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百部
【异名】
百部根、白并、玉箫、箭杆《别录》,嗽药《本草经集注》,百条根、野天门冬、百奶《杨氏经验方》,九丛根《草木便方》,九虫根《分类草药性》,一窝虎《江苏植物药材志》,九十九条根《中国土农药志》,山百根《中药志》,牛虱鬼《闽东本草》,药虱药《全国中草药汇编》。
【释名】
《纲目》:其根多者百十连属,如部伍然,故以名之。按部与蒬古字相通,作根解。《广雅疏证》云:蒬,茇声之转,根之名……《名医别录》有百部根,陶注云根数十相连。然则此草根多,因名百部。部与蒬古字通。嗽药,言其功也。野天门冬、九虫根,言其膨大之根形。其余百条根、九丛根、一窝虎、九十九条根、山百根等皆言其多根也。
【品种考证】
《别录》始载有百部根。《本草经集注》云:山野处处有,根数十相连,似天门冬而苦强。《本草图经》谓:百部根旧不著所出州土,今江、湖、淮、陕、齐、鲁州郡皆有之。春生苗,作藤蔓,叶大而尖长,颇似竹叶,面青色而光,根下作撮如芋子,一撮乃十五六枚,黄白色。以上所述与蔓生百部原植物相符。《本草图经》附有滁州百部,衡州百部和峡州百部图。滁州百部实即直立百部,衡州百部很像对叶百部,峡州百部为百合科羊齿天门冬Asparagusfilicinus。Bucn.-Ham.exD.Don,《滇南本草》所载百部也为羊齿天门冬。羊齿天门冬自宋代起一直作百部使用,为西南地区百部的主要品种之一,但由于其功效与百部科百部不完全一致,现已逐渐停止使用。
《别录》有名未用类另载有白并,云:味苦,无毒。主肺咳上气,行五脏,令百病不起。一名玉箫,一名箭杆。叶如小竹,根黄皮白。生山陵,三月、四月采根暴干。《纲目》将其附于百部条后。有学者从药名、功效、形态、采收加工等方面考证,认为白并就是百部的异名。
【来源】
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蔓生百部和对叶百部的根。
【原植物】
1.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 (Miq.) Franch.et Sav.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块根簇生,肉质,纺锤形。茎直立,不分枝。叶3~4片轮生;有短柄或几无柄;叶片卵形至椭圆形,长3.5~5.5cm,宽1.8~3.8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叶脉通常5条,中间3条特别明显。花腋生,多数生于茎下部鳞叶腋内,花梗细长;花被片4,卵状披针形;雄蕊4,紫色,药隔膨大成披针形附属物,花药线形,先端有狭卵状附属物;子房卵形,柱头短,无花柱。蒴果。花期4~5月,果期7月。
生于山地林下或竹林下。分布于华东及河南、湖北等地。
2.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 (Bl.) Miq.又名:百部草《抱朴子》,婆妇草《日华子》,蔓草百部《中药大辞典》。
多年生草本,高60~90cm。全株无毛。根肉质,数个至数十个簇生。茎下部直立,上部蔓状。叶3~4片轮生;叶柄长1.5~3cm;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9cm,宽1.8~4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截形,全缘;叶脉5~9条。花梗丝状,长1.5~2.5cm,其基部贴生于叶片中脉上,每梗通常单生1花;花被4片,淡绿色,卵状披针形至卵形;雄蕊4,紫色,花丝短,花药内向,线形,先端有一箭头状附属物;子房卵形,甚小,无花柱。蒴果广卵形而扁,内有长椭圆形种子数颗。花期5月,果期7月。
生于阳坡灌丛中或竹林下。分布于华东及陕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3.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a Lour.又名:大叶百部、大春根菜、虱蚤草、穿山薯(南药《中草药学》),大百部《中药材品种论述》。
多年生攀援草本,高达5m。块根肉质,纺锤形或圆柱形,茎缠绕。叶通常对生;叶柄长3~10cm;叶片广卵形,长8~30cm,宽2.5~10cm,基部浅心形,全缘或微波状;叶脉7~15条。花梗腋生,不贴生于叶片中脉上,花单生或2~3朵成总状花序,黄绿色带紫色条纹,花药附属物呈钻状或披针形。蒴果倒卵形而扁。花期5~6月。
生于向阳的灌木林下。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较温暖、潮湿、阴凉环境,耐寒,忌积水。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用育苗移栽法。北方3月下旬~4月上旬;南方8~9月播种,在畦上开横沟,沟心距25~30cm,深7~10cm,播幅约10cm,将种子匀播沟中,每1hm2用种子30~37.5kg。施人畜粪水,盖草木灰,再盖细土4~5cm,然后盖谷壳。第2年春季出苗,冬季移栽。按行株距50cm×35cm,穴深15~20cm,底平,每穴1株,覆土,浇淡人畜粪水。分株繁殖:在冬季倒苗后或春季未萌发前,结合收获,挖出块根,剪下大个的供药用,分割成小株,每株具有壮芽1~2个和小块根2~3个,开穴栽种。
田间管理 每年4月和6月各进行1次中耕除草追肥。苗高20cm左右时,在株旁插一竹竿或树枝,供蔓茎缠绕,并将相邻的竹竿顶端每3~4个扎在一起,更为坚固,便于管理。冬季清除干枯茎叶后培土,并施杂肥1次。
病虫害防治 棉红蜘蛛,成、若虫吸食叶片汁液,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或20%双甲脒乳油1000倍液喷雾。蛞蝓,咬食花梗、果柄、叶片,可在清晨撒石灰粉或人工捕杀。
【采收加工】
移栽2~3年后采挖。于冬季地上部枯萎后或春季萌芽前,挖出块根,除去细根、泥土,在沸水中刚煮透时,取出晒干或烘干。也可鲜用。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1)直立百部块根纺锤形,上端较细长。下端有的作长尾状弯曲,长5~17cm,直径0.5~1cm。表面黄白色或淡土黄色,有不规则深纵沟,间或有横皱纹。质脆,受潮后韧软,断面平坦,角质样,淡黄棕色或黄白色,皮部宽广,中柱扁小。气微,味甘、苦。
(2)蔓生百部两端较狭细,表面淡灰白色,多不规则皱褶及横皱纹;味较苦。
(3)对叶百部长纺锤形或长条形,长8~24cm,直径0.8~2cm。表面淡黄棕色至灰棕色,具浅纵皱纹或不规则纵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至暗棕色,中柱较大,髓部类白色;味苦。
均以条粗壮、质坚实者为佳。
显微鉴别 块根横切面:(1)直立百部根被为3~4列类多角形细胞,壁木栓化及木化,具致密的细条纹。皮层宽广,外皮层细胞排列整齐,薄壁细胞有的含草酸钙针晶;内皮层细胞隐约可见凯氏点。中柱鞘为1~2列薄壁细胞。中柱韧皮部束与木质部束各19~27个,相间排列;韧皮部束内侧有单个或2~3个成束的非木化纤维;木质部束有导管2~5个。并有少数木纤维及管胞,导管多角形,偶有单个或2~3个并列的导管深入于髓部外缘,呈2轮状排列。髓部散有单个或2~3个成束的细小纤维。
(2)蔓生百部根被细胞3~6列;韧皮部纤维木化;导管通常深入于髓部,与外侧导管束作2~3轮状排列。
(3)对叶百部根被细胞约3列,细胞壁强木化,无细条纹,其最内层细胞的内壁特厚;皮层外缘散有纤维,呈类方形,壁非木化或微木化;韧皮部束36~40个;木质部导管圆多角形,与木纤维及微木化的木薄壁细胞连成环层;髓部纤维少,常单个散在。
粉末特征:(1)直立百部灰黄色。①根被细胞淡黄棕色或无色。表面观呈长方形或长多角形,壁木栓化及木化,整个细胞壁均有致密交织的细条纹。②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6~80μm,导管分子端壁常倾斜,具长的梯形穿孔板,具缘纹孔较密,有的横向延长并数个连接。③内皮层细胞表面观呈长方形,直径约至24μm,壁稍厚,纵向壁细波状或螺旋状弯曲,横向壁平直,非木化或微木化。④木纤维较长,直径12~24μm,壁稍厚,木化,具单斜纹孔或具缘纹孔,纹孔口相交成人字形或十字形。⑤导管旁木薄壁细胞长方形,端壁平截,少数稍倾斜或一端渐尖,直径22~35μm,有较大的类圆形单纹孔。⑥草酸钙针晶较少,常不规则充塞于薄壁细胞中,甚细,长约60μm,少数较粗,直径约5μm,似细柱状。
(2)蔓生百部根的粉末特征与直立百部相似。但具缘纹孔导管较大,直径64~136μm;木纤维直径约至32μm;草酸钙针晶难察见。
(3)对叶百部①淀粉粒众多,蚌壳形、螺丝形、扇形、棒槌形、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大多凹凸不平,直径5~52μm,长约至72μm,经烫煮加工的商品,大多糊化。②根被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壁稍厚,木化,无致密的细条纹。③皮层纤维细长,稍弯曲,一边略呈齿状突出,直径16~54μm,壁厚5~15μm,非木化,纹孔及孔沟偶可察见。
理化鉴别 (1)本品80%乙醇提取液,蒸去乙醇,残留液加氨水调节pH至10~11,用氯仿萃取,氯仿液蒸干后加1%盐酸溶解,滤过。滤液分两份,一份中加碘化铋钾试液,产生橙红色沉淀;另一份滴加硅钨酸试液,产生乳白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2)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0.5g,加水饱和正丁醇50ml,放置过夜,再超声提取20min,取上清液减压蒸干,加甲醇1ml溶解作样品溶液。另取对叶百部碱和原百部次碱各1mg,分别加甲醇1ml溶解,作对照品溶液。在硅胶G-CMC薄层板上,分别点上述溶液各10μl,以氯仿--乙醚--甲醇(10∶2∶1)为展开剂,展距10cm,取出晾干。喷改良碘化铋钾试液显色。样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商品规格分直立百部、蔓生百部、对叶百部3种,各分大、小2种。福建、贵州、河南、广西等地所产者较大;山东、江苏、四川、安徽、浙江所产者较细小。
【炮制】
1.百部《雷公炮炙论》:凡使,采得后,用竹刀劈破,去心皮……用酒浸一宿,漉出,焙干,细锉用。《扁鹊心书》:去芦、土。《普济方》:切碎。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残留根茎及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蜜百部先将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百部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百部片100kg,用炼蜜12.5kg。蜜百部用于润肺止咳。
3.炒百部《小儿药证直诀》:新瓦上炒。《得配本草》:切片,晒干,炒,取净末。《增广验方新编》:饭上蒸1次再炒。现行,取净百部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时,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百部为不规则的类圆形厚片,表面黄白色,角质样,有光泽,中央圆形,中柱扁缩。周边灰白色,有深纵皱纹,质韧软。气微、味甜、微苦。蜜百部色泽较深呈黄色,滋润,带粘性,偶有粘连块。味甜。炒百部表面微黄色,略有焦斑。贮干燥容器内,蜜百部、炒百部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味苦、微甘,性微温。归肺经。
1.《别录》:微温。
2.《本草经集注》:似天门冬而苦强,亦有小毒。
3.《药性论》:味甘,无毒。
4.《新修本草》:微寒,有小毒。
5.《日华子》:味苦。
6.《品汇精要》:味苦甘,性微寒。气厚味薄,阳中之阴。臭腥。
7.《眼科全书》:性平。
8.《本草新编》:入肺经,亦入脾、胃。
【功能主治】
润肺止咳,杀虫灭虱。主治新久咳嗽,肺痨,百日咳,蛲虫病,体虱,癣疥。
1.《抱朴子》:治咳及杀虫。
2.《别录》:主咳嗽上气。
3.《本草经集注》:火炙,酒渍饮之,疗咳嗽,亦主去虱。
4.《药性论》:治肺家热,上气咳逆,主润益肺。
5.《本草拾遗》:去虫蚕咬兼疥癣疮。
6.《日华子》:治疳、蛔及传尸骨蒸劳,杀蛔虫、寸白、蛲虫。
7.《纲目》:气温而不寒,寒嗽宜之。
8.《本草汇言》:清痰利气,治骨蒸劳嗽之圣药也。
9.《药性纂要》:虚热咳嗽吐血宜之。10.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百日咳,肺结核,支气管炎,皮炎,湿疹,荨麻疹,脚癣,阿米巴痢疾。
【应用与配伍】
用于咳嗽。百部味苦而降,善治咳逆上气,因其味兼甘而质多汁,故性温不燥而润。凡咳嗽无论外感或内伤者无不宜之。若风寒犯肺而咳者,常与紫菀相须而用,并加散邪宣肺之防风、荆芥、桔梗等同用,如《医学心悟》止嗽散。治肺寒咳嗽有痰,可配宣肺下气之麻黄、杏仁同用,如《小儿药证直诀》百部丸。若咳嗽偏热,口干咽痛,可配润肺止咳,利咽解毒之款冬花、杏仁、甘草同用,如《圣济总录》百部汤。若久咳不愈,用之亦效,可单用本品一味浓煎服。久咳而肺虚阴伤者,可与滋阴之生地黄同用,如《鸡峰普济方》百部丸;亦可与养肺化痰止咳之沙参、麦冬、川贝、紫菀等同用。本品亦治痨瘵,有抗痨作用,可单味大量煎服,或与黄芩、丹参等同用。治百日咳痉咳期效果较佳,常与沙参、川贝、白前同用。
用于诸虫病。百部有杀虫作用,以治蛲虫病为多用,常以本品外用为主,可与苦楝皮、乌梅煎水,于临睡前作保留灌肠。治滴虫性阴道炎,亦可单用百部煎水冲洗阴道。若头虱、阴虱,用酒或醋浸泡本品,涂于患处。用百部以乙醇浸泡外搽,可治癣症。
1.《本草述》:以此治暴嗽者,宜于肺气素虚之人,而随分寒热有以佐之,如寒则生姜,热则和蜜。
2.《本草新编》:倘痨病有传尸之虫,须用地骨皮、沙参、丹皮、熟地、山萸共用为妙。
3.《得宜本草》:得生姜,治经年寒嗽。
4.《得配本草》:配秦艽熏衣,去虱;捣取汁,和蜜煎如饴,治三十年嗽。
5.《本草求原》:风寒稍佐麻黄、杏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外敷;或浸酒涂擦。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者慎服。
1.《药性纂要》:多服恐滑肠。
2.《得配本草》:热嗽,水亏火炎者禁用。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