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19-04-20浏览次数:146

【药名】

紫苏叶

 

【异名】
苏《别录》,苏叶《本草经集注》,紫菜《植物名实图考》。

 

【释名】
紫苏,“紫”言茎叶之色,“苏”言其气香舒畅。《尔雅义疏》云:“苏之为言舒也”。《方言》云:'舒,苏也。楚通语也。'然则舒有散义,苏气香而性散。《纲目》:“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赤苏、黑苏,皆由茎叶色有所偏命名。名桂荏者,《尔雅》邢籨疏:“苏,荏类之草也。以其味辛似荏,故一名桂荏。”紫苏,气辛如桂,甚于白苏()。《纲目》云:“苏乃荏类,而味更辛如桂,故《尔雅》谓之桂荏。”

 

【品种考证】
紫苏原名“苏”,入药始载于《别录》,列为中品。《本草经集注》云:“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其无紫色、不香似荏者,多野苏,不堪用。”《本草图经》载:“苏,紫苏也。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夏采茎、叶,秋采实。”《纲目》曰:“紫苏、白苏皆以二三月下种,或宿子在地自生。其茎方,其叶圆而有尖,四围有巨齿,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即白苏,乃荏也。紫苏嫩采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裺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五六月连根采收,以火煨其根,阴干,则经久叶不落。八月开细紫花,成穗作房,如荆芥穗。九月半枯时收子,子细如芥子而色黄赤,亦可取油如荏油。”《植物名实图考》谓:“今处处有之,有面背俱紫、面紫背青二种,湖南以为常茹,谓之紫菜,以烹鱼尤美。”据以上文字描述及历代本草著作中的紫苏附图,古代所用紫苏与现用紫苏品种基本相符。

另《纲目》又云:“今有一种花紫苏,其叶细齿密纽,如剪成之状,香、色、茎、子并无异者,人称回回苏云。”《植物名实图考》在“苏”条下附有紫苏和回回苏二图,可见,古代作本品入药的尚包括同属植物回回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var.crispa(Thumb.)Hand.-Mazz.,与现部分地区药用情况也基本相同。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紫的叶或带叶小软枝。

 

【原植物】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Var.arguta(Benth.)Hand.-Mazz.又名:桂荏《尔雅》,赤苏《肘后方》,皱紫苏《中药大辞典》,红苏(河北、江苏、广东、广西),黑苏(江西),白紫苏(西藏),香苏(东北、河北),臭苏(广东),苏麻(湖北、四川)

一年生草本,高30~200cm。具有特殊芳香。茎直立,多分枝,紫色、绿紫色或绿色,钝四棱形,密被长柔毛。叶对生;叶柄长3~5cm,紫红色或绿色,被长节毛;叶片阔卵形、卵状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4~13cm,宽2.5~10cm,先端渐尖或突尖,有时呈短尾状,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具粗锯齿,有时锯齿较深或浅裂,两面紫色或仅下面紫色,上下两面均疏生柔毛,沿叶脉处较密,叶下面有细油腺点;侧脉7~8对,位于下部者稍靠近,斜上升。轮伞花序,由2花组成偏向一侧成假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花序密被长柔毛;苞片卵形、卵状三角形或披针形,全缘,具缘毛,外面有腺点,边缘膜质;花梗长1~1.5mm,密被柔毛;花萼钟状,长约3mm10脉,外面下部密被长柔毛和有黄色腺点,顶端5齿,2唇,上唇宽大,有3齿,下唇有2齿,结果时增大,基部呈囊状;花冠唇形,长3~4mm,白色或紫红色,花冠筒内有毛环,外面被柔毛,上唇微凹,下唇3裂,裂片近圆形,中裂片较大;雄蕊4,二强,着生于花冠筒内中部,几不伸出花冠外,花药2室;花盘在前边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着生,柱头2裂。小坚果近球形,灰棕色或褐色,直径1~1.3mm,有网纹,果萼长约10mm。花期6~8月,果期7~9月。

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栽培要点】

喜温暖、湿润气候,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生长旺盛,产量较高。以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直播和育苗移栽法。采种时,应选留叶片两面均是紫色的作种。直播法,北方4月中、下旬;南方3月下旬播种。条播、穴播均可。条播行距50cm25kg左右,穴播行株距30cm×50cm。育苗移栽法:南方3月;北方4月播种育苗,5月上旬移栽。

田间管理  生长期注意间苗、补苗,每穴留苗2~3株。中耕除草、追肥2~3次,干旱时浇水,雨季则应排水。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斑枯病,发病初期用代森锰锌70%胶悬剂干粉喷粉防治。锈病发病初期可喷25%粉锈宁1000倍液防治。虫害有银纹夜蛾,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倍液,亦可用5%西维因粉剂喷粉防治。

 

【采收加工】

南方7~8月,北方8~9月,枝叶茂盛时收割,摊在地上或悬于通风处阴干,干后将叶摘下即可。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紫苏叶叶片多皱缩卷曲、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长4~11cm,宽2.5~9cm。先端长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缘具圆锯齿。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叶柄长2~5cm,紫色或紫绿色。质脆。带嫩枝者,枝的直径2~5mm,紫绿色,断面中部有髓。气清香,味微辛。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紫苏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外壁角质层纹理呈断续波状;下表皮细胞较小,垂周壁波状弯曲,角质层纹理不明显。两面均有腺鳞和腺毛,以下表面为多,腺鳞的腺头扁圆形,4~8细胞,直径44~104μm,柄单细胞;腺毛腺头1~2细胞,柄单细胞。非腺毛1~7细胞,中部细胞有时缢缩,长80~980μm,基部直径30~100μm。气孔直轴式,下表皮较多。野紫苏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平直,角质层纹理不甚明显。其余与紫苏相似。

理化鉴别  (1)本品作叶的表面制片,表皮细胞中某些细胞内含有紫色素,滴加10盐酸溶液,立即显红色;或滴加5%氢氧化钾溶液,即显鲜绿色,后变为黄绿色。

(2)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0.7g,置500ml圆底烧瓶中,加水250ml,混匀,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端加水至刻度,并溢流入烧瓶中为止,再加石油醚(60~90℃)1.5ml,连接回流冷凝管,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2h,放冷,分取石油醚层作为供试品溶液。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酯(95∶5)为展开剂,用芳樟醇和紫苏醛作对照品;以己烷作展开剂,用L-柠檬烯和α-蒎烯作对照品,展开,展距16.5cm,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浓硫酸后,于80℃烘烤5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去土,微炙。《奇效良方》:拣净,去粗梗。《品汇精要》:去梗,锉碎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老梗,或喷淋清水,稍润,切宽丝,晒干。

饮片性状:  紫苏叶为不规则的丝片状,多皱缩卷曲、破碎,边缘具圆锯齿,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柔毛,质脆。时有嫩茎小段,呈方形,紫绿色,切面中部有白髓。气清香,味微辛。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

1.《别录》:味辛,温。

2.《千金·食治》:味辛,微温,无毒。

3.《本草衍义》:味微辛、甘。

4.《宝庆本草折衷》:味辛、甘,平。

5.《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6.《品汇精要》:气厚味薄,阳也。

7.《纲目》: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

8.《本草经疏》:入手少阴、太阴、足阳明经。

9.《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功能主治】

散寒解表,宣肺化痰,行气和中,安胎,解鱼蟹毒。主治风寒表证,咳嗽痰多,胸脘胀满,恶心呕吐,腹痛吐泻,胎气不和,妊娠恶阻,食鱼蟹中毒。

1.《别录》:主下气,除寒中。

2.《食疗本草》:除寒热,治冷气。

3.《日华子》:补中益气。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并()一切冷气,止脚气,通大小肠。

4.《本草图经》:通心经,益脾胃。

5.《履砏岩本草》:止金疮出血,疗痔疾,煎汤洗之。

6.《滇南本草》:发汗,解伤风头痛,定吼喘,下气,宽膨,消胀,消痰。

7.《纲目》: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解鱼蟹毒,治蛇犬伤。

8.《本草崇原》:主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邪毒,辟恶气。

9.《本经逢原》:能散血脉之邪。

10.《医林纂要·药性》:补肝,泻肺,舒气,行血,祛风,散寒,肝之药也。

 

【应用与配伍】
用于风寒表证。紫苏叶有良好的解表作用,治外感风寒,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常配羌活、防风等同用,以发汗散邪,如《通俗伤寒论》苏羌达表汤;若风寒表证兼夹气滞胸闷、噫气者,常与香附、陈皮、甘草同用,以解表理气,如《局方》香苏散;若外感咳嗽痰稀者,常配杏仁、桔梗、前胡等,以散邪宣肺,如《温病条辨》杏苏散;若患者体虚气弱,复感风寒者,配人参等同用,以扶正祛邪,如《局方》参苏饮。用于气滞、气逆诸证。紫苏叶能行气、消痰、散结,治气滞湿阻,胃气不和,胸脘不舒,恶心呕吐,常与藿香、陈皮、半夏等同用,以行气化湿,和中止呕,如《局方》藿香正气散中用之;又如《湿热条辨》治湿热呕吐,紫苏叶配黄连以清利湿热,和中止呕;若痰浊阻肺,肺气上逆,咳喘痰多者,可配杏仁、莱菔,有消痰定喘作用。若气滞痰凝,咽中似有物阻,常配半夏、厚朴同用,以行气散结,降逆化痰,如《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中用之。

用于妊娠子悬、恶阻。紫苏叶有安胎作用,治子悬因胎气上冲,心腹胀痛,常与陈皮、大腹皮、当归等同用,以行气安胎,如《济生方》紫苏饮。若妊娠恶阻,呕吐痰饮,胸满不食,常与半夏、茯苓、生姜等同用,以和胃止呕安胎。

1.《本草图经》:与橘皮相宜。

2.《纲目》:紫苏,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则发汗解肌;同芎、当归,则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则散湿解暑,治霍乱、脚气;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肠;同杏仁、莱菔子,则消痰定喘也。

3.《药鉴》:入独活、苍术,兼除脚气;同石膏、白芷,亦治口臭。

4.《本草汇言》:茹仲贞先生曰:紫苏,同橘皮、砂仁,则行气温中;同苍术、白术,则健脾散湿;同防风、前胡,则发汗解肌;同荆芥、薄荷、升麻,则升达巅顶之阳;同连翘、木香、黑山栀,则启拔沉滞之郁,乃宣通四旁之药也。

5.《本草崇原》:紫苏配杏子,主利小便,消水肿,解肌表,定喘逆,与麻黄同功而不走泄正气。

6.《本草经解》:同陈皮,治感寒上气;同人参,治虚咳上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掺或煎汤洗。

 

【使用注意】

阴虚、气虚及温病者慎服。

1.《纲目》:李廷飞曰:不可同鲤鱼食,生毒疮。

2.《本草经疏》:病属阴虚,因发寒热或恶寒及头痛者,慎毋投之,以病宜敛宜补故也。火升作呕者亦不宜。

3.《本草通玄》:久服泄人真气。

4.《药性切用》:气虚者禁用。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