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百部Baibu《本草经集注》
【异名】
百部根、白并、玉箫、箭杆《别录》,嗽药《本草经集注》,百条根、野天门冬、百奶《杨氏经验方》,九丛根《草木便方》,九虫根《分类草药性》,一窝虎《江苏植物药材志》,九十九条根《中国土农药志》,山百根《中药志》,牛虱鬼《闽东本草》,药虱药《全国中草药汇编》。
【释名】
《纲目》:“其根多者百十连属,如部伍然,故以名之。”按部与棓古字相通,作根解。《广雅疏证》云:“棓,茇声之转,根之名……《名医别录》有百部根,陶注云根数十相连。然则此草根多,因名百部。部与棓古字通。”嗽药,言其功也。野天门冬、九虫根,言其膨大之根形。其余百条根、九丛根、一窝虎、九十九条根、山百根等皆言其多根也。
【品种考证】
《别录》始载有“百部根。”《本草经集注》云:“山野处处有,根数十相连,似天门冬而苦强。”《本草图经》谓:“百部根旧不著所出州土,今江、湖、淮、陕、齐、鲁州郡皆有之。春生苗,作藤蔓,叶大而尖长,颇似竹叶,面青色而光,根下作撮如芋子,一撮乃十五六枚,黄白色。”以上所述与蔓生百部原植物相符。《本草图经》附有“滁州百部”,“衡州百部”和“峡州百部”图。滁州百部实即直立百部,衡州百部很像对叶百部,峡州百部为百合科羊齿天门冬Asparagus filicinus Bucn.-Ham. ex D. Don,《滇南本草》所载百部也为羊齿天门冬。羊齿天门冬自宋代起一直作百部使用,为西南地区百部的主要品种之一,但由于其功效与百部科百部不完全一致,现已逐渐停止使用。《别录》有名未用类另载有白并,云:“味苦,无毒。主肺咳上气,行五脏,令百病不起。一名玉箫,一名箭杆。叶如小竹,根黄皮白。生山陵,三月、四月采根暴干。”《纲目》将其附于百部条后。有学者从药名、功效、形态、采收加工等方面考证,认为白并就是百部的异名。
【来源】
为百部科植物对叶百部的根。
【原植物】
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a Lour.又名:大叶百部、大春根菜、虱蚤草、穿山薯(南药《中草药学》),大百部《中药材品种论述》。
多年生攀援草本,高达5m。块根肉质,纺锤形或圆柱形,茎缠绕。叶通常对生;叶柄长3~10cm;叶片广卵形,长8~30cm,宽2.5~10cm,基部浅心形,全缘或微波状;叶脉7~15条。花梗腋生,不贴生于叶片中脉上,花单生或2~3朵成总状花序,黄绿色带紫色条纹,花药附属物呈钻状或披针形。蒴果倒卵形而扁。花期5~6月。
生于向阳的灌木林下。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较温暖、潮湿、阴凉环境,耐寒,忌积水。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用育苗移栽法。北方3月下旬~4月上旬;南方8~9月播种,在畦上开横沟,沟心距25~30cm,深7~10cm,播幅约10cm,将种子匀播沟中,每1hm2用种子30~37.5kg。施人畜粪水,盖草木灰,再盖细土4~5cm,然后盖谷壳。第2年春季出苗,冬季移栽。按行株距50cm×35cm,穴深15~20cm,底平,每穴1株,覆土,浇淡人畜粪水。分株繁殖:在冬季倒苗后或春季未萌发前,结合收获,挖出块根,剪下大个的供药用,分割成小株,每株具有壮芽1~2个和小块根2~3个,开穴栽种。
田间管理 每年4月和6月各进行1次中耕除草追肥。苗高20cm左右时,在株旁插一竹竿或树枝,供蔓茎缠绕,并将相邻的竹竿顶端每3~4个扎在一起,更为坚固,便于管理。冬季清除干枯茎叶后培土,并施杂肥1次。
病虫害防治 棉红蜘蛛,成、若虫吸食叶片汁液,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或20%双甲脒乳油1000倍液喷雾。蛞蝓,咬食花梗、果柄、叶片,可在清晨撒石灰粉或人工捕杀。
【采收加工】
移栽2~3年后采挖。于冬季地上部枯萎后或春季萌芽前,挖出块根,除去细根、泥土,在沸水中刚煮透时,取出晒干或烘干。也可鲜用。
【药材及产销】
对叶百部Radix Stemonae Tuberosae主产于湖南、湖北、广东、福建、四川、贵州。主销华中与华南地区。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长纺锤形或长条形,长8~24cm,直径0.8~2cm。表面淡黄棕色至灰棕色,具浅纵皱纹或不规则纵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至暗棕色,中柱较大,髓部类白色;味苦。均以条粗壮、质坚实者为佳。
显微鉴别 块根横切面:根被细胞约3列,细胞壁强木化,无细条纹,其最内层细胞的内壁特厚;皮层外缘散有纤维,呈类方形,壁非木化或微木化;韧皮部束36~40个;木质部导管圆多角形,与木纤维及微木化的木薄壁细胞连成环层;髓部纤维少,常单个散在。粉末特征:①淀粉粒众多,蚌壳形、螺丝形、扇形、棒槌形、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大多凹凸不平,直径5~52μm,长约至72μm,经烫煮加工的商品,大多糊化。②根被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壁稍厚,木化,无致密的细条纹。③皮层纤维细长,稍弯曲,一边略呈齿状突出,直径16~54μm,壁厚5~15μm,非木化,纹孔及孔沟偶可察见。
理化鉴别(1) 本品80%乙醇提取液,蒸去乙醇,残留液加氨水调节pH至10~11,用氯仿萃取,氯仿液蒸干后加1%盐酸溶解,滤过。滤液分两份,一份中加碘化铋钾试液,产生橙红色沉淀;另一份滴加硅钨酸试液,产生乳白色沉淀。(检查生物碱)(2)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0.5g,加水饱和正丁醇50ml,放置过夜,再超声提取20min,取上清液减压蒸干,加甲醇1ml溶解作样品溶液。另取对叶百部碱和原百部次碱各1mg,分别加甲醇1ml溶解,作对照品溶液。在硅胶G-CMC薄层板上,分别点上述溶液各10μl,以氯仿–乙醚–甲醇(10:2:1)为展开剂,展距10cm,取出晾干。喷改良碘化铋钾试液显色。样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化学成分】
根含百部碱,对叶百部碱,异对叶百部碱(isotuberostemonine),百部次碱(stenine),次对叶百部碱(hypotuberostemonine),氧代对叶百部碱(oxotuberostemonine)[2],滇百部碱(stemotinine),异滇百部碱(isostemotinine)[5],对叶百部酮碱(tuberostemonone),对叶百部醇碱(tuberostemonol),对叶百部酰胺(stemoamide),对叶百部螺碱(tuberostemospironine),二去氢对叶百部碱(didehydrotuberostemonine)[6]。还含糖2.32%,脂类0.84%,蛋白质9.25%,灰分12.1%以及甲酸(formic acid),乙酸(acet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枸橼酸(citr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草酸(oxalic acid)等[7]。
【药理】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体外抗菌试验表明,百部乙醇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炭疽杆菌、肺炎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鼠疫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和人型结核杆菌有抗菌作用[1,2]。百部50%浓度的水煎液能抑制大肠杆菌生长,但不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3]。20%水煎液能抑制脑膜炎双球菌生长,对其带菌者进行喉头喷雾治疗,1次喷雾3d后的菌检转阴率达61.7%[4]。50%浓度的乙醇提取物能抑制绿脓杆菌生长,5%无抑制作用[5]。百部水浸液(1:3)对多种皮肤真菌显抑制作用,此液20%浓度时能抑制星奴卡菌生长,40%浓度时能抑制堇色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和羊毛样小芽胞癣菌生长[6]。有人则报道百部20%浓度的水煎液对致病性及非致病性真菌均无抑制作用[7]。百部煎剂能降低亚洲甲型流感病毒对小鼠的致病力。对已感染的小鼠有治疗作用[8]。用鸡胚培养的新城病毒试验,表明百部能延长鸡胚寿命[9]。
2. 抗寄生虫作用 体外试验表明,百部50%浓度的药液可使鼠蛲虫在20h内全部死亡[10]。其生物碱成分之一的对叶百部碱(TS)在6.7×10⁻⁶~2×10⁻⁵mol/L时能麻痹蛔虫的活动;在6.7×10⁻⁵mol/L可使绦虫出现收缩性活动;在6.7×10⁻⁵~4.8×10⁻⁴时对日本血吸虫的活动几无影响;在6.7×10⁻⁵mol/L时能麻痹离体小鼠回肠的活动;TS还能拮抗毒扁豆碱和马钱子碱对蛔虫、绦虫和离体小鼠回肠的影响。据此提出百部的驱虫作用与其成分TS有关[11]。
3. 杀昆虫作用 百部水浸液和醇浸液对体虱和阴虱均有杀灭作用,并能使虱卵难以孵化[12,13]。醇浸液的灭虱作用远较水浸液强,如阴虱与50%醇浸液接触3min,数分钟内即死亡;与50%水浸液接触3min,则在24h内死亡;两者差异不能归于乙醇的直接作用,因阴虱与70%乙醇接触5min,所需死亡时间更长,系在48h内[13]。百部还对蝇蛆、孑孓、臭虫、柑橘蚜、烟螟、地老虎等10余种有毒杀作用,并认为百部属接触杀虫剂[14]。
4. 镇咳、祛痰和平喘作用 百部生物碱能降低动物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抑制咳嗽反射[8]。亦有报道,百部煎剂0.6~0.9g/kg灌胃对1%碘液注入猫的右肋膜腔引起的咳嗽或百部生物碱10g/kg给小鼠腹腔注射对二氧化硫(SO₂)引起的咳嗽[15]均无作用[16]。对叶百部碱对于豚鼠机械刺激引咳有镇咳作用(静注:ED₅₀为26.2mg/kg)[17]。酚红排泌法表明,百部生物碱2g/kg给兔灌胃无祛痰作用。100%百部生物碱提取液0.2ml,对组胺所致的离体豚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有松弛作用。其作用强度与氨茶碱相似,但缓慢而持久[16]。
5. 其他作用 对叶百部碱(TS)具有弱的中枢抑制作用,如小鼠口服200mg/kg对自主运动呈抑制;口服100mg/kg能延长己烯巴比妥引起的睡眠时间;静注20mg/kg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呈镇痛作用;对多种药物引起的小鼠痉挛反应,仅能抑制烟酸痉挛(静注,ED₅₀ 4.4mg/kg),家兔静注TS 1mg/kg,呈呼吸兴奋及降压作用,心电图无明显变化[17]。采用电生理技术研究TS对小龙虾(crayfish)神经肌肉接点的抑制作用表明,TS至少部分起着膜通道开放阻断剂的作用,它结合在通道开放活动状态中的受体上,所需浓度在0.1mmol/L以上;对谷氨酸盐引起的兴奋效应也有抑制作用[18]。
6. 毒性 对叶百部碱小鼠LD₅₀静注62.0mg/kg,口服1079.4mg/kg[17]。
【炮制】
1. 百部 《雷公炮炙论》:“凡使,采得后,用竹刀劈破,去心皮……用酒浸一宿,漉出,焙干,细锉用。”《扁鹊心书》:“去芦、土。”《普济方》:“切碎。”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残留根茎及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 蜜百部 先将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百部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百部片100kg,用炼蜜12.5kg。蜜百部用于润肺止咳。
3. 炒百部 《小儿药证直诀》:“新瓦上炒。”《得配本草》:“切片,晒干,炒,取净末。”《增广验方新编》:“饭上蒸1次再炒。”现行,取净百部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时,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
百部为不规则的类圆形厚片,表面黄白色,角质样,有光泽,中央圆形,中柱扁缩。周边灰白色,有深纵皱纹,质韧软。气微、味甜、微苦。蜜百部色泽较深呈黄色,滋润,带粘性,偶有粘连块。味甜。炒百部表面微黄色,略有焦斑。
贮干燥容器内,蜜百部、炒百部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味苦、微甘,性微温。归肺经。
1. 《别录》:“微温。”
2. 《本草经集注》:“似天门冬而苦强,亦有小毒。”
3. 《药性论》:“味甘,无毒。”
4. 《新修本草》:“微寒,有小毒。”
5. 《日华子》:“味苦。”
6. 《品汇精要》:“味苦甘,性微寒。气厚味薄,阳中之阴。臭腥。”
7. 《眼科全书》:“性平。”
8. 《本草新编》:“入肺经,亦入脾、胃。”
【功能主治】
润肺止咳,杀虫灭虱。主治新久咳嗽,肺痨,百日咳,蛲虫病,体虱,癣疥。
1. 《抱朴子》:“治咳及杀虫。”
2. 《别录》:“主咳嗽上气。”
3. 《本草经集注》:“火炙,酒渍饮之,疗咳嗽,亦主去虱。”
4. 《药性论》:“治肺家热,上气咳逆,主润益肺。”
5. 《本草拾遗》:“去虫蚕咬兼疥癣疮。”
6. 《日华子》:“治疳、蛔及传尸骨蒸劳,杀蛔虫、寸白、蛲虫。”
7. 《纲目》:“气温而不寒,寒嗽宜之。”
8. 《本草汇言》:“清痰利气,治骨蒸劳嗽之圣药也。”
9. 《药性纂要》:“虚热咳嗽吐血宜之。”
10.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百日咳,肺结核,支气管炎,皮炎,湿疹,荨麻疹,脚癣,阿米巴痢疾。”
【应用与配伍】
用于咳嗽。百部味苦而降,善治咳逆上气,因其味兼甘而质多汁,故性温不燥而润。凡咳嗽无论外感或内伤者无不宜之。若风寒犯肺而咳者,常与紫菀相须而用,并加散邪宣肺之防风、荆芥、桔梗等同用,如《医学心悟》止嗽散。治肺寒咳嗽有痰,可配宣肺下气之麻黄、杏仁同用,如《小儿药证直诀》百部丸。若咳嗽偏热,口干咽痛,可配润肺止咳,利咽解毒之款冬花、杏仁、甘草同用,如《圣济总录》百部汤。若久咳不愈,用之亦效,可单用本品一味浓煎服。久咳而肺虚阴伤者,可与滋阴之生地黄同用,如《鸡峰普济方》百部丸;亦可与养肺化痰止咳之沙参、麦冬、川贝、紫菀等同用。本品亦治痨瘵,有抗痨作用,可单味大量煎服,或与黄芩、丹参等同用。治百日咳痉咳期效果较佳,常与沙参、川贝、白前同用。
用于诸虫病。百部有杀虫作用,以治蛲虫病为多用,常以本品外用为主,可与苦楝皮、乌梅煎水,于临睡前作保留灌肠。治滴虫性阴道炎,亦可单用百部煎水冲洗阴道。若头虱、阴虱,用酒或醋浸泡本品,涂于患处。用百部以乙醇浸泡外搽,可治癣症。
1. 《本草述》:“以此治暴嗽者,宜于肺气素虚之人,而随分寒热有以佐之,如寒则生姜,热则和蜜。”
2. 《本草新编》:“倘痨病有传尸之虫,须用地骨皮、沙参、丹皮、熟地、山萸共用为妙。”
3. 《得宜本草》:“得生姜,治经年寒嗽。”
4. 《得配本草》:“配秦艽熏衣,去虱;捣取汁,和蜜煎如饴,治三十年嗽。”
5. 《本草求原》:“风寒稍佐麻黄、杏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外敷;或浸酒涂擦。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者慎服。
1. 《药性纂要》:“多服恐滑肠。”
2. 《得配本草》:“热嗽,水亏火炎者禁用。”
【附方】
1. 治卒得咳嗽 生姜汁、百部汁和同合煎,服二合。(《肘后方》)
2. 治三十年嗽 百部根二十斤。捣取汁,煎如饴。服一方寸匕,日三服。(《千金要方》)
3. 治肺寒壅嗽,微有痰 百部三两(炒),麻黄三两(去节),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微炒,煮三五沸)。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加松子仁肉五十粒,糖丸之,含化大妙。(《小儿药证直诀》百部丸)
4. 治诸般咳嗽 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甘草(炒)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共为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医学心悟》止嗽散)
5. 治小儿百日咳 蜜炙百部、夏枯草各9g。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6. 治肺结核空洞 蜜炙百部、白及各12g,黄芩6g,黄精15g。煎服。(《安徽中草药》)
7. 治肺实鼻塞,不闻香臭 百部二两,款冬花、贝母(去心)、白薇各一两。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米饮调下。(《圣济总录》百部散)
8. 治蚰蜒入耳 百部(切、焙)。上一味,捣罗为末,以一字生油调,涂于耳门上,其虫自出。(《圣济总录》涂耳百部方)
9. 治头癣 鲜百部30g,鲜松针60g,水煎。剃净头发,洗除患处白痂,再用煎液洗;继用松香、百草霜等量研取细粉,调茶油,涂患处。
10. 治发虱、阴虱 百部捣烂,按1∶5比例浸于75%乙醇或米醋中12h,取浸出液涂患处。对家畜体虱亦有很好疗效。(9~10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11. 治喉癣 百部一两,款冬花一两,麦冬三两,桔梗三钱。各为细末,蜜炼为丸,如芡实大。嘟化,日三丸。(《洞天奥旨》)
12. 治绣球风 百部根、赤螺(烧存性)、露蜂房(烧存性)各等分。上为细末,用醋并酱相和涂之。(《新本草纲目》)
【制剂】
1. 百部糖浆 百部500g,蔗糖650g,苯甲酸3g,水适量。取百部加水煎煮两次,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500ml,加2倍量乙醇,静置过夜,滤过,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加水至600ml,加入蔗糖和苯甲酸煮沸溶解,趁热滤过,添加蒸馏水制成1000ml,分装即得。本品为棕黄色粘稠液体,气微味甜。本品乙醇提取液,调pH至10,加1%盐酸溶解,分别装入2支试管,1支加入碘化铋钾试液,产生橙红色沉淀;另1支加入硅钨酸试液,发生乳白色沉淀;相对密度不得低于1.22。功能润肺镇咳。用于气管炎,咳嗽,百日咳,肺结核咳嗽。口服,每次20~30ml,每日3次。(达县卫生局《临床药物制剂》1985年)
2. 百部膏 百部125g,贝母62g,冰糖500g。先将百部加水500ml,文火煎成300ml,加贝母粉;另将冰糖加水熬成滴水成珠时,用上药混匀,熬1h后装入瓶内。功能润肺止咳。用于慢性单纯性支气管炎。口服,每次3ml,每日3次。(《中药制剂汇编》)
3. 疗肺宁 百部313g,穿心莲313g,羊乳根、白及各156g。取百部、羊乳根和50%的穿心莲用水煎2次,第1次2h,第2次1h,合并煎液,滤过,浓缩至相对密度1.40(热测),将白及和剩余的穿心莲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加入浸膏内,混合均匀,干燥,制粒,压片,每片重0.4g,包糖衣。片心呈暗绿色,味苦。功能抗结核。用于浸润型肺结核、结核型空洞等,可与其他抗结核药合并使用。口服,每次10片,每日3次。3个月为1疗程。(《上海市药品标准》1980年)
4. 止咳片 百部312.5g,前胡312.5g,苦杏仁156.25g。以上三味,百部(20%)和前胡(30%)粉碎成细粉,其余前胡加水煎煮3次,合并煎液,滤过;其余百部用70%乙醇、苦杏仁用80%乙醇分别回流2次,合并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将以上2种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5~1.40(50℃)的清膏,加入百部、前胡细粉,混匀,干燥,粉碎成细粉,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本品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灰色;气微,味苦。功能润肺定喘,祛痰止咳。用于咳嗽痰多,气喘,小儿百日咳,急慢性气管炎。口服,每次6~8片,每日3次;小儿酌减。(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四册)1990年)
5. 百龙片 百部(炙)8300g,地龙肉6200g,甘草4150g,胎盘粉2100g,淀粉10000g。取前三味按煎煮法提取3次,每次60~90min,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加胎盘粉、淀粉混匀,烘干,粉碎,过100目筛,用70%乙醇润湿,过16目筛制粒,60℃左右烘干,压制成10000片。功能消炎,止咳,祛痰。用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口服,每次3~4片,每日3次。(《陕西省医院制剂规范》1983年)
6. 顿咳散 百部50g,橘红50g,葶苈子50g,瓜蒌子50g,车前子50g,清半夏25g,生桃仁40g,白糖500g。以上八味,先将百部等七味药材粉碎,过100目筛,再与白糖混合均匀,即得。本品为黄褐色的粉末;味甜。功能镇咳,祛痰。用于顿咳,呛咳。口服,周岁小儿,每次0.5g,周岁以上儿童可根据年龄、体质的强弱适当增加剂量,每日3次。(《辽宁省医院制剂规范》)
7. 百部酊 生百部(粗粉)200g,70%乙醇1000ml。用浸渍法提取,制成酊剂。本品为深红色透明液。功能杀虫。用于体虱,头虱。杀体虱的用法是涂布衣缝或绉摺处;杀头虱的用法是涂头发上,并用湿毛巾包头。本品亦可外搽患处治酒渣鼻。(《陕西省医院制剂规范》1983年;《中医杂志》1981,(4):33)
8. 复方百部酊 百部166.7g,蛇床子10g,白鲜皮8g,苦参33.3g,防风6.7g,75%乙醇适量。以上五味,粉碎成粗粉,以75%乙醇为溶媒,按渗漉法收集渗漉液至1000ml,即得。本品为棕色液体,有乙醇气味。加碘化汞钾试剂,生成白色沉淀;乙醇含量应为70%~75%。功能燥湿杀虫。用于牛皮癣等。外搽患处,每日3次。(南京市卫生局《医院制剂规范》1989年)
9. 驱蛲栓 百部1000g,可可豆脂90g,吐温-80 10ml。取百部洗净,加酸水(pH5.5)煎煮3次,每次1h,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2000ml,加乙醇6000ml搅匀,静置24h,滤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放冷,加氢氧化钠溶液调pH至8,以氯仿萃取,至溶液不显生物碱反应,回收氯仿,浓缩得百部碱稠膏约15g,加入融熔的吐温-80和可可豆脂,搅匀,倾入预先用液状石蜡滑过的栓模内,冷却,取出,制成100粒,每粒重1g,包装。本品为圆锥形或鱼雷形棕黄色栓剂,具一定弹性。功能杀虫。用于小儿蛲虫病。用法:晚上临睡前塞入肛门。(南京市卫生局《医院制剂规范》1989年)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百日咳 百部250g,制成糖浆800ml。3岁以下每次服3ml,3岁以上每次服5ml,均为每4h 1次(夜间1次可免去)。治疗57例,一般在2~4d都可收到治疗效果[1]。另有采用华新药厂生产的百部糖浆(每百部原药150g制糖浆100ml)治疗百日咳95例,2岁以下每次服10ml,2岁以上每次服15ml,每日3次,观察期为1个月,治愈42例(44.2%),有效39例(41%),无效14例(14.7%)。治愈日程最快者3d,最慢者19d,平均是12d。一般于服药后第4日起即有显效,未发现副反应[2]。又有用百部丸治疗者。百部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1岁以下每次服3~10丸,2~4岁每次服20~30丸,5~8岁每次服40~50丸,每日3次。治愈率90%以上,4~10d治愈的占80%以上[3]。
2. 治疗肺结核 百部晒干研细末,童雌鸡去内脏及头足加水煮极烂取浓汁(每1000g净童雌鸡肉煨汁750g),调和为丸(每1kg百部粉配鸡汁750g)。每服10g,每日早晚各服1次,20d为1疗程。临床观察153例,服药1~7.5个疗程,临床症状(如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发热盗汗、食欲不振、体力疲乏等)消失,显著减轻或减轻的计139例,有效率为90.8%;经X线复查的计72例,病灶消失或显示进步6例,病灶钙化2例,硬结的12例,部分硬结3例,吸收好转14例,溶解期及溶解播散期转为浸润期4例,病灶缩小或稳定但分期同前15例,共56例,占77.7%。无进步的16例。多数服用1~2个疗程后,症状改善,食欲增进,体重增加。此方用于慢性发作的肺结核效果较好,若病情发展迅速,症状急剧者,不适合应用本药。本药副反应轻微,除个别病例服药后有咽干现象外,尚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4]。
3. 治疗慢性气管炎 百部20g,水煎2次,合并药液约60ml。每服20ml,每日3次,10d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临床观察110例(单纯型者92例,喘息型者18例),近控36例(32.73%),显效35例(31.81%),好转25例(22.73%),无效14例(12.73%)。总有效率87.27%。对于单纯型疗效较好,对喘息型的疗效差。病情轻,年龄小(50岁以下),病程短(10年以内)及女性患者疗程较短,疗效较好;反之则疗效较差。各组均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性差异。远期疗效观察,停药4年后的疗效比较稳定。服药期间偶见上腹部不适、腹泻、口干等反应,不影响治疗[5]。
4. 治疗蛲虫病 生百部30g,加水200ml,煎成30~20ml浓缩液,于夜间11时左右作保留灌肠,连续治疗10~12d为1疗程。临床观察177例,治愈134例(75.7%),未愈43例(占24.3%)。但如辅以使君子粉和大黄泡水口服者,疗效可以提高,其治愈率为88%(治疗58例,痊愈51例)[6]。
【药论】
1. 论百部止咳、杀虫的效用
① 缪希雍:“百部根,苦而下泄,故善降。肺气升则喘嗽,故善治咳嗽上气。能散肺热,故《药性论》主润肺。其性长于杀虫,传尸骨蒸劳,往往有虫,故亦主之。疳热有虫,及蛔虫、寸白虫、蛲虫,皆能杀之。”“百部味苦,脾胃虚弱人宜兼保脾安胃药同用,庶不伤胃气。”(《本草经疏》)
② 刘若金:“百部,乃先哲多谓其能治久嗽,损庵所云,治久嗽用以保肺者也。以此治暴嗽者,宜于肺气素虚之人,而随分寒热,有以佐之,如寒则生姜,热则和蜜,如治久嗽者加蜜,固为其虚而定有热也,岂漫无区别乎哉!”(《本草述》)
③ 张山雷:“百部,善于杀虫……即劳瘵家肺中有虫,亦是虚热,此其专药,似不可谓之性温,故甄权以为甘,《大明》以为苦,苏恭且以为微寒,缪氏《经疏》直谓《别录》为误,盖亦有理。然即曰微温,亦如紫菀温润,专治肺咳之例,究非温热之温,故凡有咳嗽,可通用之。性专下降,故治上气。程钟龄《医学心悟》止嗽散,颇有捷效,功力实在紫菀、百部二味,宣通肺气;《千金方》谓一味取汁浓煎,可愈三十年嗽,有自来矣。石顽谓肺热劳瘵喘嗽,有寸白虫者宜之,蛲虫痢及传尸骨蒸多用之。又谓脾胃虚人弗用,以其味苦伤胃之故。颐谓专主上气,正其味苦之功,凡嗽皆肺气上逆,非此不治,若嫌其微伤胃土中和,以参、术补中之品,相辅而行可也。”(《本草正义》)
2. 论百部与天门冬药性的异同
① 李时珍:“百部,亦天门冬之类,故皆治肺病、杀虫。但百部气温而不寒,寒嗽宜之;天门冬性寒而不热,热嗽宜之,此为异耳。”(《纲目》)
② 张山雷:“濒湖谓百部亦天门冬之类,故皆治肺病,杀虫,但百部气温而不寒,寒嗽宜之,天门冬性寒而不热,热嗽宜之。颐谓濒湖此说,尚嫌太泥。实则门冬甘腻,止可治燥热之嗽,而肺有寒饮痰滞者,皆其大忌。百部虽曰微温,然润而不燥,且能开泄降气,凡嗽无不宜之,而尤为久嗽、虚嗽必需良药。”(《本草正义》)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Kondo H, et al. 药学杂志(日), 1947, 67:182, 185
[2]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 中草药学(下册). 第1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274
[3] 广川药用植物大事典(日), 1963:309
[4] Irie H, et al. J Chem Soc (D), 1970:1066
[5] Xu R S, et al. Tetrahedron, 1982, 38(17):2667
[6] Lin W H, et al. J Nat Prod, 1992, 55(5):571
[7] Lobstein J F, et al. C A, 1932, 26:2012
药理
[1] 王瞸,等. 植物学报, 1953, 2(2):312
[2] 王瞸,等. 植物学报, 1954, 3(2):121
[3] Gaw H Z Y, et al. Science, 1949, 110:11
[4] 严国华,等. 中医杂志, 1960, (6):20
[5] 王维思,等. 药学通报, 1959, 7(10):522
[6] 曹仁烈,等.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 (4):286
[7] 郑武飞. 中华医学杂志, 1952, 38(4):315
[8] 山东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中草药药理学. 1976:96
[9] 高尚明. Se Rec, 1951, 4(1):77
[10] 冯义生. 山东大学学报, 1956, 2(3):102
[11] 寺田护,等.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82, 79(2):93
[12] Wang L S. Chin Med J, 1938, 54:151
[13] Chao C S. Chin Med J, 1941, 60:517
[14] 周本寿. 昆虫学报, 1952, 2(3):166
[15] 黄庆彰. 中华医学杂志, 1954, (11):849
[16] 昌潍医学院气管炎防治协作组. 医药科技资料, 1973, (4):14
[17] 汤浅和典,等.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2, 4(6):371
[18] Shinozaki H. Brain Research, 1985, 334:33
现代临床研究
[1] 梁炳学. 中级医刊, 1955, (2):22
[2] 王光前.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59, (4):39
[3] 杨世恂. 中医杂志, 1958, (12):814
[4] 陈祥呈. 中医杂志, 1959, (3):32
[5] 郑祥光. 陕西中医, 1986, 7(10):439
[6] 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 中医杂志, 1957, (3):145
集解
1. 《本草经集注》:“煮作汤,洗牛、犬虱,即去。但苗异尔。《博物志》云:九真一种草似百部,但长大尔。悬火上令干,夜取四五寸,短切,含咽汁,忽令人知。主暴嗽甚良,名为嗽药。疑此是百部。恐其土肥润处,是以长大尔。”
2. 《本草拾遗》:“天门冬,陶云百部根亦相类,苗异耳。按天门冬根有十余茎,百部多者五六十茎,根长尖,内虚,味苦。天门冬根圆短实润,味甘不同,苗蔓亦别。如陶所说,乃是同类。今人以门冬当百部者,说不明也。”
3. 《纲目》:“百部古亦有细叶如茴香者,其茎青,肥嫩时亦可煮食。其根长者近尺,新时亦肥实,但干则虚瘦无脂润尔。生时擘开,去心,曝之。郑樵《通志》言叶如薯蓣者,谬矣。”
4. 《植物名实图考》:“百部,《别录》中品。《本草拾遗》云:人多以门冬当百部。今江西所产,苗、叶正如《图经》所述。郑樵所云叶如薯蓣,亦相近。李时珍以为有如茴香叶者,恐误以天门冬当之,以驳郑说,过矣。秋开四尖瓣青白花,艺花者以末浸水去虫。”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