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杖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19-04-22浏览次数:91

【药名】
虎杖

 

【异名】
蒤《尔雅》,大虫杖《药性论》,苦杖《本草拾遗》,酸杖、斑杖《日华子》,苦杖根、杜牛膝《本事方》,酸桶笋《救荒本草》,斑庄根《滇南本草》,酸杆、斑根、黄药子《植物名实图考》,土地榆《分类草药性》,酸通、雄黄连《天宝本草》,蛇总管《岭南采药录》,大活血、紫金龙《南京民间草药》,酸汤杆、黄地榆、号筒草《贵州民间方药集》,斑龙紫《中医药实验研究》,红贯脚《陆川本草》,阴阳莲《南宁市药物志》,活血龙、猴竹根、金锁王《浙江民间草药》,大叶蛇总管《广东中草药》,九龙根(苏医《中草药手册》),山茄子、斑草、搬倒甑《陕西中草药》,九股牛、大接骨《云南中草药名录》,老君丹《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释名】
虎杖,《纲目》:“杖言其茎,虎言其斑也。虎讳称为大虫,故亦称大虫杖。”《和汉三才图会》:“折其茎,剥其皮豼之味酸,故名酸杖。其味亦苦,又称苦杖。”

 

【品种考证】
虎杖入药始见于《雷公炮炙论》。《别录》列为中品。《  本草经集注》曰:“田野甚多,此状如大马蓼,茎斑而叶圆。”《蜀本草》曰:“生下湿地,作树高丈余,其茎赤根黄。二月、八月采根,日干。所在有之。”《本草图经》曰:“  三月生苗,茎如竹笋状,上有赤斑点,初生便分枝丫。叶似小杏叶。七月开花,九月结实。南中出者,无花,根皮黑色,破开即黄。”以上历代本草所述状似马蓼,茎上有赤斑点,根剖开黄色等特征,与现今药用虎杖相似。《本草图经》所附越州虎杖图,根茎粗大,茎上具斑点,结上有托叶鞘,可确认为本品。《纲目》黄药子条云:“黄药子今处处栽之。其茎高二三尺,柔而有节,似藤实非藤也。叶大如拳,长三寸许,亦不似桑。其根长者尺许,大者围二三寸,外褐内黄,亦有黄赤色者,肉色颇似羊蹄根。”所述形态特征与本品相似。此外,《植物名实图考》黄药子条附图()()皆为本品。

 

【来源】
为蓼科植物虎杖的根茎及根。

 

【原植物】
虎杖 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 P.reynoutria MakinoReynoutria japonica Houtt.]

多年生灌木状草本,高达1m以上。根茎横卧地下,木质,黄褐色,节明显。茎直立,丛生,无毛,中空,散生紫红色斑点。叶互生;叶柄短;托叶鞘膜质,褐色,早落;叶片宽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cm,宽5~9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楔形,全缘,无毛。花单性,雌雄异株,成腋生的圆锥花序;花梗细长,中部有关节,上部有翅;花被5深裂,裂片2轮,外轮3片在果时增大,背部生翅;雄花雄蕊8;雌花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椭圆形,有3棱,黑褐色。花期6~8月,果期9~10月。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和湿润气候,耐寒、耐涝。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分根繁殖。种子繁殖:可用直播或育苗移栽法。直播3~4月,穴距33cm,每穴播种8~9粒,覆土3cm。条播,按行距33~45cm开浅沟播种,播后覆土浇水。育苗,于苗床撒播或条播,覆细土1.5cm,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幼苗出土后,间苗、除草,苗高7~10cm时移栽。分根繁殖:在返青前挖取母株,把根头分开,每根上带1~2个芽,然后栽种。

病虫害防治 有蚜虫为害。

 

【采收加工】
分根繁殖第2年或播种第3年,春、秋季将根挖出,除去须根,洗净,晒干。鲜根可随采随用。

 

【药材及产销】
虎杖 Rhizoma Polygoni Cuspidati  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一般多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圆柱形,有分枝,长短不一,有的可长达  30cm,直径0.5~2.5cm,节部略膨大。表面棕褐色至灰棕色,有明显的纵皱纹、须根和点状须根痕,分枝顶端及节上有芽痕及鞘状鳞片。节间长2~3cm。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棕黄色,纤维性,皮部与木部易分离,皮部较薄,木部占大部分,呈放射状,中央有髓或呈空洞状,纵剖面具横隔,气微,味微苦、涩。以粗壮、坚实、断面色黄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为5~10数列木栓细胞,棕红色。皮层较窄,散有纤维束,有时可见切向延长的分枝状石细胞;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簇晶及淀粉粒。韧皮部也有纤维束和草酸钙簇晶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中木纤维发达,导管较少,常单个或数个成束散列于木纤维及木薄壁细胞间,木射线宽2~7列细胞。髓部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簇晶;有时可见类圆形石细胞。粉末特征:棕黄色或棕色。草酸钙簇晶较大,直径21~110μm,棱角较钝。韧皮纤维成束,细长,较平直,木化,纹孔细点状,人字形或十字形,胞腔内含淀粉粒,有的纤维具横隔。分枝状石细胞多2~3个相连,纺锤形、类长方形或延长作纤维状。孔沟疏密不一,胞腔内含淀粉粒。有的石细胞具横隔。皮层纤维梭形或长纺锤形,边缘不整齐,长180~335μm,壁稍厚木化,纹孔稀疏,有的具横隔。木射线细胞壁较厚木化,纹孔较密。淀粉粒众多,单粒类圆形,直径3~13μm,脐点点状,复粒大多由2~4分粒组成。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粗粉5g,加乙醇25ml,浸渍2h,过滤。滤液蒸干,残渣加水约2ml,充分搅拌,取上清液,加氯仿10ml,振摇提取,分取氯仿液,蒸干。残渣加氢氧化钠试液2滴,显樱红色。(检查蒽醌类化合物)

(2) 取上项氯仿提取后的水层液,加醋酸乙酯10ml,振摇提取,分取醋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水约5ml,再用乙醚5ml提取。分取乙醚液,蒸干,残渣加乙醇  1ml溶解后,点于滤纸上,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显亮蓝色荧光。(检查糥类化合物)

(3) 取上项氯仿提取后的下层水层液,加三氯化铁试液2滴,显污绿色。(检查缩合型鞣质)

(4)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40)5g,用甲醇回流提取,浓缩后作供试液。另取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制成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二溶液。点样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无水乙醇(8∶2)为展开剂,展距13cm,以氨蒸气显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樱红色斑点。

 

【炮制】
《雷公炮炙论》:采得后,细锉,却用上虎杖叶裹一夜,出,晒干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根须,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为不规则厚片,表面皮部较薄,木部宽广,棕黄色,有放射状纹理,皮部与木部易分离。根茎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质坚硬。气微,味微苦,涩。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药性】
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胆经。

1.《别录》:微温。

2.《药性论》:味甘,平,无毒。

3.《滇南本草》:苦微涩,微寒。

4.姚可成《食物本草》:味微苦,温。

5.《医林纂要·药性》:甘、苦、辛,温。

6.《萃金裘本草述录》:入手足厥阴经。

7.《青岛中草药手册》:性微温,味酸。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祛风通络,清热利湿,解毒。主治妇女经闭,痛经,产后恶露不下,瘕积聚,跌扑损伤,风湿痹痛,湿热黄疸,淋浊带下,疮疡肿毒,毒蛇咬伤,水火烫伤.

1.《别录》: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结。

2.《本草经集注》:主暴瘕,酒渍根服之。

3.《药性论》: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

4.《本草拾遗》:主风在骨节间及血瘀。煮汁作酒服之。

5.《日华子》:治产后恶血不下,心腹胀满,排脓,主疮疖痈毒,妇人血晕,扑损瘀血,破风毒结气。

6.《滇南本草》:攻诸肿毒,止咽喉疼痛,利小便,走经络。治五淋白浊,痔漏,疮痈,妇人赤白带下。

7.《医林纂要·药性》:坚肾,强阳益精,壮筋骨,增气力。敷跌伤折损处,可续筋接骨。

8.《岭南采药录》:治蛇伤,脓疱疮,止损伤痛。

9.《贵州民间方药集》:收敛止血。治痔漏,去风湿,发表散寒,散瘀血,外用治火伤。

10.《中医药实验研究》:治实火牙痛,湿疮烂腿,脚趾歧湿烂。

11.《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清热利湿,活血散瘀,利尿,解毒。用于湿热黄疸,热淋,痈疮肿毒,肺痈,痔疮出血。

12.《浙江药用植物志》:止咳化痰,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应用与配伍】

用于血瘀诸证。虎杖功能活血散瘀,诸凡由血瘀而导致的妇女经闭,痛经,产后恶露不下,瘕积聚以及跌打损伤等证,咸宜用之。如治瘀阻经闭、痛经,常与当归、丹参、益母草等活血调经药同用;亦可与凌霄花、乳没各等分为末,热酒调服。治产后恶露不下,每与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散瘀药相配,以增强药效。治*瘕积聚,临床常配三棱、莪术等破瘀消积之品同用;体弱者,可配养血之品。治跌打损伤瘀肿,常配赤芍捣细为末,温酒送服;亦可配川断、牛膝、骨碎补、红花、地鳖虫等药煎服或浸酒饮。虎杖还能祛风通络,治风湿痹痛,关节不利。《本草拾遗》即用此以治风在骨节间及血瘀。现代用治痹证上半身痛甚者,配桂枝、桑枝;下半身痛甚者,配独活、狗脊、桑寄生。若出现骨节疼痛,肢体麻木等,可配川牛膝、没药、地鳖虫、白毛藤等活血通络定痛药同用。

用于湿热之证。虎杖功能清热利湿,凡由湿热引起之黄疸、痢疾、淋浊带下诸证,皆可治之。如湿热黄疸,可用本品单味煎服,或配山栀、茵陈、大黄以清热利湿退黄;若兼有胁肋疼痛胀闷者,可佐以川楝子、延胡索等疏肝利气,活血止痛。湿热痢疾,可与苦参、秦皮等清热燥湿治痢药同用。配合地榆、槐花水煎服,并可治痔漏出血。治胆道结石、尿路结石,可单用本品煎服,或配金钱草、海金沙、石韦、鸡内金等清热利湿化石。治下焦湿热之淋浊带下,如热淋茎痛者,常配车前子、滑石、木通,以清热利水通淋;白浊可配萆糡、苡仁等淡渗分利;带下色黄而臭者,多系湿热为患,可配黄柏、萆糡、褆蓄、苡仁等清热利湿药。

用于疮疡肿毒。虎杖除上述活血散瘀,清热利湿功效外,还有解毒作用。如治疮痈肿毒,可用鲜品捣烂外敷,同时配合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煎汤内服,则收效更佳。肠痈,可配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红藤等清热解毒消痈药同用。治毒蛇咬伤,可配半边莲、蚤休、半枝莲、大蓟等药水煎服,亦可研粉调敷患处。

此外,虎杖还可用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炎,因虎杖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止咳化痰,前者可配十大功劳叶、枇杷叶制成糖浆或片剂内服;后者可配黄芩、金银花、鱼腥草煎服。本品的提取物配乌贼骨制成止血粉,还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浓汁湿敷;或熬膏涂擦。

 

【使用注意】
 孕妇禁服。《药性论》:有孕人勿服。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