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枸杞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25-07-07浏览次数:11

【药名】

枸杞子 Gouqizi 《别录》

 

【异名】

苟起子《本草经集注》,枸杞红实《宝庆本草折衷》,甜菜子《救荒本草》,西枸杞《纲目》,狗奶子《广雅疏证》,红青椒、枸蹄子《河南中药手册》,枸杞果《河北药材》,地骨子、枸茄茄《山西中药志》,红耳坠、血枸子《中药材手册》,枸地芽子《四川中药志》,枸杞豆、血杞子《药材学》,津枸杞(天津)。

 

【品种考证】

枸杞入药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其后《别录》《本草图经》亦有记载,从所载产地及形态来看,与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 一致。《梦溪笔谈》载:“枸杞,陕西极边者,高丈余,大可柱。叶长数寸,无刺,根皮如厚朴,甘美异于他处者。”《千金翼方》亦载:“甘州者为真,叶厚大者是。”《纲目》云:“古者枸杞、地骨皮取常山者为上,其他丘陵阪岸者可用,后世惟取陕西者良,而又以甘州者为绝品。今陕西之兰州、灵州、九原以西,枸杞并是大树,其叶厚、根粗;河西及甘肃者,其子圆如樱桃,暴干紧小,少核,干亦红润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异于他处者。”由上述记载可知,古代所用枸杞以甘肃、陕西产者质量最好。从所述树形、叶及果实的特征来看,亦与茄科植物宁夏枸杞 Lycium barbarum L. 完全一致。

 

【来源】

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果实。

 

【原植物】

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 [L. halimifolium Mill.] 又名:中宁枸杞《拉汉种子植物名称》。

灌木或经栽培后而成大灌木,高1~3 m。主茎数条,粗壮;小枝有纵棱纹,有不生叶的短棘刺和生叶、花的长棘刺;果枝细长,通常先端下垂,外皮淡灰黄色,无毛。叶互生或数片簇生于短枝上;叶柄短;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8 cm,宽0.5~3 cm,先端尖,基部楔形或狭楔形而下延成叶柄,全缘,上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无毛。花腋生,常单12~6朵簇生在短枝上;花梗细;花萼钟状,长4~5 mm,先端2~3深裂,裂片宽卵状或卵状三角形;花冠漏斗状,管部长约8 mm,先端5裂,裂片卵形,长约5 mm,粉红色或淡紫红色,具暗紫色脉纹,管内雄蕊着生处上方有一圈柔毛;雄蕊5;雌蕊1,子房长圆形,2室,花柱线形,柱头头状。浆果卵圆形、椭圆形或阔卵形,长8~20 mm,直径5~10 mm,红色或橘红色,果皮肉质。种子多数,近圆肾形而扁平,棕黄色。花期5~10月,果期6~11月。

生于沟岸及山坡或灌溉地埂和水渠边等处。野生和栽培均有。分布于华北、西北等地。其他地区也有栽培。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宁夏枸杞适应性强,主产区宁夏中宁县,年平均气温9.2℃,1月平均气温-7.1℃,7月平均气温23.2℃,耐寒,在-25.6℃下越冬无冻害。喜光照。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盐碱、耐肥、耐旱、怕水渍。以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轻壤土栽培为宜,盐碱土的含盐量不能超过0.2%,在强碱性、粘壤土、水稻田、沼泽地区不宜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或扦插繁殖。种子繁殖:宁夏枸杞经长年人工栽培及自然选择,根据枝型特点可分硬条型、软条型、半软条型3个类型;根据果实形状、大小和颜色,可分长果类和圆果类;根据形态和性状可分12个品种:即白条枸杞、卷叶枸杞、棒槌果枸杞、尖头黄叶枸杞、圆头黄叶枸杞、尖头圆果枸杞、麻叶枸杞、黄果枸杞、小黄果枸杞、大麻叶枸杞、圆果枸杞和针头果枸杞。其中大麻叶枸杞和麻叶枸杞两个品种最为优良。可选用优良品种,以采果大、色鲜艳、无病虫斑的成熟果实,夏季采摘后,用30~60℃温水浸泡,搓揉种子,洗净,晾干备用。在播种前用湿沙(13)拌匀,置20℃室温下催芽,待有30%种子露白时或用清水浸泡种子一昼夜,再行播种。春、夏、秋季均可播种,以春播为主。春播3月下旬至4月上旬,按行距40 cm开沟条播,深1.5~3 cm,覆土1~3 cm,幼苗出土后,要根据土壤墒情,注意灌水。苗高1.5~3 cm松土除草1次,以后每隔20~30 d松土除草1次。苗高6~9 cm时定苗,株距12~15 cm,每1 hm²留苗15~18万株。结合灌水在567月追肥3次,为保证苗木生长,应及时去除幼株离地40 cm部位生长的侧芽,苗高60 cm时应行摘心,以加速主干和上部侧枝生长,当根粗0.7 cm时,可出圃移栽。扦插繁殖:在优良母株上,采粗0.3 cm以上的已木质化的一年生枝条,剪成18~20 cm长的插穗,扎成小捆竖在盆中用100×10⁻⁶ α-萘乙酸浸泡2~3 h,然后扦插,按株距6~10 cm斜插在沟内,填土踏实。

田间管理  567月各中耕除草1次。10月下旬~11月上旬施羊粪、猪粪、厩肥、饼肥等作基肥。追肥可于5月施尿素和6~7月施磷、钾复合肥。幼树整形,枸杞栽后当年秋季在主干上部的四周选3~5个生长粗壮的枝条作主枝,并于20 cm左右处短截,第2年春在此枝上发出新枝时于20~25 cm处短截作为骨干枝。第34年仿照第2年办法继续利用骨干枝上的徒长枝扩大,加高充实树冠骨架。经过5~6年整形培养进入成年树阶段。成年树修剪,每年春季剪枯枝、交叉枝和根部萌蘖枝,夏季去密留疏,剪去徒长枝、病虫枝及针刺枝。秋季全面修剪,整理树冠,选留良好的结果枝。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枸杞黑果病,为害花蕾、花和青果。可在结果期用11100波尔多液喷射;雨后立即喷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效果较好。根腐病,可用50%托布津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1500倍液浇注根部。虫害有枸杞实蝇,防治可在越冬成虫羽化时,在杞园地面撒50%西维因粉45 kg/hm²,摘除蛆果深埋、秋冬季灌水或翻土杀死土内越冬蛹。枸杞负泥虫可在春季灌溉松土,破坏越冬场所杀死虫源,4月中旬于杞园地面撒5%西维因粉(1 kg兑细土5~7 kg),杀死越冬成虫。枸杞蛀果蛾可于4月上、中旬第一代幼虫为害时,喷90%敌百虫800~1000倍液防治。还有枸杞蚜虫、枸杞瘿螨等为害。

 

【采收加工】

6~11月果实陆续红熟,要分批采收,迅速将鲜果摊在芦席上,厚不超过3 cm,一般以1.5 cm为宜,放阴凉处晾至皮皱,然后曝晒至果皮起硬,果肉柔软时去果柄,再晒干;晒干时切忌翻动,以免影响质量。遇多雨时宜用烘干法,先用45~50℃烘至七、八成干后,再用55~60℃烘至全干。

 

【药材及产销】

宁夏枸杞Fructus Lycii barbari 主产于宁夏;内蒙古、新疆、甘肃、陕西等地亦产。销全国,并出口。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果实长卵形或椭圆形,略扁,长0.6~2 cm,直径3~8 mm。表面鲜红色或暗红色,微有光泽,有不规则皱纹,顶端略尖,有小凸起状的花柱痕,基部有白色的果柄痕。果皮柔韧,皱缩;果肉厚,柔润而有粘性,内有种子多数。种子扁肾形,长1.5~2 mm,直径约1 mm。气微,味甜、微酸。以粒大、色红、肉厚、质柔润、籽少、味甜者为佳。

显微鉴别果皮横切面:外果皮1列细胞,切向壁增厚,非木化或微木化,外被角质层,外缘不规则细齿状。中果皮为10余列细胞,最外层细胞略切向延长,其下细胞类圆形、长圆形、类长方形,向内细胞渐增大,最内侧有的细胞较小,壁稍增厚;细胞含众多橙红色素颗粒,有的含草酸钙砂晶;维管束双韧型,多数,散列,导管细小。内果皮1列细胞,细胞壁全面增厚,木化。

粉末特征黄橙色或暗红色。①种皮石细胞表面观不规则多角形或长多角形,垂周壁深波状弯曲或微波状弯曲,直径37~117 μm,长至196 μm,壁厚5~27 μm;断面观类方形或扁方形,侧壁及内壁增厚,内壁稍弯曲,外壁粘液化。②外果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或长多角形,垂周壁细波状弯曲或平直,外平周壁表面有较细密平行角质条纹。③中果皮薄壁细胞类多角形,胞腔内含橙红色或红棕色色素颗粒;有的含草酸钙砂晶。另有内胚乳细胞,含脂肪油滴及糊粉粒。

商品规格商品有西枸杞、津枸杞(血枸杞)。西枸杞系指宁夏、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的产品。血枸杞系指河北、山西等地产品。

1. 西枸杞 分五等。一等:呈椭圆形或长卵形,果皮鲜红、紫红或红色;糖质多。质柔软滋润。味甜。每50 g 370粒以内。二等:每50 g 580粒以内,余同一等。三等:果皮红褐色或淡红色,糖质较少。每50 g 900粒以内,余同一等。四等:每50 g 1100粒以内。油果不超过15%,余同三等。五等:色泽深浅不一,每50 g 1100粒以外,破子、油果不超过30%,余同四等。

2. 血枸杞 分三等。一等:类纺锤形,略扁,果皮鲜红或深红色,果肉柔软,味甜微酸。每50 g 600粒以内。无油果、黑果。二等:每50 g 800粒以内,油果不超过10%,无黑果,余同一等。三等:色泽深浅不一,每50 g 800粒以外(包括油果),余同二等。

出口商品分特级(贡果面)、甲级(贡果王)、乙级(贡果)、丙级(超王杞)。

 

【化学成分】

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含甜菜碱(betaine[1],阿托品(atropine),天仙子胺(hyoscyamine[2]。又含玉蜀黍黄质,酸浆果红素[1],隐黄质(cryptoxanthin[3],东莨菪素(scopoletin[4],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C[3]。种子含氨基酸:天冬氨酸,脯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丝氨酸(serine),甘氨酸,谷氨酸(glutamic acid),半胱氨酸(cysteine),赖氨酸(lysine),精氨酸(argin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苏氨酸(threonine),组氨酸,酪氨酸,色氨酸,蛋氨酸(methionine[4]。还含钾、钙、钠、锌、铁、铜、锰、硒、铬、锶、铅、镍、镉、砷、钴、镁等元素[5]。另含具促进免疫作用的多糖,含量为7.09%[6]。又含牛磺酸,γ-氨基丁酸[7]

同属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实含甜菜碱[18],玉蜀黍黄质(zeaxanthin),酸浆果红素(physalien)。还含氨基酸:亮氨酸(leucine),缬氨酸(valine),脯氨酸(proline),丙氨酸(alanine),酪氨酸(tyrosine),谷氨酰胺(glutamine),甘氨酸(glyc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天冬酰胺(asparagine),组氨酸(histidine),色氨酸(tryptophan[9]。又含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藏红花醛(safranal),β-紫罗兰酮(β-ionone),3-羟基-β-紫罗兰酮(3-hydroxy-β-ionone[10],左旋12-去氢-α-香附子烯(12-dehydro-α-cyperene),马铃薯螺二烯酮(solavetivone[11]。另报道,100 g果实含胡萝卜素(carotene3.39 mg,硫胺素(thiamine0.23 mg,核黄素(riboflavine0.33 mg,烟酸(nicotinic acid1.7 mg,维生素(vitaminC 3.0 mg[12]。种子含油,其中非皂化部分含有多种甾醇:属4-去甲基甾醇类的有胆甾醇(cholesterol),7-胆甾烯醇(cholest-7-en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24-亚甲基胆甾醇(24-methylenecholesterol),异岩藻甾醇(isofuc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24-甲基-524-胆甾二烯醇(24-methylcholesta-524-dienol),24-乙基-524-胆甾二烯醇(24-ethylcholesta-524-dienol),胆甾烷醇(cholestanol),24-甲基胆甾烷醇(24-methylcholestanol),24-乙基胆甾烷醇(24-ethylcholestanol),24-乙基-22-胆甾烯醇(24-ethylcholest-22-enol);属4-甲基甾醇类的有31-去甲基环木菠萝烷醇(31-norcycloartanol),31-去甲基环木菠萝烯醇(31-norcycloartenol),环桉烯醇(cycloeucalenol),31-去甲基-8-羊毛甾烯醇(31-norlanost-8-enol),31-去甲基羊毛甾醇(31-norlanosterol),钝叶甾醇(obtusifoliol),4α14α24-三甲基-824-胆甾二烯醇(4α14α24-trimethylcholesta-824-dienol),31-去甲基-911-羊毛甾烯醇〔31-norlanost-911-enol〕,24-甲基-31-去甲基-911-羊毛甾烯醇〔24-methyl-31-norlanost-911-enol〕,4α-甲基-8-胆甾烯醇(4α-methylcholest-8-enol),4-甲基-7-胆甾烯醇(4-methylcholest-7-enol),4-甲基-24乙基-7-胆甾烯醇(24-ethyl lophenol),424-二甲基-7-胆甾烯醇(424-methyllophenol),禾本甾醇(gramisterol),柠檬甾二烯醇(citrostadienol),4α24-二甲基-724-胆甾二烯醇(4α24-dimethylcholesta-724-dienol),4α-甲基-24-乙基-724-胆甾二烯醇(4α-methyl-24-ethylcholesta-724-dienol);属44-二甲基甾醇类的有8-羊毛甾烯醇(lanost-8-enol),环木菠萝烷醇(cycloartanol),环木菠萝烯醇(cycloartenol),羊毛甾醇(lanosterol),β-香树脂醇(β-amyrin),羽扇豆醇(lupeol),24-亚甲基-8-羊毛甾烯醇(24-methylenelanost-8-enol),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13~16]等。另含具促进免疫作用的多糖,含量5.42%~8.23%[6]。又含牛磺酸(taur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anoic acid[7]

 

【药理】

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 免疫调节作用

给老年小鼠腹腔注射枸杞多糖(LBP1~20 mg/kg,连续7 d,可使其脾溶血空斑形成细胞(PFC)值达到正常成年小鼠水平。在给予枸杞多糖5 mg/kg时可使³H-TdR掺入值提高约10倍。应用超适剂量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法(SOI)表明,适宜剂量的LBP对老年小鼠抑制性T细胞(Ts)有明显调节作用,增强Ts细胞的活性[1]。低剂量LBP5 mg/kg)可增加Ts细胞抑制抗体的功能,当剂量增加到25 mg/kg50 mg/kg时,对Ts细胞功能的增强作用明显下降。说明LBP对淋巴细胞有选择性药理作用,并且有免疫调节功能[2]LBP对小鼠TB淋巴细胞因子呈双向调节作用,剂量大至1 mg/ml时呈抑制作用,小至10⁻⁵ mg/ml时呈增长作用[3]

(2) 免疫增强作用

通过对Yc玫瑰花结和EA玫瑰花结形成率的测定,证实LBP 10 mg/kg给小鼠灌胃,连续7 d,能显著地增加巨噬细胞C3bFc受体的数量和活力,并能减弱醋酸氢化可的松对巨噬细胞C3bFc受体的抑制作用[4]LBP 5 mg/kg10 mg/kg,腹腔注射,可提高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增强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功能,特异杀伤率由33%提高到67%,可以对抗环磷酰胺(CY)对小鼠T淋巴细胞、CTL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T淋巴细胞的相对增殖指数由33%提高到105%CYCTL的抑制率由51%降到19%36%NK细胞的杀伤率由9.5%提高到15%~16%LBP 5 mg/kg腹腔注射,NK细胞的杀伤率由12.4%提高到18%,说明LBP增强正常小鼠和CY处理的小鼠的T细胞免疫反应与NK细胞的活性[5]。应用细胞培养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观察测定方法,观察到枸杞子提取液作用于第352BS细胞(体外培养的正常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细胞则多见分裂,增殖数呈线性上升,受此作用的巨噬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伪足增多及吞噬红细胞的能力增强[6]。枸杞子水煎剂10 mg/kg·d)灌服,连续9 d能增加大鼠中性粒细胞吞噬死酵母菌的作用,并能恢复注射过环磷酰胺的小鼠白细胞数,恢复率(%)为79.24±18.20。枸杞子水煎剂、枸杞多糖都能增加溶血空斑(PFC)计数,水煎剂增加PFC计数(/10)为1246[78]。枸杞子水煎剂200 mg/只灌胃,连续14 d30 d,可明显对抗铅降低外周T淋巴细胞数,抑制迟发型变态反应和降低抗体效价等免疫毒性,表明枸杞对铅的免疫毒性有明显的拮抗作用[9]LBP用生理盐水配成1 mg/ml的浓度,腹腔给药0.2 ml/只小鼠,连续7 d,实验结果,LBP对环磷酰胺和⁶⁰Co照射所致的白细胞数降低有明显的升白细胞作用[10]。枸杞水浸液对小鼠灌胃后全身给予X线照射,进行了淋巴细胞转化率、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抗体分泌功能的检测和胸腺、脾重影响的观察,结果显示:枸杞水浸液具有明显的抗X射线辐射作用,用药组之系列免疫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11]。给大鼠灌服枸杞袋泡茶2 ml/只,持续2星期,可明显提高免疫球蛋白含量(尤其是IgM)和补体活性[12]

2. 延缓衰老作用

枸杞提取液在试管内有明显抑制小鼠肝匀浆过氧化脂质(LPO)的生成作用,并呈剂量反应关系;小鼠体内试验证实,枸杞提取液0.5 mg(生药)/kg5 mg(生药)/kg灌胃,共20 d,可明显抑制肝LPO生成,并使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增高;人体试验显示可明显抑制血清LPO生成,使血中GSH-PX活力增高,但红细胞SOD活力未见升高,提示枸杞提取液具有延缓衰老作用[13]

3. 抗肿瘤作用

用枸杞子的丙酮提取液对致癌剂诱导的突变株TA₉₈TA₁₀₀有抑制突变作用,抑制率分别为91.8%82.6%。说明枸杞子含有抗突变物质和具有抗御、阻断致突变作用[14]。枸杞子冻干粉混悬液对大鼠肉瘤W₂₅₆LBP对小鼠肉瘤S₁₈₀,均能提高其机体的免疫能力并有一定的抑瘤作用,LBP 10 mg/kg腹腔注射,共7 d,可使小鼠的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从0.3%(正常)提高到24.6%LBP 10~20 mg/kg抑瘤率为31%~39%,环磷酰胺12.5 mg/kg单次皮下注射的抑瘤率为14%,与LBP 10 mg/kg合用的抑瘤率为54%,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用枸杞子冻干粉混悬液治疗大鼠肉瘤W₂₅₆ 1星期内白细胞即有明显回升,第14日白细胞回升到正常水平[1516]。枸杞子20 g(生药)/kg灌胃,连续7 d,能减轻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外周白细胞减少,其升高率为30.6%[17]LBP 5~10 mg/kg腹腔注射C₅₇BL/6小鼠,可明显促进小鼠脾细胞增殖,将这种脾细胞以2×10/ml125~1000 u/ml白介素-2体外诱导4 d,用[¹²⁵I]UdR释放分析测LAK细胞活性,发现注射LBP组小鼠脾细胞LAK细胞活性比注射生理盐水组提高26%~80%LBP注射老龄小鼠可显著促进脾细胞增殖,且LAK细胞活性可提高120%~200%[18]。通过细胞体外培养方法试验证明,枸杞子、叶对人胃腺癌KATO-Ⅲ细胞,枸杞果柄、叶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抑制细胞DNA合成,干扰细胞分裂,细胞再殖能力下降[19]。用C₅₇BL纯系小鼠及可移植性Lewis肺癌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枸杞多糖对肿瘤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而枸杞多糖结合放疗显示明显的放射增敏作用,得到剂量修饰因子平均为2.05。枸杞多糖对急性乏氧肿瘤细胞也具有一定的放射增敏效应,本品对机体无明显的毒性反应[20]

4. 降血脂与保肝、抗脂肪肝作用

枸杞可降低大鼠血中胆固醇[21]。有轻微抗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长期(75 d)饲喂含枸杞水提物(0.5%1%)或甜菜碱(0.1%)的饲料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害有保护作用,能抑制四氯化碳引起的血清及肝中的脂质变化,缩短硫喷妥钠睡眠时间,减少酚四溴3钠(BSP)潴留,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2122]。小鼠灌服枸杞水浸液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害有轻微的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和促进肝细胞新生的作用[23]。用天冬氨酸甜菜碱也观察到对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的保护效果[24]。甜菜碱的保肝作用可能与其作为甲基供体有关[2122]。给长期用电击加低剂量γ射线照射5月龄雄性应激大鼠腹腔注射LBP 5 mg/kg10 mg/kg5/2星期,共给药15次,实验结果证明,给药组脾和脑匀浆总脂水平与对照组接近,同时脾匀浆MDA(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此外,LBP 10 mg/kg·d)、15 mg/kg·d)共1星期,对四氯化碳导致的小鼠肝脂质过氧化损伤亦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2526]

5. 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每只灌服10%枸杞煎剂0.5 ml,连续10 d,对正常小鼠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可使白细胞增多[27]LBP 10 mg/kg腹腔注射,连续3 d,小鼠骨髓中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FU-E)和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分别上升到对照组的342%192%,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比例于给药后第6日上升到对照组218%LBP注射后还可促进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分泌集落刺激因子,提高小鼠血清集落刺激活性水平;在体外培养体系中,LBP对粒-单系祖细胞无直接刺激作用,但可加强集落刺激因子(SF)的集落刺激活性[28]

6. 抗遗传损伤

Ames试验表明LBP对二氨基芴在TA₁₀₀菌株的致突变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在姐妹染色单位互换(SCE)研究中,加入LBP后,丝裂霉素C所诱发的人淋巴细胞SCE频率明显降低,两者均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29]。老年人口服枸杞子后具有抗丝裂霉素诱发SCE作用,提高DNA损伤后的修复能力,降低SCE频率,对遗传物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0]

7. 降血糖作用

宁夏枸杞提取物可引起大鼠血糖显著而持久的降低,碳水化合物耐量升高,认为其降血糖作用乃由于其中含有胍的衍生物[31]。早期研究也报道枸杞有降血糖作用[32]

8. 其他作用

枸杞水提取物有降低血压、抑制心脏、兴奋肠道等拟胆碱作用,甜菜碱无此作用[33]。枸杞提取物能促进乳酸杆菌之生长,并刺激其产酸[34]。枸杞水煎剂(13.23%浓度)给予小鼠口服0.3 ml/20 g,每日1次,30 d后可使小鼠皮肤羟脯氨酸含量增加15.5%,能显著增强小鼠的耐缺氧能力,能显著延长小鼠游泳时间[35]。甜菜碱为生物刺激剂,每吨饲料中加入甜菜碱4~6 kg可使雌雏鸡和雄雏鸡体重分别超过对照组12%~13%17%~18%;每吨饲料中加入甜菜碱8 kg,可增加产蛋量,超过对照组24.3%[36]

9. 毒性

枸杞毒性很小。甜菜碱进入体内以原形排出,大鼠静注2.4 g/kg,未见毒性反应[37]。小鼠腹腔注射25 g/kg10 min内出现全身痉挛,呼吸停止[33]。枸杞水提取物小鼠皮下注射的LD₅₀8.32 g/kg,而甜菜碱为18.78 g/kg,表明前者毒性较后者大1倍多[38]

 

 

【炮制】

1. 枸杞子 《圣济总录》:“去蒂。”《普济方》:“去茎蒂,晒干,研细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摘去残留果梗和蒂。

2. 炒枸杞子 《圣惠方》:“微炒。”《增广验方新编》:“去核炒。”现行,取净枸杞子,用文火炒至表面有焦斑点,取出放凉。

3. 盐枸杞子 将食盐置锅内,用文火炒热后,再加入枸杞子炒至黄色发胀时,筛去盐即可。

饮片性状:枸杞子参见“药材鉴别”项。炒枸杞子形同枸杞子,有焦斑点。盐枸杞子形如枸杞子,表面暗红色或污黄色,微鼓起,味微咸。

贮干燥容器内,炒枸杞子、盐枸杞子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热,防潮,防蛀。

 

 

【药性】

味甘,性平。归肝、肾、肺经。

1. 《别录》:“微寒,无毒。”

2. 《药性论》:“味甘,平。”

3. 《食疗本草》:“寒。”

4. 《本草蒙筌》:“味甘、苦,气微寒,无毒。”

5. 《明医指掌》:“甘,温。”

6. 《本草汇言》:“味甘、微苦,气寒,性润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足少阴、足厥阴经。”

7. 《本草新编》:“味甘、苦,气微温。”

8. 《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9. 《要药分剂》:“入肝、肾二经,兼入肺经。”

 

 

【功能主治】

养肝,滋肾,润肺。主治肝肾亏虚,头晕目眩,目视不清,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虚劳咳嗽,消渴引饮。

1. 《本草经集注》:“补益精气,强盛阴道。”

2. 《药性论》:“能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

3. 《食疗本草》:“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

4. 王好古:“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引饮,肾病消中。”(引自《纲目》)

5. 《纲目》:“滋肾,润肺,明目。”

6. 《本草汇言》:“润肺生津,补肾添精。”

7. 《本草述》:“疗肝风血虚,眼赤痛痒昏翳。”“治中风眩晕,虚劳,诸见血证,咳嗽血,痿、厥、挛,消瘅,伤燥、遗精,赤白浊,脚气,鹤膝风。”

 

 

【应用与配伍】

用于肝肾亏虚诸证。枸杞子味甘质润,长于滋阴、益精、养血,为肝肾亏虚者之要药,可久用长服。治肝肾阴亏,虚阳上僭,头晕目眩者,常与清肝、潜阳之桑叶、菊花、牡蛎等同用。若肝肾阴虚,目失所养,两目干涩疼痛,羞明流泪,视物不清,常与清肝、滋肾之菊花、地黄等同用,如《医级》杞菊地黄丸。治肝肾阴虚,肝体失养,疏泄失常,胁肋隐痛,咽干口燥,舌红少津,常与滋阴、养血之沙参、麦冬、当归以及疏肝止痛之川楝子同用,如《柳州医话》一贯煎。治肝肾两亏,筋骨失养,腰膝酸软无力,常与补肝肾,强筋骨之杜仲、续断、桑寄生等同用。治肾阳不足,阳痿遗精等证,可按《景岳全书》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法,用附子、肉桂配以熟地及本品等滋补阴血之品同用,“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用于阴虚劳嗽。枸杞子味甘入肺,能润肺生津补虚。常与养阴润肺止嗽之知母、贝母、麦冬、百部等同用。

用于消渴。枸杞子有滋肾润肺、生津止渴之功。消渴患者,可用本品单味蒸熟嚼食。如与滋阴生津止渴之生地、黄芪、天花粉、山药等同用,其效更佳。

1. 《药鉴》:“并麦冬同生地入葙子,治肾虚目疾如神,佐杜仲同芡实加牛膝,疗房劳腰疼甚捷。”

2. 《本草正》:“此物微助阳而动性,故用之以助熟地最妙。”

3. 《药品化义》:“人参固气令精不遗,枸杞滋阴使火不泄,二品相须而用。”

4. 《本草经解》:“同五味,治疰夏;同熟地、白茯、白术,治肾虚目暗。”

5. 《得宜本草》:“得杜仲、萆薢,治肾虚腰痛;得青盐、川椒,治肝虚目暗。”

6. 《得配本草》:“得麦冬,治干咳;得北五味,生心液;配椒、盐,理肾而除气痛;佐术、芩,补阴而不滑泄。”

7. 《重庆堂随笔》:“枸杞子与元参、甘草同用,名坎离丹,可以交通心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 g;或入丸、散、膏、酒剂。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慎服。

1. 《本草经疏》:“若病脾胃薄弱,时时泄泻者勿入。”

2. 《本草汇言》:“如脾胃有寒痰冷癖,时作泄泻者勿入。”

 

 

【附方】

1. 治肝肾不足,眼生花歧视,或干涩眼痛 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萸肉、茯苓、山药、丹皮、泽泻。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二、三钱,温水下。(《医级》杞菊地黄丸)

2. 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瞻视不明,茫茫漠漠,常见黑花,多有冷泪 枸杞子三两,巴戟(去心)一两,甘菊(拣)四两,苁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服。(《局方》菊睛丸)

3. 治肾经虚损,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精 甘州枸杞子一斤。好酒润透,分作四分,四两用蜀椒一两炒,四两用小茴香一两炒,四两用脂麻一两炒,四两用川楝肉炒,拣出枸杞,加熟地黄、白术、白茯苓各一两。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日服五七十丸。(《瑞竹堂经验方》四神丸)

4. 治男子肾脏虚耗,水不上升,眼目昏暗,远视不明,渐成内障 枸杞子(酒蒸)四两,白茯苓(去皮)八两,当归二两,菟丝子(酒浸,蒸)四两,青盐(另研)一两。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用白汤送下。(《证治准绳》杞苓丸)

5. 治肾虚腰痛 枸杞子、地骨皮各一斤,川萆薢、川杜仲各十两。俱晒燥,微炒,以好酒三斗,净浸内浸之,煮一日,滤出渣。早晚随量饮之。(《千金要方》)

6. 治痹证属风湿 枸杞子一斤,真汉防己四两(俱用酒拌炒),真羌、独活各一两,川牛膝、木瓜各五钱。俱微炒,研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早服三钱,白汤下。(《圣惠方》)

7. 治虚劳烦渴不止 枸杞子(酒拌微炒)八两,地骨皮(微炒)十两,共研为末;麦门冬(去心)、熟地黄各四两,酒煮捣膏,和前药共为丸,梧子大。每早晚各服四钱,白酒下。(《千金要方》)

8. 治虚劳,下焦虚伤,微渴,小便数 枸杞子一两,黄芪(锉)一两半,人参(去芦头)一两,桂心三分,当归一两,白芍药一两。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饧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圣惠方》枸杞子散)

9. 安神养血,滋阴壮阳,益智,强筋骨,泽肌肤,驻颜色 枸杞子(去蒂)五升,圆眼肉五斤。上二味为一处,用新汲长流水五十斤,以砂锅桑柴火慢慢熬之,渐渐加水煮至杞圆无味,方去渣,再慢火熬成膏,取起,磁罐收贮。不拘时频服二三匙。(《摄生秘剖》杞圆膏)

10. 治劳伤虚损 枸杞子三升,干地黄(切)一升,天门冬一升。上三物,细捣,曝令干,以绢罗之,蜜和作丸,大如弹丸。日二。(《古今录验》枸杞丸引《医心方》)

11. 治一切痈疽恶毒,溃烂不已;及瘰疬结核,马刀肉瘿,延结不休;或风毒流注,上愈下发,左消右起,延串不止;或便毒鱼口,杨梅破烂,日久不合 枸杞子一味。每早晚一两干嚼,以川萆薢五钱,煎汤传送,服百日痊愈。(《外科全书》引《本草汇言》)

 

 

【制剂】

1. 枸杞子浸膏溶液 枸杞子1000g,取原生药按渗漉法,用45%醇为溶媒,收集漉液,回收醇,浓缩,过滤;测定含量后,调整至每1ml含总抽出物150mg,再加入0.25%苯甲酸,0.1%尼泊金为防腐剂,静置8~10d,取上层清液滤过,即得。功能滋补肝肾。用于营养不良性之眼目昏花,及糖尿病之口渴等症。口服,每次2~6ml,每日2次。(曹春林等《中药制剂汇编》1983年)

2. 枸杞子膏 取枸杞子800g,加水煎煮2次,每次2h,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清膏;取蔗糖1200g,制成转化糖,加入上述清膏中,混匀,浓缩至规定的相对密度。本品为黄棕色稠厚的半流体;味甜。功能益肾生精,养肝明目。用于肝肾虚弱,腰膝酸软,头昏目眩。口服,每次9~15g,每日2次。(《湖北省药品标准》1980年)

3. 肝肾滋 枸杞800g,黄芪20g,党参100g,麦冬50g,阿胶30g。将枸杞、党参、黄芪、麦冬混合粉碎,水煎煮2次,分次滤过,合并滤液,加入阿胶小碎块,浓缩至适量,加入蔗糖500g,及苯甲酸钠5.7g,煮沸使溶解,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1.28~1.31。本品为棕褐色稠膏;味甜微香。功能益肝明目,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不足,气血两亏,目眩昏暗,心烦失眠,肢倦乏力,腰腿酸软。早晚加开水冲服,每次10g,每日2次。(《江西省药品标准》1989年)

4. 枸杞晶 枸杞25kg,葡萄糖30kg,蔗糖70kg。枸杞水煎煮,滤过,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加葡萄糖、蔗糖粉混匀,制颗粒,干燥,整粒,分装成100袋,每袋15g。本品为黄棕色颗粒,味甜。功能滋肾润肺,补肝明目安神,止渴。口服,每次1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宁夏药品标准》1983年)

5. 益肾强身露 枸杞子338g,菟丝子263g,五味子38g,车前子75g,覆盆子188g。取枸杞子加8倍量的60%乙醇渗漉,收集初漉液90ml备用,继续渗漉。另取覆盆子、五味子、菟丝子、车前子加6倍量的60%乙醇渗漉。渗漉液与枸杞子续漉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085℃热测);浓缩液与上述枸杞子初漉液合并,加苯甲酸钠适量,混匀,静置,滤过,加单糖浆200ml,搅匀,静置,取上清液再加水至1000ml,搅匀,即得。本品为深棕色的液体;味甜微酸。pH应为4.0~5.5,相对密度应为1.10~1.20。功能填精补髓,益肾扶阳。用于身体虚弱,肾亏阳痿,梦遗滑精,尿液浑浊。口服,每次5~10ml,每日2次。(《江西省药品标准》1989年)

6. 枸杞药酒 枸杞子250g,熟地黄50g,百合25g,远志(甘草水制)25g,黄精(制)50g,白酒5000g。以上前五味药,粉碎成粗粉,混匀,按渗漉法,用白酒浸泡10~15d后,缓缓渗漉,收集漉液;另取蔗糖500g制成糖浆,加入漉液内,搅匀,静置,滤过,即得。本品为棕红色的澄清液体;气芳香,味辛甘。乙醇含量应为38%~43%。功能滋肾益肝。用于肝肾不足,虚劳羸瘦,腰膝酸软,失眠健忘。口服,适量。(《湖南省药品标准》1982年)

7. 杞圆酒 枸杞子37.5g,龙眼肉50g。以上二味,按酊剂项下渗漉法渗漉,收集渗漉液与压榨漉渣得到的压出液,加入蔗糖268g搅拌溶解后,密闭静置,滤过,得杞圆酒2680ml。本品为橙黄色的澄清液体;气香、味甘。乙醇含量应为42%以上。功能滋养补血,明目安神。用于血虚体弱,精神萎顿。口服,每次15~30ml,每日2次。(《安徽省药品标准》1987年)

8. 杞菊地黄口服液 枸杞子33g,菊花33g,熟地黄130g,山药65g,茯苓50g,泽泻50g,山茱萸(制)65g,牡丹皮50g。将菊花、牡丹皮按水蒸汽蒸馏法,收集馏液50ml,另存备用。剩余药渣与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五味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380ml,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达70%,搅匀,静置48h,滤过,回收乙醇;茯苓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将馏液与煎液合并,加单糖浆250ml,苯甲酸2g,搅溶,加水至1000ml,搅匀,滤过,即得。本品为棕黄色液体;气香,味微酸。pH应为3.0~4.5。相对密度应为1.04以上。功能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耳鸣,畏光流泪,视物昏花。口服,每次10ml,每日2次。(《江西省药品标准》1989年)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的疾病 枸杞子有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作用。

①用宁夏枸杞子提取物胶囊,每粒25mg口服,每次50mg,每日2次,4星期为1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对3060岁以上老年人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服药前细胞免疫值低于平均值的老年人在服药后第4星期即有效果,于8星期时更为突出。本组病例之淋巴母细胞转化率(LCT)、E-玫瑰花试验(E-RFC)之值均略低于平均值,免疫球蛋白IgGIgM高于正常值,胆固醇及β-脂蛋白接近正常值,而三酰甘油高于正常值。服药4星期及8星期测定,仅胆固醇及LCT及男性E-RFC有显著差异,其他各项指标均不显著,女性尤以胆固醇脂更为显著。85%以上老年人在服药后,睡眠及食欲均有明显改善,其中体力增强和感冒次数减少者占29%~58%30%的男性老人夜尿次数减少[1]

②用宁夏枸杞子粗提取物25mg,入胶囊1粒,每次服2粒,早晚各1次,2个月为1疗程,观察对银屑病等皮肤病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设用枸杞子胶囊组50例,服安慰剂组20例作对照。结果服枸杞子组T-淋巴细胞转化率(LBT)和活性E花环(EaRFC)均显增高;临床发现枸杞子对其中27例各型银屑病的疗效较为明显,有效率为73.5%,其细胞免疫指标亦有明显提高,而对照组3人均无效[2]

③用枸杞子多糖(LBP),每次口服50mg,早晚各1次,共服2个月以上,治疗20例原发性肝癌,结果能改善症状和免疫功能低下状态,延长生存期,平均存活期达11个月,存活1~33例,4~66例,7~91例,10~124例,16~183例,18~211例,22~242例。服用LBP1~2星期后精神好转者90%18/20),食欲增加者80%16/20),肝区胀痛不适减轻者45%9/20),睡眠改善者65%13/20),大便规律者70%14/20)。服用2个月后进行免疫功能测定,OT试验由阴性转阳性者8例(40%),LBT有不同程度的升高,Et-RFC6例上升10%~20%Ea-RFC8例上升5%~10%LBTEt-RFCEa-RFC三项均升高者6例(30%);AFP转阴者7例,SGPTγ-GTARP均转正常。同时可减少化疗药物5-Fu、喃氟啶对造血系统的抑制等毒副反应,也增强抗癌免疫监视系统[3]

2. 治疗男性不育症 每晚嚼食枸杞子15g,连服1个月为1疗程,一般精液常规检查正常后再服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房事。共治42例,均属精液异常而不能生育者,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精液常规转正常者23例,2个疗程转正常者10例,6例无精子者无效,3例效不佳。2年后随访,精液转正常的33例均已有后代[4]

 

 

【药论】

1. 论枸杞根、苗、叶、实气味、主治的同异

①李时珍:“《本草》止云枸杞,不指是根、茎、叶、子。《别录》乃增根大寒,子微寒,似以枸杞为苗;而甄氏《药性论》乃云枸杞甘、平,子、叶皆同,似以枸杞为根;寇氏《衍义》又以枸杞为梗皮,皆是臆说。按陶弘景言枸杞根、实为服食家用。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根、茎、叶、花、实俱采用。则《本经》所列气味主治,盖通根、苗、花、实而言,初无分别也。后世以枸杞子为滋补药,地骨皮为退热药,始歧而二之。窃谓枸杞苗叶味苦甘而气凉,根味甘淡气寒,子味甘气平。气味既殊,则功用当别。此后人发前人未到之处者也。”“枸杞之滋益不独子,而根亦不止于退热而已。但根、苗、子之气味稍殊,而主治亦未必无别。盖其苗乃天精,苦甘而凉,上焦心肺客热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此皆三焦气分之药,所谓热淫于内,泻以甘寒也。至于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止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则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则一举两得。”(《纲目》)

②陈士铎:“枸杞子益阳,而兼益阴;地骨皮益阴,而不能益阳也。然而二物均非君药,可为偏裨之将,枸杞佐阳药以兴阳,地骨皮佐阴药以平阴也。”(《本草新编》)

2. 论枸杞子补水制火,平补阴阳之功

①李中梓:“枸杞子,补肾益精,水旺而骨强,而消渴,目昏,腰疼膝痛,无不愈矣。平而不热,有补水制火之能,与地黄同功。”(《本草通玄》)

②张景岳:“枸杞,味重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所以滋阴而不致阴衰,助阳而能使阳旺。虽谚云离家千里,勿食枸杞,不过谓其助阳耳,似亦未必然也。此物微助阳而无动性,故用之以助熟地最妙。其功则明耳目,添精固髓,健骨强筋,善补劳尤止消渴,真阴虚而脐腹疼痛不止者,多用神效。”(《本草正》)

③贾所学:“枸杞,体润滋阴入肾补血,味甘助阳入肾补气,故能明目聪耳,添精髓,健筋骨,养血脉,疗虚劳损怯,骨节痛风,腰痛膝肿,大小便少利,凡真阴不足之证,悉宜用之。”(《药品化义》)

3. 论枸杞子明目之功

①缪希雍:“老人阴虚者十之七八,故枸杞子服食家为益精明目之上品,昔人多谓其能生精益气、除阴虚内热、明目者,盖热退则阴生,阴生则精血自长,肝开窍于目,黑水神光属肾,二脏之阴气增益,则目自明矣。”(《本草经疏》)

②倪朱谟:“俗云枸杞(子)善能治目,非治目也,能壮精益神,神满精足,故治目有效。”(《本草汇言》)

4. 论枸杞子非补阳之品

黄宫绣:“枸杞(子)甘寒性润,据书皆载祛风明目,强筋健骨,补精壮阳,然究因于肾水亏损,服此甘润,阴从阳长,水至风息,故能明目强筋,是明指为滋水之味,故书又载能治消渴。今人因其色赤,妄谓枸杞(子)能补阳,其失远矣,岂有甘润气寒之品,而尚可言补阳耶?”(《本草求真》)

附注果实作枸杞入药的尚有同属植物

①枸杞Lycium barbarum L. 参见“地骨皮”条。

②毛蕊枸杞Lycium dasystemum Pojark. 又名:新疆枸杞《中国植物志》,产于新疆,称“古城子”。

③北方枸杞Lycium barbarum L. var.potaninii (Pojark.) A. M. Lu 又名:西北枸杞、包氏枸杞,分布于华北及西北地区。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难波恒雄,等. 生药学概论. 日本南江堂,1990:232

[2] Harsh H L, et al. C A, 1989, 111:191501g

[3] 齐宗绍,等. 中药通报,1986, 11(3):169

[4] 李春生,等. 中国中药杂志,1990, 15(3):171

[5] 王杰,等. 中国药学杂志,1991, 26(5):269

[6] 王强,等. 中草药,1991, 22(2):67

[7] 陈绥清,等.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1, 22(1):53

[8] Nishiyama R. C A, 1965, 63(4):4660

[9] Nishiyama R. C A, 1963, 59(11):13113b

[10] Akiyoshi Sannai, et al. Agric Biol Chem, 1983, 47(10):2397

[11] Akiyoshi Sannai, et al. Phytochemistry, 1982, 21(12):2986

[12] 徐国钧,等. 药材学,1963:513

[13] Itoh T, et al. Steroids, 1977, 30(3):425

[14] Itoh T, et al. Phytochemistry, 1978, 17(5):971

[15] Itoh T, et al. Phytochemistry, 1977, 16(11):1923

[16] Jeong Tae Myoung, et al. C A, 1979, 90(13):100109u

 药理

[1] 耿长山,等.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89, 8(4):236

[2] 耿长山,等. 中草药,1988, 19(7):313

[3] 钱玉昆.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88, 8(5):312

[4] 黎雪如,等.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0, 10(1):27

[5] 王柏昆,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0, 4(1):39

[6] 王淑兰,等.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0, 16(4):325

[7] 赵连根,等. 天津中医,1990, (2):30

[8] 赵连根,等. 中医杂志,1990, 31(4):244

[9] 尹秀琴,等.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3, 27(3):184

[10] 王强,等.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3, 9(3):39

[11] 李宗山,等. 滨州医学院学报,1993, 16(2):13

[12] 邢铮. 医学研究通讯,1989, 18(2):封四

[13] 王惠琴,等. 首都医学院学报,1992, 13(2):83

[14] 阮萃才,等. 广西医学院学报,1990, 7(2):21

[15] 王柏昆,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88, 2(2):127

[16] 欧阳卓志,等. 药学通报,1988, 23(12):746

[17] 王顺祥,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 12(2):99

[18] 曹广文,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3, 14(1):10

[19] 胡庆和,等. 宁夏医学院学报,1984, (1):37

[20] 吕长兴,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 11(10):611

[21] 鶨本义卫,等. 日本药理学杂志(日),1961, 57(6):1053

[22] 鶨本义卫,等. 药学研究(日),1962, 34(4):274

[23] 吕振志,等. 中国生理科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药理). 1964:123

[24] Dormard Y, et al. Excerpta Medica, Sec 30, 1974, 31:3410

[25] 詹皓,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89, 3(3):168

[26] 贺捷,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3, 7(4):293

[27] 内蒙古医学院研教组肿瘤小组. 内医学报,1974, (4):76

[28] 周志文,等. 中华血液学杂志,1991, 12(8):409

[29] 陶茂宣,等. 中草药,1992, 23(9):474

[30] 王慕娣,等. 中草药,1992, 23(5):251

[31] Lapinnina L O, et al. C A, 1967, 66:1451c

[32] 经利彬,等. 国立北平研究院生理学研究所中文报告汇刊,1936, 3(1):1

[33] 鶨本义卫,等. 日本药理学杂志(日),1960, 56(4):151

[34] Rynzo Nishiyama. C A, 1966, 64:20530b

[35] 陈淑清,等.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0, 6(3):28

[36] Li A I, et al. C A, 1976, 85:31872v

[37] Sollmann T. A Manual of Pharmacology, 8th Ed, 1957:414

[38] Shogo Kurokawa. C A, 1962, 57:11822c

 现代临床研究

[1] 盛宝珠,等. 中药药理与临床,1988, (2):43

[2] 李习舜,等. 中药药理与临床,1988, (2):45

[3] 顾树南,等.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0, (6):38

[4] 董德卫,等. 新中医,1988,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