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乌桕
【异名】
乌桕木《新修本草》,鸦臼《纲目》,木子树《植物名实图考》,棕白树、卷子树、红心郎《云南药用植物名录》,木蜡树、木油树《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琼树、蜡子树、虹罺、血血木、桕子树、蜡树《中药大辞典》,桕树、木梓树、虹树、蜡烛树《全国中草药汇编》,红乌桕、王京子《中国有毒植物》。
【释名】
李时珍云:乌桕,乌喜食其子,因此名之……或云,其木老则根下黑烂成臼,故得此名。鸦,乌鸦也,鸦臼亦由形色得名。根皮卷曲而色灰白,故称卷根白皮、卷子根。
【原植物】
乌桕 Sapium sebiferum (L.) Roxb.[Croton sebiferum L.] 又名:乌桕木《新修本草》,鸦臼《纲目》,木子数《植物名实图考》,棕白树、卷子树、红心郎《云南药用植物名录》,木蜡树、木油树、蜡树《中药大辞典》,桕树、木梓树、虹树、蜡烛书《全国中草药汇编》,红乌桕、王晶晶、王京子《中国有毒植物》。
落叶乔木,高达15m,具乳汁。树皮暗灰色,有纵裂纹。叶互生;叶柄长2.5~6cm,顶端有2腺体;叶片纸质,菱形至宽菱状卵形,长和宽约3~9cm,先端微凸尖到渐尖,基部宽楔形;侧脉5~10对。穗状花序顶生,长6~12cm;花单性,雌雄同序,无花瓣及花盘;最初全为雄花,随后有1~4朵 雌花生于花序基部;雄花小,10~15朵簇生一苞片腋内,苞片菱状卵形,先端渐尖,近基部两侧各有1枚腺体,萼杯状,3浅裂,雄蕊2,稀3,花丝分裂;雌花具梗,长2~4mm,着生处两侧各有近肾形腺体1,苞片3,菱状卵形,花萼3深裂,子房光滑,3室,花柱基部合生,柱头外卷。蒴果椭圆状球形,直径1~1.5cm,成熟时褐色,室背开裂为3瓣,每瓣有种子1颗;种子近球形,黑色,外被白蜡。花期4~7月,果期10~12月。
【药性】
味苦,性微温,有毒。归肺、肾、胃、大肠经。
1.《新修本草》:味苦,微温,有毒。
2.《日华子》:凉。
3.《纲目》:性沉而降,阴中之阴。
4.《本草经疏》:苦温之药,入手足阳明经。
5.《生草药性备要》:味甘、苦,性寒,无毒。
6.《本草求原》:苦、辛,凉。
【功能主治】
泻下逐水,消肿散结,解蛇虫毒。主治水肿,瘕积聚,臌胀,大、小便不通,疔毒痈肿,湿疹,疥癣,毒蛇咬伤。
1.《新修本草》:主暴水,结,积聚。
2.《日华子》:治头风,通大小便。
3.《本草衍义补遗》:解蛇毒。
4.《纲目》:利水通肠,功胜大戟。
5.《生草药性备要》:治烂脚,鷌癞,蛇伤,乳痈,酒顶,酒疯脚。治坐板癞。
6.《本草备要》:泻热毒,疗疔疮,解砒毒。
7.《医林纂要·药性》:杀鱼虫毒。
8.《植物名实图考》:解水莽毒。
9.《分类草药性》:专治食积,消虚热,下虚气,消肿。
10.《岭南采药录》:治头风,脚气,横痃,便毒。
11.《岭南草药志》:泻水,拔毒,杀虫,消肿定痛。
12.《天目山药用植物志》:现代用于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
13.《安徽中草药》:利尿通便,消肿解毒。
14.《福建药物志》:攻下逐水,破结消肿。治水肿,腹水,大便秘结,传染性肝炎,瘰疬,痈肿疔毒,毒蛇咬伤,砒霜中毒,跌打损伤。
【应用与配伍】
用于水肿,二便不通。乌桕木根皮味苦有毒,泻下逐水之功甚著,李时珍谓之性沉而降,利水通肠,功胜大戟。故水肿患者,形气壮实者用之,可单味煎服,即可取效;若与益气健脾之品同用,以保胃气,其效尤佳。如《岭南采药录》治黄肿症,取乌桕根之二层皮和米捣烂,水煎加糖饮服取泻,即有逐水邪、护胃气之意。近年来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以及肝硬化腹水,亦用本品配以黄芪、党参等同用,以攻补兼施,祛水邪而不伤正气。
用于疔疮。乌桕木根皮能解毒消肿,常用其内层树皮捣烂或烤干研粉,加冰片少许,蛋清调敷。本品具有一定的止痒之功。如用于坐板疮,用鲜品捣烂加盐炒热坐上,随冷随换;用于脚癣、湿疮,极痒难忍,取干根皮研末敷。
用于风疹瘙痒,取根皮煎水趁热熏洗。用于毒蛇咬伤。乌桕木根皮能解蛇毒,可用本品捣烂,用米酒适量和匀,去渣,一次饮至微醉;将渣围敷伤口。《得配本草》:配木通、槟榔,治水肿;和面作饼,治盐鞬痰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体虚、孕妇及溃疡病患者禁服。
1.《纲目》:气虚人不可用之。
2.《本草经疏》:水肿多属脾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气泛滥,法当补脾实土为急,此药必不可轻用。如果元气壮实者,亦须暂施一二剂,病已即去之。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