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博落回Boluohui《本草拾遗》
【异名】
落回《酉阳杂俎》,号筒草、勃勒回《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号筒杆《湖南野生植物》,滚地龙《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山号筒、山麻骨《中国土农药志》,猢狲竹、空洞草、角罗吹、号角斗竹、亚麻筒《浙江农药志》,三钱三《广西中药志》,山梧桐《杭州药用植物志》,号桐树《江西医药》1966,(7)∶371,翻牛白、狮子爪《广西中草药》,通大海、泡通珠、边天蒿、通天大黄《湖南药物志》,土霸王《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喇叭筒、吹火筒、蛇罗麻《安徽中草药》,野麻秆(河南),哈哈筒(安徽),菠萝筒(福建)。
【释名】
《酉阳杂俎》:博落回“茎中空,吹作声,如勃逻回,因名之。”博落回、落回、勃勒回,皆拟声为名。其茎吹之作响,故又称号筒草、号筒杆、喇叭筒。
【品种考证】
博落回始载于《本草拾遗》,陈藏器谓:“博落回,生江南山谷,茎叶如蓖麻,茎中空,吹作声如博落回,折之有黄汁。”《纲目》将本品列于草部毒草类。《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云:“湖南长沙亦多……四、五月有花生梢间,长四五分,色白,不开放,微似南天烛。”据其形态描述与分布,结合其药性分析,与今所称博落回同为一物。
【来源】
为罂粟科植物博落回的根或全草。
【原植物】
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Willd.) R. Br.
多年生大型草本,基部灌木状,高1~4m。具乳黄色浆汁。根茎粗大,橙红色。茎绿色或红紫色,中空,粗达1.5cm,上部多分枝,无毛。单叶互生;具叶柄,长1~12cm;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长5~27cm,宽5~25cm,上面绿色,无毛,下面具易落的细绒毛,多白粉,基出脉通常5,边缘波状或波状牙齿。大型圆锥花序多花,长15~40cm,生于茎或分枝顶端;花梗长2~7mm;苞片狭披针形;萼片狭倒卵状长圆形、船形,黄白色;花瓣无;雄蕊24~30,花丝丝状,花药狭条形,与花丝等长;子房倒卵形、狭倒卵形或倒披针形,无毛。蒴果倒披针形,扁平,长约2cm,宽5mm,外被白粉。种子通常4~8枚,卵球形,种皮蜂窝状,具鸡冠状突起。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于海拔150~830m的丘陵或低山林、灌丛、草丛、村边或路旁等处。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环境,耐寒、耐旱。喜阳光充足。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肥沃、砂质壤土和粘壤土生长较好。
栽培技术种子繁殖。9月果实成熟时,割下果枝,晒干,脱粒。春播,按行距40~60cm条播。为使播种均匀,可将种子与细土混合。播种后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在适宜温度内约2星期后出苗。
田间管理待苗出齐后,间苗1~2次,株距为40cm。结合松土进行除草。追肥施人粪尿、硫酸铵、过磷酸钙等。遇旱季适当浇水。
病虫害防治治蚜虫,叶面用化学试剂喷杀。
【采收加工】
秋、冬季采收,根与茎叶分开,晒干。放干燥处保存。鲜用随时可采。
【药材及产销】
博落回Radix et Herba Macleayae Cordatae主产于江西、浙江、安徽、江苏。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博落回根及根茎肥壮。茎圆柱形,中空,表面有白粉,易折断,新鲜时断面有黄色乳汁流出。单叶互生,有柄,柄基部略抱茎;叶片广卵形或近圆形,长13~30cm,宽12~25cm,7~9掌状浅裂,裂片边缘波状或具波状牙齿。花序圆锥状。蒴果狭倒卵形或倒披针形而扁平,下垂。种子4~6粒。
【化学成分】
博落回根含血根碱(sanguinar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原阿片碱(protopine),α-别隐品碱(α-allocryptopine)[1],博落回碱(bocconine)即是白屈菜玉红碱(chelirubine)[2],氧化血根碱(oxysanguinarine)[3],博落回醇碱(bocconoline)[4],去氢碎叶紫堇碱(dehydrocheilanthifoline)[5]。全草中含原阿片碱,原阿片碱-N-氧化物(protopine-N-oxide),α-别隐品碱[6],黄连碱(coptisine),小檗碱(berberine),刻叶紫堇明碱(corysamine)[7]。果实中含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原阿片碱,α-别隐品碱及β-别隐品碱[7]。
【药理】
1.抗菌作用白屈菜红碱、血根碱及博落回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八叠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以及某些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
杀虫、杀蛆作用博落回有强大的杀阴道滴虫作用,在玻片上将滴虫与博落回浸膏相接触,滴虫2.立刻被全部杀死[2]。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及博落回碱还有杀线虫作用[1]。博落回可使蝇蛆先兴奋,后麻痹而死,并能抑制蝇卵的孵化。杀蛆作用以叶及果皮效力最强,茎次之,根最弱。杀蛆效力不因干燥而丧失,杀蛆有效成分为生物碱[3,4]。
3.毒性博落回所含生物碱毒性颇大,主要引起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5~7]。动物实验证明,将博落回注射液注入兔耳静脉,引起心电图T波倒置,并可出现多源性、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伴有短暂的阵发性心律紊乱,阿托品可对抗其对心脏的毒性[6]。
【药性】
味苦、辛,性寒,大毒。
1.《本草拾遗》:有大毒。
2.《湖南药物志》:辛、涩,寒。有小毒。
3.《江西草药》:性温,味苦、辛。
4.《福建药物志》:苦、辛,寒。
【功能主治】
散瘀,祛风,解毒,止痛,杀虫。主治痈疮疔肿,臁疮,痔疮,湿疹,蛇虫咬伤,跌打肿痛,风湿关节痛,龋齿痛,顽癣,滴虫性阴道炎及酒渣鼻。
《本草拾遗》:主恶疮瘿根,瘤赘,白癜风,蛊毒,精魅,溪毒,已上疮瘘者,和百丈青、鸡桑灰等为末傅瘘疮;蛊毒,精魅,当有别法。
1.《中国药用植物志》:外用治一切恶疮及皮肤病。
2.《广西中药志》:外用治跌打。
3.《湖南药物志》:祛风解毒,行气消肿,杀虫。
4.《江西草药》:治慢性溃疡,脓肿,皮癣,蜈蚣、黄蜂咬伤。
5.《广西本草选编》:散瘀消肿,祛风镇痛,杀虫止痒。主治跌打瘀肿,风湿关节痛,龋齿痛。
6.《福建药物志》:治急性乳腺炎,蛇头疔,无名肿毒,癣,小腿溃疡,瘰疬,毒蛇咬伤。
【应用与配伍】
用于外感咳嗽,八角莲有化痰止咳之功。尤宜于肺热咳嗽,可与黄芩、矮地茶、百部等清热化痰止咳药配伍。
用于咽喉肿痛,瘰疬,瘿瘤,痈肿,疔疮,毒蛇咬伤。八角莲既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又能散结消肿。临床均可单用,或随证配伍以增强疗效。如治毒蛇咬伤,可与重楼、杠板归、半边莲等配伍。现代又用于腮腺炎,乙型脑炎,恶性肿瘤。如治乳腺癌,常与八月札、王不留行、枸橘李等疏肝活血行气药配伍。治淋巴肉瘤、鼻咽癌等,常与夏枯草、昆布、黄药子等泻火软坚化痰药配伍。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禁内服。口服易引起中毒,轻者出现口渴、头晕、恶心、呕吐、胃烧灼感及四肢麻木、乏力;重者出现烦躁、嗜睡、昏迷、精神异常、心律失常等而死亡。《本草拾遗》:茎……折之有黄汁,药人立死,不可入口也。
【附方】
1.治指疔 ①博落回根皮、倒地拱根等分。加食盐少许,同浓茶汁捣烂,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②号桐树(连梗带叶)一把,水煎熏洗约15min,再将煎过的叶子贴患指,日2~3次。早期发炎者,如此反复熏洗,外贴3~6次愈;如已化脓,则须切开排脓,不适宜本药。〔《江西医药》1966,(7)∶371〕
2.治脓肿 博落回鲜根适量,酒糟少许。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3.治臁疮 落回全草。烧存性,研极细末,撒于疮口内;或用麻油调搽;或用生猪油捣和成膏敷贴。(《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4.治中耳炎 博落回叶研末6g,高粱酒30g。炖热冲入,装瓶,密闭3d,用灯芯草蘸取上面澄清液滴耳内,早晚各1次。(《安徽中草药》)
5.治水、火烫伤 博落回根研末,棉花子油调搽。(江西《草药手册》)
6.治蜈蚣、黄蜂咬伤 取新鲜博落回茎,折断,有黄色汁液流出,以汁搽患处。(《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7.治黄癣(癞痢) 先剃发,再用博落回60g,明矾30g。煎水洗,每日1次,共7d。(江西《草药手册》)
8.治疥癣 博落回叶30g,米醋250g。浸泡1d后,外涂患处,每日2次。(《安徽中草药》)
【现代临床研究】
1.治疗滴虫性阴道炎 鲜嫩博落回茎叶切碎,加水熬成每1ml含生药25g的浸膏。于月经结束后,先用1∶5000高锰酸钾液300~500ml冲洗阴道,然后用棉签蘸药反复涂擦阴道壁2~3次,或留置含药的阴道棉栓。每日用药1~2次,7~10d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连续3d,取标本镜检,以观察疗效。共治疗132例,经1个疗程后,全部病例症状消失,阴道分泌物镜检转阴。连用3个疗程可以根治[1]。
2.治疗宫颈糜烂 用博落回栓剂隔日阴道内给药1次,治疗宫颈糜烂726例,轻者用药3~5次,重者10次左右。结果治愈336例,显效165例,有效187例,总有效率达94.77%[2]。
3.治疗酒萵鼻 取博落回茎50g,95%乙醇100ml,浸泡5~7d备用。每次涂抹1min,每日2~3次,15d为1疗程。治疗酒萵鼻30例,经3个疗程的治疗,痊愈15例,显效10例,好转3例,无效2例[3]。
4.治疗痔疮合并感染 取博落回、红藤、黄柏各60g,加水2000ml,煎取1000ml,过滤去渣,取坐位趁热熏洗患部,每次15~30min,每日2~3次。共治疗30例,结果:痊愈25例,显效4例,无效1例。治疗时间2~5d,平均2.5d[4]。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Onde M,et al.C A,1965,63∶18964f
[2] Ishii H,et al.Tetra Lett, 1975,(5)∶319
[3] 谷千秋,等.药学杂志(日),1962,82∶755
[4] Ishikawa T,et al.Chem Pharm Bull,1978,26(1)∶166
[5]Takav N,et al.Yakugaku Zasshi,1973,93(2)∶242
[6]Iwasa K,et al.Phytochemistry,1983,22(2)∶627
[7]胡之璧,等.药学学报,1979,14(9)∶535
[8]Muraveva D A,et al.Acta Pharm Jugvslav,1969,19(1)∶11
[9]Chelombitko V A.C A ,1972,77∶58870t
药理
[1] Masayuki Onda, et al. C A, 1965, 63∶18964n
[2] 解放军366医院妇产科,等.新医学,1971,(6~7)∶45
[3] 张世宣.中药通报,1957,3(2)∶260
[4] 叶道年.中药通报,1958,4(9)∶308
[5]叶廷.中华内科杂志,1958,6(6)∶617
[6]贾连旺.中华内科杂志,1963,11(5)∶399
[7]李逢春.新医药资料(江西药科学校),1972,(1)∶49
[8]上海中药二厂新品种试制小组.中成药研究,1978,(1)∶18
现代临床研究
[1]解放军266医院妇产科,等.新医学,1971,(6~7)∶45
[2] 上海中药制药二厂.博落回栓剂临床资料汇编.1977
[3] 罗裕民.浙江中医杂志,1986,(7)∶306
[4] 熊晓荣.云南中医杂志,1988,(3)∶18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