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藿香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21-02-20浏览次数:2122

【药名】

广藿香 Guanghuoxiang《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异名】

藿香《别录》,海藿香(海南)。

 

【释名】

《纲目》云:豆叶曰藿,其叶似之,而草味芳香,故曰藿香。枝香者,亦以香气得名。名广藿香者,参见下文品种考证项。

 

【品种考证】

藿香始载于汉代杨孚《异物志》,云:藿香交趾有之。 其后嵇含《南方草木状》云:出交趾九真诸国。《本草图经》云:藿香旧附五香条,不著所出州土,今岭南郡多有之,人家亦多种植,二月生苗,茎梗甚密作丛,叶似桑而小薄,六月七月采之,暴干乃芬香,须黄色然后可收。《纲目》云:藿香方茎有节中虚, 叶微似茄叶。洁古、东垣惟用其叶,不用枝梗。今人并枝梗用之,因叶多伪故耳。从上述叶似桑而小薄,叶微似茄叶及《本草图经》之蒙州藿香和《纲目》藿香附图观之,均确证明代以前所称的藿香,必系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之广藿香无疑。现在其所以不称藿香而称广藿香者,可能与《植物名实图考》藿香之附图精细,可明确考证为Agastache rugosa (Fisch. et Mey. ) O. Ktze.,而现代植物分类学已普遍承认和广泛应用有关。为区别二者,则改称此为广藿香。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全草。

 

【原植物】 

广藿香 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 [Mentha cablin Blanco]又名:枝香。

一年生草本,高30~60cm。直立,分枝,被毛,老茎外表木栓化。叶对生;叶柄长2~4cm,揉之有清淡的特异香气;叶片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7~10cm,宽4~5~7.5cm,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阔而钝或楔形而稍不对称,叶缘具不整齐的粗钝齿,两面皆被毛茸,下面较密,叶脉于下面凸起,上面稍凹下,有的呈紫红色;没有叶脉通走的叶肉部分则于上面稍隆起,故叶面不平坦。轮伞花序密集,基部有时间断,组成顶生和腋生的穗状花序式,长2~6cm,直径1~1.5cm,具总花梗;苞片长约13mm;花萼筒状;花冠筒伸出萼外,冠檐近二唇形,上唇3裂,下唇全缘;雄蕊4,外伸,花丝被髯毛。花期4月。我国产者绝少开花。

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与广西有栽培。原产菲律宾等热带亚洲。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高温湿润气候,以年平均气温24~25℃最适宜生长,气温降至17℃以下,生长缓慢,植株能耐0℃短暂低温。雨量要充沛,分布均匀, 要求年降雨量1600~2400mm。喜阳光,但在苗期和定植初期必须适度荫蔽,一旦长出新根和新叶后即去掉荫蔽。遇台风时枝叶易折断。以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砂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扦插繁殖,生产上采用直插法和插枝育苗移栽法。直插法:宜选温暖多雨季节,如海南省,一般在9~10月,选生长旺盛,粗壮、节密, 生长期4~5个月的植株,取中部茎的侧枝,长20~30cm,具6~7个节,下部3~4节褐色木栓化,用手将枝条自茎上轻轻折下,使插枝附有部分主茎的韧皮组织。采苗时一般自茎基部逐层分次向上采取,每隔15~20d采1次。采下的苗应置于阴凉处,并要随采随种。插枝育苗: 即将鲜枝条插于苗床上,待长根后再移栽大田。其方法及时间与直插法同。枝条插在苗床后,早上搭棚遮荫,晚上揭开,冬季应昼夜搭棚防霜害。每日早晚各浇水1次。 插后10d左右发根。可施稀人粪水3~4次,20d后除去荫蔽物,1个月后即可定植。定植应在温暖湿润季节,广州郊区宜4月上旬,湛江地区在3~5月,四川在8~9月,海南可在7~8月及9~11月;一般采用斜插法,将苗的3/5斜插入土中,覆土压实, 按行株距50cm×40cm的三角形种植,植后随即淋水,盖草遮荫。

田间管理 苗成活后应定期进行除草松土。定植后半个月可进行第1次除草,以后每月除草1次。中耕除草后结合施肥,以施氮肥为主。一般植后1个月有新芽叶长出时即进行第1次追肥,以后每隔20~30d施肥1次,直至收获前1个月停止。前期多施人粪尿和草木灰等,后期则施硫酸铵为主。干旱季节多施水肥。应注意灌溉排水,保持田间一定的湿度。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可及时疏沟排水,挖除病株,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还有细菌性角斑病等。地老虎,可人工捕杀或用毒饵诱杀(将麦麸炒香,用90% 晶体敌百虫30倍液拌潮)。此外,还有蝼蛄、红蜘蛛等为害。

 

【采收加工】

水田栽培6~8月、坡地栽培8~11月收割。选晴天连根拔起, 去掉须根及泥沙。亦可留宿根分期收割,于定植后3~6个月收割侧生分枝,以后每隔5~6个月割1次,2~3年后更新;也可在收获期将离地2~4个节上的枝条和主秆割下,让其基部再长枝叶,第2年收获期又依此法进行,2~3年后更新。广藿香采收后,在阳光下摊晒数小时,待叶成皱缩状时即分层重叠堆积,盖上稻草用木板压紧,让其发汗一夜,使枝叶变黄,次日再摊开日晒,然后再堆闷一夜,再摊开曝晒至全干。

 

【药材及产销】

广藿香 Herba Pogostemonis 主产于海南、广东等地。销全国各地。以广州市郊石牌产的广藿香质量最优。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全株长30~60cm,多分枝,枝条稍曲折。茎钝方柱形,直径约2~7mm,节间长3~13cm;外表皮灰褐色、灰黄色或带红棕色;质脆,易折断, 断面中心有髓;基部老茎类圆柱形。直径1~1.2cm,具褐色栓皮。叶对生,皱缩成团,展平后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长4~9cm,宽3~7cm;两面均被灰白色茸毛;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叶柄长2~4cm,被柔毛。气香特异, 味微苦。以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纵切面:表皮为1列细胞,排列不整齐,有非腺毛,1~5个细胞;表皮下有木栓化细胞3~5列。皮层外缘为4~10列厚角细胞,内缘为薄壁细胞, 有大形细胞间隙,内有间隙腺毛;腺头单细胞,长圆形或类圆形,长75~195μm,内含黄色至黄绿色挥发油,柄短,1~2个细胞,多与皮层细胞相连接,薄壁细胞尚含草酸钙针晶,长约15μm。中柱鞘纤维成束。韧皮部狭窄。木质部于四角处较发达,由导管、 木薄壁细胞及木纤维组成, 均木化。髓部细胞微木化,含草酸钙针晶及片状结晶,稀有淀粉粒。

 粉末特征 淡棕色。①非腺毛1~8个细胞,平直或先端弯曲,长97~590μm,壁具刺状突起,有的胞腔含黄棕色物,有的基部含小针晶。②腺鳞头部8个细胞,直径37~70μm;柄单细胞,极短。③间隙腺毛存在于叶肉或茎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中,头部单细胞呈不规则囊状,直径13~50μm,长23~43μm,含有金黄色油状物;柄短,1~2细胞。④腺毛头部2细胞或偶单细胞;柄1~3细胞,甚短。⑤草酸钙针晶细小,散于叶肉、茎薄壁细胞或纤维中,长3~27μm。⑥叶表皮细胞不规则形,气孔直轴式。⑦柱鞘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成束,淡黄色或黄绿色,呈长梭形,直径11~37μm,木化,纹孔较稀,有的可见分隔,胞腔大多含黄棕色物,偶有细粒状结晶。⑧木纤维成束,直径13~35μm,壁木化,纹孔斜裂缝状或人字状,常有分隔,其旁连有木射线细胞。⑨导管为具缘纹孔、网纹、螺纹及环纹。⑩髓部薄壁细胞形大,有纹孔,有的含细小针晶。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挥发油1滴,加氯仿0.5ml,再加5%溴的氯仿溶液数滴, 石牌广藿香先褪色,继显绿色;海南广藿香,先褪色,继显紫色。 (2) 取本品挥发油1滴,加苯0.5ml,再加5%醋酸铜溶液少量,充分混合,放置分层,吸取上层苯液,点于载玻片上,待苯挥发后,于残留物上加乙醇1~2滴,放置后,于显微镜下观察。石牌广藿香可见众多灰蓝色针状结晶;海南广藿香可见少量灰蓝色结晶及绿色无定形物。 (3) 薄层色谱取挥发油0.5ml,用乙酸乙酯稀释5ml,作供试液,另以广藿香酮、 百秋李醇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酸乙酯--冰醋酸 (95∶5∶0.2)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三氯化铁乙酸液,再于105℃加热显色。供试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

商品规格 分为石牌香、高要香、海南香。均为统货。

 (1) 石牌香除净根。枝叶相连。老茎多呈圆形,茎节较密;嫩茎略呈方形,密被毛茸。断面白色,髓心较小。叶面灰黄色,叶皆灰绿色。气钝香,味微苦而凉。散叶不超过10%。

 (2) 高要香除净根。枝叶相连。枝干较细,茎节较密;嫩茎方形,密被毛茸。断面白色,髓心较大。叶片灰绿色。气清香,味微苦而凉。散叶不超过15%。

(3) 海南香除净根。枝叶相连。枝干粗大,近方形,茎节密;嫩茎方形,具稀疏毛茸。断面白色,髓心大。叶片灰绿色,较厚。气香浓,味微苦而凉。散叶不超过20%。

 

【化学成分】

茎叶挥发油含广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 31.86%),西车烯(seychellene 9.85%),α-愈创木烯(α-guaiene 8.82%),δ-愈创木烯即α-布藜烯(δ-guaiene,α-bulnesene8.65%),α-广藿香烯(α-patchoulene 8.48%),β-广藿香烯(β-patchoulene 6.91%),广藿香酮(pogostone 3.80%)[1],还含β-愈创木烯(β-guaiene),β-榄香烯(β-elemene),β-丁香烯(β-caryophellene),δ-荜澄茄烯(δ-caolinene)[2]及广藿香二醇(patchoulan 1,12-diol)[3]。 地上部分含挥发性小分子成分:乙酸甲酯(methylacetate),3-甲基丁酮(3-methyl butanone),3-甲基-3-丁烯酮(3-methyl-3-butenone)[4],黄酮类成分:藿香黄酮醇(pachypodol),商陆黄素(ombuin),芹菜素(apigenin),鼠李素(rhamnetin),芹菜素-7-O-β-葡萄糖甙 (apigetrin)及芹菜素-7-O-β-D-(6″-对--香豆酰)--葡萄糖甙〔apigenin-7-O-β-D-(6″-p-coumaroyl)-glucoside〕[5]。

 

【药理】

1. 抑菌作用广藿香酮体外对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黑根霉菌等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广藿香叶鲜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 其鲜汁滴耳 (4滴/次,每日3次)能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急性实验性豚鼠外耳道炎[3]。广藿香酮能抑制青霉菌等霉菌的生长,可用于口服液的防腐[4]。

2. 钙拮抗作用广藿香水提物对高钾引起的离体豚鼠结肠带收缩有明显抑制,表明其有钙拮抗作用,3×10-4g/ml,抑制率为17%,30×10-4g/ml时,抑制率达91%。有效成分为广藿香醇,其钙拮抗作用的拮抗参数(PA2)值为5.95,IC50为4.7×10-5mol/L。广藿香醇对Ca2+引起的大鼠主动脉条的收缩,也与维拉帕米相似,具有剂量依赖性拮抗作用[5]。

 

【炮制】

1. 广藿香《产育宝庆集》:去枝杖,以水洗净,去沙尘。 以手搓细用。《药品化义》:晒干,取叶同梗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残根老茎及杂质,先抖下叶,筛净另放,将茎洗净,润透切段,低温干燥或晒干。再与叶混匀。

2. 广藿香梗《普济方》:去根,洗。取藿香老梗,除去杂质,洗净,捞出, 闷润至透,切斜片,低温干燥或晒干。

3. 广藿香叶《汤液本草》:去枝梗,用叶。取藿香拣净杂质,去梗取叶, 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

广藿香为不规则的小段,茎叶混合。茎略呈方形,多分枝,外表灰褐色,灰黄色或带红棕色,被柔毛。茎中有白色髓,叶皱缩多破碎,灰绿色、灰褐色或浅黄棕色,两面均被灰白色绒毛。香气特异,味微苦。广藿香梗为类方形的斜片,周边棕色或灰褐色,中间髓部白色。质脆,易折断。广藿香叶皱缩而破碎,暗绿色,灰褐色或浅黄棕色,两面均被白色绒毛,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气特异,味微苦。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药性】

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

1. 《南方草木状》:味辛。

2. 《别录》:微温。

3. 《珍珠囊》:甘、苦。纯阳微阴。

4. 《汤液本草》:气微温,味甘、辛,阳也,甘苦纯阳。无毒。入手、足太阴经。

5. 《心印绀珠经》:味甘,性温。可升可降,阳也。

6. 《品汇精要》:气之厚者,阳也。臭香。

7. 《本草药性大全》:升也。

8.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三经。

9. 《本草正》:气味俱薄。

 

【功能主治】

芳香化湿,和胃止呕,祛暑解表。主治湿阻中焦之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呕吐,泄泻,外感暑湿之寒热头痛,湿温初起的发热身困,胸闷恶心,鼻渊,手足癣。

1. 《别录》:疗风水肿毒,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2. 《本草图经》: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

3. 《珍珠囊》: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又治吐逆霍乱。

4. 《用药心法》:助脾开胃止呕。

5. 《汤液本草》:温中快气。饮酒口臭,上焦壅热,煎汤漱口。

6. 《医学入门·本草》:止疟。

7. 《本草正》:宽胸膈。

8. 《本草述》:散寒湿、暑湿、郁热、湿热。治外感寒邪,内伤饮食, 或饮食伤冷湿滞,山岚瘴气,不伏水土,寒热作疟等症。

9. 《医林纂要·药性》:补肝和脾,泻肺邪之清冷,舒胸膈之热郁。

10. 《药性集要便读》:安胎。

11. 《药性切用》:力能醒脾,祛暑快胃,辟秽,为吐泻腹痛专药。梗: 主和胃化气,而少温散之力。

 

【应用与配伍】

用于湿阻中焦证。藿香芳香醒脾,运化湿浊,为治疗湿阻中焦证的常用药物,凡湿困脾胃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者常配苍术、厚朴、陈皮等以化湿行气健脾,如《局方》不换金正气散。

用于呕吐。藿香微温而不燥烈,无论寒、热、虚、实的呕吐皆可应用,然其芳香化湿,和胃止呕,故对脾胃湿浊引起的呕吐尤为适宜,常配半夏、丁香以化湿和中,降逆止呕,如《圣济总录》藿香半夏汤;若偏湿热者,可配黄连、竹茹以清热化湿,和胃止呕;若宿食积滞之呕吐,用其宽中快气,可与神曲、山楂、麦芽等消食药相伍;脾虚气滞而呕吐者,可与人参、橘红相配,以益气和中止呕,如《脾胃论》藿香安胃散;至于气郁湿阻的妊娠呕吐,则与砂仁、紫苏等顺气安胎药同用。

用于暑湿感冒及湿温初起。藿香化湿和中,又能祛暑解表,暑月外感风寒,内伤湿冷,见寒热头痛,胸脘痞闷,腹痛吐泻的暑湿感冒,轻者,可与化湿解暑的佩兰同用,或用其鲜品与薄荷泡茶饮;重者,常配紫苏、陈皮、厚朴等以解表化湿,行气和中,如《局方》藿香正气散。若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症见发热身困,胸闷恶心者,用其宣散透邪,醒脾化湿,多与厚朴、半夏、茯苓等化湿药同用,如《医原》藿朴夏苓汤;湿热并重,身热困倦,尿赤便秘者,可与连翘、黄芩、滑石、茵陈等清热利湿药配伍,如《医效秘传》甘露消毒丹。

用于鼻渊,鼻流浊涕,不闻香臭。藿香辛散化浊以通鼻窍,常与苦寒清热的猪胆汁为丸服,亦可与宣通鼻窍药伍用以提高疗效。治疗手癣、足癣,可与大黄、黄精、皂矾以醋浸后外用,有较好的祛湿止痒作用。

1. 《汤液本草》:入顺气乌药则补肺;入黄芪、四君子汤则补脾。

2. 《医学入门·本草》:本芳香开胃助脾之剂,但入发表散药则快气, 入补脾药则益气,入顺气药则理脾滞。

3. 《本草经疏》:得缩砂蜜、炒盐治霍乱。

4. 《得宜本草》:得滑石,治暑月泄泻。

5. 《得配本草》:得滑石治暑月吐泻,加丁香尤效;配豆仁治饮酒口臭。

6. 沈金鳌:同香附,能升降诸气。(引自《药性集要便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鲜者加倍,不宜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浸泡患部;或研末调敷。藿香叶偏于解表,藿香梗偏于和中止呕。

 

【使用注意】

阴虚者禁服。

1. 《本草经疏》:若病因阴虚火旺,胃弱欲呕及胃热作呕,中焦火盛热极, 温病热病,阳明胃家邪实作呕作胀,法并禁用。

2. 《药品化义》:叶属阳为发生之物,其性锐而香散,不宜多服。

3. 《本草正义》: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咸非所宜。

 

【附方】 

1. 治伤寒头疼,寒热,喘咳,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两, 藿香(去土)三两,甘草 (炙)二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局方》藿香正气散)

2. 治暑月吐泻 滑石(炒)二两,藿香二钱半,丁香五分。为末,每服一二钱, 淅米泔调服。(《禹讲师经验方》)

3. 治霍乱吐泻 陈皮(去白)、藿香叶(去土)。上等分,每服五钱,水一盏半, 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候。(《百一选方》)

4. 治气壅烦热或渴 藿叶一斤(切),葱白一握(切)。上药以豉汁煮,调合作羹食之。(《圣惠方》藿叶羹)

5. 治小儿热吐不止正 雅连七分(姜汁炒),紫厚朴(姜汁炒)、藿香叶各一钱,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热服。(《幼幼集成》藿连汤)

6. 治脾胃虚有热,面赤,呕吐涎嗽,及转(筋)过度者 麦门冬(去心,焙),半夏曲、甘草(炙)各半两,藿香叶一两。上为末,每服五分至一钱,用水一盏半,煎至七分,食前温服。(《小儿药证直诀》藿香散)

7. 治胸膈有痰,脾胃积冷,噫醋吞酸,不思饮食 藿香叶一分,半夏五两(生姜汁浸一宿,焙干),丁香半两。上药捣罗为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不拘时候,温生姜汤下。(《圣济总录》藿香半夏丸)

8. 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呕吐不待腐熟 藿香、丁香、人参各二钱五分, 橘红五钱。 上药为细末, 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一片,同煎至七分, 食前和滓冷服。 (《脾胃论》藿香安胃散)

9. 治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香附、藿香、甘草各二钱。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调服之。(《圣惠方》)

10. 治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藿香10g,香薷6g,野菊花15g,青蒿10g。制成冲剂,每6h 1次,每次15g,开水冲服。〔《江苏中医》1987,(7)∶11〕11. 治疟高良姜、藿香各半两。上为末,均分为四服,每服以水一碗,煎至一盏,温服,未定再服。(《鸡峰普济方》藿香散)

12. 治风客阳经,头重疼痛,及偏凑一边,绕额角痛 藿香半两,草乌头半两(炮, 去皮、脐),乌头一两(炮裂,去皮、脐),乳香三皂子许(研)。上四味,捣研极细, 每服一字,至半钱,好茶调下,发时服。(《圣济总录》藿香散)

13. 治胆热移脑,复感风寒,致患鼻渊,鼻流黄色浊涕者 藿香连枝叶八两,研细末,以雄猪胆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钱,食后用苍耳子汤送下,或以黄酒送下。 (《医宗金鉴》奇授藿香丸)

14. 香口去臭藿香洗净,煎汤,时时噙漱。(《摘玄方》)

15. 治膈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藿香叶、石膏(水飞)、山栀仁各五分,甘草(炙)一钱。上为极细末,新汲水调服。(《疡科选粹》)16. 治冷露疮烂藿香叶、细茶等分。烧灰,油调涂叶上贴之。(《包会应验方》)

17. 治手足癣 藿香30g,黄精、生军、皂矾各12g。将上药浸于米醋1000ml内7~8d,去渣,将患部浸入药液内,每日1~3次,每次20~30min。次数愈多,时间愈长,效果愈佳。〔《江苏中医》1964,(5)∶8〕

 

【制剂】

1. 藿香正气散广藿香150g,苏叶50g,白术(炒)100g,白芷50g,半夏(制)100g,陈皮100g,厚朴(姜制)100g,茯苓50g,大腹皮50g,甘草50g,桔梗100g。 以上十一味,除大腹皮外,广藿香等十味,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将大腹皮酌予碎断, 加水煎煮2次,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膏状,将上述药粉与浓缩膏混合,干燥,混匀,过重筛,分装,即得。本品为棕黄色的粉末;味甘微苦,气芳香。功能祛暑解表,化湿和中。用于暑湿感冒,脘腹胀痛,呕吐泄泻。每次6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吉林省医院制剂规范》1984年)

2. 藿香正气水苍术160g,陈皮160g,厚朴(姜制)160g,白芷240g,茯苓240g, 大腹皮240g,生半夏160g,甘草浸膏20g,广藿香油1.6ml,紫苏叶油0.8ml。以上十味, 苍术、陈皮、厚朴、白芷分别用60%乙醇渗漉,前三种各收集初漉液400ml, 后一种收集初漉液500ml,备用,收集继漉液,浓缩后并入初漉液中。茯苓加水煎沸后,80℃ 温浸2次,取汁;生姜夏用冷水浸泡,每8h换水1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 加水煎煮2次,大腹皮加水煎煮3h;甘草浸膏打碎后水煮化开;合并上述水煎液,滤过,滤液适当浓缩。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用乙醇适量使溶解。合并以上溶液,混匀;用乙醇和水调整含醇量使全量成2050ml,静置,滤过,灌装,每瓶10ml,即得。本品为深棕色的澄明液体(久贮略有浑浊);味辛、苦。乙醇含量应为40%~50%。功能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口服, 每次5~10ml,每日2次,用时摇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

3. 藿香正气丸处方同藿香正气散。以上十一味,除大腹皮外, 其余广藿香等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大枣25g,生姜15g与大腹皮加水同煮2次,滤过,用煎出液泛丸,低温干燥,即得。本品为青黄色至棕黄色的水丸;气芳香,味甘、微苦。本品显微特征: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 叶肉组织中散有细小草酸钙簇晶。草酸钙方晶成片存在于薄壁组织中。草酸钙针晶细小,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草酸钙针晶成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或散在。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石细胞分枝状,壁厚,层纹明显。果皮表皮碎片黄棕色至红棕色,表面观多角形;断面观角质层厚。功能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口服,每次6g,每日2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

4. 鲜藿香露鲜藿香2400g。用蒸馏法制成露9600g。功能清凉解暑。口服,每次60~120g。(《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5. 藿胆丸藿香叶2400g,猪胆30只。将藿香叶研细粉,猪胆取汁,和水泛丸,如绿豆大。用于鼻渊。口服,每次3~4.5g,食后温开水送服。(《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6. 藿黄散广藿香400g,大黄200g,黄精200g,皂矾200g。以上四味,粉碎成粗粉,混匀,分装,即得。本品为灰黄色粗粉,有部分细粉;具刺鼻香气。功能化湿解毒,杀虫。用于鹅掌风,灰指甲,手足皲裂。外用,取2袋用醋1500ml浸泡5~7d,滤过, 将手足患部浸泡在药液中20~30min,每日2次,患部1h内不得接触水。以后每袋药用醋750ml浸泡,取药液添加于以上药液中,连续使用30d为1疗程。每袋50g。( 南京市卫生局《医院制剂规范》989年)

 

【现代临床研究】

治疗慢性鼻窦炎用藿香叶5kg、新鲜猪胆1.5kg加蜜,再加糖衣成丸,每次服10~15g,每日2~3次,配合1%麻黄素或20%鱼腥草液滴鼻,10d为1疗程。共治疗50例,经2~5疗程治疗,痊愈15例(30%),好转30例(60%),无效5例(10%),总有效率为50%[1]。

 

【药论】 

1. 论藿香醒脾开胃之功①倪朱谟:藿香,温中快气,开胃健脾之药也。然性味辛温,禀清和芬烈之气,故主脾胃,进饮食,辟秽气为专用。凡呕逆恶心而泄泻不食,或寒暑不调而霍乱吐利,或风水毒肿而四末虚浮,或山岚蛊瘴而似疟非疟,或湿热不清而吞酸吐酸, 或心脾郁结而积聚疼痛,是皆脾肺虚寒之证,非此莫能治也。 (《本草汇言》)②贾所学:(藿香)其气芳香,善行胃气,以此调中。治呕吐霍乱,以此快气,除秽恶痞闷。且香能和合五脏,若脾胃不和,用之助胃而进食,有醒脾开胃之功。(《药品化义》)③张山雷:藿香,清芬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开胃、振动清阳妙品。又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腻者最捷之药。( 《本草正义》)

2. 论藿香辛能散气去恶气王剑宾:《别录》主治风水毒肿, 以辛能散气而使利水消肿也。气积不化则为恶气,辛能散气,故可祛恶气。气阻而吐泻为霍乱,藿香辛温散气,故能止霍乱。心腹气阻则痛,故散结利气可以止痛。苏颂以藿香为脾胃吐逆之要药,元素助胃气,开胃口,进饮食,以其能散恶气,使脾胃安和也。(《国药诠证》)


【集解】

1. 《南州异物志》:藿香出海边国,形如都梁,可著衣服中。

2. 《南方草木状》:榛生,吏民自种之。五六月采暴之,乃芬尔。出交趾、九真诸国。

3. 《本草图经》:金楼子及俞益期薣皆云:扶南国人言众香共是一木,根便是旃檀,节是沉水,花是鸡舌,叶是藿香,胶是熏陆。详《本经》所以与沉香等共条,盖义出于此。然今南中所有,乃是草类。

4. 《纲目》:《唐史》云:顿逊国出藿香,插枝便生,叶如都良者,是也。刘欣期《交州记》言藿香似苏合香者,谓其气相似,非谓形状也。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Guan L, et al. C A,1993,118∶19183p

[2] Dung N X, et al. C A,1992,117∶147213q

[3] Trifilieff E. Phytochemistry,1980,19(11)∶2467

[4] 李红军,等.分析化学,1993,21(1)∶117

[5] Itokawa H, et al. Chem Pharm Bull,1981,29(1)∶254

药理

[1] 杨赞喜,等.科学通报,1977,22(7)∶318

[2] 何坤瑶,等. J Chin Med,1992,2(2)∶59

[3] 何坤瑶,等.J Chin Med,1992,2(2)∶73

[4]孔庭星.中草药,1984,15(3)∶16

[5] Kazuo I, et al. Chem Pharm Bull,1989,37(2)∶345现代临床研究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