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肤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25-06-27浏览次数:12

【药名】

 

地肤子Difuzi 《本经》

  

【异名】

地葵《本经》,地麦《别录》,益明《药性论》,落帚子《日华子》,独扫子《百一选方》,竹帚子《滇南本草》,千头子《万病回春》,帚菜子《新疆药材》,铁扫把子《四川中药志》,扫帚子《浙江药用植物志》

 

【品种考证】

本品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本草经集注》:“今田野间亦多,皆取茎苗为扫帚。子微细。”《新修本草》云:“地肤子,田野人名为地麦草,叶细茎赤,多出熟田中,苗极弱,不能胜举,今云堪为扫帚,恐人未识之。”《蜀本草》曰:“叶细茎赤,初生薄地,花黄白,子青白色,今所在有。”《纲目》载:“地肤嫩苗,可作蔬茹,一科数十枝,攒簇团团直上,性最柔弱,故将老时可为帚,耐用。”所载叶细茎赤、花黄白、可作帚等特征,与今地肤子原植物一致。

  

【来源】

为藜科植物地肤的成熟果实。

  

【原植物】

地肤Kochia scoparia (L.) Schrad. [Chenopodium scoparium L.] 又名:(王踥《尔雅》,王帚、落帚(《尔雅》郭璞注),涎衣草、地麦草《新修本草》,鸭舌草、独帚《本草图经》,白地草《纲目》,黄蒿《本经逢原》,地面草《中药大辞典》,扫帚菜《中药志》,蒿帚菜、野扫帚《新华本草纲要》。

一年生草本,高约50~150cm。茎直立,多分枝,淡绿色或浅红色,生短柔毛。叶互生;无柄;叶片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7cm,宽3~7mm,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无毛或有短柔毛;通常有3条主脉;茎上部叶较小,有一中脉。花单个或2个生于叶腋,集成稀疏的穗状花序;花下有时有锈色长柔毛;花小,两性或雌性;黄绿色,花被片5,近球形,基部合生,果期背部生三角状横突起或翅,有时近扇形;雄蕊5,花丝丝状;花柱极短,柱头2,丝状。胞果扁球形,果皮与种子离生,包于花被内。种子1颗,扁球形,黑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采收加工】

秋季割取全草,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备用。

  

【药材及产销】

地肤子Fructus Kochiae Scopariae 主产于江苏、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销全国各地。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胞果扁球状五角星形,直径1~3mm,外被宿存花被。表面灰绿色或淡棕色,周围具三角形膜质小翅5枚,背面中心有突起的点状果梗痕及放射状脉纹5~10条,剥离花被后,可见膜质果皮,半透明;种子扁卵形,长约1mm,黑色。无臭,味微苦。

显微鉴别果实(除去花被)纵切面:果皮细胞1~2列,细胞内充满细小方晶。种皮细胞1~2列,黄棕色。外胚乳菲薄,胚乳位于马蹄状胚的中心,含微细淀粉粒。

理化鉴别(1) 取本品粉末0.5g置试管中,加蒸馏水10ml,温浸10min,滤过。滤液置试管中用力振摇,产生持久性泡沫,放置10min泡沫消失不明显(检查皂甙)。(2) 取本品粉末10g,加15%硫酸30ml,以100 ml氯仿提取。取氯仿提取液5ml,置蒸发皿中蒸干,滴加三氯化锑的氯仿饱和溶液后,则显棕紫色(检查甾萜类)。(3) 取本品的甲醇浸出液2ml,加浓盐酸4~5滴及镁粉少许,于水浴上加热2min则显淡红色(检查黄酮类)。(4) 取本品粉末10g,加酸性水温浸30min,分别取滤液2ml4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碘化铋钾试剂,碘-碘化钾试剂,硅钨酸试剂,碘化汞钾试剂,均产生沉淀(检查生物碱)。(5)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10g,置圆底烧瓶中,加15%硫酸30ml,氯仿100ml,回流水解2h,滤过。滤液分出氯仿层,回收氯仿,定容至10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齐墩果酸对照品少许,加乙醇溶解后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点样于同一硅胶G(上海荧光化学厂)薄层板。用氯仿-丙酮-环己烷(2:1:7)展开。取出晾干,喷5%磷钼酸的乙醇试液,加热后,供试品溶液色谱在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斑点。

  

【化学成分】

果实主含三萜及其甙,已分离得到: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1]3-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齐墩果酸{3-O-β-D-xylopyranosyl(13)β-D-glucuronopyranosyl-oleanolic acid}[1]3-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基〕齐墩果酸{3-O-β-D-xylopyranosyl(13)β-D-methylglucuronopyranosylateoleanolic acid}[1]3-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甙{3-O-β-D-xylopyranosyl(13)β-D-glucuronopyranosyloleanol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ide}[1]。还含正三十烷醇(n-triacontanol[1],一些饱和脂肪酸混合物[1]和甾体成分:20-羟基蜕皮素(20-hydroxyecdysone[2]520-二羟基蜕皮素(520-dihydroxyecdysone[2]20-羟基-24-亚甲基蜕皮素(20-hydroxy-24-methyleneecdysone[2]20-羟基-24-甲基蜕皮素(20-hydroxy-24-methylecdysone[2]

  

【药理】

1. 抑菌作用:地肤子的水浸剂(1:3)在试管中对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50%煎剂平板挖沟法对伤寒杆菌稍有抑制作用[1]

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地肤子水提物500mg/kg使小鼠碳粒廓清速率明显降低,同时减少肝脏和脾脏对碳粒的摄取[2];水提物100mg/kg500mg/kg能明显抑制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CRBC)的吞噬作用[2],对246-三硝基氯苯(PC)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PC-DTH)及绵羊红细胞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SRBC-DTH)的诱导相及效应相均有一定的抑制趋势[2],但对二甲苯所致的炎症反应却无明显影响[2]。表明地肤子水提物有抑制单核巨噬系统的吞噬功能及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其抑制DTH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它对单核巨噬系统功能的抑制有关[2]

  

【炮制】

1. 地肤子 《本事方》:“去壳。”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枝梗,筛去土及杂质。

2. 炒地肤子 取净地肤子,用文火炒至微黄色略深,有香气时,取出,放凉。饮片性状:地肤子参见“药材鉴别”项。炒地肤子形如地肤子,微黄色略深,气微香,味微苦。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性】

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

1. 《本经》:“味苦,寒。”

2. 《别录》:“无毒。”

3. 《品汇精要》:“味苦,性寒泄。气薄味厚,阴也。臭腥。”

4. 《纲目》:“甘,寒。”

5. 《药性切用》:“甘、苦,微寒。”

6. 《要药分剂》:“入肾、膀胱二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主治小便不利,淋浊,带下,血痢,风疹,湿疹,疥癣,皮肤瘙痒,疮毒。

1. 《本经》:“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

2. 《别录》:“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使人润泽。”

3. 《药性论》:“治阴卵疾,去热风,可作汤沐浴。”

4. 《日华子》:“治客热丹肿。”

5. 《滇南本草》:“利膀胱小便积热,洗皮肤之风,疗妇人诸经客热,清利胎热,妇人湿热带下用之良。”

6. 《本草蒙筌》:“多服益精强阴,久服明目聪耳,浴身却皮肤瘙痒热疹,洗眼除热暗、雀目涩痛。”

7. 《本草备要》:“除虚热,利小便而通淋。”

8. 《玉楸药解》:“疗头目肿痛,狐疝阴,腰疼胁痛,血痢,恶疮。”

9. 《医林纂要·药性》:“补肾、坚肾,利膀胱水。”

 

【应用与配伍】

用于湿热淋证,白浊带下,小便不利。地肤子苦寒泄降,善导湿热从小便而解。用治湿热蕴结膀胱,小便淋沥涩痛,可单味煎服,或与清热利尿通淋之黄芩、知母、猪苓、瞿麦等同用以加强疗效;如湿热郁结较甚,小腹胀满,大小便俱秘者,可加配生大黄、冬葵子等以通便泄热,如《千金要方》地肤子汤。若与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等同用,亦可用于砂石淋痛。用治湿热带下,可配黄柏、苍术、车前、泽泻等煎服,如伴阴部湿痒者,则与蛇床子、苦参、花椒、白矾煎水熏洗局部。用治急性水肿,小便不利,每与浮萍、木贼草、桑白皮配伍;若水肿日久,病因阳虚气弱或阴虚血亏而致小便不利者,可用地肤子分别与人参、威灵仙或熟地、白芍等同用,如《衷中参西录》宣阳汤、济阴汤。本品亦治湿热泻痢,可与地榆、石榴皮等同用。

用于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等病。常用地肤子配以白矾等煎水外洗,或与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之苦参、白鲜皮、荆芥、防风、蝉蜕等同煎服,如湿甚者加配苍术、黄柏,血虚风燥加配生地、赤芍。至于风热痒疹搔破成疮者,以其配防风煎水和猪胆汁调涂,如《洞天奥旨》三圣地肤汤。本品为治疗皮肤瘙痒症常用药,对于湿热黄疸伴有皮肤瘙痒,亦可于对症方药中加用地肤子取效。

1. 《药性论》:“与阳起石同服,主丈夫阴痿不起,补气益力。”

2. 《本经逢原》:“男子白浊,用地肤子、白敛为丸,滚汤下。”

3. 《得配本草》:“得生地,治风热赤眼;得甘草,治虚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

  

【使用注意】

内无湿热,小便过多者忌服。《本草备要》:“恶螵蛸。”

  

【附方】

1. 治妊娠患淋,小便数,去少,忽热痛酸索,手足疼烦 地肤子十二两。初以水四升,煎取二升半,分温三服。(《子母秘录》)

2. 治下焦结热,致患淋证,小便赤黄不利,数起出少,茎痛或血出 地肤子三两,知母、黄芩、猪苓、瞿麦、枳实、升麻、通草、葵子、海藻各二两。上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大小便皆闭者加大黄三两。(《千金要方》地肤子汤)

3. 治肾炎水肿 地肤子10g,浮萍8g,木贼草6g,桑白皮10g。水煎去滓,每日 3 次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4. 治阳虚气弱,小便不利 野台参四钱,威灵仙钱半,寸麦冬六钱(带心),地肤子一钱。煎服。(《衷中参西录》宣阳汤)

5. 治阴虚血亏,小便不利 怀熟地一两,生龟版五钱(捣碎),生杭芍五钱,地肤子一钱。煎服。(《衷中参西录》济阴汤)

6. 治久血痢,日夜不止 地肤子一两,地榆三分(锉),黄芩三分。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7. 治湿疹,痒疹 地肤子15g,白鲜皮9g,川萆薢12g,苦参、野菊花各9g,生地12g,赤芍、当归各9g。水煎服。(《中药临床应用》除湿消疹汤)

8. 治阴囊湿痒 地肤子、蛇床子、苦参、花椒各等量。煎水外洗。(《湖北中草药志》)

9. 治雷头风肿 地肤子,同生姜研烂,热酒冲服,取汗愈。(《圣济总录》)

10. 治丹毒 地肤子、金银花、菊花各30g,荆芥、防风各15g。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11. 治疔疮及脑疽 地肤子、槐子(炒)、地丁草各五钱。水煎温服。加蟾酥少许尤妙。(《仙拈集》夺命丹)

12. 治吹乳 地肤子为末。每服三钱,热酒冲服,出汗愈。(《经验广集》地肤酒)

13. 治虚劳目暗 地肤子二升(阴干捣末),生地黄十斤。上件药,捣取生地黄汁,和拌地肤子末,干却,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水调下二钱。日三服。(《圣惠方》补肝散)

14. 治雀目 地肤子五两,决明子一升。上二味捣筛,米饮和丸。每食后,以饮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外台》引《广济方》地肤子丸)

15. 治柔风,肢体弛缓不收,里急不能仰息,兼治妇人产后中风 地肤子(炒)二两,紫葛(锉)一两半,白头翁(锉,炒)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加至三钱匕,温酒调下。(《圣济总录》地肤子散)

16. 治胁痛如打,积年久痛,有时发动 六、七月取地肤子,阴干,末。服方寸匕,日五六服。(《肘后方》)

17. 治跳跃举重,卒得阴 地肤子不拘多少,新瓦上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用陈粟米饮调下,日三。(《圣济总录》地肤子散)

18. 治痔疾 地肤子不拘多少,新瓦上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用陈粟米饮调下,日三。(《圣济总录》地肤子散)

19. 治瘊子 独扫子、白矾二味等分。为末,煎汤洗,不数次即尽去。(《百一选方》)

  

【制剂】

复方地肤子注射液地肤子250g,防风250g,荆芥250g,亚硫酸钠2g,氯化钠5g,注射用水适量。将地肤子、防风、荆芥加水煎煮3次,每次1h,合并3次滤液,浓缩至糖浆状,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80%,搅匀,放置12h,滤过,滤液浓缩至糖浆状,再按上法,分别加醇和水处理2次,第3次时,使含醇量达85%。浓缩液加亚硫酸钠及氯化钠,搅匀,加注射用水至1000ml,滤过,分装,灭菌,即得。本品为黄棕色的澄明液体。功能祛风除湿,止痒。用于荨麻疹,湿疹。肌内注射,每次4ml,每日2次。(《辽宁省医院制剂规范》1982年)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荨麻疹 用地肤子50~100g,(儿童按年龄折减)水煎2次,两次煎出液混合,再浓缩至400~500ml。每日1剂,分2次口服。药渣用纱布包好,趁热涂擦皮损局部。3d1疗程。据44例急慢性患者临床观察,显效31例,占70.4%;好转9例,占20.4%;无效4例,占9.2%;总有效率为90.8%。一般1~7个疗程治愈,且复发率低,远期疗效好。但对炎症性荨麻疹无效。

2. 治疗急性乳腺炎 用地肤子50g,水煎后加红糖适量,趁热服下,取微汗,每日1剂。据33例临床观察,体温迅速恢复正常,局部炎症均获消散,无1例化脓。一般服药2剂症状减轻,4剂痊愈,个别有服6剂者。

  

【药论】

1. 论地肤子清热利水之功

① 卢复:“地肤之功,上治头而聪耳明目,下入膀胱而利水去疝,外去皮肤热气而令润泽。服之病去,必小水通长为外征也。”(引自《本草乘雅半偈》)

② 赵其光:“地肤子,清利膀胱邪热,补膀胱阴血,热去则小便利,中焦之阴气自受益,而耳目聪明矣。故有阴火而小便不禁,尿数或淋疝,客热丹毒并治,为末酒服治白带,同白蔹为丸治白浊。”(《本草求原》)

2. 论地肤子能益精强阴之理

① 黄宫绣:“地肤子,书所谓益精强阴,非真具有补益之能,不过因其热除,而即具有坚强之意耳。”(《本草求真》)

② 张山雷:“地肤子,苦寒泄热,止有清导湿热,通泄小便之用。《本经》又谓其补中益精气,《别录》称其强阴者,乃湿热不扰而阴精自安之意,断不可拘泥字面,认为补益之品。”(《本草正义》)

3. 论地肤子要注意炮制和配伍

① 刘若金:“地肤之味,始微甘而后纯苦,且其气寒,应属清热之剂。每见用之者或假酒力,或不须酒。愚谓清热则酒可不用。如用之起阴达阳,则宜以火酒浸一日夜,于饭上蒸透,晒干以去其寒性,乃为得之。”(《本草述》)

② 黄宫绣:“地肤子,治淋利水,清热,功颇类于黄柏。但黄柏其味苦烈,此则味苦而甘,黄柏大泻膀胱湿热,此则其力稍逊。凡小便因热而见频数,及或不禁,用此苦以入阴,寒以胜热,而使湿热尽从小便而出也。但虚火偏旺,而热得恣,固当用以清利,若不佐以补味同入,则小水既利而血益虚,血虚则热益生,热生则淋益甚矣。故宜佐以牡蛎、山药、五味收涩之剂,俾清者清,补者补,通者通,涩者涩,滋润条达而无偏胜为害之弊矣。且能以治因热疝,并煎汤以治疮疥。”(《本草求真》)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文晔,等. 中草药,199324(1)5

[2] Bathory Maria, et al. C A, 1985, 102182421t

 药理

[1] 曹仁烈,等. 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5(4)286

[2] 戴岳,等.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425(1)44

现代临床研究

[1] 刘朝忠. 吉林医学,1980(4)42

[2] 王殿祥. 山东中医杂志,1983(4)40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