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19-05-07浏览次数:215

药名】
忍冬藤

正名出处:《本草经集注》

 

【异名】
老翁须、金钗股、大薜荔、水杨藤、千金藤《苏沈良方》,鸳鸯草《墨庄漫录》,鹭鸶藤《履砏岩本草》,忍冬草《证治要诀》,左缠藤《余居士选奇方》,忍寒草《洪氏集验方》,通灵草、蜜桶藤《造化指南》,金银花藤《丹溪心法》,金银藤《乾坤秘韫》,金银花杆《滇南本草》,过冬藤《本草药性大全》,甜藤《本草述》,右篆藤《分类草药性》,右旋藤《贵州民间方药集》,二花秧、银花秧《河南中药手册》,二花藤(湖北)

 

【释名】
茎缠绕似藤,凌冬不凋,故名忍冬藤。鹭鸶藤等,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而藤左缠,故有金银、鸳鸯、老翁须、左缠藤诸名。

 

【来源】
为忍冬科植物忍Loniceraja ponica Thunb、华南忍冬L.confusa (Sweet) DC.、菰腺忍冬L.hypoglauca Miq.、黄褐毛忍冬L.fulvotomentosa Hsu et S.C.Cheng等的茎枝。

 

【原植物】
参见“金银花”条。

 

【采收加工】
秋、冬两季割取,除去杂质,捆成束或卷成团,晒干。

药材及产销 忍冬藤CaulisLonicerae主产于浙江、四川、江苏、河南、山东、广西等地。以浙江产量最大,江苏产的质量最佳。销外地。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常捆成束或卷成团。茎枝长圆柱形,多分枝,直径1.5~6mm,节间长3~6cm,有残叶及叶痕。表面棕红色或暗棕色,有细纵纹,老枝光滑,细枝有淡黄色毛茸;外皮易剥落露出灰白色内皮。质硬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心空洞。气微,老枝味微苦,嫩枝味淡。

以表面色棕红、质嫩者为佳。
显微鉴别  细枝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单细胞非腺毛壁厚,有疣状突起;腺毛柄较长。皮层较宽,纤维成环,内侧皮层细胞较小或已产生木栓层。韧皮部较窄,有的射线细胞含草酸钙簇晶;较粗茎的韧皮部有少数纤维。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散列,木射线宽1~2列细胞,有纹孔。髓周细胞壁木化,中央呈空洞。

 

【炮制】
《肘后方》:细锉。《集验背疽方》:为末。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粗细分开,洗净,稍浸,润透,切段或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段状或厚片。表皮棕红色(嫩枝),有的灰绿色,光滑或被茸毛;老枝外皮剥落后呈灰白色,光滑。切面黄白色,多中空。偶有残叶,暗绿色,略有绒毛。气微,老枝味微苦,嫩枝味淡。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甘,性寒。归心、肺经。

 1.《别录》:味甘、温,无毒。

2.《药性论》:味辛。

3.《本草拾遗》:小寒。云温非也。

4.《要药分剂》:味甘,性寒。入肺经。

5.《药性考》:甘,凉。

6.《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入心、肺二经。

7.《萃金裘本草述录》:入手厥阴经。

8.《福建药物志》:微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通络。主治温病发热,疮痈肿毒,热毒血痢,风湿热痹。

1.《别录》:主寒热身肿。久服轻身,长年益寿。

2.《本草经集注》:煮汁以酿酒,补虚疗风。

3.《药性论》:主治腹胀满,能止气。

4.《本草拾遗》:主热毒血痢,水痢。

5.《履砏岩本草》:治筋骨疼痛。

6.《造化指南》:取汁能伏硫制汞。(引自《纲目》)

7.《滇南本草》:能宽中下气,消痰,祛风热,清咽喉热痛。

8.《纲目》: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恶疮,散热解毒。

9.《药性切用》:清经活络良药,痹症挟热者宜之。

 10.《萃金裘本草述录》:治寒热身肿,热毒血痢,治风除胀,止渴。脏腑经络内里之热,并能清化。

 

【应用与配伍】
用于温病发热。忍冬藤有清热解毒,祛风散热之功。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口渴,可与连翘、荆芥、薄荷等同用,以解表清热。

用于疮疡肿毒。忍冬藤为外科要药,一切疮疡肿毒,红肿热痛,最为常用。可用其鲜品同生甘草酒煮内服,并捣烂外敷,以清热毒,如《外科精要》忍冬酒。若以本品同补益气血之黄芪、当归等同用,能扶正祛邪,托毒外出,使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如《局方》神效托里散。

用于热毒血痢。忍冬藤可清肠道热毒以止痢,如《圣惠方》用本品单味浓煎饮服。若与地榆、赤芍、黄连等同用,益增清热凉血,解毒止痢之效。

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疼痛。忍冬藤能清热通络。可单味煎服。若与秦艽、苍术、黄杨、牛膝等同用,则祛风湿热邪,通络止痛作用更强。

《得配本草》:得黄芪、当归、甘草,托痈疽得粉草,解热毒下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熬膏贴,或研末调敷,亦可用鲜品捣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1.吴普:虚寒作泻者忌用。(引自《要药分剂》)

2.《萃金裘本草述录》:虚甚及痈疽败疮日久者不可单服。


【药名】
金银花

正名出处:《履砏岩本草》

 

【异名】
忍冬花《新修本草》,鹭鸶花《曲洧旧闻》,银花《温病条辨》,双花《中药材手册》,二花《陕西中药志》,金藤花《河北药材》,双苞花《浙江民间草药》,金花《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二宝花《江苏验方草药选编》。

 

【释名】
《救荒本草》:花初开白色,经一二日则色黄,故名金银花。其余花名,多因其有二色而得。

 

【品种考证】

金银花的原植物忍冬之名始载于《别录》,列为上品。《本草经集注》云:今处处皆有,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新修本草》载:此草藤生,绕覆草木上,苗茎赤紫色,宿者有薄白皮膜之,其嫩茎有毛。叶似胡豆,亦上下有毛。花白蕊紫。《纲目》亦载:忍冬在处有之。附树延蔓,茎微紫色,对节生叶。叶似薜荔而青,有涩毛。

 三四月开花,长寸许,一蒂两花二瓣,一大一小,如半边状,长蕊。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气甚芬芳。《纲目》并有附图一幅。以上记述及附图,与今忍冬属植物特征相符。

 

【来源】
为忍冬科植物忍冬、华南忍冬、菰腺忍冬、黄褐毛忍冬的花蕾。

 

【原植物】
1.忍冬Lonicera japonicaT hunb. 又名:密银花(河南),东银花(山东),小山花(广西全州)

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木质藤本,长达9m。茎中空,多分枝,幼枝密被短柔毛和腺毛。叶对生;叶柄长4~10cm,密被短柔毛;叶纸质,叶片卵形、长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8cm,宽1~5.5cm,先端短尖、渐尖或钝圆,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全缘,两面和边缘均被短柔毛。花成对腋生,花梗密被短柔毛和腺毛;总花梗通常单生于小枝上部叶腋,与叶柄等长或稍短,生于下部者长2~4cm,密被短柔毛和腺毛;苞片2枚,叶状,广卵形或椭圆形,长约3.5mm,被毛或近无毛;小苞片长约1mm,被短毛及腺毛;花萼短小,萼筒长约2mm,无毛,5齿裂,裂片卵状三角形或长三角形,先端尖,外面和边缘密被毛;花冠唇形,长3~5cm,上唇4浅裂,花冠筒细长,外面被短毛和腺毛,上唇4裂片先端钝形,下唇带状而反曲,花初开时为白色,2~3d后变金黄色;雄蕊5,着生于花冠内面筒口附近,伸出花冠外;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细长,伸出。浆果球形,直径6~7mm,成熟时蓝黑色,有光泽。花期4~7月,果期6~11月。

生于山坡疏林中、灌木丛中、村寨旁、路边等处,亦有栽培。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2.华南忍冬Lonicera confusa(Sweet)DC.[Nintooa con fusa Sweet; Lonicera multiflora Champ.]又名:土银花、左缠藤《岭南草药志》,山银花《拉汉种子植物名称》,上忍冬(广西、广州),大金银花、山金银花(广西)

本种与忍冬的区别在于:幼枝、叶柄、总花梗、苞片、小苞片均被灰黄色卷曲短柔毛,并疏被微腺毛;小枝淡红褐色或近褐色。叶片卵形至卵状长圆形,幼时两面被短糙毛,老时上面无毛。苞片披针形,长1~2mm;小苞片先端具缘毛;萼筒被柔毛。果实黑色。

花期4~5月,果熟期10月。

生于丘陵、山坡、杂木灌丛及平原旷野、路旁或河岸边。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

3.菰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 又名:腺叶忍冬《全国中草药汇编》,红腺忍冬《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盾腺忍冬《浙江药用植物志》,大银花(湖南),大金银花(广西),大叶金银花(江西),山银花(广东)

本种与前两种的区别在于:叶下面有时粉绿色,有柄或具极短柄的黄色至橘红色蘑菇形腺体。苞片线状披针形,与萼筒近等长,外面具短糙毛和缘毛;花冠白色,有时有淡红晕,后变金黄色,外面疏被倒生微伏毛,并常具无柄或有短柄的腺。果实有时具白粉。花期4~6月,果熟期10~11月。生于海拔200~700(~1500)m的灌丛或疏林中。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4.黄褐毛忍冬Lonicera fulvotomentosa Hsu et S.C.Cheng

本种与前三种的区别在于:幼枝、叶柄、叶下面、总花梗、苞片、小苞片和萼齿均密被开展或弯伏的黄褐色毡毛状糙毛,毛长不超过2mm,幼枝和叶两面散生橘红色短腺毛。叶片纸质,卵状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苞片钻形;小苞片卵形至线状披针形;双花下面不具苞状叶;花冠和苞片均较短,花冠外面密被黄褐色倒伏毛和开展的短腺毛。花期6~7月。

生于海拔850~1300m的山坡岩旁灌木林或疏林中。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和湿润气候,喜阳光充足,耐寒、耐旱、耐涝,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0~30℃,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盐碱。但以土层深厚疏松的腐殖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扦插繁殖,以扦插繁殖为主。种子繁殖:4月播种,将种子在35~40℃温水中浸泡24h,取出拌2~3倍湿沙催芽,等裂口达30%左右时播种。在畦上按行距21~22cm开沟播种,覆土1cm,每2d喷水1次,10余日即可出苗,秋后或第2年春季移栽,每1hm2用种子15kg左右。扦插繁殖:一般在雨季进行。在夏秋阴雨天气,选健壮无病虫害的1~2年生枝条截成30~35cm,摘去下部叶子作插条,随剪随用。在选好的土地上,按行距1.6m、株距1.5m挖穴,穴深16~18cm,每穴5~6根插条,分散开斜立着埋土内,地上露出7~10cm左右,填土压实。也可采用扦插育苗;在7~8月间,按行距23~26cm开沟,深16cm左右,株距2cm,把插条斜立着放到沟里,填土压实,栽后喷一遍水,以后干旱时,每隔2d要浇水1次,半月左右即能生根,第2年春季或秋季移栽。

田间管理  每年春季2~3月和秋后封冻前,要进行松土、培土工作。每年施肥1~2次,与培土同时进行,可用土杂肥和化肥混合使用。每次采花后追肥1次,以尿素为主,以增加采花次数。合理修剪整形,是提高金银花产量的有效措施,可根据品种,墩龄、枝条类型等进行,如鸡爪花,主干明显,枝多不着地,冠幅80~120cm,剪枝要去顶,清脚丛,打内膛,修剪过长枝、病弱枝、枯枝、向下延伸枝,使枝条成丛直立,主干粗壮,分枝疏密均匀,花墩呈伞形,通风透光好,新枝多,花蕾多。剪枝:一是冬剪,从12~翌年2月下旬均可进行。二是生长期剪,是在每次采花后进行,头茬花后第1次剪春梢于6月上旬进行;第27月下旬二茬花后剪夏梢,第39月上旬三茬花后剪秋梢。以轻剪为主。在寒冷地区种植金银花,要保护老枝条越冬。一般在地封冻前,将老枝平卧于地上,上盖蒿草6~7cm,草上再盖泥土越冬,次年春萌发前去掉覆盖物。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褐斑病,除减少病源、加强管理外,在发病初期可用3%井冈霉素5×10-5(50ppm)液连续喷治2~3次。虫害有圆尾蚜,可用化学药剂防治。咖啡虎天牛,可在7~8月,气温在25℃以上晴天,在田间释放天牛肿腿蜂防治,效果良好。尺蠖可在幼龄期用化学药剂防治。

 

【采收加工】
金银花开花时间集中,必须抓紧时间采摘,一般在5月中、下旬采第1次花,6月中、下旬采第2次花。当花蕾上部膨大尚未开放,呈青白色时采收最适宜,金银花采后应立即晾干或烘干。

 

【药材及产销】

1.忍冬 Flos Lonicerae Japonicae  主产于河南、山东,多为栽培。销全国,并出口。

2.华南忍冬 Flos Lonicerae Confusae  主产于广东、广西,有栽培。销华南。

3.菰腺忍冬 Flos Lonicerae Hypoglaucae  主产于广西、四川、云南、湖南,有栽培。销华南、西南。

4.黄褐毛忍冬FlosLoniceraeFulvotomentosae主产于贵州,广西亦产。销全国。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1)忍冬花蕾细棒槌状,上粗下细,略弯曲,长1.3~5.5cm,上部直径2~3mm。表面淡黄色或淡黄棕色,久贮色变深,密被粗毛或长腺毛;花萼细小,绿色,萼筒类球形,长约1mm,无毛,先端5裂,萼齿卵状三角形,有毛;花冠筒状,上部稍开裂成二唇形,有时可见开放的花;雄蕊5,附于筒壁;雌蕊1,有一细长花柱。气清香,味甘微苦。

(2)华南忍冬花蕾长1.3~5cm,直径0.5~2mm,红棕色或灰棕色,被倒生短粗毛;萼齿与萼筒均密被灰白色或淡黄色毛;子房有毛。

(3)菰腺忍冬花蕾长1~5cm,直径0.8~2mm,黄棕色或棕色;萼筒无毛,萼齿被毛;花冠外无毛或冠筒有少数倒生微伏毛,无腺毛。

(4)黄褐毛忍冬花蕾长约3.5cm,棕黄色或黄绿色;萼筒棕黄色或灰绿色,萼齿有毛;花冠外被黄褐色倒生短粗毛。

以花蕾大、含苞待放、色黄白、滋润丰满、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花蕾表面制片:(1)忍冬腺毛有两种,一种头部倒圆锥形,先端平坦,侧面观10~33细胞,排成2~4层,直径48~108μm,柄部1~5细胞,长70~700μm;另一种头部类圆形或略扁圆形,4~20细胞,直径30~64μm;柄2~4细胞,长24~80μm厚壁非腺毛单细胞,长45~90μm,直径14~37μm,壁厚5~10μm,表面有微细疣状或泡状突起,有的具角质螺纹。薄壁非腺毛单细胞,甚长,弯曲或皱缩,表面具微细疣状突起。草酸钙簇晶直径6~45μm花粉粒类圆形或三角形,3孔沟;表面具细密短刺及细颗粒状雕纹。(2)华南忍冬腺毛头部倒圆锥形或坛形,先端凹陷或较平坦,侧面观20~100细胞,排成3~5层,直径32~150μm;柄部2~5细胞,与头部相接处的细胞甚短,有的2细胞并列,基部细胞大多粗而长,直径16~60μm厚壁非腺毛单细胞,长32~848μm,表面具细疣状突起,有的具双或半螺纹。毛茸足部周围的表皮细胞隆起。

(3)菰腺忍冬腺毛头部盾形而大,顶面8~40细胞,直径60~176μm,侧面观约7~10细胞,排成1~2层,顶端略凹陷;柄1~4细胞,长5~48μm,直径22~40μm厚壁非腺毛单细胞,平直,少数弯曲呈钩状,长38~1408μm,表面有细疣状突起,少数具螺纹。

 (4)黄褐忍冬腺毛有两种:一种头部倒锥形或倒卵形,侧面观12~25细胞,排成3~5层,直径48~100μm,柄部3~6细胞,与头部相接处偶有2细胞并列,长88~470μm;另一种头部类圆形或倒卵形,顶面观4~10细胞,直径25~50μm,柄2~5细胞,长25~190μm厚壁非腺毛单细胞:长33~2000μm,直径10~24μm,壁厚3~10μm,表面具较稀的疣状突起,有较密的单或双螺纹。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5ml,振摇提取20min,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供点样。另取绿原酸制成甲醇溶液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上述2种溶液各10μl,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醋酸丁酯--甲酸--(7∶2.5∶2.5)上层展开,展距10cm,取出,晾干,在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商品规格  商品按产区分为密银花(南银花),主产于河南密县一带;济银花(东银花),主产于山东济南一带;山银花(土银花),为其他各地所产。除山银花分一、二等外,其他均分为一至四等。以河南的密银花品质最优,山东的济银花产量最大。

(1)密银花一等:无开放花朵,破裂花蕾及黄条不超过5%。二等:开放花朵不超过5%,黑头、破裂花蕾及黄条不超过10%。三等:开放花朵、黑条不超过30%。四等:花蕾或开放花朵兼有,色泽不分,枝叶不超过3%

(2)济银花一等:花蕾肥壮,无嫩蕾、黑头及枝叶,开放花朵不超过5%。二等:花蕾较瘦,开放花朵不超过15%,黑头不超过3%。三等:花蕾瘦小,开放花朵不超过25%,黑头不超过15%,枝叶不超过1%。四等:花蕾或开放花朵兼有,色泽不分,枝叶不超过3%

(3)山银花一等:花蕾长瘦,开放花朵不超过20%。二等:花蕾或开放花朵兼有,色泽不分,枝叶不超过10%

出口商品分甲、乙两级。

甲级:色泽青绿微白,花针均匀,有香气,散花不超过2%,无枝叶、黑头和油条。

乙级:色泽白绿,花针均匀,有香气,散花、枝叶不超过5%,无黑头及油条,身干。

 

【炮制】

1.金银花《疮疡经验全书》:洗净。《外科正宗》:去梗叶。《外科启玄》:锉。现行,取原药材,拣去残留梗叶及杂质,筛去灰屑。生品用于清热解毒,疏风解表。

2.炒金银花《吴鞠通医案》:炒。现行,取净金银花,置热锅内,用文火拌炒,至黄色为度,取出摊开晾凉。炒金银花用于清热解表,和胃止呕。

3.金银花炭《温病条辨》:炒黑。《温热经纬》:炭。现行,取拣净的金银花,置锅内,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炒干,取出晾透。银花炭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饮片性状:金银花呈棒状而弯曲,长20~30mm,上粗下细,黄白色,绿白色或淡黄色,有短柔毛。花萼绿色。气清香,味淡微苦。炒金银花形如金银花,显黄色。金银花炭形如金银花,焦褐色,略具焦香气。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金银炭散热防复燃。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肿疔疮,喉痹及多种感染性疾病。

1.《滇南本草》: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无名肿毒,丹瘤、瘰疬。

2.《医学入门·本草》:止消渴要药也。

3.《雷公炮制药性解》:主热毒血痢,消痈散毒,补虚疗风,久服延年。

4.《本草汇言》:驱风除湿,散热疗痹,消痈止痢。

5.《医林纂要·药性》:缓肝、补肺、降逆、散热、养血、祛风、止渴、清暑。疮家主药。

6.《药性切用》:清金治痢,解毒除烦。

7.《重庆堂随笔》:清络中风火湿热,解温疫秽恶浊邪,息肝胆浮越风阳,治痉厥癫痫诸证。

8.《福建药物志》:主治感冒、中暑、肺炎、扁桃体炎、淋巴腺炎、痢疾、乳腺炎、阑尾炎、丹毒、疔、疖。

 

【应用与配伍】
用于温病。金银花甘寒,擅清肺卫之热,且质轻气香,兼有宣散之功。为治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发热不恶寒而口渴之主药。常与连翘相须而用,再配以薄荷、荆芥等组成辛凉解表之剂以散邪清热,如《温病条辨》银翘散。本品治疗温病,不仅能清在卫之邪,即使邪入于气分,甚至深入营分、血分者,亦为常用之药。如温病邪入肺胃气分,壮热、口渴甚者,可与石膏、知母等同用,益增清热泻火止渴之效。若温病邪初入营,发热、心烦、舌质红绛而干,常于清营之生地、玄参等药中,加用本品宣散清热,使邪热从气分而解。即叶天士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意,如《温病条辨》清营汤。若温病邪热未从外解,而又进入血分,迫血妄行而吐血或衄血者,可与连翘、犀角、生地黄等同用,既清肺卫未解之邪,又清血分之热,此即《温病条辨》银翘散配合犀角地黄汤同用之意。本品又为清暑之要药。若暑温证,暑湿内阻、外感于寒、头痛身疼、发热恶寒无汗、面色红赤、口渴较甚、胸闷苔腻者,常与祛暑、发汗之香薷等同用,以解表、清暑、化湿、泄热,如《温病条辨》新加香薷饮。若暑温汗后、余邪未尽、微感头胀、视物不清者,可用质轻气香之鲜金银花与西瓜翠衣、鲜荷叶等,以清肺络中未尽之邪,如《温病条辨》清络饮。

 用于痢疾。金银花又能解清肠中热,善治热毒壅滞所致之赤白痢疾,可单味炒存性,视痢疾之赤白,分别用蜜水、砂糖水调服,如《惠直堂经验方》忍冬散;亦可与白头翁、当归、赤芍等同用,以解毒活血。若痢疾日久、湿热郁蒸、血络受损、瘀血内留、便中带有瘀块、肛门有下坠感者,以本品与燥湿清热,凉血止血,活血化瘀之樗根皮、地榆等同用,方如《温病条辨》断下渗湿汤。

用于疮疡肿毒。金银花为内外痈肿之要药,解毒祛脓,泻中有补,有疮家主药之誉。治一切疮疡肿毒、红肿疼痛、发热恶寒者,常与防风、白芷、乳香、没药等同用,以散邪活血,清热解毒。使脓未成者即散,已成者即溃,如《校注妇人良方》仙方活命饮。若痈疽患者,元气虚弱,不能溃散者,须与人参、黄芪、当归等同用,以扶正祛邪而消疮毒,如《校注妇人良方》托里消毒散。治各种疔疮,其形如粟、坚硬根深、热毒深重者,可与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同用,集中清热解毒之药效,并加酒同煎而助药势,以利疔毒消散,如《医宗金鉴》五味消毒饮。治脱疽,热毒内蕴,皮色黯红,灼热微肿,疼痛甚剧;溃后脓水淋漓,足趾腐烂脱落,常与玄参、当归、甘草同用,以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活血止痛,如《验方新编》四妙勇安汤。治疗内痈,本品亦为常用,所以《辨证录》治肺痈、肠痈及肝痈诸方中,大多皆用本品,配以清热解毒排脓及活血疏肝之品,如治肺痈之完肺饮,以本品与玄参、天花粉、桔梗等同用;治肠痈之清肠饮,以本品与玄参、当归、薏仁等同用;治肝痈之宣郁化毒汤,以本品与柴胡、香附、当归、天花粉等同用。

用于咽喉肿痛。金银花清热解毒,兼能宣散,凡因风热外袭,内热上冲,咽喉不利肿痛,声音难出,痰涎壅盛者,可与薄荷、桔梗、牛蒡子、甘草等同用,以散邪解毒,祛痰利咽。如《外科理例》清咽利膈散。若温病兼夹温毒之邪,致颈项肿大,咽喉疼痛者,可按《温病条辨》之法,于银翘散中加玄参、马勃,以增解毒消肿之功。

现代临床上,金银花还用于外科感染性疾病和急性传染病,皆能取得显著效果。

1.《得宜本草》:得当归治热毒血痢。

2.《得配本草》:得黄芪、当归、甘草,托痈疽。得粉草,解热毒下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疮疡属阴证者慎服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