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八角莲 Bajiaolian 《植物名实图考》
【异名】
鬼臼、爵犀、马目毒公、九臼《本经》,天臼、解毒《别录》,害母草《本草图经》,独脚莲、独荷草《土宿本草》,羞天花、术律草、琼田草、山荷叶、旱荷、八角盘《纲目》,金星八角、独叶一枝花《汪连仕草药方》,八角连《纲目拾遗》,金魁莲《分类草药性》,八角乌《中药志》,白八角莲《贵州草药》,金边七(湖南)。
【释名】
其根茎如数臼相连,故称鬼臼、九臼等。《纲目》:此物有毒,而臼如马眼,故名马目毒公。杀蛊解毒,故有犀名。其叶如镜、如盘、如荷,而新苗生则旧苗死,故有镜、盘、荷、莲、害母诸名。
【品种考证】
八角莲以鬼臼之名始载于《本经》。《别录》载:鬼臼生九真(今湖北商、齐、杭、襄、峡州、荆门军亦有之(今江苏、安徽、陕西、山东、浙江杭州及湖北襄阳、宜昌等地)上述大体是八角莲属植物的分布区。在形态方面,《本草图经》曰:花红紫如荔枝,正在叶下,常为叶所蔽。综上所述,古本草鬼臼,应是小檗科植物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 (Hance) M. Cheng ex Ying 或六角莲D. pleiantha (Hance) Woods.
【来源】
为小檗科植物八角莲的根及根茎。
【原植物】
八角莲 Dysosma versipellis (Hance) M. Cheng ex Ying 又名:江边一碗水《湖南药物志》,一把伞(广东、广西)。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20~30cm。不分枝,无毛,淡绿色。根茎粗壮,横生,具明显的碗状节。茎生叶1片,有时2片,盾状着生;叶柄长10~15cm;叶片圆形,直径约30cm,掌状深裂几达叶中部,边缘4~9浅裂或深裂,裂片楔状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5~9cm,宽5~7cm,先端锐尖,边缘具针刺状锯齿,上面无毛,下面密被或疏生柔毛。花5~8朵排成伞形花序,着生于近叶柄基处的上方近叶片处;花梗细,长约5cm,花下垂,花冠深红色;萼片6,外面被疏毛;花瓣6,勺状倒卵形,长约2.5cm;雄蕊6,药隔突出;子房上位,1室,柱头大,盾状。浆果椭圆形或卵形。种子多数。花期4~6月,果期8~10月。
生于海拔300~2200m的山坡林下阴湿处。有少量栽培。分布于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阴凉潮湿,忌强光、干旱。适宜选择富含腐殖质、肥沃的砂质壤土栽种。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8~10月采集成熟果实,搓去外皮,收集种子。穴播,覆草保湿。分株繁殖:2~3月挖取老根茎,截成12~15cm长小段,按行株距各30~35cm穴栽,每穴1段,覆土,浇水定根。4~11月均可移栽。
田间管理 可利用林下空地阴凉处栽培,如无良好自然荫蔽条件,则需搭矮棚遮荫。生长期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春季多施氮肥,夏季多施腐熟有机肥。秋、冬季以厩肥、草皮灰混合培土越冬。
病虫害防治 红蜘蛛用20%双甲脒乳油1000倍液喷杀。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秋末为佳。全株挖起,除去茎叶。洗净泥砂,晒干或烘干备用,切忌受潮。鲜用亦可。
【药材及产销】
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 (Hance) M. Cheng主产于湖北、四川,江西亦产。销全国并出口。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横生,数个至十数个连成结节状,每一结节圆盘形,大小不一,直径0.6~4cm,厚0.5~1.5cm。表面黄棕色,上方具大型圆凹状茎痕,周围环节明显,同心圆状排列,色较浅,下方有环节及不规则皱纹或裂纹;可见圆点状须状根痕或须根,直径约1mm,浅棕黄色。质极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略平坦,颗粒状,角质样,浅黄红色,横切面平坦,可见维管束小点环列。气微,味苦。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皮层宽广,下皮细胞1~3列,其下有3~5列石细胞,紧密排列成环,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切向椭圆形,直径47~80μm,壁厚,胞腔小,孔沟明显。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常呈压缩状;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多径向排列。髓大,由薄壁细胞组成。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根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有根毛。皮层宽广,有木化纤维散列;内皮层明显。初生木质部5原型,中央全部为木化的厚壁纤维。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
理化鉴别 薄层层析:本品的乙醇提取液为供试液,另取鬼臼毒素乙醇液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供试液、对照品溶液,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9:1)展开18cm,硫酸-乙醇(1:1)喷雾,120℃烘烤5分钟,显深棕色斑点。
【化学成分】
八角莲根茎含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山荷叶素(diphyllin),还含山柰酚(kaempferol)和槲皮素(querce-tin)[1]。
【药理】
对平滑肌的作用 上述结晶性物质对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有抑制作用;对兔和豚鼠离体子宫则有兴奋作用[1]。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须根,大小个分开,洗净,稍浸,润透,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
圆形或椭圆形厚片,直径2~3cm,厚0.2~0.4cm。表面棕黄色或浅黄色,质硬而脆,易折断。角质样。气微,味苦。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药性】
味苦、辛,性凉,有毒。归肺、肝经。
1. 《本经》:味辛,温。
2. 《别录》:微温,有毒。
3. 《本草经集注》:味甘,温,有毒。
4. 《药性论》:味苦。
5. 《本草汇言》:性沉而阴,味辛而烈。
6. 《本草从新》:苦、辛,温,毒烈。
7. 《分类草药性》:味苦,无毒。
8. 《贵阳民间药草》:辛、香、微苦,平,无毒。
9. 《广西中药志》:甘、苦、微辛,性凉,无毒。入肺经。
【功能主治】
化痰散结,祛瘀止痛,清热解毒。主治咳嗽,咽喉肿痛,瘰疬,瘿瘤,痈肿,疔疮,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痹证。
1. 《本经》:主杀蛊毒鬼注精物,辟恶气不祥,逐邪,解百毒。
2. 《别录》:疗咳嗽喉结,风邪烦惑,失魄妄见,去目中肤翳,杀大毒。
3. 《药性论》:主劳疾传尸,瘦疾。
4. 《纲目》:下死胎,治邪疟,痈疽,蛇毒,射工毒。
5. 《本草经疏》:散结辟邪。
6. 《本草汇言》:攻湿积,散瘀血。能攻散结痰、结气、结血等疾。
7. 汪连仕《草药方》:消一切毒,力能软坚透脓。
8. 《本草从新》:治麻痹风毒,打扑瘀血停积。
9. 《广西中药志》:清热化痰,解蛇虫毒。治肺热痰咳,虫蛇咬伤,单双蛾喉痛。
10.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追风散毒,杀虫。治劳伤吐血,腰痛,口喉鼻痛,疥癣白秃。
11. 《江西草药》:治肾虚,劳伤,中暑,胃痛。
12. 《福建药物志》:治哮喘,胆囊炎,胆石症,小儿惊风,癫痫,无名肿毒,背痈溃破,颈淋巴结核,瘿瘤。
【应用与配伍】
用于外感咳嗽,八角莲有化痰止咳之功。尤宜于肺热咳嗽,可与黄芩、矮地茶、百部等清热化痰止咳药配伍。
用于咽喉肿痛,瘰疬,瘿瘤,痈肿,疔疮,毒蛇咬伤。八角莲既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又能散结消肿。临床均可单用,或随证配伍以增强疗效。如治毒蛇咬伤,可与重楼、杠板归、半边莲等配伍。现代又用于腮腺炎,乙型脑炎,恶性肿瘤。如治乳腺癌,常与八月札、王不留行、枸橘李等疏肝活血行气药配伍。治淋巴肉瘤、鼻咽癌等,常与夏枯草、昆布、黄药子等泻火软坚化痰药配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2g;磨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磨汁或浸醋、酒涂搽;捣烂敷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孕妇禁服,体质虚弱者慎服。
1. 本草经集注》:畏垣衣。
2. 《本草经疏》:凡病属阳,阳盛热极及烦惑失魂妄见者不可用。
3. 《本草从新》:其气猛悍,能开通壅塞,痛淋立止,虚人慎之。
【附方】
1. 治痰咳 八角莲12g,猪肺100~120g,糖适量。煲服。(《广西中药志》)
2. 治气血痰饮,积胀成蛊 鬼臼一斤(切片),生姜二两,白矾五钱。泡汤浸二日,再用酒煮,捣烂成膏。巴豆肉三钱(去油),沉香、蟾酥各五钱,俱为末,和入为丸,如黍米大。每早晚各服二三十丸,白汤送下。(《本草汇言》)
3. 治喉蛾 将白八角莲研为细末,0.6g白八角莲加薄荷0.3g,吹入喉中。(《贵州草药》)
4. 治瘰疬 八角莲30~60g,黄酒60g。加水适量煎服。(《湖南药物志》)
5. 治淋巴结炎,腮腺炎 八角莲,以烧酒磨汁,外敷患处。(南药《中草药学》)
6. 治瘿瘤 鬼臼(切片,姜汁浸)、海藻、昆布、海带(俱用热水洗净)、海粉(水飞过)、海螵蛸各二两,甘草一两,海螺一个(火烧醋炙,如颈下摇者用长螺,颈不摇者用圆螺)。共为极细末, 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晚临睡时,口中噙化一丸。(《本草汇言》)
7. 治无名肿毒 白八角莲、野葵、蒲公英各等分。捣烂,敷患处。(《贵州草药》)
8. 治带状疱疹,单纯性疱疹 八角莲根研末,醋调涂患处。
9. 治毒蛇咬伤 八角莲9~15g,捣烂,冲酒服,渣敷伤处周围。(8~9方出自《广西中草药》)
10. 治黑黄 生鬼臼一两,捣绞取汁一小盏,如无生鬼臼,即用干者捣罗为末。每服二钱匕,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圣济总录》)
11. 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八角莲3~9g,水煎,兑酒服。(南药《中草药学》)
12. 治子死胎不下,胞破不生 鬼臼不拘多少,黄色者,去毛碾为末,极细为度。每服二钱,用无灰酒一盏,同煎至八分,通口服。(《妇人良方》一字神散)
13. 治胃痛 白八角莲、山慈姑、矮霸王各3g。研末兑酒,分3次吞服。(《贵州草药》)
14. 治乳腺癌 八角莲、黄杜鹃各15g,紫背天葵30g。加白酒500g,浸泡7d后,内服外搽。每服9g,每日2~3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15. 治一切劳疾飞尸鬼注 鬼臼半两(去须),川升麻三分,麝香一钱,柴胡一两(去苗)。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暖酒下十丸,日三服。(《圣惠方》)
16. 治体虚气弱,神经衰弱,痨伤咳嗽,虚汗盗汗 八角莲9g,蒸鸽子或炖鸡、炖猪肉250g服。(《贵阳民间药草》)
17. 治脱肛 八角莲根10g,将药切细,用甜酒煎熬,内服,1次服完。(《贵州民间方药集》)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腮腺炎八角莲注射液,每支20ml(含生药8g)。肌内注射,成人每日2支,儿童每日1支,或加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疗程5d。治疗34例(包括并发脑膜脑炎10例),并和常规治疗组33例(含并发脑膜脑炎12例)对照。结果: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体温下降幅度大,腮腺肿胀消退快、病程短。初步证明八角莲有明显退热和加速腮肿消退作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疗效与激素相同,且可缩短病程[1]。
2. 治疗乙型脑炎八角莲注射液(每100ml含40g生药),成人每日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疗程5~7d;儿童用药量酌减。特别严重的病例临时作对症处理。共治37例,设对照组22例,结果退热时间:治疗组平均为2.15d,对照组5.68d;治疗组20例神志昏迷的病人转清醒的平均时间为6.38d;病死率:治疗组为13.0%,对照组为40.9%[2]
【药论】
《本草纲目拾遗》:《涌幢小品》云:八角连绥宁产之,可以伏蛇。谚云,识得八角连,可与蛇共眠。治一切毒蛇伤。2.《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虚弱脱肛;外用消伤肿,并治蛇咬伤,疔疮。3.《福建民间草药》:散结活瘀,消瘿解毒。4.《广西中药志》:清热化痰,解蛇虫毒。治肺热痰咳,虫蛇咬伤,单双蛾喉痛,疮疖。5.《四川中药志》:治劳伤吐血、腰痛,疥癣白秃。6.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燥湿泻火。治淋巴结炎,腮腺炎,痈疮。7.《江西草药》:治肾虚,劳伤,中暑,胃痛。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陈毓亨.药学学报,1979,14(2)∶101
[2] 殷梦龙,等.中国中药杂志,1989,14(7)∶420
[3] 柴田承二,等.药学杂志(日),1962,82∶777
[4] 蒋智华,等.云南植物研究,1989,11(4)∶479
药理
[1] 杜聪明.医学中央杂志(日),1933~1934,39∶61
[2] 杜聪明,等.医学中央杂志(日),1924,22∶132
现代临床研究
[1] 施向程,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11)∶15
[2] 戴祥章,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9)∶21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