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羞草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19-04-22浏览次数:84

【药名】
 含羞草

 

【异名】
知羞草《南越笔记》,怕羞草《生草药性备要》,喝呼草《广西通志》,惧内草《植物名实图考》,怕丑草《广州植物志》,望江南《南宁市药物志》,感应草(广西

 

【释名】
本品原植物稍有触动,叶即闭合,故有含羞草、喝呼草、惧内草、知羞草、怕丑草、感应草诸名。

 

【品种考证】
本品以喝呼草之名载于《植物名实图考》,该书引《广西通志》云:喝呼草,干小而直上,高可四五寸,顶上生梢,横裂如伞盖,叶细生梢,两旁有花盘上。每逢人大声喝之,则旁叶下翕,故曰喝呼草。然随翕随开,或以指点之亦翕,前翕后开。又引《南越笔记》云:知羞草,叶似豆瓣相向,人以口吹之,其叶自合,名知羞草。又云: 按此草生于两粤,今好事者携至中原,种之皆生,秋开花,茸茸成团,大如牵牛子,粉红娇嫩,宛似小儿帽上所饰绒。结小角成簇,大约与夜合花性形俱肖,但草本细小,高不数尺。手拂气嘘,似皆知觉,大声篈喝,即时俯伏……以上描述,其原植物与含羞草特征相符。

 

【来源】
为豆科植物含羞草的全草。

 

【原植物】
含羞草 Mimosa pudica L.

披散半灌木状草本,高可达1m。有散生、下弯的钩刺及倒生刚毛。叶对生,羽片通常指状排列于总叶柄之顶端;叶柄长1.5~4cm;托叶披针形,长5~10mm,有刚毛。小叶10~20对,触之即闭合而下垂;小叶片线状长圆形,长8~13mm,先端急尖,基部近圆形,略偏斜,边缘有疏生刚毛。头状花序具长梗,单生或2~3个生于叶腋,直径约1cm;花小,淡红色;苞片线形,边缘有刚毛;萼漏斗状,极小,短齿裂;花冠钟形,上部4裂,裂片三角形,外面有短柔毛;雄蕊4,基部合生,伸出花瓣外;子房有短柄,无毛,花柱丝状,柱头小。荚果扁平弯曲,长约14mm,先端有喙,有3~4节,每节有1颗种子,荚缘波状,具刺毛,成熟时荚节脱落。种子阔卵形。花期3~4月,果期5~11月。

生于旷野、山溪边、草丛或灌木丛中。长江南北有栽培,主要供观赏。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而向阳的环境。丘陵和平坝的一般土壤都可生长。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四川地区在3~4月播种。在整好的地上,开1.3m宽的畦,按行株距各约33cm开穴,深约7cm,作到穴大、底平、土松。播时先施人畜粪水,然后把种子匀撒穴里,每穴10~15粒,上盖草木约1cm厚。田间管理播后天旱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苗高约7cm时匀苗、补苗,每穴留苗4~5株,并除草、追肥1次。在5~6月再中耕除草、追肥1次。肥料一般都用畜粪水。

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蛞蝓,可在早晨撒鲜石灰粉防治。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全草,除去泥沙,洗净,鲜用,或扎成把,晒干。

 

【药性】
味甘、涩、微苦,性微寒,小毒。

1.《生草药性备要》:味甘,性寒。

2.《广西中药志》:有小毒。入脾、肾二经。

3.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涩,微寒。

4.《广西本草选编》:味甘、微涩,性凉。

5.《全国中草药汇编》:甘、涩,凉。

6. 《福建药物志》:微苦,寒。

 

【功能主治】
凉血解毒,清热利湿,镇静安神。主治感冒,小儿高热,支气管炎,肝炎,胃炎,肠炎,结膜炎,泌尿系结石,水肿,劳伤咳血,鼻衄,血尿,神经衰弱,失眠,疮疡肿毒,带状疱疹,跌打损伤。

1.《生草药性备要》:止痛消肿。

2.《本草求原》:敷疮。

3.《岭南采药录》:治眼热作痛。

4.《广西中药志》:止痛, 消肿, 散瘀。 治跌打损伤, 痈疮。

5.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安神镇静。主治神经衰弱,失眠。

6.《广西本草选编》:凉血止血。主治急性肝炎,肺结核咯血,鼻衄,血尿,小儿疳积,结膜炎,带状疱疹。

7.《安徽中草药》:止血收敛,治劳伤咳血。

8.《青岛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水。主治肠炎,肾炎,疝气,感冒,疟疾。

9.《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利尿,化痰止咳。主治小儿高热,支气管炎,泌尿系结石。

10.《西双版纳傣药志》:用于全身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炖肉。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
孕妇禁服。《广西中药志》:孕妇忌服。有麻醉作用,内服不宜过量。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