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萁贯众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19-04-20浏览次数:115

【药名】
紫萁贯众

 

【异名】
鑉、月尔《说文》,紫鑉(《尔雅》郭璞注),鑉蕨(《尔雅》郑樵注),茈萁《后汉书·马融传》,紫蕨、迷蕨《纲目》,蕨基《广雅疏证》,大贯众《山东中草药手册》,毛老鼠、毛狗子《湖南药物志》,贯众(浙江、山东)


【释名】
《尔雅》:“鑉,月尔也。”郭璞注:“即紫鑉也,似蕨可食。”盖萁为蕨类,以其色紫,故名紫萁、紫蕨。以蕨名萁者,犹厥之训其也。“月尔”为联绵词。《后汉书·马融传》:“茈萁、芸葙。”萁鑉、茈紫俱声偕字。由此紫鑉亦可写作紫萁。蕨基乃鑉蕨之倒呼,基为鑉、萁之音转。其须根密生,以形状之,而有毛老鼠、毛狗子之名。

 

【来源】

为紫萁科植物紫萁的根茎及叶柄残基。

 

【原植物】

紫萁Osmunda japonica Thunb.又名:猫蕨、飞蛾七、月亮叶矿)《贵州民间药物》,老虎牙、水骨菜《天目山药用植物志》,脚萁、脚蕨兰《江西草药》,野鸡羽《山东中草药手册》,大叶狼萁、毛贯众、高脚贯众、铁叶狼萁、漏精草、冷水草、鸡头蕨、紫萁仙《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白线鸡尾《湖南药物志》,薇、金贝草《广西本草选编》,狼萁、大叶狼衣《浙江药用植物志》,薇贯众(四川)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茎粗壮,横卧或斜升,无鳞片。叶二型,幼时密被绒毛;营养叶有长柄,叶片三角状阔卵形,长30~50cm,宽25~40cm,顶部以下二回羽状,小羽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钝或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匀密的细钝锯齿。孢子叶强度收缩,小羽片条形,长1.5~2cm,沿主脉两侧密生孢子囊,形成长大深棕色的孢子囊穗,成熟后枯萎。

生于林下、山脚或溪边的酸土上。分布于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根茎,削去叶柄、须根,除净泥土,晒干或鲜用。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呈圆锥状、近纺锤形、类球形或不规则长球形,稍弯曲,先端钝,有时具分枝,下端较尖。长10~30cm,直径4~8cm。表面棕褐色,密被斜生的叶柄基部和黑色须根,无鳞片。叶柄残基呈扁圆柱形,长径0.7cm,短径0.35cm,背面稍隆起,边缘钝圆,耳状翅易剥落,多已不存或呈撕裂状。质硬,折断面呈新月形或扁圆形,多中空,可见一个U字形的中柱。气微弱而特异,味淡、微涩。

显微鉴别 叶柄基部横切面:最外为表皮,基本组织中有10余列厚壁细胞组成的环带;分体中柱U字形,木质部管胞连成半环形,周围为韧皮部,韧皮部内有红棕色分泌细胞散在,U字形凹入处有厚壁细胞数列;耳状翅的中央各有一条连续的厚壁细胞带。根茎横切面:外侧为厚壁组织,分体中柱11个,呈环状排列;维管束周韧型,类圆形或长圆形。其余构造和叶柄基部相似。理化鉴别薄层色谱:取样品粉末5g,置沙氏提取器中,以氯仿回流提取3h,回收氯仿至20ml;另以β-脱皮激素为对照品。分别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CD2〗甲醇(9∶1)展开剂,展距15cm。用5%磷钼酸乙醇液喷雾,样品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斑点。

 

【炮制】
1.紫萁贯众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小块,干燥。

2.紫萁贯众炭取紫萁贯众块(),置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呈棕褐色时,喷淋少许清水,熄灭火星,取出凉透。

饮片性状: 紫萁贯众参见药材鉴别项。紫萁贯众炭形如紫萁贯众,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质脆易碎。贮干燥容器内,紫萁贯众炭摊晾散热,防复燃。

 

【药性】

味苦,性微寒,小毒。

1.《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淡。

2.《江西草药》:性寒,味苦。

3.《山东中草药手册》:苦,微寒。有小毒。

4.《湖南药物志》:无毒。

5.《青岛中草药手册》:入脾、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瘀止血,杀虫。主治流感,流脑,乙脑,腮腺炎,痈疮肿毒,麻疹,水痘,痢疾,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带下,蛲虫、绦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病。 

1.《贵州民间药物》:祛瘀活血,解毒。治劳伤血滞,疯狗咬伤。

2.《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民间治肚腹胀痛,大便闭结,皮黄肌瘦,肛门有细小寸白虫(蛲虫)

3.《江西草药》:解毒祛瘀。(主治)无名肿毒,肋间神经痛。

4.《山东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止血,杀虫。(主治)痄腮,麻疹、水痘出不透彻,鼻衄,产后流血,崩漏,便血,驱绦虫、钩虫、蛲虫。

5.《湖南药物志》:祛风利湿,驱虫,催乳。防治脑炎,()筋骨痛,心气痛。

6.《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痢疾,崩漏,白带。

7.《浙江药用植物志》:(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或捣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