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21-02-05浏览次数:61

【药名】

大蓟Daji《别录》

 

【异名】

马蓟《范汪方》,虎蓟《本草经集注》,刺蓟、山牛蒡《日华子》,鸡项草《本草图经》,鸡脚刺《滇南本草》,野红花《纲目》,茨芥《本草述》,牛触嘴、鼓椎《医林纂要·药性》,鸡姆刺《质问本草》,恶鸡婆《草木便方》,驴扎嘴、马刺刺《山西中药志》,牛口舌、老虎刺、草鞋刺、刷把头《广西中药志》,土红花《四川中药志》,野刺菜《药材学》,牛不嗅、猪妈菜《闽东本草》,大牛喳口、山萝卜《贵州民间方药集》,猪姆刺、六月霜、蚁姆刺《福建民间草药》,牛口刺《浙江中药手册》,老虎鶪《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刺萝卜《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牛刺筧菜、筧菜、鸟不扑《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释名】

头状花序顶生,总苞球形如发髻,《纲目》云:蓟犹髻也。曰虎、曰猫,因其苗状狰狞也。曰马者,大也。牛蒡,因其根似牛蒡根也。鸡项,因其茎似鸡之项也。但名虎蓟者,或如《本草经集注》言:大蓟是虎蓟,小蓟是猫蓟。状大蓟之大,以状小蓟之小。刺亦作。方言又称作,老虎鶪即老虎筧之音转。鼓椎者,通作,因花枝形似而得名。牛不嗅、鸟不扑等因其叶之多刺也。

 

【品种考证】

大蓟始载于《别录》,与小蓟合条。《本草经集注》:大蓟是虎蓟,小蓟是猫蓟,叶并多刺,相似,田野甚多。《新修本草》云:大蓟生山谷,根疗痈肿。《本草图经》曰:小蓟……今处处有之,俗名青刺蓟。苗高尺余,叶多刺,心中出花,头如红蓝花而青紫色……大蓟根苗与此相似但肥大耳。《本草衍义》载:大小蓟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蓟高三四尺,叶皱,小蓟高一尺许,叶不皱,以此为异。综上所述,植株高大,叶皱者为大蓟,植株较小,叶不皱者为小蓟。《纲目》、《植物名实图考》大蓟图均似大蓟Cirsium japonicum Fisch.ex DC.,与今用药情况相符。

 

【来源】

为菊科植物大蓟的地上部分或根。

 

【原植物】

大蓟Cirsium japonicum Fisch.ex DC.

多年生草本。锤状或萝卜状,直径达7mm。茎直立,高30~80cm,茎枝有条棱,被长毛。基生叶有柄,叶片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8~20cm,宽25~8cm,羽状深裂或几全裂,侧裂片6~12对,中部侧裂片较大,向上及向下的侧裂片渐小,边缘齿状,齿端具刺;自基部向上的叶渐小,与基生叶同形并等样分裂,但无柄,基部扩大半抱茎;全部茎叶两面同色,绿色,两面沿脉有疏毛。头状花序直立,单一或数个生于枝端集成圆锥状;总苞钟状,直径3cm;总苞片约6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与中层卵状三角形至长三角形,先端有短刺,内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呈软针刺状;花两性,全部为管状花,花冠紫色或紫红色,长15~2cm5裂,裂片较下面膨大部分短;雄蕊5,花药先端有附片,基部有尾。瘦果长椭圆形,稍扁,长约4mm;冠毛羽状,暗灰色,稍短于花冠。花期5~8月,果期6~8月。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分布于河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栽培。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适应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分株、根芽繁殖,以种子繁殖为主。种子繁殖:春播3~4;秋播9月,以秋播为好。7~8月种子成熟后,割下头状花序,晒干,脱粒,扬净,备用。穴播:按行株距30cm×30cm开穴,穴深3~5cm,种子用草木灰拌匀后播入穴内,覆土。分株繁殖:3~4月挖掘母株,分成小丛,每穴1丛,覆土压实,浇水。根芽繁殖:利用带芽的根进行栽种。

田间管理 生长期进行中耕除草2~3次,结合追施人畜粪肥,倒苗后要增施堆肥、厩肥等。

 

【采收加工】

栽种第3年,秋季挖掘根部,除去泥土、残茎,洗净,晒干。夏、秋季盛花时割取地上部分,鲜用或晒干。

 

【药材及产销】

大蓟Herba seu Radix Cirsii Japonici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自产自销。华北地区多用地上部分,华东地区多用地上部分及根,中南及西南地区多用根。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大蓟草:茎圆柱形,直径05~15cm,表面绿褐色或棕褐色,有纵棱,被灰白色毛;质松脆,断面黄白色,髓部白色,常中空。叶皱缩,多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边缘具不等长的针刺,上表面灰绿色或黄棕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有白色毛。头状花序顶生,圆球形或椭圆形,总苞枯黄色,苞片披针形,4~6层,冠毛羽状,黄白色。气微,味淡。以色绿、叶多者为佳。大蓟根:根长纺锤形,常簇生而扭曲,长5~15cm,直径约1cm,表面暗褐色,有纵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粗糙,皮部薄,棕褐色,有细小裂隙,木部类白色。气特异,味微苦涩。以条粗、芦头短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类多角形,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或类长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上下表皮都有微细的角质纹理。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卫细胞3~5个。多细胞非腺毛极长,多已碎断,完整者由4~18或更多的细胞组成,基部细胞直径15~150μm以上,顶端细胞极长而扭曲,直径约7μm,壁具交错的角质纹理。叶肉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3~24μm,草酸钙针晶长约15μm。根横切面:表皮细胞木栓化,常脱落。皮层较宽,紧靠内皮层外侧有类圆形的分泌腔,直径70~140μm,较密地排列成环,内皮层凯氏带明显。韧皮部较窄,形成层连成环,木质部导管少数,数个成群呈径向排列,周围常伴有木纤维,射线宽阔,中央有髓。薄壁细胞含菊糖。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大蓟地上部分粗粉1g,加乙醇,于水浴上温浸2h,滤过,滤液蒸干,加乙醇05ml溶解供点样用。另取绿原酸及芦丁乙醇液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硅胶G-05%CMC板上,用正丁醇--冰乙酸--(311)展开,于紫外灯(365nm)下,绿原酸显蓝色荧光,喷5%三氯化铝乙醇试液后,芦丁显黄色。

 

【化学成分】

新鲜叶含柳穿鱼甙(pectolinarin)[1]。地上部分含ψ-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ψ-taraxasterylacetate),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acetate),三十二烷醇(dotriacontan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柳穿鱼素(pectolinari-genin)[2]。根含油,内有单紫杉烯(aplotaxene),二氢单紫杉烯(dihydroaplotaxene),四氢单紫杉烯(tetrahydroaplotaxene),六氢单紫杉烯(hexahydroaplotaxene)1-十五碳烯(1-pentadecene),香附子烯(cyperene),丁香烯(caryophyllene),罗汉柏烯(thujop-sene),α-雪松烯(α-himachalene)[3],顺式的89-环氧-1-十七碳烯-1113-二炔-10-(89-epoxy-heptadeca-1-en-1113-diyn-10-ol)[4]。根中还含蒲公英甾醇乙酸酯(taraxasterylacetate),ψ-蒲公英甾醇乙酸酯[5],菊糖(inulin)[6]

 

【药理】

1.止血作用大蓟水煎液(15%)45g/kg灌胃,以玻片法测定小鼠凝血时间,结果给药组凝血时间显著缩短[1]

2.降压作用大蓟水浸剂、乙醇--水浸出液和乙醇浸出液,应用于狗、猫、兔等均有降低血压的作用[2]。大蓟鲜干根水煎液、根碱液、25%50%酸性醇浸出液及叶水煎液给麻醉犬静注均有降压作用,其中根水煎液和根碱液降压作用更显著。叶碱液、全草水煎液、全草碱液降压作用不明显[3]。大蓟15g/kg静注,可使麻醉犬血压下降,且具有快速耐受性,并可抑制闭塞颈总动脉(BCD)的加压反射。在降压同时使心率减慢及心收缩力减弱[4]

3.抗菌作用体外试验,大蓟乙醇浸剂130000时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5]。大蓟水提物对单纯疱疹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6]

4.对平滑肌的作用大蓟水煎剂或醇浸剂对家兔子宫,无论离体、在位、已孕、未孕,或慢性子宫瘘实验,均显现明显兴奋作用,使子宫张力增加,收缩幅度加大,逐渐发生痉挛性收缩,但大蓟煎剂或酊剂对离体大白鼠子宫(无论已孕未孕)以及在位猫子宫均呈抑制。使子宫松弛,节律性收缩消失。大蓟对豚鼠子宫作用不恒定。大蓟对离体兔十二指肠肠管呈抑制作用,使张力降低,振幅减小[7]

 

【炮制】

1.大蓟《圣济总录》:洗。切。《鸡峰普济方》:捣汁。《十药神书》:研极细末。《品汇精要》:锉碎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段(全草)或切薄片(根部),干燥。

2.大蓟炭《十药神书》:烧炭存性。烧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现行,取大蓟段或根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

3.炒大蓟《本草通玄》:酒洗或童便拌,微炒。现行,取大蓟段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焦黄并有香气或微焦黄色。取出放凉。

4.醋大蓟取大蓟加水润软,切3mm长段,置锅内用文火炒热后,加醋炒至微焦黑色为度。每大蓟100kg,用醋20kg

 

【饮片性状】

大蓟段状(全草)或片状(),余参见药材鉴别项。大蓟炭、炒大蓟、醋大蓟形如大蓟,大蓟炭表面焦黑色,内部呈褐色;炒大蓟焦黄色并略有香气;醋大蓟微焦黑色,略具醋气。贮干燥容器内,炒大蓟、醋大蓟、大蓟炭密闭,置通风干燥处。大蓟炭散热防复燃。

 

【药性】

味甘、微苦,性凉。归心、肝经。

1.《别录》:根味甘,温。

2.《药性论》:味苦,平。

3.《日华子》:叶:凉。

4.《滇南本草》:味苦、辛、微甜,性温。入肝、脾、肾三经。

5.《品汇精要》:味苦,性平泄,味厚气薄,阴中之阳。

6.《本草汇言》:味甘、微苦,气寒,无毒。

7.《本草新编》:入肺、脾二经。

8.《药义明辨》:味甘,气微寒。入心、肺二经。

9.《本草求原》:苦、甘,气平。得土之冲气,能升能降。

10.《本草用法研究》:入心、肝二经,兼入小肠、膀胱二经。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行瘀消肿。主治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妇女崩漏,外伤出血,疮疡肿痛,瘰疬,湿疹,肝炎,肾炎。

1.《别录》:根养精保血,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衄鼻,令人肥健。

2.《药性论》:根止崩中下血。

3.《新修本草》:根疗痈肿。

4.《日华子》:能补养下气。叶治肠痈,腹藏瘀血,血运仆损,可生研,酒并小便任服;恶疮疥癣,盐研窨敷。

5.《滇南本草》:消瘀血,生新血,止吐血、鼻血,治小儿尿血,妇人红崩下血;生补诸经之血,消疮毒,散瘰疬结核,疮痈久不收口者,生肌排脓。

6.《本草蒙筌》:去蜘蛛蝎子咬毒。

7.《玉楸药解》:治金疮。

8.《医林纂要·药性》:坚肾水,去血热,泄逆气,治肠风、肠痈及妇人赤白沃,亦治吐衄,能安胎。

9.《得配本草》:退热。

10.《福建民间草药》:凉血止血,消炎退肿。治肺热咳血,热结血淋,疔疖疮疡,漆疮,汤火烫伤。

11.《全国中草药汇编》:凉血止血,散瘀消肿。主治衄血,咯血,吐血,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肝炎,肾炎,乳腺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痈疖肿毒。

 

【应用与配伍】

用于出血证。大蓟性属寒凉,功善凉血止血,能治血热妄行之证,且作用广泛,上治吐、咯、衄血,下治尿血、便血、妇女崩漏,常配小蓟、侧柏叶、山栀同用,如《十药神书》十灰散。

用于疮疡肿痛。大蓟既能凉血止血,又具行瘀消肿之功,无论内外痈疽皆可用之。用治热毒疮疡,初起肿痛,常单用鲜品,捣烂敷于患处。用治肠痈,《本草汇言》则以大蓟根叶,配地榆、牛膝、金银花等同用。

1.《本草经疏》:大蓟叶,得地榆、茜草、牛膝、金银花治肠痈、腹痛、少腹痛,生捣绞汁,入前四味浓汁,和童便饮,良;得炒蒲黄、棕皮炭,调汁半升,治崩中下血,立瘥。

2.《得配本草》:得酒治九窍出血,配小蓟治崩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用于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

虚寒出血、脾胃虚寒者禁服。

1.《品汇精要》:忌犯铁器。

2.《本草经疏》:不利于胃弱泄泻及血虚极、脾胃弱不思饮食之证。

3.《本草求真》:若脾胃虚寒,饮食不思,泄泻不止者,切勿妄服。

 

【附方】

1.治呕、吐、咯血大蓟、小蓟、荷叶、扁柏叶、茅根、茜草、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等分。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汁或萝卜汁磨墨半碗,调服五钱,食后下。(《十药神书》十灰散)

2.治鼻衄大蓟根一两,相思子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圣济总录》)

3.治舌上出血刺蓟一握。上一味,研绞取汁,以酒半盏调服,如无生汁,只捣干者为末,冷水调下三钱匕,兼治大衄。(《圣济总录》清心散)

4.治肠风泻血大蓟根七截(各长一寸),白矾一两(细研),麝香当门子七豆许。上用不沾土大瓜蒌一个,割下盖子,并去瓤,入大蓟根、白矾、麝香当门子在内,用篦子左搅七遭,却安盖子在上,以盐一合,和土为泥,固济阴干,用炭火煅,候透赤便住,候冷打去泥,细研为末,取一半为散,一半以糯米粥为丸,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将大蓟苗煎汤调下半钱,至日午、临卧,又煎大蓟苗调下十丸,服三两日便住。须是吃得三五个瓜蒌,永去病根。(《普济方》大效丸)

5.治妇人红崩下血,白带不止大蓟五钱,土艾叶三钱,白鸡冠花子二钱,木耳二钱,炒黄柏五钱(如白带,不用黄柏)。引水酒煨服。(《滇南本草》)

6.治热结血淋大蓟鲜根30~90g。洗净,捣碎,酌冲开水炖1h,饭前服,日服三次。(《福建民间草药》)

7.治外伤出血大蓟根,研成极细末,敷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8.治乳腺炎大蓟根、夏枯草根、白茅根(均为鲜品)各等分。取适量捣烂为泥,做成2~3cm厚之饼状敷患处(直径以超过硬块4~5cm为宜)。盖上塑料纸,固定,每日换药1次,重症每日换药2次。〔《中国农村医学》1987(5)18

9.治肠痈,肚腹痛,内疽诸证大蓟根叶、地榆、牛膝、金银花。俱生捣绞汁,和热酒服。如无生鲜者,以干叶煎饮亦可。(《本草汇言》引《外科方》)

10.治肺痈鲜大蓟120g。煎汤,早晚饭后服。(《闽东本草》)

11.治疔疖疮疡,灼热赤肿大蓟鲜根,和冬蜜捣匀,贴患处,日换两次。

12.治漆疮大蓟鲜根一握。洗净,加些桐油捣烂,用麻布包,炖热,绞汁,涂抹,日三四次。

13.治汤火烫伤大蓟新鲜根,以冷开水洗净后,捣烂,包麻布炖热,绞汁,涂抹,日二三次。(11~13方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14.治带状疱疹大蓟、小蓟、鲜牛奶各适量。将大小蓟放在鲜牛奶中,泡软后,捣成膏,外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汇编》)

15.治妇女干血痨或肝痨,恶寒发热,头疼,形体消瘦,精神短少新鲜大蓟二两,黄牛肉四两。共入罐内煮烂,天明吃毕后,复熟睡。忌盐。(《滇南本草》)

16.治热结瘰疬大蓟根一斤,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食后温酒调下,日再服。(《圣济总录》大蓟根散)

17.治鼻窦炎鲜大蓟根90g,鸡蛋2~3个。二味同煎,吃蛋喝汤。忌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

18.治牙痛,口腔糜烂大蓟根30g。频频含漱。(《战备草药手册》)

19.治乳糜尿大蓟根30g。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20.治慢性肾炎大蓟根30g,中华石荠絇12g,积雪草、衮州卷柏、车前草各15g。加瘦猪肉适量,水炖,早晚分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21.治腰肌扭伤大蓟根15g,红花9g,鬼针草15g,毛姜9g,桃仁9g。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制剂】

大蓟根片大蓟干燥根1000g。取新鲜大蓟干燥根1000g,按常法煎煮3次,得煎液浓缩至浸膏状。加入20%~30%干淀粉,90~100℃干燥,磨粉过100目筛,制颗粒,压片。每片重065g。功能降压,止血。用于高血压和各种出血。口服,每日3次,每次4片。(《常用药物制剂》1979;《制剂手册》1978)

 

【现代临床研究】

1.治疗乳腺炎取鲜大蓟根块去泥洗净,阴干,捣烂取其汁液,加入20%凡士林搅拌,待30min后即自然成膏。乳房发炎期用上药膏涂在消毒纱布上贴于患部4~6h换药1;乳房化脓期先行局部切口引流,再敷药膏,4h换药1次,3d后改6h1次。共治疗29例,其中发炎期27例,化脓期2例,结果23例局部初期炎症2~3d治愈,4例硬结红肿者,5d痊愈,2例化脓期1星期治愈[1]

2.治疗肺结核用干大蓟根10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口服(如每剂加瘦肉30~60g或猪肺30g同煎更好),连服3个月为1疗程,有效而未愈者可继续连服2个疗程。共治疗26例,结果痊愈4例,好转17例,无效5[2]

3.治疗高血压病取新鲜大蓟干根加水浸泡约30min,煎煮3次,每次煮沸30min,滤液合并浓缩成100ml相当于生药15g的煎剂,早晚各服1次,每次100ml,亦可用新鲜干根或叶制成浸膏片,根制片每日3次,每次4片,每日量相当于干根30g,叶制片每日3次,每次3片,每日量相当于干叶15g左右。临床共观察102例,除部分头晕、心悸及失眠等症较重的患者,适当配合镇静药如溴剂、眠尔通或利眠宁等外,均单用大蓟治疗,其中初用煎剂以后改用根制片治疗者72例,结果显效17例,有效45例,无效10例,有效率861%;用叶制片观察30例,结果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15例。两者比较,叶制片疗效较差。少数患者空腹服用片剂后出现胃内不适应或恶心等药物反应,改为饭后服药,即可减轻[3]

 

【药论】

1.论大蓟主治诸症皆凉血之功缪希雍:大蓟根,陶云有毒,误也。女子赤白沃,血热所致也;胎因热则不安;血热妄行,溢出上窍则吐衄。大蓟根最能凉血,血热解则诸症自愈矣。(《本草经疏》)

2.论大蓟止血,功在下气刘若金:大小蓟类以为血药,固然。第如桃仁、红花,皆言其行血破滞,而此味则曰止吐血鼻衄,并女子崩中血下,似乎功在止血也。夫小蓟退热固以止血,而大蓟下气更是止血妙理。盖气之不下者,多由于阴之不降,以致阳亢而不下也。气下则血归经矣,此非气为血先之义欤?夫凉血者多滞,而此乃能行之,又不以降火为行,是从下气以为行也。(《本草述》)

3.论大蓟治血证宜于初起之症陈士铎:大蓟,破血止血甚奇,消肿安崩亦效,去毒亦神。但用于初起之血症大获奇功,而不能治久伤之血症也。盖性过于凉,非胃所善,可以降火,而不可以培土故耳。(《本草新编》)

4.论大蓟宜于吐衄,不宜于下血张山雷:二蓟主治皆以下行导瘀为主,《别录》以大蓟根止吐血鼻衄者,正以下行为顺,而上行之吐衄可止;甄权谓主下血,亦殊未允。(《本草正义》)

5.论大蓟补虚健养之功的有无①缪希雍:其性凉血能行,行而带补,补血凉血则荣气和,荣气和故令肥健也。(《本草经疏》)②沈则施:按二蓟治血止血之外无他长,不能益人,如前人云养精保血、补虚开胃之说,不可依从。(引自《本草汇言》)③刘若金:行血者无补,而此乃能保之,特大蓟健养之力胜于保血者耳,是所谓不就血以为止者也。(《本草述》)④黄宫绣:大小蓟,虽书载甘温,可以养精保血,然究其精之养、血之保,则又赖于血荣一身,周流无滞。若使血瘀不消,而致见有吐衄唾咯崩漏之证;与血积不行,而致见有痈疼肿痛之病,则精血先于不治,安有保养之说乎。用此气味温和,温不致燥,行不过散,瘀滞得温则消,瘀块得行斯活。恶露既净,自有生新之能;痈肿潜消,自有固益之妙;保养之说,义由此起,岂真具有补益之力哉。(《本草求真》)⑤赵其光:大蓟则以甘先升阴于上,后以苦降阳于下,使虚阳不致上逆,则气下而血自归经,是行而兼补,无论或热或虚皆可从主剂用之。(《本草求原》)

6.论大蓟安胎之疑①倪朱谟:前人谓为安胎,令人肥健,盖不知何所取义云。(《本草汇言》)②张山雷:又谓安胎,则破瘀导滞之性适得其反,恐不可从。(《本草正义》)

7.论大蓟小蓟功用之异同①苏敬:大小蓟皆能破血,但大蓟兼疗痈肿,而小蓟专主血,不能消肿也。(《新修本草》)②李士材:大蓟力烈,健养、消痈;小蓟力微,只可退热,不能消痈也。(《本草图解》)③黄宫绣:小蓟力微,不如大蓟力迅,只可退热凉血;若大蓟则于退热之中,犹于气不甚伤也。(《本草求真》)④苏廷琬:大蓟、小蓟,皆功专于止血,但小蓟之止血惟在退热,而大蓟则兼益阴气以止血,所以或热或虚,每随所治之味用之,《经疏》所谓凉而能行、行而带补者是也。(《药义明辨》)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中冲太七郎,等.药学杂志()195979(10)1338

[2]顾玉诚,等.中国中药杂志,199217(8)489

[3]YanoKetalPhytochemistry197716(2)263

[4]YanoKetalPhytochemistry198019(8)1864

[5]吉冈一郎,等.医学中央杂志()1967227144

[6]吴时制,等.科学实验简报,1978(4)7

药理

[1]IshidaHetalChemPharmBull198735(2)861

[2]李广粹,等.中国医学科学院1956年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1956(2)70

[3]屠锡德,等.中成药研究,1982(8)36

[4]马峰峻,等.佳木斯医学院学报,199114(1)10

[5]郭钧,等.中国防痨杂志,19645(3)481

[6]郑民实,等.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99(11)529

[7]吴葆杰,等.山东医学院学报,1958(2)45

现代临床研究

[1]祖荣生.福建医药杂志,1979(4)17

[2]萧天仁.浙江中医杂志,198722(11)489

[3]南京药学院.大蓟降压作用研究小结.1970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