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葵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25-07-07浏览次数:11

【药名】

锦葵Jinkui 《嘉祐本草》

 

 

【异名】

罺《诗经》,蚍羦《尔雅》,荆葵(陆玑《诗疏》),钱葵《草花谱》,旌节花《植物名实图考》,小白淑气花、淑气花、棋盘花《云南植物志》,小熟季花《陕西中药名录》,茄花、冬苋菜《贵州中草药名录》,冬寒菜《广东药用植物简编》,麦秸花《江苏植物志》。

 

 

【品种考证】

锦葵,古名“罺”,始载于《诗经·陈风》。《尔雅·释草》:“罺,蚍羦。”(蚍羦,或作芘癗) 陆玑《诗疏》云:“罺,一名荆葵。”《尔雅翼》进一步明确:“罺,荆葵也……一名锦葵。”《植物名实图考》收载于卷三蔬类,云:“锦葵……今荆葵也,似葵紫色……小草多华少叶,叶又翘起……华紫绿色,可食,微苦。按花亦有白色者,逐节舒葩,人或谓之旌节花。”按所述并对照其附图,其原植物应属本种。

 

 

【原植物】

锦葵Malva sinensis Cav. [ Malva mauritiana L. var. sinensis (Cav.) DC.; M. sylvestris sensu Mast.]

二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高50~90 cm。分枝多,疏被粗毛。叶互生;叶柄长4~8 cm,近无毛,但上面槽内被长硬毛;托叶偏斜,卵形,具锯齿,先端渐尖;叶圆心形或肾形,具5~7圆齿状钝裂片,长5~12 cm,宽几相等,基部近心形至圆形,边缘具圆锯齿,两面均无毛或仅脉上疏被短糙状毛。花3~11朵簇生,花梗长1~2 cm,无毛或疏被粗毛;小苞片3,长圆形,长3~4 mm,宽1~2 mm,先端圆形,疏被柔毛;萼杯状,长6~7 mm,萼裂片5,宽三角形,两面均被星状疏柔毛;花紫红色或白色,直径3.5~4 cm,花瓣5,匙形,长约2 cm,先端微缺,爪具髯毛;雄蕊柱长8~10 mm,被刺毛,花丝无毛;花柱分枝9~11,被微细毛。果实扁圆形,径约5~7 mm,分果爿9~11,肾形,被柔毛。种子黑褐色,肾形,长2 mm。花期5~10月。

我国南北各城市常见栽培,偶有逸生。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晒干。

 

 

【药性】

味咸,性寒。

《全国中草药汇编》:“咸,寒。”

 

 

【功能主治】

利尿通便,清热解毒。主治大小便不畅,带下,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

《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利湿,理气通便。主治大小便不畅,淋巴结结核,带下,脐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 g;或研末,1~3 g,开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