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白毛藤 Baimaoteng 《百草镜》
【异名】
苻《尔雅》,鄃菜《本经》,鬼目草(《尔雅》郭璞注),白草《别录》,白幕、排风《本草拾遗》,排风草《履砏岩本草》,天灯笼、和尚头草《纲目拾遗》,望冬红、酸尖菜《植物名实图考》,排风藤《分类草药性》,土防风、耳坠菜《贵州民间方药集》,金线绿毛龟草、葫芦草《福建民间草药》,毛风藤《江西民间草药》,毛老人《江西中药》,红道士、毛和尚《浙江民间草药》,野猫耳朵《四川中药志》,胡毛藤、羊仔耳、生毛稍、龙毛龟、毛燕仔、红麦禾《闽东本草》,蜀羊泉、毛相公、望风藤《湖南药物志》,毛千里光、毛秀才《全国中草药汇编》,鹰咬豆子、毛道士、毛葫芦、葫芦藤《中药志》。
【释名】
本品蔓生,茎叶皆被白色细毛,故名白毛藤。《纲目》云:白英谓其花色,鄃菜象其叶文,排风言其功用,鬼目象其子形。《说文》:鄃,细缚也。缚,即白色细绢,用以形容白毛藤细长的柔毛。耳坠菜,因果形得名。其嫩叶味酸,可作茹,故有酸尖菜之名。果期近冬季,熟时色红,经霜不落,故称望冬红。
【品种考证】
本品以白英之名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别录》云:白英生益州(今四川成都)山谷,春采叶,夏采茎,秋采花,冬采根。《新修本草》云:此鬼目草也。蔓生,叶似王瓜,小长而五桠。实圆若龙葵子,生青,熟紫黑。《本草拾遗》引《尔雅》郭璞注云:似葛叶,有毛,子赤如耳蘆珠,若云子熟黑,误矣。《纲目》收于草部,载:此俗名排风子是也。正月生苗,白色,可食。秋开小白花,子如龙葵子,熟时紫赤色。《百草镜》曰:白毛藤,多生人家园圃中墙壁上,春生冬槁,结子小如豆而软,红如珊瑚,霜后叶枯,惟赤子累累,缀悬墙壁上,俗呼毛藤果。《纲目拾遗》云:茎、叶皆有白毛,八、九月开花藕合色,结子生青熟红,鸟雀喜食之。综合诸家本草所述形态,再参阅《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之附图,与今茄科植物白英特征相符。
【来源】
为茄科植物白英的全草。
【原植物】
白英 Solanum lyratum Thunb. 又名:山甜菜、蔓茄、北风藤《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多年生蔓生草本,高达5m。基部木质化,上部草质,茎、叶和叶柄密被具节的长柔毛。叶互生;叶柄长1~3cm;叶片多戟形或琴形,长3~8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上部全缘或波状,下部常有1~2对耳状或戟状裂片,少数为全缘,中脉明显。聚伞花序顶生或腋外侧生;花萼5浅裂,宿存;花冠蓝紫色或白色,5深裂,裂片自基部向下反折;雄蕊5,花丝极短,花药顶孔开裂;雌蕊1,花柱细长,柱头小,头状,子房卵形,2室。浆果球形,径约1cm,熟时红色。种子近盘状,扁平。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生于海拔200~2800m阴湿的路边、山坡、竹林下及灌木丛中。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阴湿。适宜砂质壤土及粘壤土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及分根繁殖。种子繁殖:北方地区春季播种,4~5月条播,行距40cm,保持土壤湿润,约2星期左右出苗,苗出齐后间苗,株距15~20cm。分根繁殖:宜春、秋进行。当苗高20cm左右时,要搭架缚藤,以利生长。
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红蜘蛛为害。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
【药材及产销】
白毛藤Herba Solani Lyrati 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全国其他地区大多亦产,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有分枝,长短不等,长可达1.2m,直径2~7mm。表面黄绿色至棕绿色,密被灰白色柔毛,粗茎通常毛较少或无毛。叶互生,叶片皱缩卷曲,暗绿色,展平后戟形或琴形,被毛茸;叶柄长1~3cm。有时附黄绿色,或暗红色的果实。茎质硬而脆,断面纤维性,髓部白色或中空;叶质脆易碎。气微、味苦。以茎粗壮、叶绿、无果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外侧附腺毛和非腺毛。皮层较厚。中柱鞘纤维断续排列成环。维管束双韧型,韧皮部狭窄。髓部有的细胞含砂晶。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密被腺毛和非腺毛;腺毛头部单细胞,圆形或长圆形,柄1~5细胞,有的细胞缢缩;非腺毛较少。下表皮腺毛较长;非腺毛4~6细胞,顶端稍钝;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6个。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5g,加乙醇25ml,置水浴上回流0.5h,滤过。滤液分3等分,分别滴加碘化钾试液、碘化钾碘试液、碘化汞钾试液,均产生沉淀。(检查生物碱)
【化学成分】
茎含甾体糖甙(steroidal glycoside)SL-a(又名SL-0)、SL-b(又名SL-1)、SL-c、SL-d[1,2]。它们都是混合物。SL-a含有4个成分,系(5α,25β)-呋甾烷-3,22,26-三醇〔(5α,25β)-furostan-3,22,26-triol〕的、(5α,25α)-呋甾烷-3,22,26-三醇〔(5α,25α)-furostan-3,22,26-triol〕的、(25β)-呋甾-5-烯-3,22,26-三醇〔(25β)-furost-5-en-3,22,26-triol〕的和(25α)呋甾-5-烯-3,22,26-三醇〔(25α)-furost-5-en-3,22,26-triol〕的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甙-26-O-β-D-吡喃葡萄糖甙〔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26-O-β-D-glucopyrano-side〕组成的[1]。SL-b也含有4个成分,系替告皂甙元(tigoge- nin)的、新替告皂甙元(neotigogenin)的、薯蓣皂甙元(diosgenin)的和雅姆皂甙元(yamogenin)的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甙〔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组成的[1]。SL-c含有2个成分,系(25ξ)-茄甾-3β,23β-二醇〔(25ξ)-solanidan-3β,23β-diol〕的和(25ξ)茄甾-5-烯-3β,23β-二醇〔(25ξ)-solanid-5-en-3β,23β-diol〕的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甙〔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组成的[2]。SL-d也含有2个成分,系(25ξ)-茄甾-3β,23β-二醇的和(25ξ)-茄甾-5-烯-3β,23β-二醇的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甙{3-O-β-D-gluc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组成的[2]。还含蜘蛛抱蛋甙(aspidistrin),甲基原蜘蛛抱蛋甙(methylprotoaspidistrin)[3],(22R)-3β,16β,22,26-四羟基胆甾-5-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22R)-3β,16β,22,26-tetrahydroxycholest-5-ene-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ide〕[4],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ξ,25R)-3β,22,26-三羟基-呋甾-5-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26-O-β-D-glucopyranosyl-(22ξ,25R)-3β,22,26-trihydroxy-furost-5-ene-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3)〕-β-D-glucuronopyranoside}[5],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ξ,25R)-3β,26-二羟基-22-甲氧基-呋甾-5-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26-O-β-D-glucopyranosyl-(22ξ,25R)-3β,26-dihydroxy-22-methoxy-furost-5-ene-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ide〕及其(22ξ,25S)异构体,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3β-羟基-25R-螺甾-5-烯〔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3β-hydroxy-(25R)-spirost-5-ene〕及其(25S)-异构体[5]。
【药理】
1. 抗肿瘤作用 白毛藤热水提取物(每60kg干燥药物可得提取物4kg,含甾体皂甙)具有抗肿瘤作用[1]。在体外,SL-c和SL-d对人宫颈癌JTC-26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8μg/ml抑制率可达100%,SL-b也表现抑制作用,15μg/ml抑制率可达100%,有趣的是,化学结构与SL-b相似的SL-a对JTC-26却没有抑制作用[2]。
2. 抗真菌作用 从同属植物Solanum dulcamara 提取的主要是替告皂甙元和雅姆皂甙元的中性甾体皂甙,均有抗真菌作用[3]。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喷淋,润软,切段,干燥。
【饮片性状】
白毛藤为不规则的段状。根、茎、叶、花、果实混合。根浅棕黄色,茎圆柱形,稍有棱,直径2~7mm,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切面中空。叶片破碎皱缩,完整叶片展开后呈戟形或琴形,棕绿色或绿灰色。聚伞花序。浆果球形,绿棕色。种子近圆形,扁平。气微,味苦。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甘、苦,性寒,小毒。归肝、胆、肾经。
1. 《本经》:甘,寒。
2. 《别录》:无毒。
3. 《履砏岩本草》:性凉,无毒。
4. 《品汇精要》:性寒,缓。气之薄者,阳中之阴。
5. 王安卿《采药志》:性热。
6. 《植物名实图考》:味酸。
7. 《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有小毒。
8. 《福建民间草药》:微苦、涩,平。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治湿热黄疸,胆囊炎,胆石症,肾炎水肿,风湿关节痛,妇女湿热带下,小儿高热惊搐,痈肿瘰疬,湿疹瘙痒,带状疱疹。
1. 《本经》:主寒热八疸,消渴,补中益气,久服轻身延年。
2. 《本草经集注》:叶作羹饮,甚疗劳。
3. 《新修本草》:煮汁饮,解劳。
4. 《本草拾遗》:主烦热,风疹,丹毒,疟瘴寒热,小儿结热。
5. 《开宝本草》:别本注云:茎叶煮粥,极解热毒。
6. 《履砏岩本草》:善医诸头风,及面上游走风气等疾。每用不以多少,晒干碾为细末,每用一字搐入鼻中,自然头目清爽,去风清上。
7. 《百草镜》:藤干之浸酒,云可除骨节风湿痛。
8. 王安卿《采药志》:活血追风生血,治鬼箭有效。
9. 《纲目拾遗》:止血淋、疟、疝气。汁滴耳中,止脓不干。入药内,保肿毒不大。治疬蘈,用煮牛肉精者食之。清湿热,治黄疸水肿,小儿蛔结腹痛。
10. 《植物名实图考》:治腰痛。
11. 《分类草药性》:治惊风,咳嗽。
12. 《湖南药物志》:消肿止痛,解毒杀虫。用于传染性肝炎,斑疹,风湿关节炎,偏正头痛或风痰瘰疬,红崩白带,肿痛,中耳化脓,目疾。
13. 《青岛中草药手册》:主治感冒发热,妇女月经不调,白带,阴道炎,子宫颈糜烂,癌肿等。
14. 《湖北中草药志》: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抗癌止痛。用于感冒发热,黄疸型肝炎,痢疾,肾炎水肿,胆囊炎,胆石症,淋巴结核,食管癌、肠癌、子宫颈癌,子宫颈糜烂、白带、痈疖肿毒,带状疱疹、湿疹等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者30~60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或捣汁涂。
【使用注意】
白毛藤有小毒,不宜过量服用,否则会出现咽喉灼热感及恶心、呕吐、眩晕,瞳孔散大等中毒反应。
【附方】
1. 治黄疸初起 白毛藤、神仙对坐草、大茵陈、三白草、车前草各等分。白酒煎服。(《百草镜》)
2. 治急性肝炎 白英30g,栀子、白芍、茯苓各9g,茵陈24g。水煎服。
3. 治胆囊炎 白英60g,栀子24g,金钱草30g。水煎服。(2~3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4. 治风痛 桑黄二两,白毛藤二两。切碎,用绍兴原坛酒六斤,煎三炷香。每日服一饭碗。(《杨春涯经验方》)
5. 治风湿关节痛 排风藤30g,忍冬30g,五加皮30g。好酒500g泡服。(《贵阳民间药草》)
6. 治白带 ①白英30g,木槿花15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②白英25g,蒲公英20g,三白草20g,阳雀花根皮30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7. 治阴道炎,子宫颈糜烂 白英9g,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8. 治小儿高热惊厥 白英9g,蝉蜕3只,橄榄核3枚。炖服。(《福建药物志》)
9. 治疔疮肿毒 鲜白毛藤全草120g,炖服。另以鲜叶捣烂敷患处。(《闽东本草》)
10. 治咽喉肿痛,痈肿疮毒,淋巴结结核 白英、萝摩各30g。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11. 治皮肤搔痒症 白英、苦楝树叶,各适量,水煎汤洗患处。(《青岛中草药手册》)
12. 治阴囊湿疹,疮疖 白英15g,田基黄9g,松针6g。煎水,外洗患处。
13. 治带状疱疹 鲜白英150g,75%乙醇1ml,冷开水30ml。白英洗净,捣烂,加冷开水擂匀,纱布包绞汁,加乙醇装瓶备用,用药棉蘸搽患处。每日2~3次,连搽3~4天。(12~13方出自《湖北中草药志》)
14. 治疥疮 白毛藤全草30~40g(干品24~36g),和肥猪肉180g,酌加水煎,分两次吃下。(《福建民间草药》)
15. 治肺癌 白英、狗牙半支(垂盆草)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
16. 治声带癌 白英、龙葵各30g,蛇莓、石见穿、野荞麦根各15g,麦冬、石韦各12g。水煎服,每日一剂。(15~16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17. 治风火赤眼 白英鲜叶捣烂,调人乳外敷眼睑。(《福建中草药》)
18. 治中耳化脓 蜀羊泉叶绞汁,滴耳中。(《湖南药物志》)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传染性肝炎 用白毛藤煎剂治疗传染性肝炎36例,效果满意。一般服药4d后,食欲不振,全身乏力,黄疸肝肿大,肝区痛相继改善,1~2星期后恢复正常,除1例因并发病无进步转院治疗外,35例全部痊愈。治疗方法:取白毛藤叶或全株生药(干者亦可),每日60~120g,煎汁去渣,分2~3次服。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及副反应[1]。
2. 治疗白带 用干白英、全当归按10:3配合,煎煮2次,取汁,浓缩加入白糖,配制成15%的糖浆,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25ml,10d为1疗程。共治疗40例,37例临床痊愈,3例显效。治疗时间最短1疗程,最长6疗程[2]。
【药论】
论白毛藤的功用 张山雷:“白毛藤,以效力而言,似亦温和性质,然采而尝之,略如青草气,不含辛辣及恶劣等味。盖蔓延走窜之性即其全体大用,不在乎气味之寒热温凉者。惟以赵(学敏)氏所治诸症,绎其大旨,类皆湿热为病居其多数,而气味颇清,盖清热理湿,而通水道,利关节,兼能消痰去瘀,理气解结者也。”(引自《中国药学大辞典》)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Murakami K, et al. 药学杂志(日),1981,101(3)∶275
[2] Murakami K, et al. Chem Pharm Bull,1985,33(1)∶67
[3] Yanara S, et al. Phytochemistry,1985,24(11)∶2748
[4] Yanara S, et al. Chem Pharm Bull,1989,37(7)∶1802
[5] Yanara S, et al. Planta Med,1986,(6)∶496
药理
[1] Ushio R, et al. C A,1989,110∶141525b
[2] Murakami K, et al. Chem Pharm Bull,1985,33(1)∶67
[3] Wolters B. C A,1965,63∶6020d
现代临床研究
[1] 陈绍廉.中医杂志,1960,(4)∶24
[2] 杨必金.四川中医,1989,(2)∶44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