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魔芋Moyu 《四川中药志》
【异名】
蒟蒻、蒻头《开宝本草》,白蒟蒻、鬼芋《本草图经》,鬼头《纲目》,花杆莲《南京民间药草》,茱芋、黑芋头《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花梗莲、虎掌、花伞把、蛇头草根《江西草药》,麻芋子《陕西中草药》,蛇六谷、雷星、鬼蜡烛、蛇头子、天六谷、星芋《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释名】
地下块茎巨大,而得魔、鬼之名,似芋而有鬼芋、魔芋、鬼头之称。花穗膨大呈棒状,故称为花杆莲、花梗莲、花伞把、蛇头草根、鬼蜡烛。在泥下而色白者名,故名蒻头。
【品种考证】
本品以蒟蒻之名始载于《开宝本草》,云:“生吴、蜀。叶似由跋、半夏,根大如碗。生阴地,雨(露)滴叶下生子。”《本草图经》在天南星条下云:“茎斑花紫,是蒟蒻。”《纲目》云:“蒟蒻出蜀中,施州亦有之,呼为鬼头,闽中人亦种之……春时生苗,至五月移之。长一二尺,与南星苗相似,但多斑点,宿根亦自生苗……经二年者,根大如碗及芋魁,其外理白,味亦麻人。”以上所述及《植物名实图考》卷二十四毒芋类天南星条下附图(二)、(三),其原植物即为魔芋属(Amorphophallus)植物。
【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魔芋、疏毛魔芋、野魔芋、东川魔芋的块茎。
【原植物】
1. 魔芋Amorphophallus rivieri Durieu[A. konjac K. Koch]
多年生草本。块茎扁球形,直径7.5~25 cm,顶部中央多少下凹,暗红褐色;颈部周围生多数肉质根及纤维状须根。叶柄长45~150 cm,基部粗3~5 cm,黄绿色,光滑,有绿褐色或白色斑块;基部膜质鳞片2~3,披针形,长7.5~20 cm;叶片绿色,3裂,1次裂片具长50 cm的柄,二歧分裂,2次裂片二回羽状分裂或二回二歧分裂,小裂片互生,大小不等,长2~8 cm,长圆状椭圆形,骤狭渐尖,基部宽楔形,外侧下延成翅状;侧脉多数,纤细,平行,近边缘联结为集合脉。花序柄长50~70 cm,粗1.5~2 cm,色泽同叶柄。佛焰苞漏斗状,长20~30 cm,基部席卷,管部长6~8 cm,宽3~4 cm,苍绿色,杂以暗绿色斑块;檐部长15~20 cm,宽约15 cm,心状圆形,边缘折波状,外面绿色,内面深紫色。肉穗花序比佛焰苞长1倍,雌花序圆柱形,长约6 cm,粗约3 cm,紫色;雄花序紧接(有时杂以少数两性花),长约8 cm,粗约2 cm;附属器圆锥形,长20~25 cm,中空,深紫色;雄花花丝长1 mm,花药长2 mm;子房苍绿色或紫红色,2室,花柱与子房近等长,柱头边缘3裂。浆果球形或扁球形,成熟时黄绿色。花期4~6月,果期8~9月。
生于疏林下、林缘或溪谷两旁湿润地或栽培。分布于陕西、宁夏、甘肃至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2. 疏毛魔芋Amorphophallus sinensis Belval 又名:华东蒟蒻《中药大辞典》,土半夏、伍花莲《新华本草纲要》。
本种与魔芋的区别是:附属器多少被毛,散生长约10 mm的紫色硬毛;佛焰苞檐部卵状长圆形,边缘波状,外面淡绿色,具白色斑块;子房球形,花柱缺,柱头2浅裂,子房2室。浆果红色,后变蓝色。花期5月。
生于海拔800 m以下的林下、灌丛中,或栽培。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等地。
3. 野魔芋Amorphophallus variabilis Bl.
本种与魔芋的区别是:花柱短于子房;佛焰苞外面具斑块,边缘玫红色,内面白色。花期7月。
常见于林下、灌丛中。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等省区。
4. 东川魔芋Amorphophallus mairei Lévl.
本种与魔芋的区别是:花柱长于子房,长达5 mm;佛焰苞不具斑块。花期3月。
生于林下。分布于云南。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低寒,忌直射阳光,耐荫。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通气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轻砂壤土、林下地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球茎繁殖。种子播种,育小球茎移栽:夏季采收成熟种子,沙藏越冬春播;或当年11月份播种,于苗圃地撒播或条播。培育1年,发育的地下球茎,于来年春季挖起,按行株距60 cm×40 cm开穴定植。球茎繁殖:3~4月,将较大的球茎切成芋块,每块有1芽头,较小的球茎则不用分切,如上法开穴定植。
田间管理 出苗后,注意松土除草,干旱时及时浇水保湿;种植的畦面上铺一层干草,以利保湿和控制杂草滋生蔓延;全年施肥2~3次,非留种地的魔芋,3~4月间,当花芽伸出约1 cm左右时,在晴天将其尖顶摘去,以促进地下块茎发育膨大。
病虫害防治 软腐病,为害全株,可用50%代森铵1 0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敌克松1 000倍液浇根防治。枯萎病,为害全株,可用60%百菌通600倍液浇根。白绢病,为害根、茎基和块茎,可用50%代森铵1 000倍液洒施叶柄基部周围土壤。豆天蛾、芋双线雀天蛾,为害叶片,可用90%敌百虫800倍液喷杀。蛴螬,为害地下球茎,可用90%敌百虫800倍液浇根毒杀。
【采收加工】
10~11月采收,挖起块茎,鲜用或洗净,切片晒干。
【化学成分】
魔芋含葡萄甘露聚糖(glucomannan)[1],甘露聚糖(mannan),甘油(glycerol),枸橼酸(citric acid)[2],阿魏酸(ferulic acid),桂皮酸(cinnamic acid)[3],甲基棕榈酸(methyl palmitic acid),二十一碳烯(heneicose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4],3,4-二羟基苯甲醛葡萄糖甙(3,4-dihydroxybenzaldehyde D-glucoside)[5]。另外,还含有多种氨基酸[6],粗蛋白及脂类[7]。
疏毛魔芋含多种氨基酸[6],粗蛋白,脂质[7],多糖[8]。
野魔芋含葡萄甘露聚糖(glucomannan,KGM)[9]。
【药理】
1. 抑癌作用 以8%的魔芋精粉,混匀于92%的普通饲料中,3批试验喂饲73~96.4星期,对甲硝基亚甲基胍(MNNG)诱发LACA小鼠肺癌有抑制和预防作用,其发病率从70.87%下降到19.38%,每只小鼠平均肺癌瘤数减少为对照组(MNNG组)的1/8,肺腺瘤样增生灶的数目从22%减少到7%,异型增生灶从5.5%减少到1.6%,肺瘤恶变的百分率从81.96%降至51.11%[1,2]。含10%魔芋精粉的饲料可以抑制1,2-二甲基肼诱发大鼠肠癌和结肠癌的发生率[3],精粉可以降低小鼠自生性肝肿瘤的发生率[4,5]。魔芋水提取物对小鼠移植肉瘤S180的抑瘤率达49.8%[6]。白魔芋制品对小鼠移植S180肉瘤、艾氏(ESC)癌、Heps肝癌、U14宫颈癌的抑瘤率分别为59.74%、54.02%、52.79%和40.86%;而且能提高动物免疫能力,使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加[7]。
2. 抗炎和抗菌作用 魔芋醇提水制剂15 g/kg灌服大鼠,连续7 d,能明显抑制蛋清致足肿胀,其作用维持6 h。固体稀释平皿法表明,魔芋醇提水制剂浓度为500 mg/ml时,对白喉杆菌、伤寒杆菌及溶血性链球菌均有一定抑菌作用,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62.5 mg/ml、250 mg/ml和250 mg/ml[8,9]。
3. 通便作用 魔芋精粉富含膳食纤维,主要有效成分为葡萄甘露聚糖(glucomannan,KGM)[10]。便秘者服魔芋后,其含有的纤维吸水性强,使其体积膨胀80~100倍,从而增加每日粪湿重(相当于1 g魔芋精粉增重11.4 g)和粪便的含水量,并可软化大便。魔芋经结肠时,被细菌分解,产生短链脂肪酸,刺激肠蠕动,缩短排便间隔时间和1次排便时间,并加速肠内细菌的代谢产物以及致癌的脱氧胆酸、石胆酸等随纤维迅速排出体外[11,12],具有良好的防治便秘作用[13]。小鼠炭末试验表明,白魔芋精粉可明显提高小肠推进率以及抑制大鼠小肠对水分的吸收,提示白魔芋具有明显促进排便和缩短排便时间的作用[14,15]。
4. 降血脂作用 魔芋精粉加入高脂饲料喂养大鼠30 d,每日剂量3.3~6.2 g/kg时,能有效预防大鼠血清、肝脏胆固醇和三酰甘油(TG)的升高,增加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每日2.6~5.0 g/kg剂量喂饲高脂血症大鼠10 d,也能显著降低血清、肝脏的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作用强于氯贝丁酯[16]。用含5%、10%魔芋饲料喂养高血脂大鼠,能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同时LDL-C与总胆固醇(TC)比值、LDL-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明显下降,而HDL-C/TG比值明显上升。大鼠的肝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并具有使脂肪肝逆转的作用[17]。魔芋醇提水制剂15 g/kg给大鼠灌胃,连续2~3星期,可使正常及人工高血脂大鼠血清胆固醇分别下降14.2%和33.1%,三酰甘油下降幅度分别为9.5%和33.4%。其降脂作用与氯贝丁酯相似[8,9]。魔芋有效成分喂饲大鼠30 h后,血总胆固醇约为对照组的75%[18]。魔芋精粉与几种常用膳食纤维的降脂效果比较,发现魔芋精粉最佳[19]。而且除具有较好的降脂和明显的抗脂肪肝作用外,对钙、铁、锌、铜的吸收利用未见不良影响[20]。用魔芋精粉添加的食品,给110名高血脂患者食用,其TG、TC、LDL-C水平均比食用前明显降低,HDL-C、载脂蛋白A-I(aPOAI)均升高,而对照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17]。其作用不是来自减少膳食的摄入量,实验期间膳食保持日常水平,故是魔芋本身的降血脂作用[17,21,22]。魔芋的降脂、抗脂肪肝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许多研究表明:①魔芋在消化道内能与胆固醇结合,阻碍中性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12]。魔芋含的葡萄聚糖在肠道能吸附胆酸,阻止胆酸的再吸收,加快胆固醇转化为胆酸,从而降低胆固醇的含量[23]。②魔芋葡萄聚糖在结肠内被细菌发酵分解,产生丙酸等短链脂肪酸,吸收后产生降血脂作用[24]。
5. 减肥作用 出生24 d的SD大鼠,喂高脂肪高营养饲料同时加入1.9 mg/g体重和19 mg/g体重的魔芋45 d。两组动物体重的增长低于对照组,但高、低剂量组无区别。给药组脂肪组织重量及脂肪细胞小于对照组,而粪便湿重大于对照组。说明魔芋能减少脂肪的堆积,而且有效剂量一旦到达,再加大剂量也不能产生更快的减肥效果[25]。35例肥胖患者经魔芋片治疗2~3个月,体重由74.55±9.33 kg降至71.25±9.27 kg,皮下脂肪厚度由3.32±0.54 cm下降至3.01±0.45 cm。并使患者伴有的高胆固醇和三酰甘油降为正常[26]。其减肥机制包括几方面:①葡萄甘露聚糖(KGM)在胃内吸水膨胀,成为具有粘性的纤维素,可减慢食物从胃至小肠的通过,延缓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由于降低了单糖的吸收,从而使脂肪酸在体内的合成也下降;而KGM是以β-1.4糖苷链结合的多糖,本身不被人体的酶消化,也不提供营养,因此能达到减肥的效果。②KGM吸水膨胀后产生的饱腹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制饮食的作用。③KGM润肠通便,使部分未被吸收的营养物质随粪便排出,起到通便减肥的作用[15,27]。
6. 降血糖作用 KGM给糖尿病患者每日服用3.9 g或7.8 g,第7日起效,第30日血糖从8.5±1.1 mmol/L(152.3±19.3 mg/dl)降至5.8±0.6 mmol/L(103.5±11.0 mg/dl),90 d后血清胆固醇及血糖值分别降低11.2%和29%,并可减少降糖药量或不用降糖药。糖尿病患者服用魔芋食品,第30日及第65日的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及实验末的糖化血红蛋白(GHb)均明显下降。糖耐力试验表明,健康人服用KGM 2.6 g,30 min后血糖降低7.3%;血清胰岛素降低13%[28~30]。
7.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魔芋醇提水制剂,1次灌服15.0 g/kg,能延长小鼠常压缺氧及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心肌缺氧的生存时间。家兔灌胃15 g/kg,40 min后血压开始下降,高峰时平均降低1.68±0.53 kPa,幅度为12.8%,持续2.94±0.07 h;腹腔注射10 g/kg,20 min后起效,可降低1.81±0.13 kPa,幅度13.8%,持续2.87±0.08 h。Straub离体蛙心灌流,1∶16及1∶32浓度,能明显抑制心肌的收缩力。离体兔耳灌流实验表明,可使兔耳血管扩张,并被普萘洛尔(心得安)部分拮抗,但不受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揭示魔芋的扩血管作用可能与激动β2受体有关[8,9]。
8. 其他作用 魔芋醇提水制剂给大鼠灌服15 g/kg,连续7 d,可使全血粘度下降,但对血浆粘度无明显影响[8,9]。用1%魔芋精粉饲料喂养大鼠18个月,可延缓脑神经胶质细胞、心肌细胞和大、中动脉内细胞的老化过程,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心、脑和血管功能[31]。对血清、骨的钙磷含量及骨骼(骨小梁体积、骨小梁周长、类骨质周长、类骨质表面、骨皮质厚度)均未见不良影响[32]。对老龄雌鼠除老龄性生理性失骨外,魔芋精粉不会加重骨质疏松的进展[10]。KGM可降低维生素E在肠内的吸收,不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33]。
9. 毒性 魔芋醇提水制剂给小鼠1次灌胃最大耐受量大于60.0 g/kg;1次腹腔注射12 h的LD50为40.0±5.2 g/kg。急性中毒表现为活动减少,呼吸急促,最后抽搐死亡[8,9]。魔芋粉20%混悬液对家兔眼睑结膜有一定刺激性(P<0.05)[34]。白魔芋制剂1 d多次灌胃的最大耐受量大于10.8 g/kg。大鼠长期毒性试验,连续灌胃3个月,未见药物对动物有明显毒性[15]。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呈扁圆形厚片,切面灰白色,有多数细小维管束小点,周边暗红褐色。有细小圆点及根痕,质坚硬,粉性,微有麻舌感。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通风处,防蛀。
【药性】
味辛、苦,性寒,有毒。
1. 《开宝本草》:“味辛,寒,有毒。”
2. 《本草汇言》:“味辛、甘,气寒。”
3.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性温,味辛辣。”
【功能与主治】
化痰消积,解毒散结,行瘀止痛。主治痰嗽,积滞,疟疾,瘰疬,瘕,跌打损伤,痈肿,疔疮,丹毒,烫火伤,蛇咬伤。
1. 《开宝本草》:“主痈肿风毒,摩傅肿上。捣碎,以灰汁煮成饼,五味调和为茹食,性冷,主消渴。”
2. 《本草会编》:“治腮痈。”
3. 《本草汇言》:“敷痈肿风毒,治痨瘵。”
4. 《医林纂要·药性》:“去肺寒。治痰嗽。”
5. 《草木便方》:“化食,消陈积,聚,久疟。”
6.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治疟疾,烧热捣绒敷火疔疮,预防蛇咬。”
7.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魔醋擦可治风肿,痈毒,作成黑豆腐服能清热,治心烦。”
8. 《贵州草药》:“清热解毒,消积止痛,杀虫。”
9. 《陕西中草药》:“健脾胃,镇静。主治胃饱胀。”
10. 《安徽中草药》:“杀虫,利尿。主治下肢淋巴管炎,跌打扭伤肿痛,颈淋巴结结核,脚趾抽痛。”
11. 《全国中草药汇编》:“消肿散结,解毒止痛。”
12. 南药《中草药学》:“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 g(需久煎2 h以上)。外用:适量,捣敷;或魔醋涂。
【使用注意】
不宜生服。内服不宜过量。误食生品及炮制品,过量服用易产生中毒症状:舌、咽喉灼热,痒痛,肿大。
1. 《开宝本草》:“生(蒻头)戟人喉出血。”
2. 《三元延寿书》:“冷气人少食之。”
3. 《安徽中草药》:“本品有毒,外用时间不可太长,以免起泡;内服不可过量,宜久煎2~3小时,可以减少毒性。”
【附方】
1. 治间日疟 魔芋球茎切取7粒(如梧桐子大)。发疟前2 h,用冷水吞服。(《贵州草药》)
2. 治流行性腮腺炎 魔芋1块。用醋魔浓汁涂患处,日涂4~5次。(南药《中草药学》)
3. 治腹中痞块 魔芋球茎60 g。放入猪肚子炖吃。(《贵州草药》)
4. 治颈淋巴结核 魔芋9~15 g。加水煮3 h以上,去渣取汁服(切勿吃渣,以免中毒)。(南药《中草药学》)
5. 治跌打扭伤肿痛 鲜魔芋适量,韭菜、葱白、甜酒酿各少许。同捣烂敷患处,干则更换。(《安徽中草药》)
6. 治脚转筋 魔芋球茎适量。捣绒,加酒炒热,揉患处;再将药渣包上。(《贵州草药》)
7. 治痈疖初起 魔芋、生甘草各等量。研细末,菜油(或麻油)调敷。(《安徽中草药》)
8. 治丹毒 (魔芋)适量。捣烂,拌入嫩豆腐外敷。(南药《中草药学》)
9. 治烫火伤 魔芋根适量。晒干研末,麻油调搽。(《江西草药》)
10. 治毒蛇咬伤 (蒟蒻)鲜块茎加食盐捣烂外敷伤处。或取(蒟蒻)球茎加浓茶魔汁,用鸡毛蘸敷肿胀处。
11. 治脚癣 (蒟蒻)块茎切片魔擦患处。(10~11方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贾成禹,等. 生物化学杂志,1988,4(5):407
[2] Kyoei K, et al. C A, 1982, 97:78701b
[3] 王映芬,等.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4,26(4):317
[4] Fujikawa E, et al. C A, 1982, 96:50926j
[5] Suzuki M. C A, 1980, 93:112521x
[6] 崔熙,等. 中国中药杂志,1989,14(12):743
[7] 崔熙,等. 营养学报,1992,14(2):221
[8] 李松林,等. 中国中药杂志,1996,21(8):456
[9] Logawa B, et al. C A, 1974, 80:112586d
药理
[1] 罗德元,等.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1,22(3):287
[2] 罗德元,等. 中华肿瘤杂志,1992,14(1):48
[3] 蒋与刚,等.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5,13(1):27
[4] Mizutani M T. Cancer Lett, 1983, 19(1):1
[5] Mizutani M T. Cancer Lett, 1982, 17(1):27
[6] 杨仓良. 毒药本草. 第1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94
[7] 古卓良,等. 南京部队医药,1994,(4):19
[8] 谢志华,等. 中国药理学通报,1990,6(3):195
[9] 谢志华,等. 广西中医药,1990,13(1):46
[10] 张银柱,等.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4,25(3):341
[11] 张茂玉,等. 营养学报,1990,12(2):185
[12] 辛馨. 食品工业科技,1989,(5):52
[13] 刘小平,等. 南京部队医药,1994,(6):50
[14] 崔熙,等. 中药材,1996,19(12):627
[15] 崔熙,等. 中药材,1995,18(7):368
[16] 李泽,等. 昆明医学院学报,1991,12(1):15
[17] 张茂玉,等. 营养学报,1989,11(1):25
[18] 谷藤正明. 特许公报(日),昭48-8487
[19] 吴杰,等. 营养学报,1993,15(2):130
[20] 侯蕴华,等. 营养学报,1988,10(3):245
[21] 张银柱,等.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88,19(3):324
[22] Venter C S, et al. Hum Nutr Food Scinutr, 1987, 41F:55
[23] Shuhachi K S, et al. J Nutr, 1974, 104(1):69
[24] Venter C S, et al. J Nutr, 1990, 120:1046
[25] 孙恪遵,等. 营养学报,1991,13(2):161
[26] 阳道吕,等. 华西医讯,1989,4(4):401
[27] 马百平. 中草药,1993,24(1):49
[28] 土井邦6, et al. 糖尿病,1981,17(3):204
[29] 黄承钰,等. 营养学报,1989,11(4):306
[30] 土井邦6, et al. 糖尿病,1982,25(3):197
[31] 彭恕生,等. 营养学报,1994,16(3):280
[32] 张茂玉,等. 营养学报,1994,16(2):160
[33] 李志孝,等.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9,(1):56
[34] 秦彩玲,等. 中草药,1994,25(10):527
【集解】
1. 《本草图经》:“江南吴中出白蒟蒻亦曰鬼芋,根都似天南星,生下平泽极多。皆难采。人采以为天南星,了不可辨,市中所收往往是此。但天南星肌细腻,而蒟蒻茎斑花紫,南星茎无斑,花黄,为异尔。”
2. 《纲目》:“蒟蒻,秋后采根,须净擦,或捣成片段,以酽灰汁煮十余沸,以水淘洗,换水更煮五六遍,即成冻子,切片,以苦酒五味淹食,不以灰汁则不成也。切作细丝,沸汤'过,五味调食,状如水母丝。马志言其苗似半夏,杨慎《丹铅录》言蒟蒻酱即此者,皆误也。王祯《农书》云,救荒之法,山有粉葛、蒟蒻、橡栗之利,则此物亦有益于民者也。其斑杖,即天南星之类有斑者。”
3. 《纲目拾遗》:“《罗浮志》:深谷中产,物如薯芋状,山人得之,剖作四片,入砂盆魔作胶浆,锅煮成膏,待冷则凝结如饼块,一复剖为四片,添水再煮成膏,膏成,照前三煮四煮,乃可食令饱,一芋所煮,可充数十人之腹,故称鬼芋焉。芋有四异,初生不借根苗,叶上朝露著地,即成种子,一异也;采制不令妇人鸡狗见之,见即化水,二异也;魔时煮时匕须顺旋,逆之即化水,三异也;一芋之成,由一而四,四而十六,十六而六十有四,如卦象之数,四异也。闻庐衡岳各有鬼芋,采制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