适量,共制成100 g。取莪术挥发油加吐温-80搅匀;另取冰片溶于乙醇内,将两者充分混匀。另将香果酯置蒸发皿内,在水浴上加热至全部熔化,加入蜂蜡细末,待熔化后搅匀。再将上述混合的药液加入熔化的基质内,搅拌均匀,趁热倾入预先涂上润滑剂的阴道栓模内,冷凝后削去多余栓块。每颗约0.5 g。功能行气破血,消积止痛,消瘀。用于治疗宫颈癌及子宫颈糜烂。(《江西省医院制剂规范》)

2. 莪术油软膏

莪术油65 g,亲水性基质适量。取莪术油,加尼泊金乙酯1 g与亲水性基质适量,制成1000 g。搅匀,即得。本品为亲水性基质的乳白色软膏,有莪术油的特殊香气。含挥发油量不得低于标示量的77.0%。功能消炎,消肿,止痒。用于外阴瘙痒及外阴炎。外涂患处,每日1~2次。(《浙江省药品标准》1983)

3. 莪术醇注射液

莪术醇7.5 g,无水乙醇75 ml,苯甲醇30 ml,注射用水100 ml,丙二醇适量。取莪术醇溶解在无水乙醇中,加苯甲醇及丙二醇,然后慢慢加入注射用水并不断搅拌,最后加丙二醇至1000 ml,以3号垂熔滤球抽滤至清,分装成每支5 ml100℃热压灭菌30 min,即得。功能抗癌。用于各种癌症。肌内注射,每次5~10 ml,每日1次。[《药学通报》198015(11)11]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冠心病

用莪红(莪术、红花)注射液40~60 ml加入5%10%葡萄糖液500 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3 d。治疗50例,疗效按上海冠心病防治会议疗效观察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改善、无效、加重四类,结果:①胸闷、气短、心悸、肢体麻木等一般症状大多在第1疗程后得到改善。②心绞痛33例,大多为劳累性心绞痛,经2个疗程以后,显效23(69.7%),改善7(21.2%),无效3(9.1%),总有效率为90.9%。③治疗前心电图异常者43例,经治疗2个疗程后,复查心电图,显效11(25.6%),改善17(39.5%),无效15(34.8%),总有效率为65.1%。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前分枝传导阻滞及慢性房颤则无变化。④治疗2个疗程后,血液流变学复查,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莪红注射液能改善心肌血液供给[1]

2. 治疗消化性溃疡

用莪术油胶丸日服3次,每次0.3 g,有夜间疼痛者,睡前加服0.3 g,给药6~8星期。经治10例均有效,其中显效(疼痛消失,胃镜复查进入瘢痕期或痊愈期)7例;有效(疼痛好转,胃镜见溃疡面缩小)3例。显效率70%,有效率30%,总有效率100%。有1例患者,胃镜检查有癌变可能,坚持服药半年,溃疡面愈合,癌变病灶消失[2]

3. 治疗宫颈糜烂

用莪术挥发油制成4%莪术软膏或3%莪术乳剂,任择一种,用消毒棉球或纱布条蘸药置于宫颈患部,每日上药1次,严重者每日2次。治疗116例,其中轻度糜烂24例,中度糜烂28例,重度糜烂64例。结果治愈66例,好转4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2%。轻度平均上药6次,中度平均11次,重度平均16次。对轻度糜烂疗效较好,重度糜烂疗效较差。全身无不适反应,只在头几次上药时感到宫颈部有一过性烧灼或清凉感,个别患者感到口内呼出莪术挥发油气味[3]

4. 治疗宫颈癌

1%莪术总油;2%莪术乳剂;1%莪术油1~4馏分;0.5%莪术结晶Ⅰ号(莪术醇)0.5%莪术结晶Ⅰ、Ⅱ号混合液。以上任选一种局部注射,每次5~10 ml,用扁桃体注射器将药液注入瘤体组织内,每日1次;同时用棉球蘸上述注射液局部外涂。亦可用0.25%莪术油20 ml静脉注射,或用0.25%莪术油100 ml加等量5%葡萄糖液静脉点滴。选择局部治疗1个月或静脉注射用药总量超过1200 ml以上的宫颈癌165例进行疗效统计,结果临床近期治愈52例,显效25例,有效41例,无效47例。统计还表明,早期宫颈癌的效果好于晚期;溃疡型与菜花型效果相等;原位癌疗效较好,而结节型及放疗后复发者效果较差。近期治愈病例随访43人,有4例复发,复发率占9.3%。副反应观察,以2%莪术乳剂局部注射时疼痛较重,推药过快会出现胸闷、面部潮红、呼吸困难等症状,停止注射即可恢复,其他剂型未发生类似反应[4]

5. 治疗真菌性阴道炎

用莪术油阴道栓每晚睡前置入阴道深部1枚,连续用药5次后,取白带涂片镜检真菌。用药10次为1疗程,一般治愈需经1~3个疗程。在治疗中不伍用其他药品。共治疗73例,结果治愈(外阴瘙痒和阴道粘膜充血消失,白带量减少,停药2星期后反复白带镜检未查到真菌)60例,显效(外阴瘙痒明显减轻,白带量减少,阴道粘膜充血消失,5 d后镜检白带未查到真菌)3例,有效(外阴瘙痒不减轻,白带量减少,阴道粘膜充血消失,镜检白带未查到真菌)5例,无效5[5]

6. 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

0.04%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20~25 ml/(kg·d)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3 d后判断疗效。治疗42例,结果:显效(体温正常,脱水基本纠正,大便恢复正常)27例,有效(体温正常,脱水基本纠正,大便次数比原来减少50%或含水量明显减少变稠)12例,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3例,总有效率92.9%。疗效明显高于用庆大霉素静脉滴注加口服病毒灵、消食片的对照组(P<0.01) [6]

7. 治疗皮肤溃疡

2%莪术液,创面以0.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消毒,用略大于创面的消毒纱布4层浸透药液,贴皮损处,外加纱布包扎,隔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治疗下肢静脉瘀血性溃疡、皮肤结核、贝赫切特综合征及其他各种皮肤病所致的溃疡157例,除显效及无效各1例外,余均治愈,有效率99.35%。平均治愈次数3.8次。10次以上治愈者12人,皆为久治不愈的下肢静脉瘀塞性溃疡。本药外用仅有一过性局部疼痛[7]

8. 预防放射性皮肤烧伤

4%莪术油软膏(莪术挥发油4 ml、吐温-80 4 ml、乳浊性软膏基质加至100 g)于每次放疗后于下腹部及腰骶部放射处,凉干,嘱患者着宽大内裤,防止紧贴皮肤,禁洗澡及揉擦局部。共治疗44例子宫颈癌放疗患者,多数患者于接受X线放射治疗皮肤空气量12000R即每野照射3000R时局部出现微红、痒感,经涂莪术油软膏后局部觉清凉舒适,可坚持不破皮到疗程结束。个别患者可出现小米粒样血疹(毛囊扩张),保持局部干燥或涂龙胆紫收敛后均可治愈,未出现Ⅱ°放射性烧伤。与100例未用莪术油软膏者相比有明显疗效[8]

 

 

【药论】

1. 论莪术行气破血之功

①缪希雍:“心腹痛者,非血气不得调和,即是邪客中焦所致。中恶疰忤鬼气,皆由气不调和,脏腑壅滞,阴阳乖隔,则疫疠疰忤鬼气,得以凭之。气香烈,能调气通窍,窍利则邪无所容而散矣。解毒之义,亦同乎是。其主霍乱冷气吐酸水及饮食不消,皆行气之功也,故多用酒磨。又疗妇人血气结积,丈夫奔豚,入肝破血行气故也,多用醋磨。(《本草经疏》)

②贾所学:“蓬术味辛性烈,专攻气中之血,主破积消坚,去积聚癖块,经闭血瘀,扑损疼痛。与三棱功用颇同,亦勿过服。”(《药品化义》)

2. 论莪术益气之功在于疏气

①王好古:“蓬莪色黑,破气中之血,入气药发诸香,虽为泄剂,亦能益气,故孙用和治气短不能接续。所以大小七香丸、集香丸散及汤内多用此也。(《汤液本草》)

②蒋溶:“破气中之血,血涩于气中则气不通,此味能疏阳气以达于阴血,血达而气乃畅,故前人谓之益气。”(《萃金裘本草述录》)

③高鼓峰:“广即莪术,凡行气破血,消积散结皆用之。属足厥阴肝经气分药,大破气中之血,气血不足者服之,为祸不浅。好古言孙尚药用治气短不能接续(《经》言短气不足息者下之,盖此之谓也。然中气虚实天渊,最宜详审),此短字乃是胃中为积所壅,舒气不长,似不能接续,非中气虚短不能接续也。若不足之短而用此,宁不杀人?”(《医家心法》)

3. 论虚人用莪术宜兼补益之品

①缪希雍:“蓬莪行气破血散结,是其功能之所长,若夫妇人、小儿气血两虚,脾胃素弱而无积滞者,用之反能损真气,使食愈不消而脾胃益弱。即有血气凝结、饮食积滞,亦当与健脾开胃、补益元气药同用,乃无损耳。(《本草经疏》)

②黄凯钧:“虚人服之积未去而真已耗,须兼参术,庶几焉耳。”(《药笼小品》)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方洪钜,等. 药学学报,198217(6)441

[2] 章菽,等. 中草药,198617(6)244

[3] Shiba Ket al. C A199011242559a

[4] Kato Met al. C A1991115280313x

[5] Akiko Jet al. C A199211788996x

[6] 田颂九,等. 药物分析杂志,19855(6)325

[7] 陈毓亨,等. 中草药,198314(12)534

[8] 姜达衢,等. 药学学报,198924(5)357

[9] 王兴文,等.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12(2)1

[10] Gao J Fet al. Chem Pharm Bull199139(4)854

[11] Tamiko Oet al. 生药学杂志()199044(3)171

[12] Gao J Fet al. Chem Pharm Bull198937(1)233

[13] Inayama Set al. Chem Pharm Bull198533(5)2179

[14] 陈健民,等. 中草药,198314(2)59

 药理

[1] 李仪奎,等. 中药药理学. 1.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45

[2] 许洪霞,等. 沈阳药学院学报,1978(10)20

[3] 辽宁中医学院医学系肿瘤组. 新医药学杂志,1976(12)28

[4] 遵义医学院肿瘤组. 遵义医学院学报,1978(1)10

[5] 朱金昌. 温州医学院学报,1979(1)30

[6] 遵义医学院肿瘤研究组病理生理小组. 肿瘤防治研究,1974(3)7

[7] 遵义医学院肿瘤研究组病理生理小组. 肿瘤防治研究,1977(2)26

[8] 钱振超,等. 遵义医学院学报,1981(3)67

[9] 钱振超,等. 药学学报,198116(12)892

[10] 糜福顺,等.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212(6)405

[11] 安一心,等. 生殖与避孕,19833(1)57

[12] 陈梓璋,等. 中草药,198011(9)409

[13] 陈梓璋,等. 中草药,198112(3)122

[14] Nigam S Set al. C A19707363548n

[15] 浦天九,等. 温州医学院学报,1979(1)51

[16] 遵义医学院. 新医药学杂志,1976(12)39

[17] 相正心,等. 中国中药杂志,198914(5)47

[18] 丁钰熊,等. 中医药研究,1990(1)38

[19] 许俊杰,等. 中药材,199215(5)33

[20] 李伐章,等. 中药通报,198510(3)134

[21] 苏成业,等. 药学学报,198015(5)257

 现代临床研究

[1] 刘光荣. 河南中医,1988(3)2

[2] 任玉华.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3)164

[3] 浙江省瑞安县城关医院妇科. 新医药学杂志,1976(3)20

[4] 旅大市妇产科医院莪术科研小组. 新医药学杂志,1977(3)13

[5] 张惠俭. 辽宁中医杂志,1985(12)37

[6] 原道荣,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6)374

[7] 刘玉梅,等. 临床皮肤科杂志,1988(1)44

[8] 解放军202医院妇产科. 新医学,1976(1)31

 

【集解】

1. 《开宝本草》:“蓬莪,生西戎及广南诸州。子似干椹,叶似飤荷,在根下,并生。一好一恶,恶者有毒。西戎人取之,先放羊食,羊不食者弃之。

2. 《植物名实图考》:“蓬莪术,《嘉皊本草》始著录。宋《图经》:‘江浙或有之。颇类飤荷,莪在根下,如鸭鸡卵。今所用者即此。昔人谓郁金、姜黄、莪术三物相近,其实性不同,形亦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