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赤芍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25-06-27浏览次数:12

药名


赤芍 Chishao药品化义



异名

木芍药(崔豹《古今注》),赤芍药(《博济方》),红芍药(《圣济总录》),草芍药(《滇南本草》)。



品种考证

赤芍为芍药的一种。芍药始载于《本经》中品,陶弘景始分赤、白两种。现今药材赤芍都为芍药组多种野生植物的根,经直接晒干而得。考证详见“白芍”条。



来源

为芍药科植物川芍药的根。



原植物

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又名:毛果赤芍(《四川中药志》),条赤芍(四川)。

多年生草本,高30~120cm。根圆柱形,单一或分歧,直径1.5~2cm。茎直立,有粗而钝的棱,无毛。叶互生;叶柄长3~9cm;茎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叶片轮廓呈宽卵形,长7.5~20cm;小叶成羽状分裂,裂片窄披针形或披针形,宽4~16mm,先端渐尖,全缘,上面深绿色,沿叶脉疏生短柔毛,下面淡绿色,无毛,叶脉明显。花两性,2~4朵,生茎顶端和叶腋,常仅1朵开放,直径4.2~10cm;苞片2~3,披针形,长3~7cm,分裂或不裂;萼片4,宽卵形,长1.7cm,宽1~1.4cm,绿色,宿存;花瓣6~9,倒卵形,长2.3~4cm,宽1.5~3cm,紫红色或粉红色;雄蕊多数,花丝长5~10mm,花药黄色;花盘肉质,仅包裹心皮基部;心皮2~5,离生,密被黄色绒毛,柱头宿存。蓇果长1~2cm,密被黄色绒毛,成熟果实开裂,常反卷。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于海拔1800~3700m山坡疏林或林边路旁。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和西藏等地。



采收加工

8~9月采挖,去除地上部分及泥土,晾晒至半干时,捆成小捆,晒至足干。



药材及产销

川芍药根 Radix Paeoniae Veitchii 主产于四川。销全国,并出口。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川赤芍根 长5~20cm,直径0.5~2.5cm。表面棕色或暗棕色,偶有落皮层形成的斑痕。质松,易折断,断面皮部黑褐色,木部黄白色。味微苦、涩。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川赤芍根 落皮层有的可见。皮层、韧皮部中有时可见管状封闭组织,其中央薄壁细胞含棕红色分泌物。粉末特征川赤芍根 褐色。①管状封闭组织多破碎,断面观可见由4~8列木栓细胞围成的类圆形腔,其内薄壁细胞含红棕色物质。②草酸钙簇晶直径12~43μm。③纤维管胞直径为15~30μm,壁厚4~10μm;韧型纤维直径14~36μm,壁厚4~12μm。④梯状或网状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5~75μm,穿孔板具1~4个穿孔。

理化鉴别(1) 取本品粉末0.5g,加水10ml,煮沸,滤过,滤液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生成蓝黑色沉淀。(检查鞣质)(2)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振摇5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芍药甙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紫色斑点。

品质标志本品含芍药甙(C23H28O11)不得少于2.0%



化学成分

川赤芍 根含芍药甙(paeoniflorin ),四川产品还含微量的苯甲酰芍药甙(benzoyl paeoniflorin )[1]



药理

芍药甙的药理参阅“白芍”条。

1. 抗血栓形成作用 赤芍煎剂15~20g(生药)/kg给大鼠灌胃,使血栓形成时间明显延长,长度缩短,重量减轻;凝血酶原时间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表明对血凝有显著抑制作用[1]。赤芍提取液125~250mg(生药)/ml,除使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外,250mg(生药)/ml也明显抑制凝血酶凝集牛纤维蛋白原,在500~1000mg/ml时均完全不凝。此外能激活纤溶酶原,使凝固的纤维蛋白溶解,因此赤芍通过抑制凝血酶和激活纤溶酶原而发挥抗血栓作用[2]。赤芍精(d-儿茶精,d-catechin)200mg/只灌服,每日1次,连续46d,使高脂饲料饲养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时间,血小板血栓形成时间和血栓形成时间显著延长,血栓长度和湿重显著低于对照组[3]。赤芍精对高粘滞血冠心病患者也有改善血液流变性作用,使中、低切速下全血粘度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血小板聚集性降低[4]。草芍药浸膏片能使肺原性心脏病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血细胞比容明显降低[5]

2.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赤芍提取物在体外对肾上腺素、二磷酸腺苷(ADP)、烙铁头蛇毒(TMVA)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使血小板粘附与血小板第三因子活性降低,血小板内cAMP含量升高[6]。赤芍成分及其衍生物8018025×10⁻⁴~5×10⁻³mol/L时对ADP和胶原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802作用最强,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尚有解聚作用。3药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与降低大鼠肝线粒体氧耗量、呼吸控制率和减少磷/(P/O)比值等作用颇为一致,表明3药的抗血小板作用与干扰血小板的能量代谢有关[7]。赤芍精抑制兔富血小板血浆(PRP)AA孵育时血栓烷A₂(TXA₂)样物质的生物合成,使其生成物对兔主动脉条的收缩幅度显著降低,表明赤芍精抑制血小板聚集与对抗TXA₂的促聚集作用有关。给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静滴赤芍精可使扩大聚集型血小板的百分数与聚集数显著减少,表明能使增高的血小板表面活性和聚集性明显降低[8]。上述实验表明,赤芍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机制可能与干扰血小板的能量代谢,抑制TXA₂的生物合成及提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等有关。

3. 降血脂和抗动脉硬化作用 赤芍浸膏片5g(生药)/kg,每日服1次,连用10~15星期,使高脂血兔的血浆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h)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HDL₂-Ch显著高于对照组;Tch/HDL-ChTch/HDL₂-ChLDL-Ch/HDL-ChLDL-Ch/HDL₂-Ch比值显著降低,同时使高脂血症所致血栓烷A₂/前列环素(TXA₂/PGI₂)比值趋于正常。此外并可降低血浆过氧化脂质(LPO),动脉壁脂质、钙和磷脂及主动脉斑块面积。赤芍抗动脉硬化的机制可能与改善脂蛋白组分比值、降低血浆过氧化脂质、减少钙沉积于动脉壁,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TXA₂/PGI₂平衡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而增加动脉壁内cAMP浓度等有关[9,10]

4.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赤芍(草芍药)煎剂对离体蟾蜍心脏和家兔在位心脏,小剂量(1∶0.50.05ml)轻度抑制,使心率减慢,搏出量减少;大剂量(1∶0.50.15ml)明显抑制,并有传导阻滞。血管灌流使蟾蜍内脏、后肢和离体兔耳血管轻度扩张[11]。以0.2%赤芍注射液灌流大鼠离体心脏,使冠脉流量增加28.4%[12]。给麻醉犬动脉注射也使冠脉流量增加,静脉注射除增加冠脉流量外,也使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这些作用不受利血平预处理影响,可能为直接作用[13]。给小鼠腹腔注射赤芍注射液,使心肌⁸⁶Rb摄取量增加,表明使心肌营养血流量增加,此作用可被普萘洛尔抑制,表明与β-受体有关[14]。对大鼠烫伤后早期出现的心脏功能降低,赤芍注射液10g(生药)/kg灌胃,有一定缓解和改善作用[15]。赤芍注射液1g/kg肌内注射,对实验性肺动脉高压兔有治疗和预防作用,使肺血管扩张、肺血流改善、肺动脉压降低,心输出量增加,心功能改善[16]。赤芍注射液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也有扩张肺血管,降低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右心功能和血液流变性等作用[17]。草芍药浸膏片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也有相似作用[5]。赤芍注射液40g(生药)/kg80g(生药)/kg腹腔注射,明显延长小鼠常压缺氧的存活时间。8g/kg静脉注射对脑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12]40g/kg灌胃,也能延长小鼠减压缺氧的存活时间[18]

5. 抗肿瘤作用 赤芍正丁醇提取物(赤芍D)1~2g/kg腹腔注射,对小鼠S₁₈₀实体瘤的抑制率为31%~49%[19,20]。赤芍水提取物(赤芍A)70%乙醇提取物(赤芍C)单用对S₁₈₀实体瘤无明显作用,当与阈下剂量的环磷酰胺合用时则有明显抑制作用;赤芍AC615小鼠白血病无明显作用,而与小剂量甲氨蝶呤合用时,可显著延长615白血病小鼠的生存时间[20]。肿瘤组织中的cAMP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织,赤芍ACD可分别增加S₁₈₀实体瘤、S₁₈₀腹水癌或Lewis肺癌组织中的cAMP水平,此作用可能与抗癌或抗癌增效作用有关。S₁₈₀实体瘤小鼠的血浆纤维蛋白含量比正常高2~3倍,赤芍A2g/kg腹腔注射,可使其明显降低,此作用也可能与抗癌增效有关[19-21]。赤芍AC单用促进Lewis肺癌自发性转移,小剂量环磷酰胺也无明显影响,但与赤芍A合用可显著减少此肺转移[20]

6. 保肝作用 赤芍注射液3.3mg/ml1.67mg/ml0.7mg/ml,对体外培养肝细胞的DNA合成有明显促进作用,对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有良好影响。赤芍注射液3.75g/kg静脉注射,对D-半乳糖胺所致大鼠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使动物存活率增加,肝脏萎缩与丙氨酸转氨酶明显低于对照组,FN(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主要调理素)高于对照组。保肝机制可能是提高大鼠血浆纤维联结蛋白(PFN)的水平,从而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和加强调理素活性,以保护肝细胞,防止肝脏免疫损伤和促进肝细胞再生。赤芍801,24mg/kg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2星期,对大鼠肝脏和心脏羧基酯酶(CEase)活性均有明显诱导作用,此作用有促进体内水解过程,促进体内毒物排泄的作用[24]d-儿茶精100mg/kg50mg/kg腹腔注射,对乙醇诱导的小鼠肝线粒体急性损伤有保护作用,能降低模型动物肝线粒体膜脂质流动性,增加肝线粒体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降低Ca²⁺摄取和脂质过氧化物生成,通过对抗乙醇的毒素作用,缓解肝线粒体膜结构的急性损伤[25]

7. 其他作用 赤芍成分没食子酸的衍生物没食子酸丙酯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能明显抑制硫酸亚铁和维生素C等诱导的线粒体肿胀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可保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正常[26]。赤芍对正常离体豚鼠回肠无明显作用,但能解除乙酰胆碱所致肠痉挛[12]。赤芍正丁醇提取物3g/kg皮下注射可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加肝脏重量,对溶血素生成与迟发型超敏反应无明显影响。川赤芍提取物对β-羟基-β-甲基戊二酸辅酶A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受体有显著抑制作用。赤芍在体外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抑制作用[28]

草芍药煎剂灌胃,可使家兔血糖暂时升高。窄叶芍药水-醇提取物有显著镇静和一定的镇痛作用,还能提高胃液的酸度,增进食欲和消化功能[29]

8.毒性赤芍注射液(水提醇沉)小鼠静脉注射的最大耐受量为50g/kg,猫的最小致死量>186g/kg。赤芍D小鼠腹腔注射的LD₅₀4.6g/kg,赤芍C2.9g/kg,赤芍A10.8g/kg[20]



炮制

1. 赤芍 《伤寒论》载:“捣筛。”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条,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2. 炒赤芍 《经效产宝》载:“炒黄。”《三因方》:“炒令赤色。”《妇人良方》:“微炒。”“炒焦黄。”现行,取赤芍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偶有焦斑,取出放凉。

3. 酒赤芍 《扁鹊心书》载:“酒炒。”《汤液本草》:“酒浸。”《济阴纲目》:“酒炒黄。”现行,取赤芍片,加黄酒拌匀,闷润,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冷。每赤芍100kg,用黄酒15kg。酒炒制其寒。



【饮片性状】

赤芍为椭圆形薄片,直径10~30mm,表面粉白色或粉红色,中心有放射状纹理,皮部窄,周边灰褐色。质硬而脆。气微香、味微苦略酸。炒赤芍形如赤芍,色泽加深,偶见焦斑。酒赤芍形如炒赤芍,微有酒气。

贮干燥容器内,酒赤芍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药性

味苦,性微寒。归肝、脾经。

1. 《本经》:“味苦。”

2. 《吴普本草》:“神农:苦。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

3. 《别录》:“酸,微寒,有小毒。”

4. 《本草衍义》:“味涩、苦。”

5. 《珍珠囊》:“足太阴脾经。”

6. 《汤液本草》:“入手、足太阴经。”

7. 《本草经疏》:“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

8. 《本草汇言》:“味酸、苦,性寒,无毒。阴也,降也。”

9. 《药品化义》:“入肝、小肠二经。”

10. 《药性考》:“酸、苦,微寒。”

11. 《本草经解》:“入心与小肠。”

12. 《药性切用》:“苦、辛,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主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闭经,痛经,崩带淋浊,瘀滞胁痛,疝瘕积聚,跌扑损伤。


1. 《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2. 《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3. 《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4. 《日华子》:“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赤色者多补气。”

5. 《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

6. 《滇南本草》:“泄脾火,降气,行血。退血热。”

7. 《本草要略》:“泻肝家火。”

8. 《纲目》:“止下痢腹痛后重。”

9. 《本草汇言》:“泻肝火,消积血、散疮疡。(治)目痛赤肿,血脉缠睛,痈疡肿溃,疮疹痛痒,或妇人瘕腹痛,月经阻滞,或痢疾瘀积,红紫不清。”

10. 《药性考》:“泻火,散血通便,肠风经阻,痈肿目赤,利水燥土,能行血滞。”

11. 《萃金裘本草述录》:“利湿热,利大小便,散瘀血,解烦热。”



应用与配伍

用于温病热毒深入血分,血热妄行,吐血,衄血,斑疹紫黑,舌绛起刺。赤芍常与生地黄等同用,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如《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又用于治疗脾瘅胀热,唇焦口气,引饮不止,常配大黄、干地黄等,如《圣济总录》赤芍药散。

用于血瘀经闭、痛经。赤芍常与桃仁、红花等同用,以活血化瘀,通畅血脉,如《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若血瘀气滞,月经不行,小腹刺胀痛,可配当归、枳壳、刘寄奴、延胡索等同用,以活血祛瘀,破气消积,如《圣惠方》当归散。用于月经不调,久不受孕,或难产,胎衣不下,常配益母草、当归等同用,如《医学入门》加味益母丸。用于瘕痞块,可配三棱、莪术、桃仁、丹参等同用;现代常用于肝脏肿大及子宫外孕。用于跌打损伤,瘀血内阻,腹部痛胀,甚则二便不通,常与泽兰、当归、桃仁、青木香等同用,如《疡医大全》泽兰汤。

用于肝热或风热目赤肿痛。赤芍常与菊花、滑石等同用,如《证治准绳》菊花通圣散。用于治疗眼弦迎风赤烂,常配柴胡、防风等同用,以清肝祛风,如《审视瑶函》柴胡散。用于肝经瘀热之胁肋疼痛,可配柴胡、郁金、川楝子等同用。用于痈疡肿毒,大热烦渴,宜配黄连、金银花、土贝母等以泻火解毒,如《医醇义》黄金化毒汤。

1. 《本草经集注》:“须丸(别本作雷丸)为之使。”

2. 《纲目》:“同白术补脾,同芎泻肝,同人参补气,同当归补血,以酒炒补阴,同甘草止腹痛,同黄连止泻痢,同防风发痘疹,同姜、枣温经散湿。”

3. 《药性切用》:“酒炒活血,醋炒亦能止血。必须炒黑,乃治血瘀经络,不能归经之血。”

4. 《实用中药学》:“配白芷、姜黄、花粉,治热疮肿毒;配当归、川、干姜,治产后瘀血积聚疼痛;配丹皮、茯苓、白芷、柴胡,治妇人气血不和,心胸烦闷,食少肢倦及头昏身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血虚无瘀之症及痈疽已溃者慎服。

1. 《本草经集注》:“恶石斛、芒硝。畏消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2. 《本草衍义》:“血虚寒人,禁此一物。”

3. 《本草经疏》:“赤芍药破血,故凡一切血虚病,及泄泻,产后恶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痈疽已溃,并不宜服。”



附方

1. 治衄血不止 赤芍药为末,水服二钱匕。(《事林广记》)

2. 治肠风下血 赤芍药一两,瓦上烧存性。为末,温酒调下二钱。(《妇人良方》)

3. 治赤痢多,腹痛不可忍 赤芍药二两,黄柏二两(以蜜拌合涂炙令尽,锉)。上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淡浆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圣惠方》赤芍药散)

4. 治血痢腹痛 赤芍药、黄柏(去粗皮,炙)、地榆各一两。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浆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圣济总录》芍药汤)

5. 治非时下血及血痢 赤芍药一两半,官桂(去皮)三两,甘草(炮)半两。上药同为末。每一钱,水一盏,生姜半斤,饧少许,同煎至七分,温服。(《博济方》芍药散)

6. 治肝经不足,受客热风壅上攻,眼目赤涩,睛疼睑烂,怕日羞明,夜卧多泪,时行暴赤,两太阳穴疼,头旋昏眩,视物不明,渐生翳膜 赤芍药、当归(洗、焙)、黄连(去须)。上药等分,捣罗为细末。每用二钱,极滚汤泡,乘热熏洗,冷却再温洗,一日三五次洗,以瘥为度。(《局方》汤泡散,明睛散)

7. 治肝肾虚目暗,兼治耳聋 赤芍药一分,木香半两,黄连(去须)半分。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补虚汤)

8. 治一切痈疽发背,疖毒恶疮 用赤芍药、当归、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卫生易简方》)

9. 治急性乳腺炎 赤芍30~60g,生甘草6g。水煎服。如发热加黄芩,另用白蔹根、食盐少许捣敷患处。(《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10.
治脾胃虚弱,久寒积冷,心气脾痛,冷痰翻胃,脐腹刺痛,呕吐恶心,不思饮食,及疗妇人血气攻刺,腹胁撮痛,服之立效 赤芍药、干姜(炮)各六两半,良姜(油炒)十两,甘草(炙)四两。上药为末。每服二大钱,白汤点下,不拘时候。(《局方》烧脾散)
11.
治妇人血崩不止,赤白带下 赤芍药、香附子。上等分,为末。盐一捻,水一盏,煎至一盏,去渣服,食前。(《圣惠方》如神散)
12.
治妇人赤带下不止 赤芍药一两,熟干地黄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普济方》)
13.
治五淋 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上为末,每服一钱。水煎,空心服。(《博济方》)
14.
治遗精,白浊 赤芍药、猪苓各一两,上用黄蜡二两,溶汁和药,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盐汤下。(《普济方》)
15.
治瘀血蓄胃,心下满,食入即呕血,名曰血呕 赤芍药二两,半夏(汤泡七次)一两半,橘红一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重订严氏济生方》赤芍药汤)
16.
治皮风,紫白癜风 赤芍药、当归、苦参各半两,赤土一两。上为细末,生猪脂二两熬油去滓,同蜜一两作一处调药。隔一宿每服一大匙,热酒调下,空心、食后各一服。并忌鸡、鸭、无鳞鱼、豆腐等。(《百一方》)
17.
治中恶心痛 赤芍药(锉,炒)二两,桔梗(炒)一两半,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二两。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赤芍药汤)
18.
治妇人五心烦热 赤芍药、水仙、荷叶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白滚汤调下。(《卫生易简方》)
19.
治妇人气血不和,心胸烦闷,不思饮食,四肢少力,头目昏眩,身体疼痛 赤芍药、牡丹皮、白茯苓、吴白芷、甘草各一两,柴胡三两(去芦)。上六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姜、枣,煎至七分,温服。食后临卧各一服。(《博济方》赤芍药散)
20.
治风湿痹,身体疼痛,恶风微肿 赤芍药、麻黄(去根、节,先煮,掠去沫,焙)、天门冬(去心,焙)各三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五十枚。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切)一枣大,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芍药散)
21.
治湿脚气,腿脚赤肿疼痛及胸膈痞满,气不升降,遍身疼痛 赤芍药六两,甘草(炙)半两。上为咀。每服半两。水二大盏,煎八分一盏,去滓服,不拘时候。(《传信适用方》中岳汤)
22.
治胞转、小便不利 赤芍药、车前子叶、木通各一两。上三味,并细锉。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圣济总录》芍药散)
23.
治木舌肿满,塞口杀人 红芍药、甘草,煎水热漱。(《圣济总录》)



【制剂】
冠芍片 赤芍1500g,三七90g,佛手900g,泽泻900g,甘草150g。以上五味,先将赤芍10%量与三七粉碎成细粉,其余药物加水煎煮3次,过滤,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35~1.4050℃测)的稠膏;膏粉混合,干燥,粉碎成细粉,制粒,干燥,压片,片心重0.3g,包糖衣。本品除去糖衣呈浅褐色,气微香,味微香甜。功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的作用。用于冠心病的胸闷,心绞痛,高脂血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北京市药品标准》1983年;《江苏省药品标准》1977年)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冠心病 用赤芍汤治疗冠心病125例,其中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95例(心绞痛62例,合并高血压3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室性早搏12例,心房纤颤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患者均服用赤芍汤(草芍药1000g,加水4000ml,在大砂锅里煎煮至2000ml,然后浓缩至1000ml)煎剂,每日3次,每次40ml。每1ml含生药1g5星期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70d)。结果:一般症状多在第2个疗程后得到改善。心绞痛93例,近期控制72例,占77.4%;近期改善18例,占19.4%;总有效率为96.8%。心慌气短112例,近期控制83例,占74.1%;改善19例,占17.0%;总有效率为91.1%[1]
2.
治疗肺源性心脏病 用赤芍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2~72岁,平均61.7岁。服用草芍药浸膏片,每片0.5g(含生药5g),每日6片,分3次服,3个月为1疗程。结果:心电图:治疗前QRS额面平均电轴≥+90°8例,治疗后6例改善,有肺型P波的9例,7例降至正常。治疗前肺源性心脏病标准三项阳性者占50%,治疗后降至15%70%转阴,P<0.01)。治疗前后肺动脉平均压除1例不降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血细胞比容)均有显著下降[1]In-MAA肺灌注γ照相:治疗前有26例两肺上、中、下6个区域血流量均不正常,治疗后血运恢复正常者9例,1例由Ⅰ级转Ⅱ级,其余无变化。治疗前显示肺动脉高压者12例,治疗后4例恢复正常,3例改善,无变化者5例均呈截断性改变,表明肺循环严重障碍者短时效果不明显[23]
3.
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 本组用赤芍801(为赤芍中提取的没食子酸丙酯的改构物)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每次180mg,加入5%10%葡萄糖250~500ml中静滴,每日1次,治疗263例。另设右旋糖酐40组和盐酸倍他司汀组,前者每次500ml静滴,每日1次,治疗141例;后者每次10ml肌注,每日2次,治疗55例。3组均以15d1疗程。观察期间一般不用其他有关中西药。治疗结果:基本痊愈106例(占40.3%),显效98例(占37.3%),好转38例(占14.4%),无效21例(占8.0%),总有效率为92.0%。赤芍801组与右旋糖酐40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倍他司汀组比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赤芍801疗效优于右旋糖酐40,而与倍他司汀相似[4]
4.
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用大剂量赤芍调配丹参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25例,其中乙肝13例,甲肝12例。并随机设对照组25例,其中乙肝8例,甲肝17例。治疗前治疗组胆红素定量平均值为66.18μmol/L3.87mg/dl,可信限±1.96S3.239~4.509);对照组为65.49μmol/L3.83mg/dl,可信限±1.96S2.789~4.879)。治疗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平均值为558单位,对照组725单位。治疗组15例用赤芍150g10例用100g,均配伍丹参30g1剂,每日1剂,分2次服,10d1疗程。对照组用一般保肝治疗。每10d复查1次胆红素定量及ALT。结果:治疗组退黄作用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且退黄作用迅速,成人急性黄疸型肝炎一般持续3~4星期,治疗组平均退黄时间为13.6d。治疗组降酶作用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ALT10d恢复正常者,治疗组占48%,对照组为4%P<0.05),即赤芍、丹参有一定的降酶作用。赤芍150g组退黄、降酶作用与赤芍100g组无明显差异(P>0.05),以100g作为治疗量为宜。治疗组未出现副反应[5]
5.
治疗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 13例患者皮损分布均较对称,均发生于下肢,其中3例局限于双小腿,10例分布于大、小腿及踝关节近足背部(2例波及腰、腹部)。伴有舌质青紫、瘀点、瘀斑、舌底静脉曲张或小腿静脉曲张等症状9例。均用赤芍注射液,每支2ml(含生药4g),每日4ml,肌注。个别病例用4~6ml加入25%葡萄糖液20~40ml中静脉注射。2星期为1疗程。13例中痊愈(皮损全部消退)9例,显效(皮损消退达80%以上)2例,有效(皮损消退达20%以上,80%以下)2例。见效时间5~14d(多数7d);治愈病例的痊愈时间为14~37d(平均25d)。均经3~6个月随访,病情稳定。13例中,除1例因肌内注射赤芍针剂引起刺激性疼痛不能忍受而改用静脉注射外,其余均未发现明显不适[6]



【药论】
1.
论赤芍止痛
陶弘景:“芍药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乃不减当归。”(《本草经集注》)
李东垣:“赤芍药破瘀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仲景方中多用之者,以其能定寒热,利小便也。”(《用药法象》)
2.
论赤芍为肝家血分要药
缪希雍:“木芍药色赤,赤者主破散,主通利,专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气腹痛。其主除血痹、破坚积者,血瘀则发寒热,行血则寒热自止,血痹疝瘕皆血凝滞而成,破凝滞之血,则痹和而疝瘕自消。凉肝故通顺血脉,肝主血,入肝行血,故散恶血,逐贼血。营气不和则逆于肉里,结为痈肿,行血凉血,则痈肿自消。妇人经行属足厥阴肝经,入肝行血,故主经闭。肝开窍于目,目赤者肝热也,酸寒能凉肝,故治目赤。肠风下血者,湿热肠血也,血凉则肠风自止矣。”(《本草经疏》)
贾所学:“赤芍,味苦能泻,带酸入肝,专泻肝火。盖肝藏血,用此清热凉血。入洞然汤,治暴赤眼;入犀角汤,清吐衄血。入神仙活命饮,攻诸毒热壅,以消散毒气;入六一顺气汤,泻大肠闭结,使血脉顺下。以其能主降,善行血滞,调女人之经,消瘀通乳;以其性禀寒,能解热烦,祛内停之湿,利水通便。较白芍味苦重,但能泻而无补。”(《药品化义》)
3.
论赤芍、白芍功效之异同
黄宫绣:“赤芍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止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故凡腹痛坚积,血瘕疝痹,经闭目赤,因于积热而成者,用此则能凉血逐瘀,与白芍主补无泻,大相远耳。”(《本草求真》)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于津,等. 药学学报,198520(3):229
2. Tomczyk H
et al. C A198092:55065e
3. Nekratova N A
et al. C A1988109:187375k
4. Aimi N
et al. C A196971:803e
  药理
1.
李承珠,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2):111
2.
王玉琴,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2):101
3.
吕恩武,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2):109
4.
翁维良,等. 中药通报,19849(5):230
5.
马秀凤,等.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8722(2):127
6.
李次芬,等.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12):40
7.
王继峰,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12):745
8.
何愉生,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1):15
9.
张永珍,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11):669
[10]
张永珍,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119(2):100
[11]
吴景时,等. 哈尔滨中医,1963(5):61
[12]
王珏英,等. 中成药研究,1980(1):31
[13]
曾贵云,等. 心脏血管疾病,19786(3):214
[14]
周希辉,等.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833(3):231
[15]
楚正绪,等. 中成药,1989(7):23
[16]
马秀凤,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11):660
[17]
贾雁宾,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4):199
[18]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活血化瘀治则研究组. 新医药学杂志,1976(2):33
[19]
黄孔威,等. 药学通报,198015(12):564198217(5):30317(12):749
[20]
黄孔威,等. 中华肿瘤杂志,19835(1):2419846(4):319
[21]
黄孔威,等. 肿瘤临床,198512(3):179
[22]
徐萃华,等. 山西医药杂志,198615(5):299
[23]
戚心广,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2):102
[24]
杜贵友,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8):491
[25]
路雪雅.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15(1):59
[26]
王继峰,等. 药学学报,198621(11):857
[27]
王序,等.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618(1):31
[28]
吴春福. 中药通报,198510(6):283
[29]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上册). 1.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093
  现代临床研究
[1]
郭金广,等. 中级医刊,1984(9):49
[2]
马秀凤,等.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8722(2):127
[3]
马秀凤,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11):660
[4]
周绍华,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9):561
[5]
杨军,等. 铁道医学,198917(3):183
[6]
朱光斗,等. 中医杂志,1985(6):47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