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鲜地黄
【异名】
生地黄《别录》,鲜生地(张秉成《本草便读》),山菸根(辽宁)。
【释名】
本品用其地下根茎,古代用以染黄,故名之为地黄。秝与苦古音相近,似因其味苦而得秝名。《纲目》:罗愿云:秝以下者为贵,故字从下。当属后人附会之辞。地髓,亦以地下根茎得名。婆婆奶,因其根多汁而味苦。其欲开之花蕾末端略膨大若乳头,形似而喻之为牛奶子、狗奶子。
【品种考证】
地黄始载于《本经》。《别录》云: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二月、八月采根。《本草图经》曰:二月生叶,布地便出似车前,叶上有皱纹而不光,高者及尺余,低者三四寸。其花似油麻花而红紫色,亦有黄花者。其实作房如连翘,子甚细而沙褐色。根如人手指,通黄色,粗细长短不常,二月、八月采根。《本草衍义》云:叶如甘露子,花如脂麻花,但有细斑点,北人谓之牛奶子。花、茎有微细短白毛。《纲目》载: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亦各处随时兴废不同尔。地黄初生塌地。叶如山白菜,叶面深青色,又似小芥叶而颇厚,不叉丫。叶中撺茎,上有细毛。茎梢开小筒子花,红黄色,结实如小麦粒。根长三四寸,细如手指,皮赤黄色,如羊蹄根及胡罗卜根。从以上记载的产地、采收、质量、形态以及《纲目》附图与现今所用地黄原植物基本一致。所述根细如手指者,系指野生品,现河南等地栽培者,根粗壮肥厚。
【来源】
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块根。
【原植物】
地黄 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 [Digitalis glutinosa Gaertn.;R.glutinosa Libosch f. huechingensis (Chao et Schih) Hsiao] 又名:秝《尔雅》,地髓《本经》,芑《别录》,牛奶子《本草衍义》,婆婆奶《救荒本草》,狗奶子《植物名实图考》。
多年生草本,高10~40cm。全株被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根肥厚,肉质,呈块状,圆柱形或纺锤形。茎直立,单一或基部分生数枝。基生叶成丛,叶片倒卵状披针形,长3~10cm,宽1.5~4cm,先端钝,基部渐窄,下延成长叶柄,叶面多皱,边缘有不整齐锯齿;茎生叶较小。花茎直立,被毛,于茎上部呈总状花序;苞片叶状,发达或退化;花萼钟状,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具脉10条;花冠宽筒状,稍弯曲,长3~4cm,外面暗紫色,里面杂以黄色,有明显紫纹,先端5浅裂,略呈二唇形;雄蕊4,二强,花药基部叉开;子房上位,卵形,2室,花后变1室,花柱1,柱头膨大。蒴果卵形或长卵形,先端尖,有宿存花柱,外为宿存花萼所包。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 5~6月。
主要为栽培,亦野生于海拔50~110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气候,较耐寒,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中性或微碱性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二合土,肥沃的粘土也能栽种。忌连作。前作宜选禾本科作物,不宜选曾种植过棉、芝麻、豆类、瓜类等的土地,否则病害严重。
栽培技术 根茎繁殖为主。种子繁殖多在培育新品种时应用。种用根茎来源于倒栽法、窖藏及春地黄露地越冬等,但以倒栽法的地黄种产量高、质量好。具体方法是7~8月在当年春季栽种的良种地黄地内,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根茎,挖起折成4~5cm短节,稍风干后,按行距10~30cm,株距5~10cm,重新种到一块充分施足底肥的地里,适当除草,追肥,雨后注意排水,第2年春季随挖随栽。栽种地黄一般在日平均温度为18~21℃时最好。如北京在4月上、中旬,重庆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河南早春地黄在4月上、中旬;晚地黄(或麦茬地黄),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栽种时在垄或畦上开沟,沟距33cm,每隔15~20cm,放种栽一节,覆土3~4cm,压实表土后浇水。每垄种2行,每畦3~4行,苗出齐后,选阴雨天补苗,栽后1月左右匀苗,每穴留1株健苗,封行前,浅薅2~3次,并铲去陆续生出的多余苗。
田间管理 每次中耕后都要追肥1次,可施人畜粪水或饼肥,多雨季节,要注意排水防涝,使地无积水,出现花蕾时,要随时摘除。
病虫害防治 斑枯病可选抗病品种,清洁园地,发病初期用倍量式波尔多液喷雾。还有地黄枯萎病、大豆胞囊线虫、轮纹病等为害。虫害有棉红蜘蛛,发生期可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防治。蛱蝶,在其幼龄期用敌百虫等防治。
【采收加工】
早地黄在10月上、中旬;晚地黄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收获;野生品春季亦可采挖。采时仔细深挖,不要挖断根部,除净茎叶、芦头及须根,洗净泥土即为鲜地黄。亦可在挖出后不洗即以干砂土埋藏,放干燥阴凉处,用时取出,可保存2~3个月。
【药材及产销】
鲜地黄 Radix Rehmanniae Recens 主要为栽培品。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以河南温县、博爱、武陟、孟县等地产量大,质佳。辽宁、河北、山东、浙江等地的野生地黄亦作鲜地黄入药。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呈纺锤形或条状,长9~15cm,直径1~6cm。表面浅红黄色,具纵直弯曲的皱纹、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的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以条粗长直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薄壁细胞排列疏松;散有多数分泌细胞,含橘黄色油滴;偶有石细胞。韧皮部分泌细胞较少。形成层成环。木射线宽广;导管稀疏,呈放射状排列。
理化鉴别 (1)取本品干燥细粉0.2g,加水5ml,浸泡过夜,取上清液浓缩,点于圆形普通滤纸上,用甲醇展开,喷0.2%茚三酮乙醇溶液,80℃烘干后,呈现紫红色斑点。(检查氨基酸) (2)取本品干燥细粉1g,加水10ml,浸泡过夜,取上清液1ml,加入5%α-萘酚乙醇液2~3滴,摇匀后,沿试管壁缓缓加入浓硫酸1ml,两液界面出现紫红色环。(检查多糖)
【炮制】
取原药材,洗净泥土,除去须根及芦头。用时切成段或片。
饮片性状:为小段或厚片,表面和断面特征参见药材鉴别项。
【药性】
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
1.《别录》:大寒。
2.《药性论》:味甘,平,无毒。
3.《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气薄味厚,沉而降。阴也。
4.《本草通玄》:入心肾二经。
5.《本草新编》:入足少阴及手足太阴。
6.《本经逢原》:入手足少阴、厥阴,兼行足太阴、手太阴。
7.《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生津润燥。主治急性热病,高热神昏,斑疹,津伤烦渴,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崩漏、便血,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劳热咳嗽,跌打伤痛,痈肿。
1.《别录》: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躻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捣饮之。
2.《药性论》:解诸热,破血,通利月水闭绝,亦利水道。捣薄心腹,能消瘀血。病人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3.《食疗本草》:主齿痛,吐血,折伤。
4.《四声本草》:黑须发。
5.《医学启源》: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主治秘要》云,其用有三:凉血一也;(除)皮肤燥二也;去诸湿(热)三也。
6.《珍珠囊》:凉心火之血热,泻脾土之湿热,止鼻中之衄热,除五心之烦热。
7.《眼科全书》:散血,凉血,活血,生血,及凉心肾,治眼。
8.《本草新编》:凉头面之火,清肺肝之热,热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为主。
9.《本草从新》:泻丙(小肠)火,清燥金,平诸血逆,消瘀通经。治吐衄,崩中,热毒痢疾,肠胃如焚,伤寒瘟疫痘疹,诸大热,大渴引饮,折跌绝筋,利大小便。
【应用与配伍】
用于急性热病,如温病邪热入营,高热神昏,斑疹隐隐,口不渴,舌红绛,或热甚神昏谵语,斑疹透发,黄疸,吐血,衄血,均可用鲜地黄与金银花、赤芍等配伍,以清热解毒,凉血滋阴,如《温病条辨》清营汤、《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热病壮热烦渴,或热病后期阴伤后潮热,可单用鲜地黄汁服,或与麦冬汁、蜂蜜同用。
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证。鲜地黄既能清热,又能凉血止血,如上焦心肺热盛,吐血、衄血来势急迫,鲜生地常与生荷叶、生侧柏叶等凉血止血药配用,以增强止血之功,如《妇人良方》四生丸;下焦血热而血淋、尿血,可与白茅根、大蓟、小蓟配用;劳损尿血,则鲜地黄与鹿角胶配伍以补虚止血;肠风脏毒下血,则与黄连等清热泻火之品配用。若妇人崩漏不止,鲜地黄汁与益母草汁同服可调经止血。
用于心经热盛,口舌生疮,心烦口渴,可单服生地黄汁,或与栀子、郁金、蜂蜜等配伍以清心凉血养阴,并外用生地黄汁涂疮上。用于阴虚而风热疫毒所致咽痛喉痹、白喉,可单用生地黄汁含咽,或与玄参、贝母、麦冬等滋阴解毒化痰之品配用。胃气盛实,蕴积为热,口干烦渴,消渴,均可用生地黄汁养阴清热止渴,或配伍藕汁等增强生津止渴之功。鲜地黄外用有凉血散瘀,解毒止痛作用。用于乳痈、汤火伤、跌打瘀肿疼痛、暴赤眼痛,均可捣敷或取汁涂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捣汁或熬膏。外用:适量,捣烂敷;或取汁涂搽。
【使用注意】
胃虚食少、脾虚有湿者慎服。
1.《药性论》:忌三白。
2.《医学启源》:此药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损人胃气。
3.《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铜铁器。
4.《得配本草》:胃中阳气不足者,服之则胃气不运而饮食减。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