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活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25-06-27浏览次数:11

【药名】

 

独活Duhuo 《本经》

 

【异名】

胡王使者、独摇草《别录》,独滑《本草蒙筌》,长生草《纲目》,川独活、肉独活、资邱独活、巴东独活《中药志》,香独活(浙江),绩独活(安徽),大活、山大活(湖北),玉活(江西)。

 

【品种考证】

本品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云:“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护羌使者。”说明《本经》将独活与羌活视为同一药物,可见在当时两者是混用的。《别录》云:“生雍州川谷,或陇西南安。”陶弘景云:“此州郡县并是羌活,羌活形细而多节软润,气息极猛烈。出益州北部、西川为独活,色微白,形虚大,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首次区别了羌活、独活产地与形态的不同。《新修本草》与《药性论》分别记载了羌活、独活两者的功用。《本草图经》载有三幅独活图,其中“文州独活”图是三小叶及复伞形花序,形态近于当归属(Angelica)植物;“茂州独活”图形态近于独活属(Heracleum)植物;“凤翔府独活”图形态似伞形科植物。说明当时独活来源于数种植物,但均属伞形科。其后诸家本草说法不一,《品汇精要》载:“旧本羌独不分,混而为一,然其形色,功用不同,表里行径亦异,故分为二则,各适其用也。”《纲目》仍将羌活并于独活项下,但又说:“独活、羌活乃一类二种。”总之古代本草未能分清羌、独活的来源,以致出现分合不一的混用现象。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重齿当归的根。

 

【原植物】

重齿当归Angelica biserrata (Shan et Yuan) Yuan et Shan [ A. pubescens Maxim. f. biserrata Shan et Yuan; A. pubescens auct. non Maxim.] 又名:重齿毛当归《新华本草纲要》。

多年生高大草本。根类圆柱形,棕褐色,长至15cm,直径1~2.5cm,有特殊香气。茎高1~2m,粗至1.5cm,中空,常带紫色,光滑或稍有浅纵沟纹,上部有短糙毛。叶二回三出式羽状全裂,宽卵形,长20~30(~40)cm,宽15~25cm;茎生叶叶柄长达30~50cm,基部膨大成长管状、半抱茎的厚膜质叶鞘,开展,背面无毛或稍被短柔毛;末回裂片膜质,卵圆形至长椭圆形,长5.5~18cm,宽3~6.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整齐的尖锯齿或重锯齿,齿端有内曲的短尖头,顶生的末回裂片多3深裂,基部常沿叶轴下延成翅状,侧生的具短柄或无柄,两面沿叶脉及边缘有短柔毛;序托叶简化成囊状膨大的叶鞘,无毛,偶被疏短毛。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花序梗长5~16(~20)cm,密被短糙毛;总苞片1,长钻形,有缘毛,早落;伞辐10~25,长1.5~5cm,密被短糙毛;伞形花序有花17~28(~36)朵;小总苞片5~10,阔披针形,比花柄短,先端有长尖,背面及边缘被短毛;花白色;无萼齿;花瓣倒卵形,先端内凹;花柱基扁圆盘状。果实椭圆形,长6~8mm,宽3~5mm,侧翅与果体等宽或略狭,背棱线形,隆起,棱槽间有油管(1~)2~3,合生面有油管2~4(~6)。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阴湿山坡、林下草丛中或稀疏灌丛间。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陕西等地。

 

【采收加工】

育苗移栽的在当年10~11月,直播的在生长2年后收获,挖出根部,去除枯萎茎、叶,抖去泥土,摊晾干水气后,堆放炕楼上,用柴火熏炕,炕干至五成干时,将每枝顺直捏拢,扎成小捆,炕至全干即成。一般1hm²产量为33750~50650kg 

 

【药材及产销】

独活Radix Angelicae Biserratae主产于四川、湖北、陕西。产量大,质量优,销全国,并出口。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头及主根粗短,略呈圆柱形,长1.5~4cm,直径1.5~3.5cm,下部有数条弯曲的支根,长12~30cm,直径0.5~1.5cm。表面粗糙,灰棕色,具不规则纵皱纹及横裂纹,并有多数横长皮孔及细根痕;根头部有环纹,具多列环状叶柄痕,中央为凹陷的茎痕。质坚硬,断面灰黄白色,形成层环棕色,皮部有棕色油点(油管),木部黄棕色;根头横断面有大形髓部,亦有油点。香气特异,味苦辛,微麻舌。以条粗壮、油润、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细胞壁微木化。皮层窄,有少数油室,径向32~72μm,切向至120μm。韧皮部较宽,约占根半径的1/2,油室3~8列,圆形或长圆形,直径24~80μm,外缘油室切向约至160μm,近形成层油室甚小;韧皮射线宽3~6列细胞。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稀少,单个或2~3个径向排列。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粉末特征 淡黄色或淡棕色。①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椭圆形,脐点、层纹不明显;复粒由10数个分粒组成。②油室多破碎,横断面周围分泌细胞类长圆形,直径9~22μm,胞腔内大多含黄绿色或淡黄棕色分泌物及油滴。③网纹、螺纹导管直径14~81μm。此外,有木栓细胞及类圆形或类长方形薄壁细胞。

理化鉴别 ①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醚30ml,加热回流1h,滤过。滤液蒸去乙醚,残渣加石油醚(30~60℃)3ml,振摇,滤过。滤渣加乙醇3ml溶解,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紫蓝色荧光。(检查香豆素)②取上述乙醇溶液1ml,加新配制的7%盐酸羟胺甲醇溶液与10%氢氧化钾甲醇溶液3滴,在水浴上微热,冷后加1%三氯化铁盐酸溶液2滴,摇匀,显橙黄色。(检查香豆素)

品质标志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独活”项下方法测定醚溶性浸出物,本品醚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3.0%

 

【化学成分】

根中有若干香豆精类化合物,二氢山芹醇(columbianetin)及其乙酸酯(columbianetin acetate),欧芹酚甲醚(osthol),异欧前胡内酯(isoimperatorin),香柑内酯(bergapten),花椒毒素(xanthotoxin[12],二氢山芹醇当归酸酯(columbianadin),二氢山芹醇葡萄糖甙(columbianetin-β-D-glucopyranoside[1],毛当归醇(anpubesol),当归醇(angelolD[2]GB[3]。还含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4]及挥发油,挥发油中有五十多种成分,其中含量较多的有佛术烯(eremophilene),百里香酚(thymol),α-柏木烯(α-cedrene),β-草烯(humulene),对-甲基苯酚(p-cresol),β-柏木烯(β-cedrene),氧杂环十六烷-2-酮(oxocyclohexadecan-2-one),8-亚甲基-41111-三甲基双环[720]-4-十一碳烯〔bicyclo[720]undec-4-ene-41111-trimethyl-8-methylene〕,十二烷基异丙基醚(dodecylisopropylether),44-甲撑双(2356-四甲基)苯酚〔44-methylenebis(2356-tetramethyl)phenol〕,α-长蒎烯(α-longipinene),枞油烯(sylvestrene),α-蒎烯(α-pinene),3-甲基壬烷(3-methylnonane),橙花叔醇(nerolidol),对-聚伞花素(p-cymene)及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56]等。

 

【药理】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独活粗制剂(品种未鉴定)予麻醉犬或猫静注,有降压作用,但不持久。酊剂作用大于煎剂。切断迷走神经不影响其降压,注射阿托品后,降压作用受到部分或全部抑制。独活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煎液在蛙腿灌注时,有收缩血管作用[12]。以酶、受体等指标进行筛选表明,独活具有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α-肾上腺素受体,钙通道阻滞剂受体等活性[3]。独活水提取部分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并提取得到其有效成分γ-氨基丁酸(GABA[4]

2. 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独活醇提取物对ADP体外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能明显减轻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的湿重,在Chandler法大鼠体外血栓形成实验中,可明显后延“雪暴”(血小板开始聚集时间)出现和血栓形成的时间,并使湿血栓长度缩短,湿重减轻。此外,醇提取物还可延长小鼠尾出血时间,因此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作用[5~7]

3. 镇痛、镇静和抗炎作用

独活煎剂或流浸膏,给大鼠或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均可产生镇静及催眠作用,甚至可防止士的宁对蛙的惊厥作用,但不能使其免于死亡。小鼠热板法证明,独活有镇痛作用[12]。腹腔注射欧芹酚甲醚能显著抑制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后爪水肿和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8]

4. 光敏作用

独活所含的香柑内酯、花椒毒素等呋喃香豆精类化合物为光活性物质,当它们进入机体后,可使受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处皮肤发生日光性皮炎,光敏感活性以花椒毒素最强,香柑内酯次之[9]

5. 解痉作用

独活所含成分香柑内酯、花椒毒素等对兔回肠具有明显的解痉作用[9]

6. 抗肿瘤作用

独活中所含的呋喃香豆精类成分如香柑内酯和花椒毒素具有抑制³²P掺入HeLa细胞(人宫颈癌细胞)的作用[10]。花椒毒素、香柑内酯等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有杀灭作用[9]

7. 抗菌作用

独活煎剂于体外对结核杆菌的MIC1100[11],花椒毒素对人型结核杆菌H₃₇RVMIC100μg/ml[12]。独活中的光敏物质呋喃香豆精类化合物一般无明显抗菌活性,但当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一起曝光,也发生光敏作用,使细菌死亡[9]

8. 其他作用

香柑内酯、花椒毒素等物质能激活大鼠脂肪细胞由肾上腺素诱导的脂肪分解[13]。香柑内酯对实验性胃溃疡有中等强度的保护作用,花椒毒素作用较弱[14]。独活静注可兴奋呼吸,使其加深、加快[9]

9. 毒性

大鼠肌内注射花椒毒素、香柑内酯的LD₅₀分别为160mg/kg945mg/kg[15]

 

【炮制】

1. 独活 《雷公炮炙论》:“采得后,细锉,拌淫羊藿,二日后暴干,去淫羊藿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去芦。”《圣惠方》:“捣碎。”《本事方》:“去芦头,焙。”《局方》:“去苗。”《卫生宝鉴》:“去皮净,()过。”《仁术便览》:“去毛土,洗晒切。”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走油变黑者,大小个分开,抢水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2. 炒独活 《普济方》:“盐水浸焙。”《外科理例》:“去节,炒。”《纲目》:“寻常去皮或焙用尔。”现行,取净独活片,用文火炒至微焦,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性】

味苦、辛,性微温。归肾、膀胱经。

1. 《本经》:“味苦,平。”

2. 《别录》:“甘,微温,无毒。”

3. 《药性论》:“味苦、辛。”

4. 《医学启源》:“味甘、苦,平。足少阴肾引经药也。”《主治秘要》云:味辛而苦,气温,性味薄而升。

5. 《本草发挥》:“《主治秘要》云:气厚味薄,沉而升。阴中阳也。”

6. 《滇南本草》:“行十二经络。”

7. 《品汇精要》:“性温泄散。气味俱薄,阳也。真香。”

8.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9. 《本草正》:“味苦,气香,性微凉。升中有降。”“入肾与膀胱两经。”

10. 《本草通玄》:“手、足太阳,足少阴、厥阴。”

11. 《药品化义》:“属阴中有微阳,气香而浊。味苦微辛,性微温。能沉能浮,性气与味俱重。入心、肝、肾、膀胱四经。”

12. 《痘疹会通·药性》:“性苦寒。”

 

【功能主治】

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主治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头痛齿痛。

1. 《本经》:“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奔豚,痫痉,女子疝瘕。久服轻身耐老。”

2. 《别录》:“疗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

3. 《药性论》:“能治中诸风湿冷,奔喘逆气,皮肤苦痒,手足挛痛,劳损。主风毒齿痛。”

4.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治风须用,及能燥湿。又云:苦头眩目运,非此不能除。”

5. 张元素:“散痈疽败血。”(引自《纲目》)

6.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其用有二:诸风掉眩,颈项难伸;风寒湿痹,两足不用。”

7. 王好古:“去肾间风邪,搜肝风,泻肝气,治项强腰脊痛。”(引自《纲目》)

8. 《滇南本草》:“(疗)表汗。”“又治两胁面寒疼痛。”

9. 《本草通玄》:“治失音不语,手足不随,口眼歪斜,目赤肤痒。”

10. 《本草正》:“善行滞气。”“专理下焦风湿,两足痛痹,湿痒拘挛。”

11. 《眼科全书》:“明目,治黑花。”

12. 《医林纂要·药性》:“补肝,润肾,行湿,祛风。”

13. 《现代实用中药》:“发汗,利尿,消浮肿。”

  

【应用与配伍】

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独活辛能祛风,苦能胜湿,性温散寒,为治疗风寒湿痹之要药。因其主入肾经,“专理下焦风湿”,故尤多用于病位偏下之腰膝疼痛,应用时常与秦、威灵仙、细辛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之品以加强疗效。若少阴寒湿腰痛,不能转侧,可与苍术、防风、细辛等同用,共奏胜湿散寒止痛之效,如《症因脉治》之独活苍术汤。若病程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而见腰腿冷痛,酸软无力,屈伸不利等,常与桑寄生、地黄、当归、人参等同用,以祛风湿,益气血,补肝肾,标本同治,如《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用于头痛,齿痛。独活功能祛风湿、散寒止痛,凡头痛、齿痛之因于风寒湿而引发者,皆可用之以散邪止痛。治头痛,与川、白芷、蔓荆子等同用,益增止痛之效;若“风干足少阴肾经,伏而不出,发为头痛,痛在脑齿”,用之以搜伏风,常与细辛、生地、川等同用,如《症因脉治》独活细辛汤。治牙痛,可单用本品止痛,如《肘后方》治风齿疼颊肿,用独活以酒煎热含漱;亦可与细辛、川、羌活、生地等同用,散邪止痛之效更佳,如《证治准绳》独活散;若风火牙痛,牙龈红肿者,可配石膏、升麻、细辛等以散风清热而消肿止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

 

【使用注意】

阴虚血燥者慎服。

1. 《本草经疏》:“血虚头痛及遍身疼痛骨痛因而带寒热者,此属内证,误用反致作剧。”

2. 《本经逢原》:“气血虚而遍身痛,及阴虚下体痿弱者禁用。”“一切虚风类中,咸非独活所宜。”

 

【附方】

1. 治八风十二痹 独活、石南各四两,防风三两,附子、乌头、天雄、茵芋各二两。以上七味,咀,以酒二斗,渍七日,服半合,日三,以知为度。(《千金要方》独活酒)

2. 治腰背痛,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沉重,或腰痛挛脚重痹 独活三两,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茯苓、桂心、防风、川、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两。上十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3. 治骨节风冷,耐寒暑,益气血 独活(去芦头)、干姜(炮)、山茱萸(洗、焙)、桂(去粗皮)。上四味,为细末,炼蜜和捣三二千杵,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空心食前,渐加至三十丸。(《圣济总录》四味丸)

4. 治少阴寒湿腰痛,不能转侧,头痛身疼,无汗拘紧,脉左尺细紧 独活、苍术、防风、细辛、川、甘草。水煎服。寒甚加生姜、桂枝。(《症因脉治》独活苍术汤)

5. 治惊瘫,鹤膝,及中风湿日久致腰背手足疼痛,昼轻夜重,及四肢痹不仁 川独活半两,当归(酒洗)、白术、黄芪(蜜水涂,炙)、薄桂(去粗皮)、川牛膝(酒洗)各二钱半,甘草(炙)三钱。上件细切,每取二钱,水一盏,姜二片,白一根,煎七分。空心热服,或无时。(《活幼心书》独活汤)

6. 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 独活五两,附子五两(生用,切)。以酒一斗,渍经三宿,服从一合,始以微痹为度。(《肘后方》独活酒)

7. 治脚气肿胀痛 真川独活五钱,木瓜、牛膝各一两。共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8. 治产后中柔风,举体疼痛,自汗出者及余百疾 独活八两,当归四两。上二味,咀,以酒八升,煮取四升,去。分四服,日三夜一,取微汗出,身润则。若上气者,加桂心二两,不更服。(《千金要方》引《小品方》)

9. 治历节风痛 独活、羌活、松节等分。用酒煮过,每日空心饮一杯。(《纲目》引《外台》)

10. 治历节风,四肢头面肿 黄芪十二分,独活八分,生地(切)三升(暴干),豆豉一升(熬),鼠粘子三升(暴干)。上五味,捣筛为散。一服方寸匕,饮汁下,日二服,加至二三匕。忌芜荑、蒜、面、猪肉。(《延年方》)

11. 治中风不语 独活一两,酒二升,煎一升,大豆五合,炒有声,以药酒热投,盖之良久,酒服三合,未再服。(《纲目》引《小品方》)

12. 治卒中急风,口噤不开者 独活四两,桂二两。以酒水二升,煮取一升半,分为三服,开口与之。温卧,火炙,令取汁。(《肘后方》)

13. 治风痉 独活半两(锉),荆芥穗一两。上以水三盏,煎荆芥汁一大盏,再入独活煎一半,去温服。(《全生指迷方》独活汤)

14. 治产后中风,口面斜,语涩,筋脉拘急 独活(去芦头)一两半,枳壳(去瓤,杵,麸炒)、川、当归(切,焙)各一两,竹沥半碗,细辛(去苗、叶)、桂(去粗皮)各半两,防风(去叉)、蔓荆实各一两。上将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竹沥一合,再至七分,去温服,不拘时。(《普济方》独活汤)

15. 治风著人面,引口偏著耳,牙车急,舌不得转 生地黄汁一升,竹沥一升,独活三两。上三味,合煎取一升,顿服之,即愈。(《千金要方》)

16. 治风懿不能言,四肢不收,手足曳 独活四两,桂心、芍药、栝楼根、生葛各二两,生姜六两,甘草三两。上七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千金要方》独活汤)

17. 治小儿痫,手足掣纵,十指颤,舌强 独活、麻黄、人参各二分,大黄四分。上以水二升,煮麻黄,减三合,去沫,纳诸药,煎九合,分三次服。(《幼幼新书》引《婴孺》独活汤)

18. 治少阴寒郁头痛 川独活五钱,防风二钱。水煎服。(《本草汇言》)

19. 治外感少阴头痛 独活、细辛、川、秦、生地、羌活、防风、甘草。水煎服。(《症因脉治》独活细辛汤)

20. 治头目旋运 川、独活(去芦头)、防风(去芦头)、藁本(去土)、旋覆花、蔓荆子、细辛(去叶、土)各一两,石膏(研)、甘草(炙)各半两。上件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热服,食后。(《杨氏家藏方》独活汤)

21. 治风头眩运,倒仆不定 独活(去芦头)六两,石膏四两(碎),枳实(去瓤,麸炒)、麻黄(去根、节,先煮,掠去沫,焙)各三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酒半盏,同煎至一盏,去温服,日三。(《圣济总录》四神汤)

22. 治齿根动痛 生地黄、独活各三两。上二味,咀,以酒一升渍一宿,以含之。(《千金要方》)

23. 治齿痛 独活三两,黄、川、细辛、荜拨各二两,当归三两,丁香一两。上七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含漱之,须臾闷乃吐,更含之。(《千金要方》含漱汤)

24. 浣洗一切痈 独活、黄、莽草、当归、川、大黄、赤芍药各一两。上为散,分作两次,先用猪蹄以水二升煮,令蹄熟,去蹄入药,再煎十余沸去,乘热洗疮。(《普济方》独活散)

 

【药论】

1. 论独活祛风、散寒、除湿之功

① 王好古:“独活细而低,治足少阴伏风,而不治太阳,故两足寒湿,浑不能动止,非此不能治。”(《汤液本草》)

② 缪希雍:“独活气细。细者治足少阴伤风头痛,两足湿痹不能行动,非此不能除,而不治太阳之证。名列君部之中,非比柔之主,小无不入,大无不通,故能散肌表八风之邪,利周身百节之痛。其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者,金疮为风寒之所袭击,则血气而不行,故其痛愈甚。独活之苦甘辛温,能辟风寒,邪散则肌表安和,气血流通,故其痛自止也。奔豚者,肾之积,肾经为风寒乘虚客之,则成奔豚。此药本入足少阴,故治奔豚。痫与痉皆风邪之所成也,风去则痫痉自愈矣。女子疝瘕者,寒湿乘虚中肾家所致也,苦能燥湿,温能辟寒,辛能发散,寒湿去而肾脏安,故主女子疝瘕,及疗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也。”(《本草经疏》)

③ 倪朱:“凡病风之证,如头项不能俯仰,腰膝不能屈伸,或痹痛难行、麻木不用,皆风与寒之所致,暑与湿之所伤也。必用独活之苦辛而温,活动气血,祛散寒邪。故《本草》言能散脚气,化奔豚,疗疝瘕,消痈肿,治贼风百节攻痛,定少阴寒郁头疼,意在此矣。”(《本草汇言》)

④ 贾所学:“(独活)能治风,风则胜湿,专疏湿气,若腰背酸重,四肢挛,肌黄作块,称为良剂。”(《药品化义》)

⑤ 张山雷:“独活为祛风通络之主药,《本经》主风寒所击,祛风之正治也。主金疮止痛,盖指风邪外袭之破伤风,则能祛风而止其痛,非能止脱血发热之疮痛也。奔豚本属肾水之邪上涌,温辛下达,故亦治之。痫痉亦因风动而发,然寒风则宜于独活,而痰火生风,非其治矣。《别录》疗贼风及百节痛风,无问久新,则芳香走窜,固无微不至,亦防风之流亚也。”“独活气味雄烈,芳香四溢,故能宣通百脉,调和经络,通筋骨而利机关,凡寒湿邪之痹于肌肉,著于关节者,非利用此气雄味烈之味,不能直达于经脉骨节之间,故为风痹软诸大证必不可少之药。”(《本草正义》)

2. 论独活与羌活功能、主治的区别

① 苏敬:“疗风宜用独活,兼水宜用羌活。”(《新修本草》)

② 朱丹溪:“独活、羌活均能祛风燥湿者也,然而表里上下气血之分,各有所长。羌活气雄入太阳,外行皮表而内达筋骨,气分之药也。独活气细入少阴,内行经络而下达足膝,血分之药也。所以羌活有风寒发散之功而解太阳,故目证、疡证、风痹等证为必用也。独活仅可为风湿寒邪之用而治少阴、厥阴,故奔豚、疝瘕、腰膝脚气等疾为必用也。”(引自《本草汇言》)

③ 贺岳:“独活,性温亦浮,其浮次于羌活。”(《本草要略》)

④ 陈嘉:“羌滑则气雄,独滑则香细。气雄者入足太阳;香细者入足少阴。是知羌滑本手足太阳表里引经之药而又入足少阴、厥阴二经。名列君部之中,非比柔之主,此诚拨乱反正、大有作为者也。故小无不入,大无不通,能散肌表八风之邪,善利周身百节之痛,排巨阳肉腐之,除新旧风湿之证。须出黑皮腐烂煎服,方有神功。如若加入川,立止本经头痛。独滑主治较羌稍殊,乃是足少阴表里引经,专治痛风与少阴经伏风,而不治太阳经也。故两足湿痹,不能动履,非此莫痊;风毒齿痛,头眩目晕,有此堪治。虽伏治风,又资燥湿。《经》云:风能胜湿故也。”(《本草蒙》)

⑤ 李时珍:“羌活、独活皆能逐风胜湿,透关利节,但气有刚劣不同尔。”(《纲目》)

⑥ 李中:“独活气浊属阴,善行血分,敛而能舒,沉而能升,缓而善搜,可助表虚,故入太阴肺、少阴肾,以理伏风。”“羌活气清属阳,善行气分,舒而不敛,升而能沉,雄而善散,可发表邪,故入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以理游风。其功用与独活虽若不同,实互相表里,用者审之。”(《雷公制药性解》)

⑦ 缪希雍:“独活禀天地正阳之气以生,故味苦甘平,甄权、洁古盖之以辛、微温、无毒。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足少阴引经气分之药。羌活性温辛苦,气厚于味,浮而升,阳也。手足太阳行经风药,并入足厥阴少阴经气分。羌活气雄,独活气细。雄者治足太阳风湿相搏,头痛肢节痛,一身尽痛者,非此不能除,乃却乱反正之主君药也。细者治足少阴伤风头痛,两足湿痹不能行动,非此不能除,而不治太阳之证。”(《本草经疏》)

⑧ 王逊:“今时尚以赤黑色而香者为川羌活,走太阳经,治风;纯黑色者为独活,走下部,行水而治疮。”(《药性纂要》)

⑨ 严洁:“羌活治游风,独活理伏风;羌活散营卫之邪,独活温营卫之气;羌活有发表之功,独活有助表之力。”(《得配本草》)

⑩ 黄宫绣:“独活,辛苦微温,比之羌活,其性稍缓,凡因风干足少阴肾经,伏而不发,发为头痛,则能善搜而治矣。以故两足湿痹,不能动履,非此莫痊;风毒牙痛,头眩目晕,非此莫攻。”“羌行上焦而上理,则游风头痛,风湿骨节疼痛可治;独行下焦而下理,则伏风头痛,两足湿痹可治。二治虽属治风,而用各有别,不可不细审耳。”(《本草求真》)

张山雷:“然二者形色既异,气味亦有浓淡之殊。虽皆以气胜疏导血气为用,通利机关,宣行脉络,其功若一,而羌活之气尤胜,则能直上顶,横行支臂,以尽其搜风通痹之职;而独活止能通行胸腹腰膝耳。”又“颐之师门恒以羌活专主上部之风寒湿邪,显与独活之专主身半以下者截然分用,其功尤捷。而外之一切风湿寒邪,著于肌肉筋骨者,亦分别身半以上、身半以下,而以羌独各为主治。若在腰脊背之部,或肢节牵掣,手足上下交痛,则竟合而用之,宣通络脉,更能神应。固不仅内科著痹应手辄效,而外科之风寒湿邪亦莫不投剂立验。”(《本草正义》)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李荣芷,等. 药学学报,1989247):546

[2] 潘竞先,等. 药学学报,1987225):380

[3] 王志学,等. 沈阳药学院学报,198853):183

[4] 李荣芷,等.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9215):376

[5] 陈玄玄,等. 南京药学院学报,1986174):252

[6] 周成明,等. 中药材,1990138):29药理

药理

[1] 郑瑶玲,等. 山东医学院学报,1959,(1):43

[2] 冯高. 江西医药,1961,(6):26

[3] 王序,等.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6181):31

[4] 李荣芷,等.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9215):376

[5] 李荣芷,等. 药学学报,1989247):546

[6] 李荣芷,等.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8201):22

[7] 孟娟如,等. 中草药,19881912):551

[8] Kosuge Tet al. Chem Pharm Bull19853312):5351

[9] 王浴生. 中药药理与应用. 1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796

[10] Okuyama Tet al. Chem Pharm Bull1990384):1084

[11] 辽宁省结核病防治院. 辽宁医学杂志,1960,(7):29

[12] Rodighiero G. C A19575110736a

[13] Kimura Yet al. Planta Med1982453):183

[14] Khadzhai Y Iet al. C A1965637530h

[15] Sherif M A Fet al. C A19615522588h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