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橘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21-02-20浏览次数:62

栖霞山百草园


【药名】

枸橘 Gouju《纲目》

 

【异名】

枳实《本经》,臭橘《本草图经》,枸棘子《履砏岩本草》,野橙子《纲目》,铁篱笆《植物名实图考》,唐橘《中国树木分类学》,臭枳子、臭刺、臭杞(山东),青旦旦、土枳实(陕西),钢橘子、枸橘梨、枸橘李、臭橘子、杨橘(江苏),枸橘子(浙江),野梨子、苦橘子(上海),绿衣枳实、绿衣枳壳(福建)。

 

【释名】

《纲目拾遗》:山野甚多,实小壳薄,枝多刺而实臭,故名臭橘。枸者,钩也,亦因树之勾刺而名。树、叶与果均似橘、橙,枝多刺,故名枸橘、枸棘子、野橙子。

 

【品种考证】

据考证,唐宋以前所用枳实的原植物即为本种(参见枳实条)。枸橘之名始见于《纲目》,称:枸橘处处有之。树、叶并与橘同,但干多刺,三月开白花,青蕊不香,结实大如弹丸,形如枳实而壳薄,不香,人家多收种为藩蓠,亦或收小实,伪充枳实及青橘皮售之,不可不辨。其描述及附图与本品相吻合,同时也说明枸橘在明代已视为为枳实的伪品了。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枸橘幼果或未成熟果实。

 

【原植物】

枸橘 Poncirus trifoliata (L.) Raf. [Citrus trifoliata L.]又名:枳《周礼》,铁篱笆《植物名实图考》,铁篱寨、绿角刺(河南)。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茎无毛;分枝多,小枝呈扁压状。茎枝具腋生粗大的棘刺,长1~5cm,刺基部扁平。叶互生,三出复叶;叶柄长1~3cm,宽2~5mm;顶生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5~6cm,宽0.7~3cm,先端微凹或圆,基部楔形,边缘有不明显小锯齿;侧生小叶较小,椭圆状卵形,基部稍偏斜,幼嫩时在主脉上有短柔毛,具半透明油腺点。花白色,具短柄,单生或成对生于二年生枝条叶腋,常先叶开放,有香气;萼片5,卵状三角形,长5~6mm;花瓣5,倒卵状匙形,长1.5~3cm,宽0.5~1.5cm;雄蕊8~20或更多,长短不等;雌蕊1,子房近球形,密被短柔毛,6~8室,每室具数枚胚珠,花柱粗短,柱头头状。柑果球形,直径2~5cm,熟时橙黄色,密被短柔毛,具很多油腺,芳香,柄粗短,宿存于枝上。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7~10月。

多栽培于路旁、庭园作绿篱。陕西、甘肃、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

5~6月拾取自然脱落在地上的幼小果实,晒干;略大者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者称绿衣枳实;未成熟果实,横切为两半,晒干者称绿衣枳壳。

 

【药材及产销】

枸橘 Fructus Ponciri Trifoliatae主产福建古田、闽侯、闽清。除供省内销售外,尚销广东和广西等地。并有出口。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绿衣枳实呈圆球形或剖成两半,直径0.8~1.2cm;外表面绿褐色,密被棕绿色毛茸,基部具圆盘状果柄痕;横剖面类白色,边缘绿褐色,可见凹陷的小点,瓤囊黄白色;味苦涩。绿衣枳壳多为半球形,直径2.5~3cm;外皮灰绿色或黄绿色,有微隆起皱纹,被细柔毛;横剖面果皮厚3~5mm,边缘有油点1~2列,瓤囊5~7瓣,中轴宽2~5mm。气香,味微苦。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呈淡棕黄色或绿色。①果皮表皮细胞不规则多角形,长9~17μm,壁厚3~6μm。横切面观,细胞径向延长,平周壁及垂周壁外方增厚。②非腺毛由1~14个细胞组成,平直或稍弯曲,顶端渐尖或钝圆,长75~285μm,壁疣明显,基部细胞直径17~20μm,壁厚5~7μm。③中果皮细胞类圆形,壁厚7~10μm。④油室大小悬殊,长径91~715μm。⑤草酸钙结晶斜方形、菱形或多面体,长7~20μm。

 

【化学成分】

果实含枳属甙(poncirin),橙皮甙(hespe-ridin),野漆树甙(rhoifolin),柚皮甙(naringin),新橙皮甙(neohesperidin)等黄酮类化合物。还含生物碱茵芋碱(skimmianine),果皮含挥发油约0.47%,其中含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月桂烯(myrcene),柠檬烯(limonene),樟烯(camphene),γ-松油烯(γ-terpinene),对-聚伞花素(p-cymene),丁香烯(caryo-phyllene)等[1]。

 

【药理】

1.抗病毒作用将小鼠纤维细胞放置于200μg/ml的橙皮甙中预先孵化,能保护细胞不受水疱性口炎病毒的侵害维持24h。果实中所含橙皮甙预先处理HeLa细胞,能预防流感病毒的感染,但其抗病毒活性可被透明质酸酶所破坏[1]。

2.抗炎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柚皮甙100mg/kg可降低甲醛性踝肿胀,大鼠注射100mg/kg,也有显著的抗炎作用[2]。橙皮甙和柚皮甙对豚鼠因维生素C缺乏所致眼球结膜血管内血细胞凝聚及微血管抵抗力降低,有改善作用[3]。能增强维生素C缺乏的豚鼠肾上腺、脾及白细胞中抗坏血酸的含量[4]。

3.果皮所含橙皮甙和柚皮甙都能抑制大鼠眼晶状体的醛糖还原酶,在大鼠体内柚皮甙的10-4mol/L浓度,抑制作用为80%[2]。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软,对剖,干燥,筛去灰屑。饮片性状:为半球形。表面绿黄色或绿橙色,密布凹下的小油点及微细的网状皱纹,被稀疏的短柔毛,顶端有隆起的环圈。果瓤6~8瓣,每瓣有种子数枚。气香而浊,味酸而苦。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辛、苦,性温。归肝、胃经。

1.《履砏岩本草》:性凉,无毒。

2.《本经逢原》:辛,温。

3.《上海常用中草药》:辛、苦,温。

4.《陕西中草药》:味辛、苦,性平,有小毒。

5.《青岛中草药手册》:入肝、胃经。

 

【功能主治】

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消积化滞。主治胸胁胀满,脘腹胀痛,乳房结块,疝气疼痛,睾丸肿痛,跌打损伤,食积,便秘,子宫脱垂。

1.《本经逢原》:破气散热,解酒毒。以枸橘煅末存性,酒服方寸匕,治胃脘结痛。以醋浸熬膏,摊贴内伤诸痛。

2.《纲目拾遗》:疗子痈及疝气,俱取整个枸橘,煅存性研末,陈酒送服。

3.《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

4.《江苏省植物药材志》:治肝胃气,疝气。

5.《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治胸腹满、胸腹痛;祛痰、利尿、发汗及健胃。

6.《上海常用中草药》:利气,健胃,通便。治胃部胀满,消化不良,便秘,子宫脱垂,脱肛,疝气,乳房结核。

7.《山东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理气止痛。

8.《陕西中草药》:理气,健胃,通便,利尿,祛风,除痰,抗癌。主治胸腹胀满,腹痛,消化不良,便秘,食道癌,子宫脱垂,脱肛,疝气,关节炎,足跟痛。

9.《青岛中草药手册》:主治咽喉肿痛,淋巴结核,试治于胃癌。

 

【应用与配伍】

用于肝气郁滞或肝胃不和之胃脘疼痛,胁肋胀痛,乳房结块,疝气痛,睾丸肿痛。本品辛温行散,苦而泄降,能疏肝和胃,理气散结止痛。治气滞胃脘疼痛,《本经逢原》以本品煅末,酒送服;治肝气郁结所致之胁肋疼痛,可配青皮、郁金,以增强其疏肝止痛之力;用于乳房结块或胀痛,可与柴胡、香附、夏枯草等理气散结之药相伍;若治疝气疼痛,睾丸肿痛,则宜与川楝子、橘核、小茴香等同用,共奏理气散结止痛之功。

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本品又能消积化滞。治食积不化,脘腹胀满,常与山楂、神曲、香附等行气消积药同用;若大便秘结,则可配大黄、莱菔子等,以导滞通腑。

此外,治咽喉肿痛,枸橘与淡竹叶、望江南煎汤代茶,有清热解毒之功。单用治子宫脱垂、胃下垂、脱肛等亦有一定疗效。近以本品治消化道肿瘤所致的气滞腹胀,常与旋覆花、沉香曲、姜半夏等配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煅研粉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熬膏涂。

 

【使用注意】

气血虚弱、阴虚有火或孕妇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气血虚弱及孕妇慎服。


【附方】

1.治胃脘胀痛,消化不良枸橘9g,水煎服;或煅存性研粉,温酒送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2.治疝气枸橘6个。用250g白酒泡7d。每服药酒2盅,日服3次。(《河北中草药》)

3.治睾丸肿痛枸橘焙干,研末。每次服3g,每日服2次。用开水或温酒送服,或水煎服;或枸橘3个,小茴香9g。水煎服,每日服2次。(《山东中草药手册》)

4.治跌打损伤,闪腰岔气铁篱寨12g,小茴香杆30g,香附子12g,藿香杆9g。水煎服。(《河南中草药手册》)

5.治淋巴结炎鲜枸橘、白矾各等分。捣烂敷患处。(《河北中草药》)

6.治牙痛铁篱寨6g,小茴香9g。水煎服。(《河南中草药手册》)

7.治咽喉痛,扁桃体炎枸橘4个,竹子叶7片,槐蛾1块;或加望江南3~6g。水煎,代茶饮。(《山东中草药手册》)

8.治内伤诸痛枸橘,醋浸熬胶,摊贴。贴即痛止,但须久贴,方不复发。(《本经逢原》)

9.治下痢脓血枸橘、萆糡各等分。炒存性,研粉。每次6g。用茶汁送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10.治对口疮枸橘3枚。焙黄,酒冲服。微醉,盖被取汗。(《罸溪单方选》)

11.治遍身白疹,瘙痒不止小枸橘不拘多少。切作片,麸皮炒黄为末,每服二钱,酒浸少时,去枸橘,但饮酒。仍以枸橘煎汤洗患处。(《急救良方》)


【集解】

《植物名实图考》:园圃种以为樊,刺硬茎坚,愈于杞柳。其橘气臭,亦呼臭橘。乡人云:有毒不可食,而市医或以充枳实。初发嫩芽摘之,浸以沸汤,去其苦味,曝干为蔬,曰橘苗菜。以肉煨食,清香扑鼻,亦山家清供云。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517

药理

[1]WackerA,etal.CA,1978,88∶164029j

[2]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762

[3]RobbinsRC.CA,1966,65∶2701f

[4]WilsonHK,etal.CA,1977,87∶132755f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