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艾蒿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21-04-14浏览次数:10

【植物名】

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 

多年生草本,有时为半灌木状,植株有香气。主根稍明显,侧根多;根状茎稍粗,直径4-6毫米,常匍地,有细而短的营养枝。茎少数,成小丛,稀少单生,高50-120厘米,具纵棱,分枝多,长5-10厘米,斜向上伸展;茎、枝被灰白色蛛丝状短柔毛。叶纸质,上面绿色,具密集白色腺点及小凹点,初时疏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后毛稀疏或近无毛,背面除中脉外密被灰白色密绵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宽卵形或近圆形,长8-13厘米,宽7-8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或第一回全裂,第二回深裂,具长柄,花期叶萎谢;中部叶卵形、长圆形或近圆形,长6-8厘米,宽5-7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或第二回为深裂,每侧有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或长卵形,长3-5(-7)厘米,宽5-7-9)毫米,每裂片具2-3枚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的小裂片或深裂齿,长3-7毫米,宽2-3-5)毫米,先端尖,边缘反卷,叶柄长1-2(-3)厘米,基部有小型羽状分裂的假托叶;上部叶羽状全裂,具短柄或近无柄;苞片叶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叶为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尖,边反卷。头状花序极多数,椭圆形或长圆形,直径2-2.5毫米,有短梗或近无梗,具小苞叶,在分枝的上半部排成密穗状或复穗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狭长或中等开展,稀为开展的圆锥花序,花后头状花序多下倾;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略小,卵形或狭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或灰黄色蛛丝状柔毛,边缘狭膜质,中层总苞片长卵形,背面疏被蛛丝状柔毛,边缘宽膜质,内层总苞片长圆形或椭圆形,半膜质,背面近无毛,花序托小,凸起;雌花4-9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紫红色,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10-20朵,花冠管状,檐部紫红色;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具短尖头,花柱与花冠等长或略长于花冠,先端2又,叉端扁,扇形。瘦果长卵形或倒卵形。花果期8-10月。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多生于低或中海拔地区的路旁、林缘、山坡、草地、山谷、灌丛及河湖滨草地等。日本、朝鲜、蒙古及苏联(西伯利平东部及远东地区)也有。模式标本采自蒙古北部色楞格河附近。

入药,作(家艾)的代用品,有散寒、祛湿、温经、止血作用。嫩苗作菜蔬或腌制酱菜食用。鲜草作饲料。


【文献来源】

《中国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