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防己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25-06-27浏览次数:12

【药名】

 

防己Fangji 《本草经集注》

 

 

【异名】

汉防己《儒门事亲》,瓜防己《本草原始》,石蟾蜍《中药大辞典》,长根金不换海南

 

 

【品种考证】

防己始载于《本经》:一名解离,生川谷。《别录》云:文如车辐理解者良。生汉中,二月八月采根,阴干。《范子计然》云:防己出汉中甸阳。吴普曰:木防己一名解离,一名解燕…… 如葛茎,蔓延如芄,白根,外黄似桔梗,内黑文如车辐解,二月、八月、十月采根。由此可见,我国最早使用的防己,又名木防己,一名解离,产汉中,用根,具有内黑如车辐解的特征。按此,可以推断此防己系指马兜铃科的汉中防己,亦即异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heterophylla Hemsl. 而言参见汉中防己,非防己科Cocculus属植物,因后者根外皮黑褐,断面无车辐状纹理,与之不符。

现代大量使用的防己科防己,在历代本草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梁代陶弘景说:今出宜都、建平,大而青白虚软者好。按宜都在今湖北省西北部,建平在今四川省东南部。这里并未提内有黑纹如车辐解,肯定不是马兜铃科植物,而是指防己科植物。明代《品汇精要》谓防己以根大而有粉者为好。南北朝时,《雷公炮炙论》曰:凡使勿用木条……惟要心有花文黄色者,有可能指粉防己而言。《本草原始》在汉防己下附有瓜防己图,也像是粉防己的斜切饮片。《本草图经》所附兴化军防己兴化军即今福建莆田图,有可能是防己科青藤Sinomenium acutum (Thunb.) Rehd. et Nils. 的根。《纲目》金陵本之附图防己为蔓生草本,叶三浅裂,大抵与植物分类学中所述之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 (L.) DC. 相似。

 

 

【来源】

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块根。

 

 

【原植物】

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 又名:金线吊葫芦浙江,金线吊蛤蟆江西,山乌龟广西、福建

多年生落叶藤本。块根通常圆柱状,肉质,深入地下,长3~15cm,直径1~5cm外皮淡棕色或棕褐色;具横纹。茎枝纤细,有直条纹。叶互生;叶柄长5~6cm,盾状着生;叶片三角状宽卵形或阔三角形,长4~6cm,宽5~6cm,先端钝,具小突尖,基部平截或略呈心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或粉白色,两面均被短柔毛,下面较密,掌状脉5条。花小,单性,雌雄异株;雄株为头状聚伞花序,总状排列;雄花:萼片4,排成1轮,绿色,匙形,长约1mm,宽约0.5mm,基部楔形;花瓣4,绿色,倒卵形,长约0.9mm,宽约0.7mm,肉质,边缘略内弯,有时具短爪;雄蕊4,花丝合生成柱状,上部盘状,花药着生其上;雌株为缩短的聚伞花序,呈假头状,总状排列;雌花:萼片4,排成1轮;花瓣4子房椭圆形,长约1mm,花柱3,乳头状。核果球形,红色,直径5~6mm内果皮长、宽均为4~5mm,背部有4行雕纹,中间2行呈鸡冠状隆起,每行有15~17颗,胎座迹不穿孔。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于山坡、旷野草丛和灌木林中。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环境,忌干旱、水涝。宜选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栽培;山坡、林缘,以石灰岩山地栽培为好。

栽培技术  分根繁殖:早春萌芽前,挖出老根,切成3~6cm的根段,按行、株距40~60cm,沟深9~12cm穴栽,每穴栽1段,覆土压实,浇水。生长期,每年中耕、除草、施肥2~3次。肥料宜选人粪及厩肥。藤蔓长30~45cm时搭棚架,以利植株生长。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修去芦梢,洗净或刮去栓皮,切成长段,粗根剖为2~4 瓣,晒干。

 

 

【药材及产销】

防己Radix Stephaniae Tetrandrae 主产于浙江衢州、兰溪、武义、建德、金华,安徽安庆与徽州地区以及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大多为野生品,销全国大部分地区。此外,广东、广西等地亦产,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块根呈圆柱形、半圆柱形块状或块片状,常弯曲如结节样,弯曲处有缢缩的横沟,长3~15cm,直径2~5cm。表面灰棕色,有细皱纹,具明显的横向突起的皮孔,去栓皮的药材表面淡灰黄色。体重,质坚实,断面平坦,灰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有排列稀疏的放射状纹理;纵剖面有筋脉状弯曲纹理。气微,味苦。

显微鉴别  块根横切面:木栓层常已除去,或有残存,完整者约为20列木栓细胞。韧皮部外缘有单个或2~3个成群的石细胞或纤维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径向断续排列成放射状,导管旁具木纤维。射线宽广。本品薄壁细胞中充满淀粉粒,并常有细小草酸钙方晶和柱晶。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约2g,加0.5mol/L硫酸溶液20ml,加热10min,滤过,滤液加氨试液调节pH9,移入分液漏斗中,加苯25ml振摇提取。分取苯液5ml,置瓷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钼硫酸试液数滴,即显紫色,渐变绿色至污绿色,放置,色渐加深。检查防己碱)(2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5ml,加热回流1h,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汉防己碱与防己诺林碱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中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丙酮-甲醇6: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 年版规定:本品于 80℃干燥 4h,含汉防己碱 C₃₈H₄₂NO不得少于0.70%

  


【化学成分】

粉防己块根含粉防己碱(tetrandrine),防己诺灵碱(fangchinoline),轮环藤酚碱(cyclanoline),氧防己碱(oxofangchirine[1],防己斯任碱(stephanthrine[2],小檗胺(berbamine[3]2,2'-N,N'-二氯甲基粉防己碱(2,2'-N,N'-dichloromethyltetrandrine),粉防己碱(fenfangjineABCD[4]

  


【药理】

1.对心脏的作用

粉防己碱对犬左心室功能呈显著抑制效应,犬静脉注射粉防己碱10mg/kg15min心率下降达20%[1],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泵功能各项指标均降低[2]。粉防己碱可对抗Ca²⁺对豚鼠左心房、猫乳头肌增强收缩力和氧耗量的作用[3]。猫静脉注射粉防己碱后心电图R-RP-QT波均无明显影响,对猫心肌传导无明显作用[4]。粉防己碱显著减慢大鼠窦性心律,体表心电图显示P-R延长,而对其余参数无明显影响[5]。粉防己碱能延长强心苷的毒性出现时间,降低其毒性,延长心房不应期。提高细胞外Ca²⁺浓度,粉防己碱对强心苷作用的影响减弱甚至消失[6]。粉防己碱能翻转豚鼠左心房肌的正性梯级现象,表现负性梯级作用,即刺激的频率越高,粉防己碱的负性肌力作用越明显,提示粉防己碱具频率依赖性或使用依赖性[7]

2.对冠状血管、冠脉流量的影响

粉防己碱对离体猫心冠状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冠脉流量增加,且与给药浓度成正比。粉防己碱也增加麻醉猫冠脉流量,作用维持约20min。粉防己碱使小鼠心肌⁸⁶Rb摄取率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增加。粉防己碱能降低兔心肌匀浆耗氧量。麻醉猫静脉注射粉防己碱后显著降低心肌耗氧量及氧提取率[8]。粉防己碱对高K⁺去极化引起的猪冠脉螺旋条收缩反应有松弛作用[9]。犬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后,粉防己碱组心外膜电图STNST显著降低,血压轻度下降,心率稍减慢。梗死区心肌释放入血流的心肌肌酸磷酸激酶(CPK)明显减少,说明对实验性心肌梗死有一定保护作用[10]

3.对血管、血压的影响

粉防己碱对离体兔主动脉条具有直接的松弛作用,能对抗去甲肾上腺素(NA)、氯化钾引起的收缩。对NA引起的兔主动脉、肠系膜动脉、肺动脉、腔静脉、门静脉、股动脉、肾动脉等收缩呈非竞争性拮抗作用[11,12]。粉防己碱对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的扩张作用与αβ受体无关,而可能与阻断细胞外钙的作用有关[12]。犬静脉注射粉防己碱后动脉压降低达23%,舒张压降低幅度明显大于收缩压。降压平稳,通过调节注入速度易于控制降压幅度。粉防己碱降压主要由于血管总外阻力下降,选择性扩张动脉阻力血管等有关[13~15],大鼠静脉注射粉防己碱后降低体循环压力和阻力,也能减弱缺氧性肺血管增阻升压反应,但未能完全阻断。粉防己碱是一种肺血管扩张剂,但能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16]

4.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粉防己碱对花生四烯酸(AA)、ADP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兔离体血小板聚集反应和AAADP诱导的猪离体血小板聚集反应均有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相关。兔静脉给粉防己碱30min后,对AAADPPAF诱导血小板聚集反应呈明显抑制,作用持续60min[17]。粉防己碱对胶原诱导的TXA合成有明显的抑制,提示粉防己碱抑制胶原诱导内源性AA释放,且可能通过拮抗钙调素激活磷脂酶A发挥作用[18]

5.抗心律失常作用

静脉注射粉防己碱7.5mg/kg可对抗氯仿--肾上腺素诱发猫室性纤颤;也可提高乌头碱诱发大鼠心律失常和心跳停止的用量以及毒毛花苷G(哇巴因)诱发的豚鼠室颤、室速、心跳停止的用量[19]

6.对钙拮抗作用

粉防己碱对猫心乳头肌的氯化钙(CaCl)量效曲线平行右移,最大效应降低,呈非竞争性拮抗[20]。粉防己碱可对抗兔离体右心房氯化钙所致正性频率作用,可使心房频率减慢[21]。粉防己碱对氯化钾引起兔主动脉环收缩的抑制作用强于对苯肾上腺素的作用,证明粉防己碱对平滑肌细胞膜电位依赖通道(PDCCa²⁺内流有选择性抑制作用[22]。粉防己碱对大鼠嗜中性白细胞(NP)的静息[Ca²⁺]无影响,但能对抗PAF(血小板激活因子)、LTB(白细胞三烯B)、A-23187(卡西霉素)所致[Ca²⁺]升高。也说明粉防己碱是通过抑制Ca²⁺内流的Ca拮抗剂[23]。犬静脉注射粉防己碱后对心浦氏纤维(PF)的慢内向电流(Isi)峰值有明显减弱作用,可归因于粉防己碱对心肌Ca²⁺通道的阻抑效应[24]

7.对免疫的抑制作用

粉防己碱具稳定大鼠腹腔肥大细胞(MC)膜和抑制不同刺激剂引起的MC脱颗粒作用,也抑制MC释放组胺[25]。体外粉防己碱可抑制B细胞的抗体合成和淋巴细胞的增殖[26]。粉防己碱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与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过敏性收缩均有阻抑作用。同时粉防己碱还有对抗过敏介质的作用和阻止介质释放作用[27]。粉防己碱对天花粉大鼠主动皮肤过敏试验(ACA)和PCA,以及血清抗体形成均有一定的抑制[28]。粉防己碱还有弱的抗过敏性休克作用,可降低家兔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并减轻其病理变化;但不能对抗组胺休克[29]。粉防己碱对单核类白细胞的不规则随意运动、趋化性、过氧化物阴离子的产生以及白介素的分泌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其脱颗粒作用和磷酸己糖代谢通路无影响[30]

8.抗炎作用

粉防己碱15mg/kg皮下注射可明显对抗大鼠甲醛性足跖肿胀[29]。粉防己碱对角叉菜胶致炎后血管通透性有明显抑制作用。作用强度与剂量呈依赖性。粉防己碱抑制中性粒细胞(Neu)游出和β-葡萄糖醛酸酶(β-G)释放;也使Neu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清除或抑制O₂⁻的生成;使细胞内cAMP水平显著升高,可稳定溶酶体膜和减少溶酶体的释放[31]。粉防己碱对脑下垂体--肾上腺系统有刺激兴奋作用,使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29]。这些可能与粉防己碱的抗炎作用机制有关。

9.对子宫及输卵管的影响

粉防己碱对大鼠子宫平滑肌有抑制作用。粉防己碱可减弱催产素和Ca²⁺对大鼠子宫的收缩作用,粉防己碱使氯化钙的累积量效曲线非平行性右移,并使之降低,呈非竞争性Ca²⁺拮抗作用[32]。粉防己碱对兔输卵管峡部纵行肌的自发性收缩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甲地孕酮处理后较雌二醇处理者抑制更明显。粉防己碱可降低输卵管腔内压,抑制兔卵通过输卵管的运行。在排卵后48h内,卵运行明显延缓,并可拮抗环戊烷丙酸雌二醇(ECP)加快卵子运行的作用[33]

10.对实验性矽肺的影响

石英粉尘经气管染尘家兔制造矽肺模型,结果粉防己碱治疗组X线胸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好转,心脏轮廓较治疗前清晰,周边阴影明显消失,矽结节中胶原纤维排列疏松,VG染色着色浅淡,结节中填充物质明显减少。周围肺泡腔内PAS及苏丹静脉注射染色阳性物减少或消失。治疗组肺重量增加较小,以脂类、蛋白、己糖全肺含量增加较低[34]。粉防己碱对大鼠实验性矽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病理检查可见大鼠肺主要为大细胞团,没有明显的纤维化改变。粉防己碱组大鼠肺冲洗液中肺泡巨噬细胞数和K离子含量均低于矽肺组,巨噬细胞存活率高于矽肺组,粉防己碱具有一定的保护肺泡巨噬细胞免受石英损害的作用。推测粉防己碱可减低石英粉尘的毒性,减轻其对肺泡上皮细胞的刺激和肺泡巨噬细胞损伤有关[35]

11.抗肿瘤作用

粉防己碱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体移植肝癌细胞BEL₇₄₀₂7405、肉癌S₁₈₀细胞的DNARNA蛋白质代谢均有不同程度的阻抑作用。体内试验对实体癌W₂₅₆有边缘效果,粉防己碱具有亲肺,溶纤维作用,扩张血管,加上直接杀伤癌细胞作用,使其有可能成为一类放疗增敏剂[36]

12.利尿作用

粉防己10g/kg灌胃,能明显增加大鼠排尿量[37]

13.体内过程

粉防己碱灌胃后,大鼠尿中含有相当大比例的原形药,也有一定量的去甲粉防己碱和粉防己碱氮氧化物等转化物。转化物结构变化不大,似对粉防己碱的毒性无明显影响[38]。口服进入人体和大鼠体内的粉防己碱,除大部分以原形存在外,少部被转化,在大鼠肝、肺、尿及人尿中,代谢产物可能有两个粉防己碱-N-2'-氧化物的异构体和N-2'-去甲粉防己碱[39]

14.毒性

家兔粉防己碱15mg/kg静脉给药后,平均动脉压(MAP)立即急剧下降,心率明显减慢,心电图出现异常改变。多数家兔出现抽搐,心脏停搏,继而呼吸停止而死亡。高剂量(45mg/kg以上)静脉给药后,小鼠迅速出现兴奋、惊厥而死亡。剂量减少(35mg/kg以下),小鼠兴奋后安静,活动减少,伏而不动。部分小鼠四肢抽搐,呼吸困难,惊厥而死亡,或缓解存活。粉防己碱小鼠静注LD₅₀37.5±3.6mg/kg[40]

  


【炮制】

1.防己《雷公炮炙论》:凡使,勿使木条,以其木条已黄,腥,皮皱,上有丁足子,不堪用。夫使防己要心花文黄色者,细锉,又锉车前草根相对同蒸,半日后出晒,去车前草根,细锉用之。《本草蒙筌》:刮净粗皮,才咀成薄片。《纲目》:今人多去皮,锉,酒洗晒干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浸泡至四五成透,润透,切厚片,干燥。

2.炒防己 取防己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焦,表面微黄色,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

防己为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厚片,表面黄白色。皮部薄,形成层环纹明显,导管部棕色,呈放射状纹理,粉性。周边淡灰黄色。气微,味苦。炒防己形如防己片,表面微黄色。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性】

味苦、辛,性寒。归膀胱、肺、脾经。

1.《药性论》:味苦,有小毒。

2.《珍珠囊》:辛苦,阳中之阴。

3.《医学启源》:气寒,味大苦。通行十二经。

4.《品汇精要》:味辛、苦,性平、温。气薄味厚,阴中之阳;臭香。

5.《本草通玄》:入太阳。

6.《本草新编》:入肾。

7.《本草求真》:辛苦大寒,性险而健,善走下行。

8.《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能主治】

利水消肿,祛风止痛。主治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脚气肿痛,疥癣疮肿,高血压病。

1.《本草经集注》:疗风水要药。杀雄黄毒。

2.《药性论》:治湿风,口面斜,手足疼,散留痰,主肺气嗽喘。

3.《医学启源》:疗腰以下至足湿热肿盛,脚气。去膀胱留热。

4.《医林纂要・药性》:泻心,坚肾,功专行水决渎,以达于下。

5.《得配本草》:泻下焦血分湿热,祛风水,除温疟,退痈肿,疗虫疮。

6.《本草再新》:利湿,除风,解火,破血。治膀胱水肿,健脾胃,化痰。

  


【应用与配伍】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防己苦寒降泄,能利水消肿,使内蕴之水湿下行,为水湿所致水肿病的常用药。治水肿不能平卧,脉证俱实者,配甘遂、葶苈子等,如《圣济总录》防己丸;若脾失运化,水溢皮肤,致患皮水,四肢浮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配黄芪、桂枝、茯苓等,以健脾益气,温阳利水,如《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若因卫气不固,风水外客,致患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配黄芪、白术、甘草等,以益气固表,利水消肿,如《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若水饮内结,肠间有水气,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口舌干燥,喘咳者,配椒目、葶苈子、大黄等,以攻逐水饮,利水通便,如《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丸。本品治湿热阻滞经络,脚气肿痛,常与黄柏、木瓜、薏苡仁等配伍同用,有清利下焦湿热之功。

用于风湿痹痛。防己辛散苦泄,故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风寒湿痹,历节疼痛者,配乌头、桂心等,如《千金要方》防己汤;若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疼痛者,每与薏苡仁、蚕砂、栀子等配伍,以清热祛风除湿,如《温病条辨》宣痹汤。其清湿热之功,亦用治湿热所致的疥癣疮肿,可与金银花、地肤子等配伍。

此外,防己又有降血压作用,高血压病属于肝阳上亢者,配决明子、茺蔚子等同煎服。

1.《本草经集注》:殷孽为之使。

2.《杨氏家藏方》:“( 香白芷,治伏暑吐泻,阴阳不分。

3.张元素:去下焦湿肿而痛,并泄膀胱火邪,必用汉防己、草龙胆为君,黄柏、知母、甘草佐之。引自《纲目》

4.《得配本草》:得葵子,通小便淋涩;配知、柏,去下焦湿肿;配桃仁,治大便秘;佐胆草,治胁痛;使胆星,治热痰;合威灵,治肩臂痛。

5.《本草求真》:“( 脚气肿痛,如涩则加苍术、薏苡、木瓜;热加黄芩、黄柏;风加羌活、萆薢;痰加竹沥、南星;痛加香附、木香;血虚加四物;大便秘加桃仁、红花;小便秘加牛膝、泽泻;痛连臂加桂枝、威灵仙。

6.《本草钩沉》:配当归、川芎等治血虚风痛;配香附等治胃痛、腹痛;配款冬花治咳嗽喘息;配茯苓、泽泻等治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g; 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食欲不振及阴虚无湿热者禁服。

1.《本草经集注》:恶细辛。畏萆薢。

2.李东垣:上焦湿热者,不可用。引自《纲目》

3.《本草经疏》:凡胃虚阴虚,自汗盗汗,口苦舌干,肾虚小水不利,及胎前产后血虚,虽有下焦湿热,慎勿用之,犯之为害非细。

4.《得配本草》:气分风热,小便不通,元气虚弱,阴虚内热,病后虚渴,皆禁用。

  


【附方】

1.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

2.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阵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差。《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

3.治中风历节,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风三分,甘草一分。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金匮要略》防己地黄汤

4.治支饮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各一两。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丸

5.治风历节,四肢疼痛如槌锻不可忍者 防己、茯苓、白术、桂心、生姜各四两,乌头七枚,人参二两,甘草三两。上八味,㕮咀,以苦酒一升、水一斗,煮取三升半。一服八合,日三夜一,当觉焦热,痹忽忽然,慎勿怪也,若不觉,复合服,以觉乃止,凡用乌头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不然,至毒人,宜慎之。《千金要方》防己汤

6.治遗尿,小便涩 防己、葵子、防风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散服亦佳。《千金要方》

7.治风湿,恶风身体重者 防己四两,黄芪四两,甘草二两,苍术去皮三两。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二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全生指迷方》防己汤

8.治肺痿喘嗽 汉防己为细末,每服三钱,浆水一盏,同煮至七分,和滓温服之。《儒门事亲》

9.治雄黄毒方 防己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温水调下,连进三服。一方,取汁解之并差。《普济方》

10.治肺痿咯血多痰 防己合葶苈子等分,为末,糯米饮调服。《品汇精要》

11. 治膀胱水蓄胀满,几成水肿 汉防己二钱,车前子、韭菜子、泽泻各三钱。水煎服。

12.治脚气肿痛 汉防己、木瓜、牛膝各三钱,桂枝五分,枳壳一钱。水煎服。

13.治遍身虫癣萡疥 汉防己三两,当归、黄芪各二两,金银花一两。煮酒饮之。11~13方出自《本草切要》

14.治水膨胀 汉防己一两、生姜五钱。同炒,随入水煎服。半饥时饮之。《本草汇言》

15.治鼻衄 防己生用三两,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新汲水调下。老人小儿酒调一钱匕服,更用热汤调少许、鼻中喘气,佳。《圣济总录》

  


【制剂】

汉防己甲素粉防己碱注射液 汉防己甲素粉防己碱15g,焦亚硫酸钠1g,氯化钠5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3g,稀盐酸适量,注射用水加至1000ml。按注射剂常规制备,每支2ml,含汉防己甲素粉防己碱30mg。含量测定汉防己甲素粉防己碱)(C₃₈H₄₂NO应为标示量的93%~107%pH应为3~5。功能利尿降压,祛风止痛。用于治疗高血压,缓解心绞痛,并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肌注,每次30mg,每日1次;静脉注射或滴注,每日200~300mg,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缓慢注射或滴注。静脉注射时,有局部的暂时刺激疼痛;少数病人有色素沉着及鼻衄等出血倾向。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浙江省药品标准》1983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6, 14 (6): 324

  

【现代临床研究】

1治疗高血压病 汉防己中提取的生物碱-- 汉防己甲素(粉防己碱),具有降压作用。静脉注射以3mg/kg体重为宜,即成人量为每次120~180mg,每日2次,口服量亦近似。据270例高血压病患者治疗结果,显效者占52.6%,一般疗效者占31.5%,无效者占15.9%。全部病例均未见有任何明显副反应,合用氢氯噻嗪似可提高疗效[1]

2治疗心绞痛 用汉防己甲素(粉防己碱)2~3mg/kg加入生理盐水20ml稀释后静注,每日2次,共用2星期,停其他抗心绞痛药物,与消心痛组对照观察(消心痛组,劳累型加普萘洛尔,自发型加硝苯吡啶,配合小量阿司匹林治疗)共观察50例。汉防己甲素组(粉防己碱)20例,显效8人,改善10人,无效2人,有效率为90%;对照组30例,显效9人,改善19人,无效2人,有效率93%,二组无显著差异。而心电图改善率汉防己甲素组(粉防己碱)40%,对照组33%,对劳累型心绞痛,汉防己甲素减少心肌耗氧指数稍优于对照组[2]

 


【药论】

1.论防己苦泄下行,善清利湿热 ①李东垣:防己大苦寒,能泻血中大热之滞也。亦能泻大便。与大黄气味同者,皆可泻血滞,岂止防己而已。防己苦寒,能泄血中之湿热,通血中之滞塞,补阴泻阳,助秋冬,泻春夏药。引自《纲目》 ②黄宫绣:防己,辛苦大寒,性险而健,善走下行,长于除湿、通窍、利道,能泻下焦血分湿热,乃疗风水要药,故凡水湿喘嗽,热气诸痫,温疟,脚气,水肿,风肿,痈肿,恶疮及湿热流入十二经,以致二阴不通者,皆可用此调治。《本草求真》 ③张山雷:昔人谓其散风者,亦以轻能外达言之,实则疏泄而清利湿热是其专职,颇与木通之体用相近,则专治湿热有余,二便不利,而实非风家主药,名曰防己者,以脾为己土,喜燥恶湿,湿淫于内,则气化不行,而水失故道,为肿为疮,为脚气,皆己土受邪之病,而此能防堤之,是为古人命名之真义,非所谓名之以其能者耶?古今主治,无不从湿热二字着想。《本草正义》

2.论用防己之宜忌 ①李东垣:“(防己,大抵闻其臭则可恶,下咽则令人身心为之烦乱,饮食为之减少,至于十二经有湿热壅塞不通,及治下疰脚气,除膀胱积热,而庇其基本,非此药不可,真行经之仙药,无可代之者。复有不可用者数事:若遇饮食劳倦,阴虚生内热,元气谷气已亏之病,以防己泄大便,则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人大渴引饮,是热在上且肺经气分,宜淡渗之,此不可用二也;若人久病,津液不行,上焦虚渴,宜补以人参、葛根之甘温,用苦寒之剂,则速危,此不可用三也…… 若下焦有湿热流入十二经,致二阴不通,然后可审而用之耳。《医学发明》 ②缪希雍:其曰伤寒寒热邪气,中风手脚挛急,则寒非燥药可除,不宜轻试。又曰,散痈肿恶结,诸萡疥癣虫疮,非在下部者,亦不宜用。治湿风,口眼斜,手足拘痛,真由中风湿而病者方可用之。留痰非由脾胃中湿热而得者,亦不宜服。肺气喘嗽,不因风寒湿所郁,腠理壅滞者,勿用。惟治下焦湿热肿,泄脚气,行十二经湿为可任耳。《本草经疏》 ③黄宫绣:防己,气味苦寒,药力猛迅,若非下焦血分实热实湿,及非二便果不通利,妄用此药投治,其失匪轻,不可不知。《本草求真》

3.论汉防己与木防己异同 ①陈藏器:木汉二防己……汉主水气,木主风气,宣通。《本草拾遗》 ②黄元御:汉防己泄经络之湿淫,木防己泄脏腑之水邪。凡痰饮内停,湿邪外郁,皮肤黄黑,膀胱热涩,手足挛急,关节肿痛之症,悉宜防己。《长沙药解》

4.论防己与黄柏、地肤子功效之区别 黄宫绣:此虽有类黄柏、地肤子,但黄柏之泻膀胱湿热,则并入肾泻火,味苦而不辛,此则辛苦兼见,性险而健,故于风水、脚气等症兼理。地肤子之泻膀胱湿热,味苦而甘,力稍逊黄柏,此则健险异常,有辛无甘,而为乱阶之首也。其一泻热与湿,而气味治功各别如此。《本草求真》

5.论防己治湿热不独血分 蒋溶:防己泻血中湿热,通其滞气,下焦药也。寒水化郁,则风木亦郁,故风与滞互为病,或由风郁以病乎水,或由水郁以病乎风,仲师治风水恶风者,用防己黄芪汤,而风湿相搏,亦用之。则岂独血分湿热,凡气郁成湿,湿化热之证,关于卫分者,皆可投之,但未病于水者未可用耳。《萃金裘本草述录》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邢其毅. 化学学报, 1957, 23: 405

[2] 胡廷默, . 药学学报, 1986, 21(1): 29

[3] Deng J Z, et al. Chin Chem Lett, 1991, 2(3): 231

[4] Ogino T, et al. Heterocycles, 1988, 27(5): 1149

 药理

[1] 曾繁典, . 药学学报, 1982, 17(8): 561

[2] 夏国瑾, . 药学学报, 1983, 18(11): 808

[3] 姚伟星, . 中国药理学报, 1984, 5(2): 97

[4] 张覃沐, . 药学学报, 1958, 6(3): 147

[5] 李国彰, .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9, (4): 35

[6] 陈一岳, . 中国药理学报, 1982, 3(3): 175

[7] 王钢,等. 中国药理学报,19878(6)522

[8] 贾菊芳,等. 武汉医学院学报,198312(4)373

[9] 贾菊芳,等. 中国药理学报,19845(1)32

[10] 于世龙,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311(2)147

[11] 周正航,等. 中国药理学报,19845(4)257

[12] 胡文淑,等. 中医杂志,198223(3)227

[13] 曾繁典,等. 武汉医学院学报,198514(3)222

[14] 苗宁,等. 中华麻醉学杂志,199111(1)23

[15] 胡燕,等. 中国药理学报,19878(4)325

[16] 邹爱平,等. 武汉医学院学报,198413(4)282

[17] 谢强敏,等.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98918(1)7

[18] 钱月明,等. 中国药理学报,198910(1)61

[19] 查力,等. 药学通报,198116(4)245

[20] 方达超,等. 中国药理学报,19823(2)97

[21] 方达超,等. 中国药理学报,19823(4)233

[22] 郑秀凤,等. 中国药理学报,19878(6)525

[23] 周汉良,等. 中国药理学报,198910(6)533

[24] 王钢,等. 药学学报,198823(9)646

[25] 李玮,等. 中国药理学报,19878(5)450

[26] Seow Wket al. Lnt-Arch-Allergy-Appl-lmmunol198885(4)410

[27] 卞如濂,等. 中草药,198415(6)262

[28] 可君,等. 河南医学院学报,1984(1)69

[29] 吕富华,等. 药学学报,19575(2)113

[30] Seow Wket al.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012(5)281

[31] 何凤慈,等. 中国药理学报,198910(3)249

[32] 姚伟星,等. 中国药理学报,19834(2)130

[33] 李永青,等. 中国药理学报,19878(6)529

[34] 姜蕙馨,等. 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统疾病杂志,19836(2)92

[35] 许长安,等. 职业医学,1986(6)11

[36] 严惠芳整理. 中医药研究参考,1979(2)46

[37] 李菱玲,等.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2)38

[38] 何绍雄,等. 天津,医药198311(4)231

[39] 林沐彬,等. 药学学报,198217(10)728

[40] 刘月盈,等.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010(5)204

 现代临床研究

[1] 高浴,等. 中华内科杂志,196513(6)504

[2] 于世龙,等. 中华内科杂志,198524(11)682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