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决明子,顾名思义,因其明目、缓解眼睛不适之功效而得名。其作为药食同源品种,已广泛应用于明目、减肥、降脂、便秘等领域。又因决明子在形态、气味、茶用方面与咖啡有相似之处,为了加深人们对其印象,被国人喻为“东方咖啡”,在原产地美洲热带地区被称之为“咖啡草”,实则两者在功效上相差甚远。
历史上存在决明子品种混乱的记述,李时珍曰:“决明有两种,一种马蹄决明,……结角如初生细豇豆,长五、六寸,角中子数十粒,参差相连,状如马蹄,青绿色,入眼目药最良。一种茳芒决明。……结角大小如小指,长二寸许。角中子成数列,状如黄葵子而扁,其色褐,味甘滑。”此处所说的茳芒决明即是易误作决明子药用的望江南或槐叶决明(茳芒决明)的种子,也是决明子商品中常见的混淆品种。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园内种植了小决明、钝叶决明、望江南及槐叶决明4种易混淆药用植物,作者观察对比了4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拟从原植物、药材性状、品质评价、性味功效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以期为生产、购销、流通、临床使用、科研等提供参考。
决明子及望江南(子)
基原(原植物)的学名讨论
历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决明子基原(原植物)
△钝叶决明全株
《中国植物志》(简称“FRPS”,下同)中广义的决明属 (Cassia L.) 在《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简称“FOC”,下同)中被分为决明属 (Cassia L.) 和番泻决明属 (Senna Mill.,又名山扁豆属) 2个属,原来广义的决明属大多数种类被归入番泻决明属,而本文所研究的4种植物的最新学名为决明S. tora (L.) Roxb.、钝叶决明S. obtusifolia (L.) H. S. Irwin & Barneby、望江南S. occidentalis (L.) Link、槐叶决明(茳芒决明)S. sophera (L.) Roxb.。其中钝叶决明在FRPS和FOC均未收载,国内大多数地方植物志中也无收载,在Flora of Missouri(密苏里州植物志)查到了该物种,别名镰刀草或咖啡草,最新学名为S. obtusifolia (L.) H. S. Irwin & Barneby。
△小决明全株
另外,朱相云等曾在“中国豆科植物,32,2007”中将钝叶决明S. obtusifolia (L.) H. S. Irwin & Barneby作为决明S. tora (L.) Roxb.的变种处理,即S. tora L. var. obtusifolia (Linnaeus) X. Y. Zhu;将槐叶决明S. sophera (L.) Roxb.作为望江南S. occidentalis (L.) Link的变种,其学名为S. occidentalis (L.) Link var. sophera (L.) X.Y.Zhu。目前我们查阅到的大多数中医药著作及文献中该4种植物均在广义决明属 (Cassia L.) 中。
△望江南全株
关于C. obtusifolia L.的中文名称,《中国药用植物志》、《法定药用植物志》等著作和绝大部分研究文献均为钝叶决明;C. tora L.的中文名称,在FRPS和FOC及其大部分地方植物志中均为决明,植物名称小决明未见有关权威植物分类学著作和文献记载。
△槐叶决明全株
原植物对比
△4种植物腺体对比
①钝叶决明 ②小决明 ③望江南 ④槐叶决明
4种植物均为同属,形态相近,主要从小叶对数、叶顶端形状、叶轴与叶柄有无腺体及腺体个数、荚果形状及长短这几点去区别。
△4种植物小叶对比
①钝叶决明 ②小决明 ③望江南 ④槐叶决明
可见,钝叶决明植株和叶片都较决明(小决明)大,前者叶轴上腺体1,后者叶轴上腺体2,另外,决明(小决明)的全株有类似咖啡的浓烈气味,这可能就是本种在美洲被称为“咖啡草”的原因,钝叶决明全株气味较淡。望江南及槐叶决明的植物形态与两种决明有显著差异,易于区分,望江南的小叶少、叶片前端渐尖,槐叶决明小叶多、叶片前端常是急尖,此外,前者成熟果实压扁状、内含种子1列,后者果实圆筒状、内含种子2列。
△望江南与槐叶决明果实对比
药材性状对比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钝叶决明C. obtusifolia L. 或决明(小决明)C. tora L.的干燥成熟种子。望江南(子)未被《中国药典》收录,其来源在广东省、安徽省、北京市等地方标准中为豆科望江南C. occidentalis L.的干燥成熟种子;在江苏省、山东省、上海市等地方标准中为豆科茳芒决明C. sophera L.的干燥成熟种子;而在《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中为豆科望江南C. occidentalis L.或槐叶决明(茳芒决明)C. sophera L.的干燥成熟种子。在《中华本草》中,望江南种子入药名为望江南子,槐叶决明种子入药名为茳茫。为了便于区分,下文将槐叶决明(茳芒决明)的种子入药称之为“茳芒”。
△4种种子群体对比图
①钝叶决明 ②小决明 ③望江南 ④槐叶决明
从上图可以看出决明子与望江南(子)性状差异较明显,决明子略呈菱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形似马蹄;望江南(子)呈扁倒卵形,因此可按形状将其分为两类。
△钝叶决明与小决明种子微形态对比图
①钝叶决明 ②小决明
钝叶决明与小决明的种子十分相似,前者较短胖,颜色略深,侧面具细窄的棕色纵条带,稍下凹;后者较瘦长,颜色略浅,侧面具宽的浅黄棕色纵条带,下凹不明显。
△望江南与槐叶决明种子微形态对比图
③望江南 ④槐叶决明
望江南与槐叶决明的种子较相似,易混淆,前者倒卵形,腹背宽窄一致,较扁平,侧面薄膜裂纹较稀疏;后者水滴状宽倒卵形,背宽腹窄,种脐区域凸尖略弯,侧面薄膜裂纹细密。
决明子的纵剖面略斜向菱形,种皮薄,子叶及胚折曲并重叠。横剖面类圆形,子叶2 ,黄色,呈“S”形或“2”形折曲并重叠。而望江南(子)的纵剖面呈卵形;种皮薄;子叶平直;胚直生,胚根细小。横剖面呈长圆形;胚乳色较深,位于子叶两侧;子叶2,淡黄色,长条形。
△4种种子纵剖面及横剖面对比图
①-1钝叶决明横剖面 ①-2钝叶决明横剖面 ②-1小决明横剖面
②-2小决明纵剖面 ③望江南纵剖面 ④槐叶决明纵剖面
决明子质量评价
经验评价:以粒均匀、饱满、黄褐色、无沙土和杂质者为佳。
现代评价:《中国药典》2020年版要求,本品每1000g含黄曲霉毒素B1不得过5μg,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B2和黄曲霉毒素B1总量不得过10μg。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大黄酚(C15H10O4)不得少于0. 20%,含橙黄决明素(C17H14O7)不得少于0. 080%。
①产地(国产与进口)
近些年来大量进口决明子从缅甸、越南、老挝等国流入国内市场,凭借低廉价格已占领国内市场半壁江山。
研究表明钝叶决明种子的橙黄决明素和大黄酚的含量要高于决明(小决明)的且符合药典标准。现今国内钝叶决明是种植最广泛的品种,而决明(小决明)的种子商品中较少见,偶有逸为野生,或在植物园中少量栽种。而大部分进口决明(基原不明确)的橙黄决明素和大黄酚的含量均低于药典标准,可能是由于进口决明在国外一年种两季,生长期较短导致含量降低[1]。因大黄酚与橙黄决明素的含量及种植成本不同,国产决明子的价格要高出进口决明子50%左右。
②新陈(新货与陈货)
市售决明子药材常发现其颜色不均一,通过调研发现决明子新货大黄酚含量均较低,商家会将陈货与新货混掺,从而使其含量达到现行药典标准。
实验数据显示决明子陈货(2年)中橙黄决明素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含量略有减少,而大黄酚的含量增加了约2倍[2]。因此新采收的决明子在控制黄曲霉毒素的条件下储存一段时间后能促使决明子中的酶类分解出更多的大黄酚。
性味功效对比
在基原为望江南C. occidentalis L.的地方标准中,除了《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以外,均写明其有小毒,且有文献报道望江南中毒的病例。
望江南种子的苯提取物中含有毒蛋白及柯桠素2种成分,而叶不含毒性物质。种子具有一定程度的肝毒性,可诱发大鼠肝癌或肝肿瘤,可使谷丙转胺酶升高并引起肝组织退行性变,还会致肾损害。望江南中毒为慢性中毒过程、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还有出血、皮疹、白细胞减少及消化道反应。
但望江南药用时是用其干品,且经加热处理,使毒蛋白变性,失去其毒性作用,加热还可使酚结构受到某种程度破坏,故毒性变小[3-6]。
决明子、望江南子及茳茫三者的功能主治十分相似,均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的作用,但其副作用、毒性应重点关注,应各以其名、其效正确使用,万不可混用。
另外需要注意,有文献记载决明子的临床不良反应可能与其药性寒凉有关,长期服用会导致脾胃虚寒、脾虚泄泻[7]。
关于决明子炒制、用时捣碎探讨
决明子在临床上应用有生决明子和炒决明子之分,其中生决明子清肝热、润肠燥,炒决明子则寒泻之性缓和,有平肝养肾的功效。笔者在验收炒决明子饮片时,经常发现其炒制不到位,因此有必要探究一下炒制对决明子成分煎出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苷类具有保肝作用,苷元具有泻下、抗氧化作用。决明子中含有可以使苷类成分水解的酶类,在煎煮过程中,苷类成分发生了酶解反应,部分苷类成分转换为苷元。而炒制后,酶活性大幅度下降,酶解的程度很微弱,苷类成分保留的比较多,而苷元类成分增加得比较少[8]。有关种子类药材的炮制及用药方法,历来有“逢子必炒”、“逢子必捣”之说。
笔者认为,决明子炒制的主要意义是寒泻之性得到缓解,并非是为了促进有效物质的溶出。因其种子两侧有棕色的纵条带,遇水易极易吸胀裂开,无论是炒或捣,对其种子内有效物质的溶出并非必要或关键的,这也提示我们,炒制过轻或不到位的决明子寒泻之性仍较强,不能做为决明子茶长期或大量服用,这应予以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 杨国静,张珞琪,陈随清等.不同商品规格决明子的质量分析[J].中国现代中药,2018,20(08):963-967+978.
[2] 马丽娟,许虎,韩乐等.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市售决明子药材的蒽醌化合物[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37(22):2266-2270.
[3] 红霞.“是药三分毒”——谈中药的“毒”性[J].食品与健康,2004(01):24-25.
[4] 毛菊敏.中药对肝脏毒副作用的分析及防治[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1(03):129-130.
[5] 冯昭霞.望江南中毒3例[J].实用医学杂志,1994(01):4-6.
[6] 郑咏梅.望江南籽中毒5例报告[J].实用医学杂志,1989(02):34-35.
[7] 黄娜娜,窦立雯,孙蓉.基于功效及物质基础的决明子药理与毒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警戒,2016,13(05):282-285.
[8] 寇真真,唐力英,周国洪等.炮制对决明子主要成分煎出率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