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淫羊藿Yinyanghuo 《本经》
【异名】
刚前《本经》,仙灵脾《雷公炮炙论》,仙灵毗《柳柳州集》,黄连祖、千两金、干鸡筋、放杖草、弃杖草《日华子》,三枝九叶草《本草图经》,干雄筋《国药的药理学》,羊藿《四川中药志》,牛角花、铜丝草、铁打杵《贵州民间方药集》,三叉骨、三叉风、桂鱼风、铁铧口、肺经草、铁菱角、铁耙头、鲫鱼风《湖南药物志》,羊藿叶《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羊角风、三角莲《全国中草药汇编》,乏力草、鸡爪莲(南药《中草药学》)。
【释名】
陶弘景云:“服此使人好为阴阳。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食藿所致,故名淫羊藿。”《纲目》:“豆叶曰藿,此叶似之,故亦名藿。”
【品种考证】
淫羊藿之名,始见于《本经》,列为中品。《别录》载“生上郡阳山(今陕西西北部及内蒙马审旗)山谷”和“西川北部”,从《本草图经》附图“永康军(今四川都江堰市)淫羊藿”以及关于淫羊藿的描述“今江东(今江苏、浙江、江西)、陕西(今陕西、宁夏、山西、河南、甘肃)、泰山(今山东泰安)、汉中(今陕西汉中)、湖湘(今湖南)间皆有之。叶青似杏叶,上有刺。茎如粟秆。根紫色,有须。四月开花,白色,亦有紫色碎小独头子。五月采叶晒干……”可以看出,古本草所指淫羊藿系指小檗科淫羊藿属(Epimedium)的多种植物。其中,只有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m Maxim. 在陕西及内蒙古有分布,故可判定其为古本草最早记载的淫羊藿之一。唐《新修本草》中有“此草叶形似小豆而圆薄”的描述,并说“所在皆有”,考今淫羊藿属药用植物中,只有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m Maxim. 、川西淫羊藿Epimedium elongatum Kom. 是叶薄革质,朝鲜淫羊藿Epimedium koreanum Nakai 叶纸质薄软,所以也可证明淫羊藿为古本草最早记述使用的品种,因另两种与“所在皆有”不符。《本草图经》又云:“湖湘出者,叶如小豆,枝茎紧细,经冬不凋,根似黄连,关中俗呼三枝九叶草,苗高一二尺许,根叶俱堪使。”常绿不凋且产于湖南者应为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 (Sieb. et Zucc.) Maxim. 。在《救荒本草》中又载“今密县(今河南)山野中亦有,苗高二尺许,茎似小豆茎,极细紧。叶似杏叶,颇长,近蒂皆有一缺。又似绿豆叶,亦长而光。梢间开花,白色,亦有紫色花。”与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ubescens Maxim. 的产地、苗高、叶形、花色及花茎数均相符。《质问本草》载:“四月开白花,亦有紫花者,高一二尺,一茎三桠,一桠三叶……”附图中距较内轮萼片长,由产地、花期、花色、苗高、二回三出复叶及花形可断定为朝鲜淫羊藿Epimedium koreanum Nakai.
【来源】
为小檗科植物箭叶淫羊藿的茎、叶。
【原植物】
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 (Sieb. et Zucc.) Maxim. 又名:铁箭头《浙江药用植物志》,铁连角、鸡爪黄连《湖北植物志》,三角耙《福建药物志》。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25~50cm。根茎短粗,略呈结节状,坚硬,外皮褐色,断面白色。茎有条棱,无毛。基生叶1~3,一回三出复叶;叶柄细,长4~18cm;茎生叶2,常生于茎顶,与基生叶同型;小叶革质,狭卵形至披针形,长15~19cm,宽3~8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心形,箭簇形,两侧小叶基部呈不对称心形,浅裂,边缘生细刺毛,下面初无毛,后疏生单细胞短硬毛;顶生小叶基部裂片近圆形,均等,侧生小叶基部裂片不对称,内侧裂片较小,圆形,外侧裂片较大,三角形,急尖。圆锥花序顶生,挺直,花序轴及花梗通常无毛,有时被少数腺毛;花白色,直径约6mm,20~60朵花;花梗长约1cm;外轮萼片4,长圆状卵形,长3~4mm,宽1.5~2mm,带紫色,内轮萼片4,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约4mm,宽约2mm,先端急尖,白色;花瓣与内萼片近等长,棕黄色,有短距;雄蕊4,长约5mm,花药瓣裂,长约3mm。蓇葖果长约1cm,有喙。种子肾状长圆形,长约4mm,深褐色。花期2~3月,果期5~6月。
生于山地、密林、岩石缝中、溪旁或阴处潮湿地。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割取茎叶,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及产销】
箭叶淫羊藿Herba Epimedii Sagittati 主产于湖北、四川、浙江、湖南、陕西、江西,安徽、福建、宁夏、青海、贵州、山东、江苏、山西亦产。销全国各地并出口。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地上部分长约40cm。一回三出复叶。小叶长4~10cm,两侧小叶基部显著偏斜;叶缘锯齿硬刺状,长约2mm;下表面具稀疏毛或近无毛。叶片革质,硬脆。
以无根茎、叶片多、色带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主脉维管束5;栅栏组织细胞1(~2)列。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粉末0.1g,加水10ml,水浴加热10min,滤过。滤液蒸干,加乙醇5ml热溶,滤过。滤液中加镁粉及浓盐酸,显红色。(检查黄酮类)
(2)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水浴温浸30min,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供试品溶液。另取淫羊藿甙,以甲醇溶解成每1ml含1~2mg的对照品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点于同一硅胶H-CMC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丁酮-85%甲酸-水(10∶1∶1∶1)展开,展距15cm。取出晾干,于365nm紫外分析灯下观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暗红色斑点。喷雾1%三氯化铝试液后在365nm紫外分析灯下观察,斑点显橙色。
品质标志 本品叶片用薄层-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淫羊藿甙(C₃₃H₄₀O₁₅)不得少于1.0%。
【化学成分】
全草含淫羊藿黄酮甙,皂甙,苦味质,鞣质,挥发油,二十六醇(ceryl alcohol),三十烷(triacontane),植物甾醇(phytosterol),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软脂酸(palmitic acid)[4],槲皮素(quercetin)及槲皮素-3-O-β-D-葡萄糖甙(quercetin-3-O-β-D-glucoside)[5],此外,含少量钾等无机元素[6],另有文献报道含淫羊藿黄酮次甙Ⅰ,淫羊藿素-3-鼠李糖甙(icaritin-3-O-α-rhamnoside),脱水淫羊藿素-3-鼠李糖甙(anhydroicaritin-3-O-α-rhamnoside)[7],箭叶甙(sagittatoside)A、B、C,淫羊藿定(epimedin)A、B、C[8],箭叶亭甙(sagittatin)A、B[9];地上部分含淫羊藿甙(icariside)A₁、B₂、B₆、B₉、D₃、E₆、E₇、H₁,淫羊藿甙元B₁(icarisidin B₁),淫羊藿醇(icariol)A₁、A₂,赤式及苏式狄利格醇(dilignol),5,5'-二甲氧基狄利格醇(5,5'-dimethoxydilignol),赤式及苏式狄利格醇鼠李糖甙(dilignol rhamnoside),赤式5'-甲氧基狄利格醇鼠李糖甙(5'-methoxydilignol rhamnoside),赤式及苏式的1,2-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烷-1,3-二醇〔1,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e-1,3-diol〕,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醇〔5-methoxy-(-)-isolariciresinol〕,异落叶松脂醇,5-甲氧基-9-木糖基-(-)-异落叶松脂醇,左旋-橄榄脂素(olivil),右旋-丁香树脂酚-葡萄糖甙(syringaresinol-O-β-D-glucopyranoside),山矾脂素葡萄糖甙(symplocosigenin-O-β-D-glucopyranoside),二氢去氢双松柏醇(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alcohol),苯乙醇基葡萄糖甙(phenethyl glucoside),(Z)-己-3-烯醇葡萄糖甙〔(Z)-3-hexenyl glucoside〕,布卢门醇C葡萄糖甙(blumenol C glucoside)[10]。
此外,同属植物尖叶淫羊藿地上部分含钙等无机元素[6]。湖南淫羊藿地上部分含钙等无机元素[6]。宝兴淫羊藿全草含淫羊藿黄酮甙,淫羊藿属甙A、C,淫羊藿素,去甲淫羊藿素,宝藿甙Ⅰ、Ⅱ、Ⅲ、Ⅳ、Ⅴ、Ⅵ、Ⅶ,宝藿素(baohuosu),小麦黄素(tricin),山柰酚-3-双鼠李糖甙(kaempferol-3-dirhamnoside)及金丝桃甙[22,23],此外尚含钙等无机元素[3]。
【药理】
1. 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作用 淫羊藿使大鼠垂体前叶、卵巢、子宫增重,但血浆黄体生成素(LH)水平未见改变。卵巢hCG/LH受体特异结合力明显提高,表明卵巢对LH的反应增强。淫羊藿使去卵巢大鼠垂体对注射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RH)后LH分泌反应明显增加,血浆LH水平明显提高。说明垂体对LRH的反应性增强[1]。淫羊藿生品使小鼠睾丸、提肛肌重量明显降低,提示不仅无促性机能作用,且有抑制作用。而炮制品(1985年版药典法)使小鼠血浆睾酮含量明显提高,睾丸和提肛肌增重,提示炮制品有促性机能作用[2]。淫羊藿显著提高雄大鼠血浆皮质酮水平,而对血浆睾酮、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浓度无明显影响[3]。
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细胞培养观察柔毛淫羊藿提取物在25μg/ml以上时能抑制促有丝分裂原诱发的小鼠淋巴细胞增生反应。对T、B淋巴细胞的增殖应答也呈抑制作用,抑制T细胞促有丝分裂原刀豆球蛋白A(ConA)的反应较抑制B细胞致裂原脂多糖(LPS)反应更为强烈;对小鼠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系统呈明显抑制作用。给受鼠每日注射柔毛淫羊藿提取液可轻度延长C57BL新生鼠心肌移植物的存活期。对小鼠淋巴细胞无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4]。朝鲜淫羊藿总黄酮(ETF)能使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和脾脏抗体生成水平提高。脾脏抗体生成细胞(PFC)数增加,但空斑直径并不增大。ETF可显著地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显著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使小鼠腹腔Mφ吞噬率和吞噬指数提高[5]。淫羊藿在低浓度(5mg/ml)时明显提高健康人淋巴细胞Ea玫瑰花结率,高浓度反而降低。而酸性α-乙酸萘酯酶阳性(ANAE⁺)淋巴细胞百分率在高低浓度均明显降低。高浓度淫羊藿可抑制Ea玫瑰花结细胞中ANAE⁺细胞百分率(A⁺/Ea⁺),对ANAE⁺淋巴细胞中Ea玫瑰花结百分率(Ea⁺/A⁺)的影响是高浓度降低,低浓度增加。对Et玫瑰花结细胞ANAE⁺细胞百分率(A⁺/Et⁺)和ANAE⁺淋巴细胞中Et玫瑰花结率(Et⁺/A⁺)高浓度均显著降低。提示淫羊藿在一定浓度下能促进Ea玫瑰花结形成,但抑制淋巴细胞α-乙酸萘酚酯酶(ANAE)活性[6]。箭叶淫羊藿对白细胞减少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治疗后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增高,免疫复合物滴度有逐渐降低趋势[7]。白细胞减少,患者血清锌(Zn)、铜(Cu)较正常人明显降低,Mg及Cu/Zn值变化不大。用淫羊藿冲剂治疗后血清Zn、Mg比治疗前明显降低,Cu/Zn值升高。这是由于Zn降低引起,Cu变化不明显[8]。用小鼠碳清除法研究,淫羊藿干叶70%甲醇提取物,每日1次口服200~500mg/kg,连服5d,碳清除率明显提高。淫羊藿激活肝的星形细胞对碳的吞噬作用,淫羊藿黄酮甙和淫羊藿定C也具有这种吞噬激活作用[9]。
3. 对阳虚动物模型的作用 甲减模型(甲基硫氧嘧啶)小鼠脑M受体最大结合容量明显高于正常(³H-QNB放射配基法)。cGMP系统对氨甲酰胆碱的反应性明显升高。淫羊藿使M受体数量减少,cGMP系统反应减弱。据认为这是淫羊藿“助阳”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10]。
4.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淫羊藿明显增加离体豚鼠心脏冠脉流量。对垂体后叶素诱发的家兔心肌缺血性损伤也有保护作用。在造成室颤以去除心率和心脏收缩性对冠脉的影响后仍使冠脉流量明显增加[11,12]。家兔耳静脉注射淫羊藿煎剂或淫羊藿甙,对心率、心电图、希氏束电图各间期均无明显影响。淫羊藿煎剂或淫羊藿甙均可使家兔心室内压下降30%左右,心室内压上升速度下降1/3以上。煎剂使兔心输出量平均增加17.5%,而淫羊藿甙使心输出量平均下降30.2%。煎剂及甙使兔心室射血前期和间接等长收缩期明显缩短,因射血前期(PEP)缩短,射血期(LVET)变化不大,所以PEP/LVET也缩小。同时颈总动脉的脉压差、收缩压差和舒张压差均有增大[13]。箭叶淫羊藿煎剂健康人连续口服7d后,血细胞比容明显降低,血沉加快,全血比粘度相应下降,但血浆比粘度未见明显变化[14]。体外实验表明淫羊藿煎剂、多糖和粗黄酮均促进正常大鼠经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淫羊藿多糖的促聚作用随剂量加大而增强。三者本身无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体内实验表明,煎剂、多糖、粗黄酮多次给药均增加大鼠血小板聚集率,作用强度依次为多糖、煎剂、粗黄酮。连续给大鼠灌药7d后测定全血血小板数,仅多糖组明显增加[15]。
5. 延缓衰老作用 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脾脏在ConA诱导下,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率显著下降,脾细胞对LPS诱导下³H-TdR掺入B细胞指数明显降低,肝组织过氧化脂质(LPO)含量升高和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下降,淫羊藿黄酮可对抗这种变化。并使心、肝组织中脂褐素含量下降,但对脑中脂褐素的影响不明显[16]。淫羊藿甙在体外使小鼠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³H-TdR)掺入骨髓细胞DNA增加,1μg组正常小鼠掺入率增加36%,阳虚小鼠掺入率增加42%。说明对正常及“阳虚”小鼠合成DNA均有一定促进作用。正常和“阳虚”小鼠比较无明显差别[17]。淫羊藿注射液对鸡胚股骨生长(体外法)有刺激作用[18]。
5. 抗病毒作用箭叶淫羊藿水提物或醇提物均有较强的抗HSV Ⅱ作用[19].
【炮制】
1. 淫羊藿 《雷公炮炙论》载:“……须用夹刀夹去叶四畔花枝尽后,细锉。”《得配本草》:“去花枝,洗净,锉细末”。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枝梗,取叶,洗净,稍润,切丝,干燥。
2. 制淫羊藿
(1) 羊脂制 《雷公炮炙论》载:“凡使,须用夹刀夹去叶四畔花枝尽后,细锉,用羊脂相对拌炒过,待羊脂尽为度,每修事一斤,用羊脂四两为度也。”《圣济总录》:“锉,鹅脂一两炒。”现行,取羊脂油加热熔化,加入淫羊藿丝,用文火炒至有光泽,取出,放凉。每淫羊藿100kg,用炼羊脂油20kg。
(2) 酥油制 取酥油,置锅内文火加热熔化,再将净淫羊藿丝倒入,炒拌均匀,取出,摊开,晾凉。每淫羊藿100kg,用酥油25kg。
(3) 酒制 《圣惠方》载:“一斤细锉,以酒七升煮至二升,滤出滓。”《苏沈良方》:“酒浸一宿。”《类证治裁》:“取叶一斤,去毛,酒拌蒸。”现行,取淫羊藿加黄酒喷匀炒干。每淫羊藿500kg,用黄酒120kg。
(4) 炒制 取淫羊藿置热锅中,用文火炒微焦。
饮片性状:淫羊藿为丝片状,叶片上表面黄绿色或淡黄色,光滑,可见网纹状叶脉。下表面灰绿色,被有白粉,中脉及细脉凸出。边缘有细刺状锯齿。无臭、味苦。羊脂制淫羊藿形如淫羊藿,表面微黄色,光亮,微有羊油气。酒制淫羊藿形如淫羊藿,微有酒气。炒淫羊藿形如淫羊藿,表面微焦。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现代经薄层色谱(TLC法)检测表明,4种淫羊藿用羊脂油炒炙后化学成分在质的方面无明显变化。但据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羊脂油炒炙后其主要有效成分淫羊藿甙均明显降低,下降率分别是:淫羊藿为21.18%,箭叶淫羊藿为18.19%,朝鲜淫羊藿为60.50%,柔毛淫羊藿为56.06%。可能由于加热促使淫羊藿甙分解所致,认为淫羊藿不宜用羊脂油炒炙[1]。
【药性】
味辛、甘,性温。归肾、肝经。
1. 《本经》:“味辛,寒。”
2. 《别录》:“无毒。”
3. 《药性论》:“味甘,平。”
4. 《蜀本草》:“温。”
5. 《滇南本草》:“性微温,味微辛。入肝肾二经。”
6. 《纲目》:“乃手、足阳明、三焦、命门药也。”
7. 《本草经疏》:“入手厥阴,足少阴、厥阴。可升可降,阳也。”
【功能主治】
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祛风除湿。主治阳痿遗精,虚冷不育,尿频失禁,肾虚喘咳,腰膝酸软,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四肢不仁。
1. 《本经》:“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
2. 《别录》:“坚筋骨,消瘰疬、赤痈。下部有疮,洗,出虫。”
3. 《日华子》:“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丈夫绝阳不起,女子绝阴无子,筋骨挛急,四肢不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
4. 《医学入门·本草》:“补肾虚,助阳。治偏风手足不遂,四肢皮肤不仁。”
5. 《医林纂要·药性》:“补命门肝肾,能壮阳益精,亦去寒痹。”
6. 《分类草药性》:“治咳嗽,去风。”
【应用与配伍】
用于肾阳虚衰的阳痿、遗精。可以淫羊藿单味浸酒服,或与肉苁蓉、巴戟天、仙茅等同用,以增强补肾壮阳作用。治虚冷不育,配蛇床子、锁阳等以温肾散寒。治尿频失禁,或小便余沥不尽,配覆盆子、金樱子、桑螵蛸以温肾缩尿。治肾虚咳喘,配补骨脂、胡桃肉等以温肾纳气。
用于腰膝酸软。淫羊藿有补肝肾强筋骨作用,常与杜仲、狗脊等同用以增强疗效。治风湿久痹,腰膝冷痛,除可浸酒饮外,常配威灵仙、肉桂等共奏温肾散寒、祛风除湿之功。若中风偏瘫,肢体麻木,筋脉拘挛者,亦可单味浸酒饮。近代用其配桑寄生,治小儿麻痹症。
此外,用于阴虚阳亢或阴阳两虚型和妇女更年期高血压。以淫羊藿与仙茅、巴戟天、知母等配伍,可补肾助阳,滋阴降火。治冠心病心绞痛,用其补益肾阳以充养心阳,可达到通阳宽胸、缓解疼痛的作用;配伍丹参、合欢皮、炙甘草等,亦治阳虚心悸、怔忡。用治虚寒胃痛,伍用高良姜等,可收补火暖土、散寒止痛之功。
1. 《本草经集注》:“薯蓣为之使。”
2. 《日华子》:“紫芝为使。得酒良。”
3. 《得配本草》:“得覆盆、北味,治三焦冷嗽;配威灵仙,治痘疹入目;君生姜、茶叶,治气胀不食;浸无灰酒,治偏风不仁。”
4. 《本草述钩元》:“入补中益气汤,治气虚而阳道不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大剂量可用至15g;或浸酒、熬膏,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含漱。
【使用注意】
阴虚而相火易动者禁服。
《本草经疏》:“虚阳易举,梦遗不止,便赤口干,强阳不痿并忌之。”
【附方】
1. 益丈夫,兴阳,理腿膝冷 淫羊藿一斤,酒一斗,浸经二日,饮之佳。(《食医心镜》)
2. 治阳痿 箭叶淫羊藿9g,土丁桂24g,鲜黄花远志30g,鲜金樱子60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3. 治偏风手足不遂,皮肤不仁 仙灵脾一斤,细锉,以生绢袋盛,于不津器中用无灰酒二斗浸之,以厚纸重重密封,不得通气,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旋开。每日随性暖饮之,常令醺醺,不得大醉。(《圣惠方》)
4. 治风走注疼痛,来往不定 仙灵脾、威灵仙、芎穷、桂心、苍耳子各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一钱。(《圣惠方》仙灵脾散)
5. 治历节痛风,手足顽痹,行步艰难 仙灵脾、茄子根各二斤,黑豆二升。以上三味,细锉,都以水三斗煮至一斗,去滓,更煎至五升即止。(《圣惠方》仙灵脾煎)
6. 治三焦咳嗽,腹满不饮食,气不顺 仙灵脾、覆盆子、五味子(炒)各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姜茶下二十丸。
7. 治目昏生翳 仙灵脾、生王瓜(即小栝楼红色者)等分。为末,每服一钱,茶下,日二服。(6~7方出自《圣济总录》)
8. 治伤寒后青盲(日近者可治) 仙灵脾一两,淡豆豉四十九粒。水一碗半,煎至一碗,顿服。(《百一选方》)
9. 治疮疹入眼 仙灵脾、威灵仙(去芦)等分。上为细末,每服半钱,食后米汤调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仙灵脾散)
10. 治牙疼 仙灵脾,不拘多少。为粗末,煎汤漱牙齿。(《卫生家宝》固本散)
11. 治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眩晕,高血压以及其他慢性疾病见有冲任不调证候者 仙茅6~15g,仙灵脾9~15g,当归、巴戟天各9g,黄柏、知母各6~9g。水煎服。(上海中医学院《方剂学》)
【制剂】
1. 仙灵脾酒 淫羊藿2000g,白酒适量。将淫羊藿切碎,以白酒作溶媒,浸渍72h后渗漉,至渗漉液无色,加白酒至10000ml,即得。本品为棕褐色澄清液体;味辛。精密量取25ml,置蒸发皿中,水浴蒸干,105℃干燥至恒重,遗留残渣不得少于1.3%。乙醇量应为45%~55%。功能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用于阳痿,腰膝痿弱,四肢麻痹,神疲健忘。口服,每次15~25ml,每日2次。孕妇慎服。(《辽宁省药品标准》1987年)
2. 仙灵脾冲剂 淫羊藿浸膏100g,蔗糖适量,制成1000g。将淫羊藿浸膏与糖粉混合均匀,用70%乙醇制成软材,过筛制粒,于60~80℃干燥,整粒,分装,即得。每袋20g。本品为淡棕色颗粒;味涩,微苦。本品水溶液加三氯化铁乙醇液显污绿色。功能祛风活血。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开水冲服,每次20g,每日2~3次。(《辽宁省药品标准》1987年)
3. 引阳索 淫羊藿浸膏100g,五味子浸膏50g,糖粉适量,制成1000g。将淫羊藿浸膏与五味子浸膏混合,用适量50%乙醇稀释,充分混合后,加入糖粉内,搅拌混匀。过14~16目筛制粒,干燥,整粒,分装即得。每袋5g(相当于原生药3.5g)。本品为棕色颗粒,味甜微酸苦。本品溶液加三氯化铁试液显污绿色。功能滋肾壮阳,生津。用于阳痿早泄,腰膝酸软,津亏自汗,头目眩晕等症。口服,每次5g,每日3次。(《辽宁省药品标准》1987年)
4. 心神宁片 淫羊藿干浸膏粉60g。取上述干浸膏粉混匀,用70%~80%乙醇湿润制粒,过筛,制得的颗粒经自然干燥后,整粒,加入淀粉30g,硬脂酸镁3g,滑石粉3g,充分混匀,压片,包糖衣。每片重0.4g。除去糖衣后呈棕褐色,味苦。取本品水溶液点于滤纸上,喷1%三氯化铝醇溶液,呈黄色,紫外灯下可见黄色荧光加强;喷1%三氯化铁醇溶液呈墨绿色;喷0.2%茚三酮醇溶液,于105℃烘3~5min,应呈紫红色。功能祛风活血。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口服,每次4~6片,每日2次。1个月为1疗程。(《辽宁省药品标准》1987年;《吉林省药品标准》1986年)
5. 补肾强身片 淫羊藿150g,金樱子90g,女贞子(酒蒸)90g,菟丝子90g,狗脊(制)90g。取狗脊、女贞子粉碎成细粉,过筛;其余淫羊藿等3味,加水煎2次,合并滤液浓缩成膏;将上述粉末、浓缩膏混合,干燥,粉碎,过筛,加适量辅料,混匀,压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片心重0.25g。片心黄绿色,味酸涩。取本品乙醇提取液加三氯化铁试液即显墨绿色;取本品正丁醇提取液蒸干,残渣加醋酐1ml溶解,滴加硫酸1~2滴即显翠绿色。功能补肾强身。用于腰酸足软,头晕耳鸣,眼花心悸,阳痿遗精等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上海市药品标准》1980年)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神经衰弱
①用3%淫羊藿煎液离子透入法,每日1次,10~20d为1疗程。少数患者另服镇静剂。观察104例,痊愈22例,显著进步21例,进步46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85.4%。大多数病例疗程长者疗效较好。少数病例治疗初期可出现轻度反应或症状暂时加重,但继续治疗即迅速消失[1]。
②用淫羊藿浸膏片、总黄酮甙、单体淫羊藿甙治疗神经衰弱228例。浸膏片组每次服4片(每片含生药2.8g),每日3次;总黄酮甙片组每次服2~3片(每片30mg,相当于生药3g),每日3次;淫羊藿甙组每次服20mg(相当于生药10g),每日3次。3组均服药1个疗程(30d),停药后观察10~20d。结果:浸膏片组138例,总有效率为89.85%;总黄酮甙片组61例,总有效率为93.44%;淫羊藿甙组27例,总有效率为89.66%。3种制剂组均对失眠疗效最高。总黄酮甙片组停药半年后随访42例,总有效率仍达90.46%,说明疗效比较稳定[2].
2. 治疗小儿麻痹症 取淫羊藿、桑寄生等量,制成每2ml含生药各1g的注射液。急性期以肌内注射为主,配合穴位注射。肌内注射每次2ml,每日2次,连续20d。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穴位注射为主,配合肌内注射。穴位注射按常规取穴,每穴注射1~2ml,隔日1次,连续20d。休息半月再继续治疗。治疗各期小儿麻痹症共246例,其中急性期34例,痊愈8例,基本痊愈16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恢复期43例,痊愈21例,有效15例,进步5例,无效2例;后遗症期169例,痊愈及基本痊愈9例,显效及有效129例,无效31例。据观察,本品对急性期及刚进入恢复期的病例疗效显著,恢复较快。对后遗症期也有一定效果,用药后患肢普遍有发热、有劲等感觉,有效病例可见肌肉逐渐恢复,患肢增粗;其中以下肢麻痹者疗效较好,上肢麻痹及年龄较大者疗效较差。用药后除有口干现象外,未见其他副反应[3,4].
3. 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淫羊藿茎、叶适量(干品),以其总量的80%煎取浓汁,20%研粉,两者混合为丸。每日量相当于生药30g,两次分服,1个月为1疗程。观察1066例,1疗程的有效率为74.6%,近期控制和显效率为22.1%。其中镇咳有效率为86.8%,祛痰有效率为87.9%,平喘有效率为73.8%。说明本品祛痰、镇咳作用较好,平喘较差。经治2个疗程者比1个疗程的近期控制和显效率有显著提高。观察中曾对经治1疗程的110例进行随访,结果半年后的有效率为59.1%,较原来疗效下降26.1%。治疗中曾以相当于生药15g和45g的剂量(一日量),分别对部分病例进行观察,结果疗效与每日服30g者均基本相似。服药后部分病例有轻微反应,以口干、恶心为多见,其次为腹胀、头晕,一般可自行消失[5].
4. 治疗高血压病 用淫羊藿制成浸膏糖衣片,每日用量相当于生药30g,分3次服用,疗程1个月。共治115例,有效率为78.26%,血压下降幅度最大为10.7/5.33kPa。高血压Ⅰ期有效率为91.6%,Ⅱ期有效率为70.3%。治疗后头胀、头痛、眩晕、心悸等主要症状半数以上患者有好转。服药期间偶有口干、胃部不适、恶心等副反应[6].
5. 治疗冠心病 用淫羊藿片剂每次4~6片(每片重0.3克,相当于生药2.7g),每日2次。1个月为1疗程,治疗1~3个疗程。观察140例,结果:改善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为77.8%;改善心电图的总有效率为74.3%。半数病例增加疗程可以提高疗效[7].
6. 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用单味箭叶淫羊藿制成冲剂,每包15g,第1星期每日3包,第2星期每日2包,用药30~45d。治疗有典型气虚症状的白细胞减少症22例。其中白细胞计数最低者1.7×10⁹/L(1700/mm³),最高者3.8×10⁹/L(3800/mm³)。22例患者中坚持按要求服药的14例,其中近期治愈3例,其症状消失,白细胞计数升至5.0×10⁹/L(5000/mm³)以上;显效4例,症状减轻,白细胞增加1.5×10⁹/L(1500/mm³)以上;有效5例,症状有所减轻,白细胞增加不足1.0×10⁹/L(1000/mm³);2例无效[8].
【药论】
1. 从淫羊藿性味论其功用 缪希雍:“淫羊藿,其味辛甘,其气温而无毒。《本经》言寒者,误也。为补命门要药。辛以润肾,甘温益阳气,故主阴痿绝伤,益气力,强志。茎中痛者,肝肾虚也,补益二经,痛自止矣。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辛以润其燥,甘温益阳气以助其化,故利小便也。肝主筋,肾主骨,益肾肝则筋骨自坚矣。辛能散结,甘能缓中,温能通气行血,故主瘰疬赤痈及下部有疮,洗出虫。”(《本草经疏》)
2. 论淫羊藿补肾助阳之功
①刘若金:“淫羊藿,《本经》首主阴痿绝伤,《日华子》亦首言其疗男子绝阳,女子绝阴,则谓入命门、补真阳者是也。盖命门为肾中之真阳,即人身之元气也,其所谓绝阳绝阴,不本之元气,何以嘘之于既槁。所谓益气力,强志,并治冷气劳气,筋骨挛急等证,皆其助元气之故。至若茎中痛,小便不利,皆肝肾气虚所致,此味入肾而助元阳,即是补肾气,而肝肾固同一治也。老人昏耄,中年健忘,皆元阳衰败而不能上升者也。须知此味以降为升,其升由于能降也。”(《本草述》)
②清代太医院:“夫男女虽分阴阳,而五脏六腑正各相同,男子命门寒则不举,女子命门寒则阳不纳,非男子绝阳不能生,女子绝阳尚可产也。淫羊藿补阳不补阴,取其补男女之阳,则彼此之化生不息。阴中有阳,则男子精热而能施,女子亦精热而能受。况妇人用之,又不止温补命门,尤定小腹之痛,去阴门之痒,暖子宫之寒,止白带之湿。”(《药性通考》)
③张山雷:“淫羊藿,禀性辛温,专壮肾阳,故主阴痿。曰绝伤者,即阳事之绝伤也。茎中痛,亦肾脏之虚寒。利小便者,指老人及虚寒人之阳事不振,小便滴沥者言之,得其补助肾阳而小便自利,非湿热蕴结,水道赤涩者可比。益气力,强志,坚筋骨,皆元阳振作之功。然虚寒者固其所宜,而阴精不充、真阳不固者,万不可为揠苗之助长也。消瘰疬、赤痈,盖亦因温通气血,故能消化凝结。”(《本草正义》)
3. 辨淫羊藿治偏风不遂张山雷:“《日华》主丈夫绝阳,女子绝阴,一切冷风劳气,筋骨挛急,四肢不仁,补腰膝,则辛温之品,固不独益肾壮阳,并能通行经络,祛除风寒湿痹。石顽谓一味仙灵脾酒,为偏风不遂要药。仙灵脾酒,止可治风寒湿痹之不遂,并不能治气血两虚之不遂,而血冲脑经之不遂,更万万不可误用。”(《本草正义》)
集解:
1. 陶弘景:“服此使人好为阴阳,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食藿所致,故名淫羊藿。”
2. 《蜀本草》:“淫羊藿温,注云生处不闻水声者良。”
3. 《救荒本草》:“仙灵皮,今密县山野中亦有,苗高二尺许,茎似小豆茎,极细紧,叶似杏叶,颇长,近带皆有一缺,又似绿豆叶,亦长而光,梢间开花白色,亦有紫色,作碎小独头子,根紫色,有须,形类黄连状,采嫩叶煠熟,水浸去邪味,淘净,油盐调食。”
4. 《滇南本草》:“兴阳草,生山中,月白绿叶,上有粉霜,边上有刺,根类阳物。”
5. 《纲目》:“生大山中,一根数茎,茎粗如线,高一二尺,一茎三桠,一桠三叶,叶长二三寸,如杏叶及豆藿,面光背淡,甚薄而细,齿有微刺。”
6. 《植物名实图考》:“柳州《仙灵脾诗》:乃言有灵药,近在湘西原;服之不盈旬,蹩躠皆腾骞。又云:神哉辅吾足,幸及儿女奔。盖此草为治腰膝之要药。《救荒本草》云:密县山中有之,滇大理府亦产,不止汉中诸郡,郄在而载。”
附注 除上述品种外,还有多种同属植物作淫羊藿药用。如:
①尖叶淫羊藿Epimedium acuminatum Franch. 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②湖南淫羊藿E. hunanense (Hand.-Mazz.) Hand.-Mazz. 分布于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等地。
③宝兴淫羊藿E. davidii Franch. 分布于江西、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④四川淫羊藿E. sutchuenense Franch. 分布于四川。
⑤川西淫羊藿E. elongatum Komar. 分布于四川西部。
⑥宽序淫羊藿E. sagittatum (Sieb. et Zucc.) Maxim. var. pyramidale (Franch.) Stearn 分布于湖北、湖南、贵州等地。
⑦光叶淫羊藿E. sagittatum (Sieb. et Zucc.) Maxim. var. glabratum T. S. Ying 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⑧茂汶淫羊藿E. platypetalum K. Mey. 分布于陕西、四川。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杨春欣,等. 中草药,1980,11(10):444
[2] 徐根旺,等. 药学通报,1987,22(3):129
[3] 施大文,等. 中国中药杂志,1990,15(3):172
[4]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729
[5] 易杨华,等. 药学通报,1986,21(7):436
[6] 施大文,等. 中国中药杂志,1990,15(3):172
[7] Mizuno M,et al. Phytochemistry,1987,26(3):861
[8] Mizuno M,et al. Phytochemistry,1988,27(11):3641
[9] Yoshitoru O,et al. Planta Med,1989,55(3):309
[10] Hiroyuki M,et al. Phytochemistry,1991,30(6):2025
[11] 梁海锐,等. 药学学报,1988,23(1):34
[12] Li yeshi,et al. Phytochemistry,1990,29(10):3311
[13] 徐妥绪,等. 中草药,1982,13(5):201
[14] Yoshiteru O,et al. Heterocycles,1987,20(4):935
[15] Lto Y,et al. Phytochemistry,1988,27(3):911
[16] Kang S S,et al. C A,1989,110:13429m
[17] Peter P,et al. Planta Med,1990,56(3):277
[18] Kang S S,et al. C A,1990,113:197740x
[19] Kang S S,et al. J Nat Prod,1991,54(2):542
[20] 李也实,等. 中草药,1992,23(1):8
[21] 李也实,等. J Nat Prod,1990,53(5):1337
[22] 李枫,等. 药学学报,1988,23(9):672
[23] 李枫,等. 药学学报,1988,23(10):739
药理
[1] 李炳如,等. 中医杂志,1984,25(7):543
[2] 牛锐. 中国中药杂志,1989,14(9):530
[3] 邝安堃,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12):737
[4] 王一冲,等. 上海免疫学杂志,1986,6(1):6
[5] 王天然,等. 中成药研究,1987,(2):27
[6] 李柏青,等. 蚌埠医学院学报,1985,10(3):163
[7] 刘福春,等.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3):32
[8] 刘福春,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12):719
[9] 饭沼宗和,等. 药学杂志(日),1990,110(3):179
[10] 卞以洁,等. 中药药理与临床,1988,4(3):29
[11] 韩建敏,等. 中成药研究,1981,(12):40
[12] 龚兰生,等. 辽宁中医杂志,1981,(10):45
[13] 刘崇铭,等. 中草药,1982,13(9):414
[14] 李锐松,等. 中药药理与临床,1988,4(3):44
[15] 李锐松,等. 中药通报,1987,12(8):488
[16] 刘汇波,等.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0,6(2):18
[17] 刘福春,等.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2):47
[18] GaoZ F,et al. J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988,8(4):305
[19] Zheng M S,et al. J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989,9(2):113
炮制
[1] 徐世明,等. 中成药研究,1985,(2):16
现代临床研究
[1] 蔡能,等. 江苏中医,1962,(11):23
[2] 李海旺,等. 中医杂志,1982,(11):70
[3] 郑州中药制药厂. 中草药通讯,1972,(2):28
[4] 武汉新医药,1972,(2):18
[5] 湖北恩施防治慢性气管炎办公室. 湖北卫生,1972,(7):15
[6] 浙江省中医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组. 浙江中医药,1977,(6):11
[7] 于莉,等.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8):26
[8] 刘福春,等.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3):32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