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石楠Photiniaserrulata Lindl.
【又名】
凿木《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千年红、扇骨木(南京),将军梨、石楠柴(浙江),石纲(福建),凿角(广东),山官木(广西)。
【释名】
《纲目》云:生于石间向阳之处,故名石南。桂阳呼为风药,充茗及浸酒饮能愈头风,故名风药。南字或从木作楠。今人夏纬瑛认为石南原用杜鹃花科大叶石南金背枇杷,其叶与楠树相似,故名石楠。石南芽可作茶饮,南音转为栾,而名栾茶。
【植物来源】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4~6m,有时可达12m。小枝褐灰色,无毛。叶互生;叶柄粗壮,长2~4cm,老时无毛;叶片革质,长椭圆形、长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9~22cm,宽3~6.5cm,先端尾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疏生具腺细锯齿,近基部全缘,上面光亮,幼时中脉有绒毛,成熟后两面皆无毛。本种叶片形变异较大,幼苗期锯齿有针刺。花两性;复伞房花序顶生,总花梗和花梗无毛;花梗长3~5mm;花密生,直径6~8mm;萼筒杯状,长约1mm;萼片5,阔三角形,长约1mm,先端急尖;花瓣5,白色,近圆形,直径3~4mm;雄蕊20,外轮较花瓣长,内轮较花瓣短,花药带紫色;花柱2,有时为3,基部合生,柱头头状,子房先端有柔毛。梨果球形,直径5~6mm,红色,鲜艳著目,后成褐紫色。种子1颗,卵形,长2mm,棕色,平滑。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于海拔1000~2500m的杂木林中。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茎呈圆柱形,直径0.4~0.8cm,有分枝;表面暗灰棕色,有纵皱纹,皮孔呈细点状;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薄,暗棕色,木部黄白色,裂片状。叶互生,具柄,长1~4cm,上面有一纵槽;叶片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8~15cm,宽2~6cm;先端尖或突尖,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具细密的锯齿,齿端棕色,但在幼时及萌芽枝上的叶缘具芒状锯齿;上面棕色或棕绿色,无毛,羽状脉,中脉凹入。下面中脉明显突出。叶片革质而脆。气微,茎微苦,叶微涩。
以枝嫩、条匀、叶完整无碎者为佳。
【药性】
味辛、苦,性平,小毒。归肝、肾经。
1.《本经》:味辛、苦。
2.《别录》:平,有毒。
3.《药性论》:无毒。
4.《本草经疏》:有小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足厥阴、足少阴经。
5.《医林纂要·药性》:辛、苦,温。
6.《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7.《青岛中草药手册》:入心、肾经。
【功能主治】
祛风湿,止痒,强筋骨,益肝肾。主治风湿痹痛,头风头痛,风疹,脚膝痿弱,肾虚腰痛,阳痿,遗精。1.《本经》:主养肾气、内伤阴衰,利筋骨皮毛。2.《别录》:疗脚弱,五脏邪气,除热。3.《药性论》:主除热,能添肾气。治软脚烦闷疼,杀虫,能逐诸风。4.姚可成《食物本草》:浸酒饮,治头风。5.《医林纂要·药性》:润肺补肝,壮命门火。6.《药性切用》:祛风坚肾,通利关节。7.《草药新纂》:作强壮药,补肾兴阳。8.《现代实用中药》:治阳痿,滑精,女子腰冷不孕,月经不调。9.《青岛中草药手册》:祛风寒,壮筋骨,利尿,解热,镇痛。主治腰膝酸痛。10.《安徽中草药》:化痰止咳。11.《浙江药用植物志》:治阳痿不育。
【应用与配伍】
《本草经集注》:五加为之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吹鼻。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禁服。《药性论》:恶小蓟。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