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石榴皮
【异名】
石榴壳《雷公炮炙论》,安石榴酸实壳《别录》,酸石榴皮《肘后方》,酸榴皮《纲目》,西榴皮《闽东本草》。
【释名】
安石榴,《纲目》引《博物志》云: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安石,乃西亚古国名,波斯语arsaces的音译,亦作安息。《纲目》:榴者瘤也,丹实垂垂如赘瘤也。由此得名,简称石榴。丹若,为波斯语danak、dana的音译,一说来自梵语dhanika、dhaniyaka音译。古音若与石均为铎韵音近,因而亦作若榴,从木旁则为螦榴。罂为瓶一类的容器,石榴外形与之相似,成熟时,果皮厚且黄色,因而称之金罂。本品入药多取味酸者,因而处方用名亦写作酸石榴皮、酸榴皮。
【品种考证】
石榴,亦名安石榴,始载于《雷公炮炙论》,原产西域(指敦煌以西诸国),汉代传入我国,历代本草多有记述。《本草经集注》云:石榴以花赤可爱,故人多植之。《本草图经》云:今处处有之……木不甚高大,枝柯附干,自地便生作丛。种极易息,折其条盘土中便生。花有黄、赤二色。实亦有甘、酢二种,甘者可食,酢者入药。《本草衍义》云:安石榴有酸、淡二种。旋开单叶花,旋结实,实中子红,孙枝甚多,秋后经雨,则自坼裂。《纲目》云:榴五月开花,有红、黄、白三色。又:榴者,瘤也,丹实垂垂如赘瘤也。并引《事类合璧》云: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点,皮中如蜂窠,有黄膜隔之,子形如人齿,淡红色,亦有洁白如雪者。并附图一幅。《植物名实图考》亦载并附图。以上所载均指本品。
【来源】
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果皮。
【原植物】
石榴 Punica granatum L. 又名:[FJF]螦榴《广雅》,安石榴《博物志》,丹若《酉阳杂俎》,金罂《纲目》,金庞《群芳谱》,若榴木《中国植物志》,山力叶(东北),海石榴(河南),榭石榴(台湾)。
落叶灌木或乔木,高通常3~5m,稀达10m。枝顶常成尖锐尖长刺,幼枝有棱角,无毛,老枝近圆柱形。叶对生或簇生;叶柄短;叶片长圆状披针形,纸质,长2~9cm,宽1~1.8cm,先端尖或微凹,基部渐狭,全缘,上面光亮;侧脉稍细密。花1~5朵生枝顶;花梗长2~3mm;花径约3cm;萼筒钟状,长2~3cm,通常红色或淡黄色,6裂,裂片略外展,卵状三角形,外面近顶端有一黄绿色腺体,边缘有小乳突;花瓣6,红色、黄色或白色,与萼片互生,倒卵形,长1.5~3cm,宽1~2cm,先端圆钝;雄蕊多数,着生于萼管中部,花药球形,花丝细短;雌蕊1,子房下位或半下位,柱头头状。浆果近球形,直径5~12cm,通常淡黄褐色、淡黄绿色或带红色,果皮肥厚,先端有宿存花萼裂片。种子多数,钝角形,红色至乳白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于向阳坡或栽培于庭园等处。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向阳的环境,耐旱、耐寒,也耐瘠薄,不耐涝和荫蔽。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的夹沙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扦插、压条或分株繁殖。扦插繁殖,育苗移栽:在冬季进行,选取直径1cm左右粗的、健壮的枝条,剪成6~7节长的插条。然后在1.3m宽的苗床上,按行距33cm开横沟,深约16cm,每隔10~13cm扦插1根,露出地面约1/4,盖土压紧。培育1~2年,在冬季落叶后至早春发芽前移栽,行、株距各3m左右。压条繁殖:4月芽萌动前压条的,夏季才能生根,7~8月可分割,次春移植;7~8月压条的,当年可生根,次春同时分割和移植。分株繁殖:在冬季至早春发芽前,把树脚萌发的小苗连根挖起栽种。
田间管理 扦插萌芽后,要注意培养主干,只留1~2芽生长,其余除去。中耕除草、追肥3次,在4、6、8月进行,可施人畜粪水。移栽后,每年中耕除草3次,在4、7、9月进行;追肥2次,在3月及11月用人畜粪水、厩肥等,在树周开沟施用。冬季要修剪1次,使树冠枝条稀疏均匀。分株繁殖的管理,与育苗移栽相同。
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介壳虫,用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喷雾,每隔10日1次,连喷3~4次。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顶端开裂时采摘,除去种子及隔瓤,切瓣晒干,或微火烘干。
【药材及产销】
石榴皮 Pericarpium Punicae Granati 主产于江苏、湖南、山东、四川、湖北、云南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多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果皮半圆形或不规则块片,大小不一,厚1.5~3mm。外表面黄棕色、暗红色或棕红色,稍具光泽,粗糙,有棕色小点,有的有突起的筒状宿萼或粗短果柄。内表面黄色或红棕色,有种子脱落后的凹窝,呈网状隆起。质硬而脆,断面黄色,略显颗粒状。气微,味苦涩。以皮厚、棕红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皮横切面:外果皮为一列表皮细胞,排列较紧密,外被角质层。中果皮较厚,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或方晶;石细胞单个散在,类圆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少数分枝状,壁较厚,胞腔大具纹孔;维管束散在。内果皮薄壁细胞较小,亦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或方晶;石细胞较小。粉末特征:黄绿色。①石细胞无色、淡黄色或黄棕色。类圆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形,有的有短分枝,枝端圆钝或膨大,有的边缘呈波状,直径25~121μm,长至238μm,壁厚5~46μm,层纹明显,孔沟有分叉,有的含棕色物。②草酸钙簇晶直径3~27μm,棱角较宽;方晶直径3~15μm。③果皮表皮细胞断面观呈类方形,外壁稍厚,角质层厚10~17μm;表面观呈圆多角形,角质层表面呈颗粒性。④导管主要为螺纹导管,直径约4μm;另有网纹导管,直径至25μm。⑤淀粉粒单粒类圆形,直径3~7μm;复粒由2~3分粒组成。⑥棕色块形状不规则。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水10ml,置60℃水浴中加热10min,趁热滤过。取滤液1ml,加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1滴,显墨绿色。(检查鞣质)品质标志本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鞣质含量测定法测定,含鞣质不得少于10.0%。
【炮制】
1.石榴皮《雷公炮炙论》:若使石榴壳,不计干、湿,先用浆水浸一宿,至明漉出。《圣惠方》:去皮。锉。捣烂。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去净残留的内瓤及种子,洗净,切块,干燥。
2.炒石榴皮《圣惠方》:炒焦。微炒。现行,取净石榴皮块,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色略深,筛去灰渣。
3.石榴皮炭《千金翼方》:烧灰末。《得配本草》:烧炭存性。现行,取石榴皮块,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凉透。
饮片性状:石榴皮参见“药材鉴别”项。炒石榴皮形如石榴皮,色略深。炒石榴皮炭形如石榴皮,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潮。石榴皮炭防止复燃。
【药性】
味酸、涩,性温,小毒。归大肠经。
1.《药性论》:味酸,无毒。
2.《本草元命苞》:味酸涩。
3.《滇南本草》:味酸,性寒。
4.《纲目》:酸涩,温,无毒。
5.《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肾二经。
6.《冯氏锦囊·药性》:入肝、脾、肾三经。
7.《本草撮要》:入手太阴、足少阴经。
8.《广西中药志》:味苦涩,性温,有毒。
【功能主治】
涩肠止泻,止血,驱虫。主治泄泻,痢疾,肠风下血,崩漏,带下,虫积腹痛,痈疮,疥癣,烫伤。
1.《别录》:疗下痢,止漏精。
2.《药性论》:治筋骨风,腰脚不遂,行步挛急疼痛。主涩肠,止赤白下痢,取汁止目泪下,治漏精。
3.《本草拾遗》:主蛔虫。
4.《日用本草》:止赤白带下及下虚漏精。
5.《滇南本草》:治久痢脓血,大肠下血。
6.《本草蒙筌》:染皓发,理虫牙。
7.《纲目》: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
8.《生草药性备要》:治瘤子疮,止泻痢,洗疝痛。
9.《本草求原》:洗莇疥癣。
10.《草药新纂》:治久泄,盗汗,喉症。
11.《科学的民间草药》:驱除钩、绦虫。
【应用与配伍】
用于泄泻,痢疾。石榴皮酸涩而温,收敛止泻作用较强。对于久泻、久痢,滑脱不禁,甚至脱肛者用之颇宜,常配赤石脂、禹余粮或煅龙骨、煨诃子以加强涩肠止泻作用,如《圣惠方》石榴皮散;泻痢属虚寒者,须与温阳散寒之干姜、附子等同用。石榴皮不仅擅治虚寒久泻,如与清热燥湿之黄连、白头翁等同用,亦治湿热泻痢。用于肠风下血,崩漏,带下。石榴皮收敛之性,亦可用于止血止带。肠风下血属热者配侧柏叶凉血止血;虚寒便血者配炮姜炭以温经止血。月经过多,崩漏久不止,可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石榴皮以提高疗效。妊娠胎漏,配阿胶、艾叶以养血止血安胎。带下清稀属寒者,配干姜、苍白术、黑荆芥以温脾止带;湿热带下,可与清利湿热之椿白皮、黄柏、凤尾草等配伍。现代有用本品研末敷于宫颈糜烂处,治宫颈炎有效。此外,内服亦治下元虚寒,精滑不禁。用于肠寄生虫病。石榴皮杀虫止痛常与乌梅、槟榔、川椒等同用,治疗蛔虫、绦虫等引起的腹痛有良好效果。此外,石榴皮外用可治痈肿疮毒,溃疡久不收口,体癣疥癞,水火烫伤。
1.《滇南本草》:治日久水泻,同炒砂糖煨服;同马兜铃煎,治小儿疳虫蛊毒。并洗膀胱。
2.《滇南本草图说》:同水金凤熬水,盈洗周身两膀,可强筋壮骨,力胜百人。
3.《得配本草》:得茄梗,治肠血;配槟榔,杀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本品有一定毒性,用量不宜过大,以免中毒。
1.《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铁。
2.《本草从新》:能恋膈成痰,痢积未尽者,服之太早,反为害也。
3.张秉成《本草便读》:涩人气血,枯人肠胃,不可多服。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