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大戟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25-07-04浏览次数:11

【药名】

 

白狼毒Bailangdu 《中药材品种论述》

 

 

【异名】

䕡茹《本经》,屈据、离娄《别录》,白䕡茹《肘后方》,草䕡茹《本草经集注》,漆头䕡茹《圣惠方》,狼毒《中药志》,黄皮狼毒《中药材品种论述》,狼毒疙瘩(黑龙江),猫眼睛(辽宁)。

 

 

【品种考证】

本品以䕡茹之名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本草经集注》云:“今第一出高丽。色黄,初断时汁出凝黑如漆,故云漆头。次出近道,名草䕡茹,色白,皆烧铁烁头令黑,以当漆头,非真也。”《本草图经》云:“䕡茹生代郡川谷。今河阳、淄、齐州亦有之,二月生苗,叶似大戟,而花黄色,根如萝卜,皮赤黄,肉白……”《纲目》在狼毒条下云:“狼毒出秦、晋地。今人往往以草䕡茹为之,误矣。”又在䕡茹条下云:“草䕡茹出建康,白色。今亦处处有之,生山原中。春初生苗,高二、三尺,根长大如萝卜,蔓青状,或有歧出者。皮黄赤,肉白色,破之有黄浆汁。茎叶如大戟,而叶长微阔,不甚尖,折之有白汁。抱茎有短叶相对,团而出尖。叶中出茎,茎中分二、三小枝。二、三月开细紫花,结实如豆大,一颗三粒相合,生青熟黑,中有白仁如续随子之状。今人往往皆呼其根为狼毒,误矣。”由此可见,在明代确有以大戟科白狼毒作狼毒入药者,但李时珍认为这是误用。

日本正仓院保存有我国唐代药用狼毒的实物标本,《正仓院药物》一书记载此狼毒为Euphorbia ebracteolata Hayata。这证明了月腺大戟早在唐代就作狼毒药用。而《本草经集注》所说1茹“今第一出高丽,色黄,初断时汁出凝黑如漆”者则与狼毒大戟 E. pallasii Turcz. 相当。《植物名实图考》以云南产的“土瓜狼毒”为䕡茹,而与《本草经集注》所说出“高丽”不符,但二者均为大戟属植物是无疑的。此属植物均有大毒,《滇南本草》云:“勇猛之性,真虎狼也。”《纲目》曰:“观其名,知其毒矣。”目前月腺大戟和狼毒大戟均称白狼毒,又称黄皮狼毒,为现时药用狼毒的主流品种。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月腺大戟和狼毒大戟的根。

 

 

【原植物】

1. 月腺大戟 Euphorbia ebracteolata Hayata [Galarhoeus ebracteolatus Hayata; E. sieboldiana auct. non Morr. et Decne.] 又名:九头草、红苏毛草、山大黄《安徽中草药》,大猫眼草《湖北中草药》。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植物体具白色乳汁。根肥厚肉质,纺锤形至圆锥形,外表黄褐色。茎直立,单一,疏生白色柔毛,尤以节间较多。叶互生;近无柄;叶片披针状长圆形,长4~11cm,宽1~3cm,先端裂,基部楔形,全缘,中脉粗大,上面无毛,下面疏生长柔毛。总花序腋生或顶生,顶生的常有5伞梗,基部具5枚轮生总苞片,总苞苞片卵状披针形或三角状长卵形;每伞梗分枝处有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苞片;分枝先端具2枚较小苞片及1个杯状聚伞花序;杯状总苞5裂,先端有不规则浅裂,腺体4个,圆心形,总苞内有多数雄花,每花仅有1雄蕊;雌花1朵生于总苞中央,仅具1雌蕊,常伸出总苞而下垂,子房3室,花柱3,柱头2裂。蒴果三角状扁球形,光滑。种子卵圆形,棕褐色。花期4~6月,果期5~7月。

生于山坡、草地或林下。分布于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2. 狼毒大戟 Euphorbia pallasii Turcz. [E. fischeriana Steud.]

与月腺大戟近似,主要区别在于:本种根肉质,长圆锥形,外皮红褐色或褐色,茎中部以上的叶3~5枚轮生。叶片长圆形。总花序多歧聚伞花序,顶生,通常具5伞梗,每伞梗又生出3小梗或再34小伞梗;杯状总苞外面有柔毛,内面近无毛,边缘有睫毛,腺体肾形。蒴果密生短柔毛或无毛。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于草甸,向阳丘陵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根,去茎叶、泥沙,切片晒干。

 

 

【药材及产销】

1. 月腺大戟 Radix Euphorbiae Ebracteolatae 主产于安徽、河南,江苏、山东、湖北等地亦产。安徽产量较大,河南质量最好,除供本省外,尚销各大城市。江苏销上海、浙江。

2. 狼毒大戟 Radix Euphorbiae Pallasii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辽宁销省内。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1)月腺大戟 多为横、斜或纵切片,呈类圆形、长圆形或块状,直径1.5~6cm,厚0.5~1cm。栓皮灰褐色,呈重迭的薄片状,易剥落而显棕黄色;切面黄白色,有异形维管束,形成黄褐色或黄色大理石样纹理或环纹,黄褐色或黄色部分常为凝聚的分泌物。质轻,折断面有粉性。气微,味甘。

(2) 狼毒大戟 栓皮灰棕色,易剥落而显棕黄色或棕红色;切面黄白色,可见异形维管束形成较明显的同心环纹。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1) 月腺大戟 淡黄白色。①淀粉粒甚多,单粒呈类球形、长圆形或盔帽形,直径2~26~56μm,长至65μm,脐点星状、人字状、圆点状或三叉状,大粒层纹隐约可见;复粒由2~8分粒组成;半复粒易见。②厚壁细胞长方形、类方形、卵形或长条形,直径22~77~111μm,长至255μm,壁稍厚,约至9μm。③导管为网状具缘纹孔导管、具缘纹孔导管及网纹导管,直径18~90μm。④乳汁管中有时可见黄色分泌物。⑤木栓细胞淡黄色,多角形或延长,微木化。

(2) 狼毒大戟 白色。①淀粉粒单粒直径2~14~31μm,长至37μm;复粒由2~7分粒组成;半复粒少见。②导管直径20~116μm

理化鉴别(1)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冷浸24h,滤过,滤液作以下试验:①取滤液2ml,加三氯化铁乙醇试液2滴,月腺大戟显深蓝色,狼毒大戟显暗绿色;(检查酚性物质) ②取滤液2ml置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加醋酐1ml溶解,将溶液置试管中,沿管壁加浓硫酸1ml,两液界面均出现紫红色环。(检查植物甾醇)

(2)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5ml,冷浸24h,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供点样。将大戟醇纯品作对照。点于硅胶G板上,先用苯-乙醇(4010)为展开剂展开,展距5cm;再用正庚烷-苯(5050)为展开剂展开,展距10cm。用醋酐--硫酸(11)为显色剂喷雾显色,110℃烘10min,样品与对照品在相应的位置上显紫色斑点。

 

 

【化学成分】

1. 月腺大戟根中含双〔(5-甲酰基--糠基)--醚〕〔bis(5-formyl-furfuryl)-ether〕,24-二羟基-6-甲氧基-3-甲基苯乙酮(24-dihydroxy-6-methoxy-3-methyl-acetophenone)2-羟基-6-甲氧基-3-甲基苯乙酮-4-β-葡萄糖甙(2-hydroxy-6-methoxy-3-methyl acetophenone-4-β-glucoside)[12],二十八烷酸(octancosanoic acid),胡萝卜甙(dauco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1]。根还含33'-二乙酰基-44'-二甲氧基-22'66'-四羟基二苯甲烷(33'-diacetyl-44'-dimethoxy-22'66'-tetrahydroxydiphenyl-methane)[3]。还含有一种三萜酸[1]

2. 狼毒大戟根中含O-乙酰基-N-(N-苯甲酰-L-苯丙氨基)--苯基--阿兰醇〔O-acetyl-N-(N-benzoyl-L-phenylalanyl)-phenylalantol[4],羽扇豆醇(lupeol),羽扇豆醇-3-乙酰化物(lupeol-3-acetate)β-谷甾醇[5]、岩大戟内酯(jolkinolide)AB17-羟基岩大戟内酯(17-hydroxyjolkinolide),狼毒大戟素(fischeriana)AB[67]。菜油甾醇(campesterol)7-氧代菜油甾醇(7-oxocampesterol)7α-7β-羟基菜油甾醇(7α-7β-hydroxy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7-氧代豆甾醇(7-oxostigmasterol)7α-7β-羟基豆甾醇(7α-7β-hydroxystigmasterol)7-氧代谷甾醇(7-oxositosterol)7α-7β-羟基谷甾醇(7α-7β-hydroxysitosterol)及它们的酯类[8]

 

 

【药理】

1. 抗肿瘤作用 10%狼毒大戟注射液以10ml/kg15ml/kg分别给小鼠静脉注射,连续8~9d,对实体型肝癌抑制率为43.8%~52.43%10ml/kg~15ml/kg给荷瘤小鼠静注或腹腔注射,连续9~10d,对肉瘤S180的抑制率分别为41.2%~45.29%37.67%~44.0%,口服无效。狼毒大戟的这种抑瘤作用较农吉利、长春碱和去甲基斑蝥素还高[1]。狼毒大戟的水提物、醇提物分别以10g/(kg·d)15g/(kg·d)5g/(kg·d)给予荷瘤小鼠,连续10d,对肺癌Lewis肿瘤生长抑制率达30.56%~61.11%。但近似剂量对肝腹水瘤、肉瘤S180、胃癌则无明显影响。腹腔或静脉注射给药作用较强,灌胃给药效果较差[2]。狼毒大戟B样提取物1.0mg/(kg·d)2.0mg/(kg·d)S180肉瘤小鼠腹腔注射,连续7d,显著抑制S180肉瘤生长,抑瘤率达42.16%~50.42%。以同样剂量2.0mg/(kg·d)给瘤体局部给药,连续7d,平均抑瘤率达62.1%,高于腹腔给药疗效。在瘤体生长接近成熟时,局部给药治疗也取得了显著而稳定的效果。B样提取物1.87mg/kg腹腔注射,对实体艾氏腹水癌平均抑瘤率为53.6%5.00mg/kg腹腔注射,对大鼠W256平均抑瘤率达68.9%2.5mg/kg腹腔注射,对Lewis肺癌平均抑瘤率达31.0%;对白血病L1210P88无效[3]。分离得到有显著抗癌活性的单体有羽扇豆醇3-乙酰化产物、岩大戟内酯AB17-羟基岩大戟内酯等[45]7β-羟基菜油甾醇亦为根有效的抗肿瘤成分[6]

2. 其他作用 狼毒大戟根可用以杀蛆,灭孑孓。20%煎剂对麻醉犬呼吸、血压及离体蛙心、肠管均无甚作用[7]

3. 毒副反应 狼毒大戟B样提取物在抑瘤同时可使给药组鼠体重与对照组比较平均减轻9.7%,反映出该药物的一定毒性。局部给药毒性小于腹腔给药[3]。狼毒水、醇提取物给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275.9g/kg171.9g/kg。抗实验肿瘤的安全界在20以上。小鼠腹腔注射狼毒水提取物40g/kg、醇提取物20g/kg,每日1次,连续10d,均未见明显副作用和小鼠死亡[2]。镇江产狼毒大戟灌胃法测得小鼠LD50水提取物为803±224g、醇提取物172±7g;小鼠分别以125g50g每日灌胃,连续14d,脏器镜检查未见重要病理变化。家兔以醇提取物连续灌胃90d,证明8.4g/kg剂量仍是安全剂量[8]

 

 

【药性】

味辛,性寒,小毒。归脾、胃、大肠经。

1. 《本经》:“辛,寒。”

2. 李当之:“大寒。”(引自《吴普本草》)

3. 《吴普本草》:“岐伯:酸、咸,有毒。”

4. 《别录》:“酸,微寒,有小毒。”

5. 《安徽中草药》:“性平,味辛,有大毒。”

6. 《湖北中草药志》:“甘、微苦,平。”

7. 《广东中药志》:“归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破积,杀虫,拔毒,祛腐,除湿,止痒。主治瘕,瘰疬,结核,痈疽,流痰,疥疮,顽癣,慢性咳喘,阴囊湿痒。

1. 《本经》:“主蚀恶肉败疮死肌,杀疥虫,排脓恶血,除大风热气,善忘不乐。”

2. 《别录》:“去热痹,破瘕,除息肉。”

3.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用于恶疮,鼠瘘,皮肤痛,淋巴结核,干癣,皮肤结核。”

4. 《吉林中草药》:“解毒,杀虫。治瘰疬,疥癣。”

5. 《安徽中草药》:“破积,镇痛,杀虫,灭鼠。治肺、皮肤、腺、骨、副睾等结核,干湿疥疮,顽癣。”

6.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慢性支气管炎,阴道滴虫。”

7. 《湖北中草药志》:“逐水祛痰,散结杀虫。用于咳逆上气、痰饮停结成癖块。”

8. 《广东中药志》:“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斑痧发热,绞肠痧,腹痛吐泻。”

 

 

【应用与配伍】

徐之才:“甘草为之使。”(引自《纲目》)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粉或制成软膏,搽、敷。

内服:煎汤,炮制后用1~2.4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有小毒,宜慎服,孕妇禁服。不宜与密陀僧同用。

1. 徐之才:“恶麦门冬。”(引自《纲目》)

2. 《吉林中草药》:“狼毒有毒,在蒸制狼毒枣时,尽量避免接触食具,饭锅用后彻底刷净;用时要注意剂量,严防中毒!”“畏密陀僧。”

3. 《安徽中草药》:“有大毒,一般多作外用,内服时要严格控制剂量。体虚慎服,孕妇忌服。中毒时可用葱汤解之。”

4.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毒后可出现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苍白,抽风等,重者可致死亡。”

5. 《广东中药志》:“外敷时切勿接触健康皮肤,免致红肿、发麻。内服过量中毒,用岗梅根250g,加水5碗,煎成2碗,分2次饮;或用醋加生姜汁少许共煮,内服或含漱,均可解其毒。”

 

 

【附方】

1. 治肺、皮肤、腺、骨、副睾等结核 狼毒500g,红枣1000g。将狼毒放瓦罐或砂锅内(忌铁锅),加水适量,上放竹匾或蒸笼,将红枣放其上蒸6~8h,第1日吃红枣4个,第2日吃5个,逐日依次增加1个,直至增至20个,以后每日保持吃20个红枣。从第1日算起,吃1个月至1个半月为1疗程。停药1个星期,再服第二疗程。(《安徽中草药》)

2. 治痈疽生臭恶肉 白䕡茹为散。敷之。看(恶)肉尽便停。(《肘后方》白䕡茹散)

3. 治缓疽 漆头䕡茹一两,上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水调下二钱。(《圣惠方》)

4. 治伤寒毒攻喉咽肿痛,兼主天行 真䕡茹爪甲大,内口中,以牙小嚼汁以渍喉。当微觉异为佳。(《肘后方》)

5. 治干湿疥疮 鲜狼毒捣烂,加生猪油和匀,布包搽患处。

6. 治顽癣 狼毒研细末,棉子油或醋调搽患处。(5~6方出自《安徽中草药》)

7. 治牛皮癣、神经性皮炎 将白狼毒熬膏,每日隔日外搽1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8. 治阴道滴虫 白狼毒1.5g,荆芥9g,苦参6g,蛇床子9g,枯矾1.5g。水煎熏洗。(7~8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9. 治阴囊慢性湿疹 狼毒、防风、苦参各等量,研成细粉,加凡士林配成20%软膏外搽。(《湖北中草药志》)

10. 治中焦热痞,善忘不禁 䕡茹三分,甘草(炙)二两,消石为末。每服一钱,鸡鸣时温酒下,以知为度。(《圣惠方》)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晚期恶性肿瘤 用大戟科狼毒干品,制成1:1浓度注射液,每安瓿2ml。肌内注射,每次4ml。每3个月为1疗程,停药1星期,继续注射,共用药4个疗程,总量1440ml。共治疗各种晚期恶性肿瘤170例。统计结果表明:本药对肺癌、乳腺癌有一定疗效,对食管、直结肠癌效果次之,能延长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对胃癌无效。通过8年的临床应用,未发现其对心、肝、肾、造血系统有不良反应[1]

2.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取狼毒大戟制成煎剂或丸剂,每次剂量相当于干品0.5g,每日3次,饭后服。治疗299例,观察10d,显效52例(17.39%),好转170例(56.86%)。具有较好的平喘、化痰及镇咳、消炎作用,尤以平喘作用显著。多数服药后12d自觉痰易咯出,5d后咳嗽次数和痰量减少,食欲明显增加,但副反应较大,病人服水剂30min后即出现胃不适,口腔咽部发麻,头昏恶心,或腹泻、腹痛,停药后3~24h,可自行好转;丸剂均有腹泻症状,对久热伤津、咽干舌燥、声哑、呕吐、恶心者不宜用。用狼毒枣也可治疗本病,每次服3~5个,每日3次,副反应较水剂或丸剂明显减少。共治疗278例,观察1个月,基本治愈21例,占7.6%,显效119例,占42.8%,仅个别有轻微口干,极个别有轻微肝功能改变[23]

3. 治疗寻常型银屑病 用狼毒60g,切成碎片,加水2L,煎40min,过滤除渣;取大枣500g,置入药液中浸泡20min,文火煎至药液蒸发完为止。成人每次服狼枣6~7枚,每日3次,饭后服用;小儿及体弱者酌减。共治疗银屑病53例,其中治愈42例,占79.2%;有效6例,占11.3%;无效5例,占9.4%。总有效率为90.6%。对临床治愈的42例患者中的16例随访4年,仅1例复发。大部分患者用药后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反应,多表现为腹胀(27例)、腹泻(3例)、上腹部疼痛(2例)、恶心反胃(6例)。一般不影响治疗,对症处理后这些症状可减轻或消失。仅2例在服药17d后,白细胞有明显下降,于停药3星期后恢复正常[4]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张涵庆,等. 植物学报,198729(4)429

[2] 张涵庆,等. 植物资源与环境,19921(3)6

[3] 董云发,等. 植物资源与环境,19921(2)1

[4] Uemura Det al. Tetra Lett19751679

[5] 刘桂芳,等. 中药通报,198712(8)484

[6] 刘桂芳,等. 中草药,198920(7)290

[7] 刘桂芳,等. 中药通报,198813(5)291

[8] Schroeder Get al. Phytochemistry198019(10)2213

 药理

[1] 杨宝印,等. 河北中医,1984(3)33

[2] 申屠瑾,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1)46

[3] 卢本芳,等.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620(2)90

[4] 刘桂芳,等. 中药通报,198712(8)484

[5] 刘桂芳,等. 中药通报,198813(5)291

[6] Schroeder Get al. Phytochemistry198019(10)2213

[7]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下册). 1.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899

[8] 南京市结核病防治院. 南京医药资料. 中西医结合专辑,1978228

 现代临床研究

[1] 李征. 北京中医杂志,1985(6)29

[2] 辽宁医药,1971(4)10

[3] 吉林医科大学通讯,1972(1)110

[4] 黄吉时. 中医杂志,1985(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