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霉变的产生与鉴别(下)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21-01-22浏览次数:30

上篇介绍了果实种子类中药的霉变情况,下篇主要展示根与根茎类、皮类、花类、全草类等中药霉变图片,同时简要介绍霉变形成的原因与防治方法。


中药的霉变通常是在外部与内部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外部因素:

  1. 贮藏温度:霉腐微生物最适宜生长温度是25~35℃,降低温度可抑制霉菌生长。

  2. 贮藏湿度:霉菌孢子须在一定的湿度下才能出芽,通常环境相对湿度超过70%时,药材就容易霉变。

  3. 空气:由于霉菌和某些酵母菌多属嗜氧型微生物,空气中的氧气是其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氧气就不能进行繁殖,更不能形成孢子。

  4. 生虫后引起霉变:药材被害虫感染后,在代谢过程中引起的排泄物及热量导致药材温湿度增加,给微生物提供了生产条件。药材霉变后也容易引起虫蛀,形成恶性循环。

内部因素:

  1. 药材本身含水量大,通常药材含水量超过13%更易霉变。

  2. 药材本身所含的营养物质,如糖类、淀粉、蛋白质、脂肪、有机酸、纤维素,果实种子类中药所含营养物质尤其丰富,也是霉变高发品种。

  3. 携带微生物,大部分药材在种植、加工、运贮环节会携带上霉菌。

  4. 药材本身“发汗”:中药受到闷热时内部的水分蒸至表面的现象称为发汗。发汗的药材其外表潮湿,有利于霉菌生长。

1

三七

 ▲三七(带剪口)

上图红圈中把三七剪口(根茎)掰断后的表面常常有霉菌和泥沙,特别是干度不够的三七。目前市场上带帽(根茎)三七十分普通,无论是用于打粉还是切片,带帽三七都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带帽三七掰开后表面有霉菌和泥沙

三七剪口及缝隙处轻微霉变可以通过撞击或高压水冲洗去掉,尤其是后者采用较普遍。

 ▲打蜡三七中间霉变

三七打蜡目前已较少见到,打蜡的初衷是为了隔绝空气、虫菌,保持三七内部质量的稳定,提高品相,但也常常被用来掩盖三七的内在质量问题,如霉变、走油、病伤等。上图中上方为打蜡三七切开后走油变质,下方为霉变。

 ▲病三七(霉变)

三七在种植上最怕烂根(根腐病),会造成绝收。种植户为了减少损失,得了烂根病的三七会被提前采挖和加工,并流入市场,这样的三七品相太差,只能做提取、打粉等用,这也是很多人不去买三七粉而是自己购买三七个子打粉的原因。

2

天麻

 ▲天麻(霉变)

天麻在干度不足的情况下是很容易霉变的,图中天麻表面布满了霉菌(可点击看大图)。在2020版《中国药典》中,天麻的二氧化硫限量检测规定不得超过400mg/kg,这是因为传统上天麻加工时普遍用硫磺熏制防止霉变,目前无硫天麻片已占主流。

 ▲天麻表面霉菌

3

郁金

 ▲郁金(霉变)

郁金主产于广西,当地气候湿润,温度适宜,传统依靠太阳晒干,遇天气不好则极易霉变。三、四年前,无论是市场还是终端药房,郁金霉变都十分普遍,好不容易见到不霉变的郁金基本都是硫熏郁金,有强烈的刺鼻味。近几年郁金产地加工水平大幅提升,无硫无霉变郁金已成主流。

 ▲郁金霉变放大图

 ▲郁金表面霉菌

4

太子参

 ▲太子参(霉变)

太子参霉变是比较少见的,但这不代表不会发生,很多看似不太可能霉变的中药在麻痹大意时就出现霉变情况,这提醒中药从业人员要时刻牢记霉变问题,尤其是高温高湿季节。

 ▲太子参霉变放大

5

凌霄花

凌霄花是一味冷背药材,用量小,产地以晒干为主,贮藏不当容易导致霉变。花类药材十分容易回潮,贮藏时间稍久就变色和产生霉味。

 ▲凌霄花表面霉菌

6

厚朴花

 ▲厚朴花(霉变)

厚朴花是大型的花朵,花瓣多且厚,肉质,水分散失较难。产地采摘花蕾加工时蒸一下晒干或者直接晒干,但日晒不能及时且充分地干燥,会导致厚朴花在干燥的过程中就发生霉变。若将新鲜花蕾切成数段,再低温烘干或晒干,基本上能避免初加工环节的霉变。(2018年版《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有此规格)

7

巴戟天

 ▲巴戟肉(霉变)

上图红圈中为霉变巴戟天,这种圆筒状巴戟肉干度不足时极易在圆筒中间霉变,验收时一定要切开查看中间部分。压扁的巴戟肉并经充分干燥不易发生霉变情况。

 ▲巴戟肉内表面霉变放大

 ▲巴戟肉内表面霉菌

8

白鲜皮

 ▲白鲜皮(霉变)

白鲜皮内表面偶尔会出现霉菌,比较荫蔽,特别是干度不足的白鲜皮要引起重视。

9

地骨皮

 ▲地骨皮(霉变)

上图中地骨皮均已发生不同程度的霉变,本品霉变较为普遍,务必控制饮片含水量。

 ▲地骨皮内表面霉变放大

 ▲地骨皮内表面霉菌

10

蜜远志

 ▲蜜远志(霉变)

上图蜜远志已严重霉变,远志筒中间是霉变最易发生的位置,容易被忽视,这种霉变通常在产地初加工环节就已发生。

 ▲蜜远志中间霉变放大

 ▲蜜远志中间的霉菌

 ▲蜜远志中间霉菌

行文至此,大家应该可以归纳出霉变的一个重要特点,通常霉菌喜欢在狭缝、裂隙、内卷处、连接处等位置滋生,这些“死角”含水量高、灰尘和脏物比较多,极易霉变,霉菌无法彻底被清除干净。同时,霉变再处理的中药也会在这些“死角”留下踪迹。

11

大青叶

 ▲大青叶(霉变)

上图中大青叶呈黑褐色,有轻微霉变,大青叶的霉变也是未及时干燥引起的。许多叶类药材在加工过程中是捆扎干燥,因此在其结块、不松散的地方经常发现霉变现象。

 ▲大青叶表面霉斑

12

石斛

 ▲石斛(霉变)

上图为石斛商品中的“大黄草”,表面有很深的棱沟,沟缝中残留类白色的膜质叶鞘,当石斛沟缝中这种残留的毛屑颜色发绿时,则几乎可以肯定其中有霉菌,这种情况极为普遍,也因此,这种石斛用硫磺熏制的情况十分普遍。

 ▲石斛膜质叶鞘表面霉变放大

 ▲石斛膜质叶鞘表面的霉菌

13

龙葵

 ▲龙葵(霉变)

龙葵霉变并不常见,笔者至今遇到一回,但以龙葵为代表的全草类中药的霉变现象十分普遍,需要重点关注,全草类中药的霉变很难被肉眼所见,需要灵敏的嗅觉来配合,若闻起来有陈霉味,说明已发生霉变。

 ▲龙葵茎中间霉变放大

14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霉变)

上图冬虫夏草为无数条的规格,商品称“黑草”,品相和成色都很差,据称是生长在低洼积水处导致变色。有些表面被霉菌侵染,但比较难以判断,冬虫夏草本身就是一种真菌,在刚采挖出来未去泥的鲜活状态下时就能见到菌丝样物,为固有的菌膜。

 ▲冬虫夏草表面放大

缝隙中有菌丝样物,这些菌丝混合物会引起冬虫夏草的变质。

 ▲新鲜冬虫夏草横切面

上图为新鲜冬虫夏草横切面,其中无论是菌膜还是冬虫夏草菌丝都非霉变现象,但菌膜层在表面残留较多时会引起冬虫夏草变质,虫体内的菌丝也会发生变质。

 ▲冬虫夏草虫体内霉变

上图为冬虫夏草虫体内发生霉变,这种情况多见于存放时间过长的冬虫夏草。

15

燕窝

 ▲燕窝缝隙中的霉菌

 ▲燕窝缝隙中的霉菌

燕窝的轻微霉变也是较为常见的,尤其是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因为燕窝本身比较昂贵,水分就是钱,有时甚至会刻意打湿增加重量,含水量高的情况下,一旦受到外部霉菌污染,很快就会产生霉变。燕窝闻起来总有一股腥臭味,那是金丝燕的体味,但如果闻起来夹有霉味就要引起重视了,轻微霉变肉眼看不出来。


至此,霉变品种的介绍全部结束了,再简单介绍一下霉变的防治方法,第一是干度,充分干燥是防止霉变最有效的方法;第二是密闭包装,这也是为了防止运输和贮藏过程中出现返潮,同时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第三是低温,适宜的温度是霉变滋生的必要条件;第四是低浓度的硫磺熏制,传统上普遍采用硫磺,现代已逐步淘汰;第五是现代技术的方法,如仓库和包装中充惰性气体、用紫外照射技术处理等,因成本较高,目前无法广泛推广使用。


按照新版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若因霉变引起药品变质,则判定为“假药”,若是轻微霉变,不影响药效的情况下,也要判定为“劣药”,这将带来天价罚款和刑事拘留。


鉴于霉变对人体的危害严重、造成直接损失大及违法成本巨大,业内人士需更加重视和警惕中药的霉变现象。本文关注的重点不是显著、大量的霉变情况,像肉眼可见之处的大量长绿毛情况是很容易判定和处理的。而本文重点关注的是那些并非显而易见的霉变现象,包括主观忽视、不易察觉、难以用肉眼判断、极为轻微的霉变、霉变后再处理等情况。


附表一

《中国药典》中与霉变相关的品种归纳

(2010、2015、2020版)

药典版本

黄曲霉毒素检测品种

2010 版

陈皮、酸枣仁、桃仁、胖大海、僵蚕

2015 版

陈皮、酸枣仁、桃仁、胖大海、僵蚕、柏子仁、莲子、使君子、槟榔、麦芽、肉豆蔻、决明子、远志、薏苡仁、大枣、地龙、蜈蚣、全蝎、水蛭

2020版

水蛭、陈皮、胖大海、桃仁、僵蚕、柏子仁、莲子、使君子、槟榔、麦芽、肉豆蔻、决明子、远志、薏苡仁、大枣、地龙、蜈蚣、全蝎、酸枣仁、马钱子、蜂房、九香虫、土鳖虫、延胡索


附表二

《中国药典》【贮藏】项下“防霉变”品种

(2020版)

药典版本

【贮藏】项下“防霉变”品种

2020版

大青叶、天冬(天门冬)、天南星、制天南星、五加皮、五味子、乌梢蛇、巴戟天、水牛角、玉竹、石菖蒲、仙茅、瓜蒌、瓜蒌子、炒瓜蒌子、瓜蒌皮、玄参、地龙、熟地黄、竹茹、防己(粉防己)、芫花、连钱草、佛手、沙棘、灵芝、陈皮、鸡血藤、板蓝根、虎杖、罗汉果、使君子、金荞麦、金钱白花蛇、南五味子、南板蓝根、厚朴花、香橼、胖大海、独活、前胡、洋金花、莲须、鸭跖草、娑罗子、黄精、黄藤、菊花、梅花、甜瓜子、商陆、紫花前胡、蒺藜、蜈蚣、蕲蛇、橘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