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柳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19-04-29浏览次数:1486

【药名】

香加皮 Xiangjiapi 《四川中药志》


【异名】

五加皮、北五加皮、杠柳皮《科学的民间药草》,臭五加《山东中药》,山五加皮《山西中药志》,香五加皮《四川中药志》。

 

【释名】

香加皮常充当五加皮使用,故得诸五加之名,因主产北地,又称北五加皮。香气浓郁奇特,久嗅令人头晕,因人喜恶,而有香、臭之称。叶似柳叶,夏纬瑛言其果实似豇豆,从木,故名杠柳。



【品种考证】

《救荒本草》载:木羊角科,又名羊桃,一名小桃花。生荒野中。   茎紫,叶似初生桃叶,光俊色微带黄。枝间开红白花。结角似豇豆角,甚细而尖盜,每两两角并生一处。上述叶形、花冠颜色及果实形态均与今萝癲科植物杠柳相似。过去曾将杠柳皮充五加皮药用,称北五加皮。杠柳皮含有毒成分,为避免与五加皮混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以香加皮名之,单列一条。

 

【来源】

为萝藦科植物杠柳的根皮。

 

【原植物】

杠柳 Periploca sepium Bunge 又名:木羊角科、羊桃、小桃花《救荒本草》, 羊角条(河北、河南),羊角桃(山西),羊角梢、立柳、阴柳、钻墙柳(江苏)。

落叶蔓性灌木,长达1.5m。具乳汁,除花外全株无毛。叶对生;叶柄长约3mm; 叶片膜质,卵状长圆形,长5~9cm,宽1.5~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侧脉多数。聚  伞花序腋生,有花数朵;花萼5深裂,裂片先端钝,花萼内面基部有10个小腺体; 花冠紫红色,花张开直径1.5~2cm,花冠裂片5,中间加厚呈纺锤形,反折, 内面被长柔毛;副花冠环状,10裂,其中5裂片丝状伸长,被柔毛;雄花着生于副花冠内面, 花药包围着柱头;心皮离生;花粉颗粒状,藏在直立匙形的载粉器内。裚果双生,圆柱状,长7~12cm,直径约5mm,具纵条纹。种子长圆形,先端具长约3cm的白色绢质种毛。 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于平原及低山丘的林缘、沟坡、河边沙质地或地埂等处。分布于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江西、河南、四川、贵州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杠柳对气候选择不严,宜在山坡或河边向阳处栽种。土壤以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黄色夹沙土较好。

栽培技术 用种子、分株和根插繁殖,以分株和根插繁殖为主。分株繁殖:在冬季落叶后或早春发芽前,把老株旁长出的分蘖苗挖起,剪去过长须根和部分枝干,按行株距各约1.7m开窝  ,每窝栽苗1株,盖土踩紧。根插繁殖:在冬、春季把老根挖起,切成20cm左右长的插条,开  窝扦插,每窝2根。

田间管理 栽后1~2年内,在春、夏、冬季各松窝、除草  1次,并追施人畜粪水2次,在春、冬两季松窝后进行。

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蚜虫等,可用敌百虫防治。

 

【采收加工】

栽后4~5年采收,但10年以上的产量质量较好,夏、秋季挖取全根,除去须根,洗净,用木棒轻轻敲打,剥下根皮,晒干或炕干。

 

【药材及产销】

香加皮 Cortex Periplocae Sepii  主产于山西、河南、河北、 山东等地。销全国大部分地区。此外,四川、甘肃、湖南、辽宁、吉林、江苏等地亦产。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皮呈卷筒状或槽状,少数呈不规则块片状,长3~12cm,直径0.7~2cm,厚2~5mm。外表面灰棕色至黄棕色,粗糙,有横向皮孔,栓皮常呈鳞片状剥落,露出灰白色皮部;内表面淡黄色至灰黄色,稍平滑,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不整齐。有特异香气,味苦。以条粗、皮厚、呈卷筒状、香气浓、味苦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淡棕色。①石细胞淡黄色或棕色,长方形、类多角形或长条形,直径24~70μm,壁厚至28μm,孔沟短或偶有不明显。②乳汁管直径30~72μm,内含无色油滴状物。③草酸钙方晶多存在于薄壁细胞中,直径5~20μm,有的一个细胞含数个结晶;含晶细胞纵向连接。结晶排列成行。④分泌细胞形大,呈椭圆形,直径36~130μm,长约至306μm,壁非木化,胞腔内偶见油滴状分泌物。⑤木栓细胞壁薄,平直或微波状弯曲,黄棕色。⑥淀粉粒直径3~11μm,脐点点状;复粒由2~7个分粒组成。⑦韧皮薄壁细胞长梭形,有的端壁连珠状增厚,部分表面可见网状微细纹理。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10g,加水150ml,加热蒸馏,馏出液有特异香气,收集馏出液10ml,分置2个试管中。一管内加1%三氯化铁溶液1滴,即显红棕色。另一管加硫酸肼饱和溶液5ml与醋酸钠结晶少量,稍加热,放冷,生成淡黄绿色沉淀,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强烈黄色荧光。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加热回流1h,滤过,置25ml量瓶中, 加乙醇稀释至刻度。取1ml置20ml置瓶中,加乙醇稀释至刻度,按《药典》分光光度法测定, 在  278nm处有最大吸收。 (3)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30ml,置水浴上回流1h,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4-甲氧基水杨醛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  (60~90℃)-醋酸乙酯-冰醋酸(20∶3∶0.5)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二硝基苯肼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品质标志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本品项下含量测定法,本品于60℃干燥4h,含4-甲氧基水杨醛(C8H8O3)不得少于0.2%。


【化学成分】

根皮含甾类糖甙:杠柳毒甙(periplocin)  即北五加皮甙(periplocoside) G,北五加皮甙K[1]、H1[2]、H2[3]、A、B、C[4]、D、E、L、M、N[5]、J、K、F、O[6],  杠柳甙(periploside)A、B、C[7],杠柳加拿大麻糖甙(periplocymarin)[8],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β-D-glucoside)[11];游离孕烯醇类化合物:   5-孕甾烯-3β,20(R)-二醇-3-单乙酸酯〔5-pregnene-3β,20(R)-diol-3-monoacetate〕[5],21-O-甲基-5-孕甾烯-3β,14β,17β,20,21-五醇(21-O-methyl-5-pregnene-3β,14β,17β,20,21-pentol),21-O-甲基-5,14-孕甾二烯-3β,17β,20,  21-四醇(21-O-methyl-5,14-pregnadiene-3β,17β,20,21-tetrol),21-O-甲基-5-孕甾烯-3β,14β,17β,21-四醇-20-酮(21-O-methyl-5-pregnene-3β,14β,17β  ,21-tetrol-20-one),昔斯马洛甙元(xysmalogenin)[8]及夹竹桃烯酮(neridie-none) A[9],还含北五加皮寡糖(periplocae oligosaccharide)C1、D2、F1、F2[10],4-甲氧基-水杨醛(4-methoxysalicylaldehyde)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11]。


【药理

1. 强心、升压作用  香加皮含多量强心甙,北五加皮甙具有显著的强心作用,主要强心成分为杠柳甙。实验表明香加皮醇提取物对离体蟾蜍心脏及在位蛙心均有剂量依赖性强心作用,但剂量过大则可使心脏停搏于收缩期[1], 对衰竭心脏强心作用更为显著。粗提取物的猫单位为0.176g原生药,其氯仿-乙醇提取物对猫的致死量为1.6mg/kg[2,3]。杠柳甙的猫单位为0.121mg。杠柳甙甙元与毒毛花苷甙元结构颇相似,因而杠柳甙具有与毒毛花苷相类似的作用特点,表现为作用产生迅速,持续时间短(约1d),无蓄积作用[2~4],能增加肺循环[5]等。杠柳甙强心作用机制也在于其对心肌细胞膜Na+-K+-ATP酶的抑制,对Mg2+-ATP酶抑制作用弱[6]。杠柳甙脱去一分子葡萄糖成为杠柳加拿大麻糖甙(萝癲苦甙),也具有相同特点的强心作用,其效价为每克2703猫单位,消除速率每小时为0.0136~0.0157mg/kg[4]。此外,香加皮醇提取物对兔和猫都有升压作用[1,3]。

2.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香加皮的氯仿-乙醇提取物对小鼠无镇静作用[3]。 香加皮水蒸气蒸馏所得杠柳脑皮下注射则引起小鼠兴奋,对声、光等刺激的反应性增强[1]。香加皮的多种制剂均不能对抗巴比妥的中枢抑制作用。杠柳脑、 香加皮酊及香加皮蒸出液均可缩短蟾蜍脊髓反射的潜伏期[1]。

3. 增强呼吸系统功能的作用  杠柳甙对呼吸有轻度兴奋作用,可使动脉血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升高,氧合血红蛋白的动-静脉差值增大,并促进脑组织对氧的摄取,提高骨骼肌内的氧张力[7,8]。

4. 抗癌作用  香加皮氯仿-甲醇(10∶1)组分对肉瘤S180细胞有抑制作用, 有效组分为甙类[9,10]。

5. 其他作用  杠柳甙有抗胆碱酯酶作用,并因此而能增强大鼠、豚鼠和猫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杠柳甙还有抗放射作用,能使微波照射小鼠的生命延长1.46倍。此外,香加皮还有较强的杀虫作用,1∶50浸液对28星瓢虫有胃毒作用,杀虫率达88%,1∶10浸液可使豆蚜、烟草蚜100%杀灭[11]。

6.毒性  香加皮有较强毒性,较小剂量注射即可引起蟾蜍、小鼠死亡;兔、犬静注可使血压先升后降,呼吸麻痹而于数分钟内死亡; 香加皮制剂1g/kg给猫灌服即可致死[3]。北五加皮粗甙家鸽最小致死量为2.62±0.11mg/kg[12]。据临床报道,服用北五加皮后致中毒者并不少见,主要表现为严重心律失常。说明北五加皮其毒性反应与洋地黄类药物相似,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是过量的早期表现[13,14]。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木心,洗净,切厚片,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味苦、辛,性微温,有毒。归肝、肾、心经。

1.《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性微温,味甘,芳香,有毒。入心、肝、肾三经。

2.《陕甘宁青中草药选》:味苦辛。

3.《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有小毒。

4.《河北中草药》:微寒。


【功能主治】

祛风湿,利水消肿,强心。主治风湿痹痛,水肿,小便不利,心力衰竭。

1.《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强心镇痛,除风湿。治风寒湿痹, 脚膝拘挛及筋骨疼痛,少量能强心。

2.《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浸酒作为强心剂。

3.《陕甘宁青中草药选》:祛风湿,壮筋骨,强腰膝。

4.《上海常用中草药》:强筋通络。

5.《青岛中草药手册》:主治阴囊水肿,皮肤、阴部湿痒。


【应用与配伍】

用于风湿痹痛。香加皮辛散苦燥,能祛风胜湿,是治风湿痹证常用之药,常与桂枝、独活等同用,以祛风湿,温经脉而止痛。若痹证日久,筋脉拘挛,可与白芍、木瓜、牛膝等同用,养血舒筋,蠲痹止痛。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香加皮有利水之功,凡水肿、小便不利者常与茯苓皮、大腹皮、赤小豆等同用,以利水消肿。本品有强心作用,对心力衰竭之心慌、气短、脚肿,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治阴囊水肿,皮肤、阴部瘙痒,可用香加皮煎汤内服并外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外洗。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不可作五加科植物五加皮的代用品,亦不宜过量或持续长期服用。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血热,肝阳上亢者忌用。


【附方】

1.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拘挛疼痛  穿山龙、白藓皮、五加皮各15g。用白酒泡24h,每日服10ml。

2.治水肿,小便不利  五加皮、陈皮、生姜皮、茯苓皮、大腹皮各9g。 水煎服。(1~2方出自《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3.治阴囊水肿  五加皮9g,仙人头30g。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4.治皮肤、阴部湿痒  五加皮适量。煎汤外洗。(《青岛中草药手册》)


【现代临床研究】

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北五加皮粗甙提取物(强心甙总甙相对含量为11.2%)制成片剂或装胶囊,每片(粒)10mg。每次口服20mg,每日3~4次,服2~3d后改用维持量,每日20~40mg。共治21例(风湿性心脏病1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8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其中心力衰竭I度2例,Ⅱ度12例,Ⅲ度7例。合并有心房颤动14例。结果显效(心力衰竭控制,恢复正常,或心力衰竭减轻Ⅰ度以上者)12例,有效(心力衰竭基本控制或减轻)9例。服药过程中,部分病例有轻度恶心,呕吐,腹泻[1]。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 Sakuma S, et al. Chem Pharm Bull,1971,19(1)∶52

[2] Kawanishi S, et al. Chem Pharm Bull,1972,20(3)∶469

[3] Sakuma S, et al. Chem Pharm Bull,1980,28(1)∶163

[4] Itokawa H, et al. Chem Pharm Bull,1988,36(3)∶982

[5] Itokawa H, et al. Chem Pharm Bull,1988,36(6)∶2084

[6] Itokawa H, et al. Chem Pharm Bull,1988,36(11)∶4441

[7] Oshima Y, et al. Heterocycles,1987,26(8)∶2093

[8] Junping X, et al. Phytochemistry,1990,29(1)∶344

[9] Itokawa H, et al. Chem Pharm Bull,1987,35(11)∶4524

[10] Kawanishi S, et al. Chem Pharm Bull,1977,25(8)∶2055

[11] Shoji J, et al. Chem Pharm Bull,1967,15(5)∶720

    药理

[1] 张言志,等.青医学报,1963,(1)∶27

[2] 李章文,等.中华医学杂志,1956,(7)∶651

[3] 钱家庆,等.武汉医学院学报,1963,(16)∶5

[4] Онциев пи.Фармакол Токсикол,1954,17(5)∶45

[5] Сапедин Ди. Физуол Журн,1968,14(2)∶244

[6] 中医研究院中医系生化组.新医药学杂志,1974,(8)∶44

[7] Сапедин Ди. Фармакол Токсикол,1965,28(5)∶555

[8] Саиедин Ди. Фармакол Токсикол,1967,30(3)∶308

[9] 系川秀治.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8,10(1)∶53

[10] 系川秀治.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9,11(6)∶357

[11] 王高木,等.农业科学通讯,1952,(10)∶38

[12] 翁维良.中药通报,1986,11(1)∶60

[13] 红英,等.中国中药杂志,1989,14(2)∶115

[14] 红英.内蒙古中医药,1987,6(3)∶29

    现代临床研究

[1] 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新医药杂志,1974,(8)∶37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