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19-04-21浏览次数:94

【药名】
薄荷

 

【异名】
蕃荷菜《千金·食治》,南薄荷《本草衍义》,猫儿薄苛《履砏岩本草》,野薄荷、升阳菜《滇南本草》,薄苛《品汇精要》,夜息花(山东),仁丹草(四川、江苏),见肿消(江苏),水益母,接骨草(云南),土薄荷、鱼香草、香薷草(四川)

 

【释名】
薄荷,亦写作菝裠,《广雅疏证》云:“菝裠,叠韵字也。盖其为联绵词,音转而用字多变。”《纲目》云:“今人药用,多以苏州者为胜,故陈士良谓之吴菝,以别胡菝也。”《本草衍义》云:“世谓之南薄荷,为有一种龙脑薄荷,故言南以别之。”又《植物名实图考》云:“薄荷醉猫,猫咬以汁涂之。”猫儿薄苛之名应源于此。

 

【品种考证】
薄荷,李时珍认为即西汉扬雄《甘泉赋》中的茇裠。《新修本草》记载:“薄荷茎叶似荏而尖长,根经冬不死,又有蔓生者。”李时珍在《纲目》中对薄荷的特征、栽培、分布和用途作了详述:“薄荷,人多栽莳。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后分之。方茎赤色,其叶对生,初时形长而头圆,及长则尖。吴、越、川、湖人多以代茶。苏州所莳者,茎小而气芳,江西者稍粗,川蜀者更粗,入药以苏产为胜。”《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所附的薄荷图,与李时珍所述的薄荷一致,为今唇形科的薄荷Mentha canadaensis L.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全草或叶。

 

【原植物】
薄荷 Mentha canadaensis L.[M.haplocalyx.Briq.M.arvensis L.var. haplocalyr Briq.M.arvensis auct.non L.]

多年生芳香草本,茎直立,高30~80cm。具匍匐的根茎,深入土壤可至13cm,质脆,容易折断。茎锐四棱形,多分枝,四侧无毛或略具倒生的柔毛,角隅及近节处毛较显著。单叶对生;叶柄长2~15mm;叶形变化较大,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长2~7cm,宽1~3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边缘在基部以上疏生粗大的牙齿状锯齿,侧脉5~6对,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具柔毛及黄色腺鳞,以下面分布较密。轮伞花序腋生,轮廓球形,花时径约18mm,愈向茎顶,则节间、叶及花序递渐变小;总梗上有小苞片数枚,线状披针形,长在2mm以下,具缘毛;花柄纤细,长2.5mm,略被柔毛或近无毛;花萼管状钟形,长2~3mm,外被柔毛及腺鳞,具10脉,萼齿5,狭三角状钻形,长约0.7mm,缘有纤毛;花冠淡紫色至白色,冠檐4裂,上裂片先端2裂,较大,其余3片近等大,花冠喉内部被微柔毛;雄蕊4,前对较长,常伸出花冠外或包于花冠筒内,花丝丝状,无毛,花药卵圆形,2室,药室平行;花柱略超出雄蕊,先端近相等2浅裂,裂片钻形。小坚果长卵球形,长0.9mm,宽0.6mm,黄褐色或淡褐色,具小腺窝。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生于溪沟旁,路边及山野湿地,海拔可高达3500m。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各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薄荷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在海拔2100m以下地区都可以生长,而以低海拔栽培,其精油和薄荷脑含量较高。喜温暖、湿润气候。根茎在5~6℃可萌发出苗,植株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根茎具有较强的耐寒力,如土壤保持一定湿度,冬季在-30~-20℃的地区仍可越冬。喜阳光,不宜在荫蔽处栽培,薄荷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湿润的夹沙土或油沙土较好。土壤pH5.5~6.5为宜,微碱性的土壤也能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扦插、分枝和根茎繁殖。在生产上,一般采用根茎繁殖法。在秋季收获后,使根茎留在土里,栽种前挖出,选节间短、色白、粗壮、无病虫害的根茎,切成6~10cm长的小段作为繁殖材料,栽种期自11~3月初均可,因地而异。栽种地应多施底肥深翻,整平后,按行距25cm开沟,沟深6~8cm,将种用根茎撒入沟内,随即覆土,耙平压实,每1hm2约需用根茎1125~1500kg

田间管理 生长期中除进行中耕除草、疏通沟道、防止雨后积水、及时灌溉外,最重要的是追肥,一般为4次,即4月齐苗后;5~6月生长盛期;7月头刀薄菏收割后和8月下旬二刀薄荷苗高15cm左右时。所施肥料以氮肥为主,同时辅以磷钾肥。薄荷易退化,要注意选种留种。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锈病,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发病初期喷25%粉锈宁10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交替喷治,在收获前20d停止喷药。虫害有地老虎、造桥虫、蚜虫和红蜘蛛为害。

 

【采收加工】
在江浙每年可收2次,夏、秋两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3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华北采收1~2次,四川可收2~4次。一般头刀收割在7月,二刀在10月,选晴天采割,摊晒2d,稍干后扎成小把,再晒干或阴干。薄荷茎叶晒至半干,即可蒸馏,得薄荷油。

 

【药材及产销】
薄荷 Herba Menthae 主要栽培于江苏南通、海门、东台、淮阴、盐城、徐州、太仓等地;其次安徽铜陵、宿县、六安、滁县;再次江西九江、宜春、赣州、吉安、上饶以及河南驻马店、南阳、安阳、周口;此外,四川宜滨、云南楚雄等地亦有少量栽培。江苏、安徽所产者为苏薄荷,主销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江西、河南、四川、云南等地栽培的薄荷多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茎方柱形,有对生分枝,长15~40cm,直径0.2~0.4cm;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棱角处具茸毛,节间长2~5cm;质脆,断面白色,髓部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叶片皱缩卷曲,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长2~7cm,宽1~3cm,边缘在基部以上疏生粗大的牙齿状锯齿,侧脉5~6对;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有柔毛,下表面在扩大镜下可见凹点状腺鳞。茎上部常有腋生的轮伞花序,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萼齿狭三角状钻形,微被柔毛;花冠多数存在,淡紫色。揉搓后有特殊香气,味辛、凉。

以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齿疣,有时具毛。四角有明显的棱脊,向内有十数列厚角细胞,内缘为数列薄壁细胞,细胞间隙大。内皮层细胞1列,凯氏点清晰可见。维管束于四角处较发达,于相邻两角间具数个小维管束。韧皮部狭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于四角处较发达,由导管、木薄壁细胞及木纤维等组成。髓部由薄壁细胞组成,中央常有空洞。茎的各部细胞内有时含有针簇状或扇形橙皮甙结晶。

粉末特征:淡黄绿色。①腺鳞头部顶面观呈圆形,侧面观呈扁球形,8细胞,直径61~99μm,常皱缩,内含淡黄色分泌物;柄单细胞,极短,基部四周表皮细胞10余个,放射状排列。小腺毛头部椭圆形,单细胞,直径15~26μm,内含淡黄色分泌物;柄部1~2细胞。非腺毛多碎断,完整者1~8细胞,稍弯曲,壁厚2~7μm,疣状突起较细密。橙皮甙结晶存在于茎、叶表皮细胞及薄壁细胞中,淡黄色,略呈扇形或不规则形。叶片上表皮细胞表面观不规则形,壁略弯曲;下表皮细胞壁弯曲,细胞含淡黄色橙皮甙结晶。气孔较多,为直轴式。

理化鉴别 (1)取叶粉末少量进行微量升华,所得油状升华物加硫酸2滴及香草醛结晶少量,初显黄色至橙黄色,再加水1滴,即变紫红色。(检查薄荷脑)

(2)薄层色谱取全草粉末0.5g,加石油醚(60~90℃)5ml,密塞,振摇数分钟,放置30 min,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薄荷脑对照品配成每1ml2mg的石油醚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10~20μl,对照品溶液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9∶1)展开约15cm,取出,晾干后,喷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乙醇(2∶8)的混合溶液,于100℃烘约5~10min。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ml/g)

 

【炮制】
1.薄荷《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切。《活幼心书》:去老梗。《汤液本草》:去枝梗,搓碎用之。《仁术便览》:去梗土,洗,用叶。现行,除去老梗及杂质,略喷清水,稍润,切短段,及时低温干燥。

2.蜜薄荷《奇效良方》:蜜炙。《本草蒙筌》:和蜜炒。现行,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薄荷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薄荷100kg,用炼蜜35kg

饮片性状:薄荷为不规则的小段,茎、叶、花混合。茎长5~8mm,呈方形,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略被茸毛,切面白色,髓部中空。叶片深绿色或灰绿色,皱缩而破碎,花序轮伞状,花冠黄棕色,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蜜薄荷形如薄荷,表面显黄火色,略带粘性,味微甜。

贮干燥容器内,蜜薄荷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药性】
味辛,性凉。归肺、肝经。

1.《千金·食治》:味苦、辛,温,无毒。

2.《食疗本草》:平。

3.《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凉,味辛,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

4.《履砏岩本草》:性极凉。

5.《宝庆本草折衷》:味辛、苦、小甘,平、凉。

6.《汤液本草》:手太阴、厥阴经药。

7.《滇南本草》:味辛、微苦、麻,性微温。

8.《品汇精要》:气味俱薄,阳中之阴。臭香。

9.《本草蒙筌》:气甚香窜。

10.《纲目》:入手太阴、足厥阴。

11.《本草经疏》:入手太阴、少阴经。

12.《本草新编》:入肺与包络二经,亦能入肝、胆。

13.《医林纂要·药性》:辛,寒。

14.《得配本草》:辛、微苦,微凉。

 

【功能主治】
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解郁。主治风热表证,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隐疹瘙痒,肝郁胁痛。

1.《药性论》:能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

2.《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主辟邪毒,除劳弊。

3.《新修本草》: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种之,饮汁发汗,大解劳乏。

4.《食疗本草》:解劳,与薤相宜,发汗,通利关节。杵汁服,去心脏风热。

5.《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疗阴阳毒,伤寒头痛。

6.《日华子》: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疗心腹胀,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

7.《本草图经》: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及小儿风涎,为要切之药。

8.《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劳热,用其汁与众药熬为膏。

9.《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高颠及皮肤风热。

10.李东垣:清头目,除风热。(引自《纲目》)

11.《履砏岩本草》:凉上膈,去风痰。

12.王好古: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引自《纲目》)

13.《滇南本草》: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祛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男女虚劳发热。

14.《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隐疹。捣汁含漱,去舌胎语涩;挪叶塞鼻,止衄血,涂蜂螫蛇伤。

15.《本草述》:治中风,癫痫,伤燥热郁。

16.《药性切用》:宣滞解郁。

17.《本草从新》:疏逆和中。

18.《医林纂要·药性》:愈牙痛,已热嗽,和口气,开声音,解郁暑,止烦渴,生津液,止血痢,通小便。

19.《本草再新》:消目翳。

 

【应用与配伍】
用于风热表证。薄荷味辛性凉,善于疏散风热。凡外感风热,邪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者,本品为常用之药,常与银花、连翘、荆芥等同用,共奏辛凉解表之效,如《温病条辨》银翘散。本品芳香善透,张锡纯称之其力内至脏腑筋骨,外至腠理皮毛,皆能透达。用治温病初得,头疼,周身骨节酸疼,肌肤壮热,背微恶寒,无汗,脉浮滑者,常与蝉退、生石膏、甘草同用,以透邪退热,如《衷中参西录》清解汤。

用于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鼻渊等证。薄荷辛散清凉,其性升浮,故头面风热之证每常用之。治风热头痛、目赤,可与桑叶、菊花等同用,以散风热而清头目。若肝郁化火,目赤肿痛,头晕头痛,可配夏枯草、决明子等同用。治风热上壅,咽喉肿痛,常与僵蚕、桔梗、生甘草等同用,以散风热而利咽喉,如《咽喉秘集》六味汤。若咽喉肿痛,甚至化脓,则须与解毒利咽之板兰根、山豆根、银花、连翘等同用。治鼻渊初起,证属风热,头痛鼻塞,时流浊涕,色黄腥臭者,常与苍耳子、辛夷、黄芩等同用,以散风热而通鼻窍。

用于麻疹,隐疹。薄荷善于宣散,治麻疹初期,风热外束,疹发不畅,用之有助于疹子透发,常与牛蒡子、柽柳等同用,更增透疹之功。治隐疹瘙痒,可配蝉衣研末服,以散风止痒;若血热生风,瘙痒不止,亦可与赤芍、丹皮、荆芥等同用,以凉血祛风而止痒。

用于肝气郁结诸证。薄荷之气芳香,入肝经气分,以疏肝解郁。治肝气郁结,两胁不舒,或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证,常与柴胡、当归、白芍等药物同用,可助柴胡增强疏肝之效,如《局方》逍遥散。

此外,薄荷外敷可治疮疡初起,局部肿痛;研末擦牙,治风热牙痛;泡水漱口,治口腔糜烂、口臭等。

1.《药鉴》:与地骨皮同用,能退骨蒸之热;与桑白皮同用,能泻肺经之邪;佐甘菊,并能清心明目。

2.《药品化义》:同川芎达巅顶,以导壅滞之热。

3.《得配本草》:配生地、春茶,治脑热鼻渊;配花粉,治热痰;配蝉蜕、僵蚕,治风瘙隐疹;配生姜汁,治眼弦赤烂;配白蜜,白糖,化痰利膈。入逍遥散疏肝郁。捣取自然汁,滴踄耳;捣取自然汁和姜汁、白蜜,擦舌胎语涩。

4.《药性集要便读》:同连翘能清心凉膈,同钩藤去肝火惊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不可久煎,宜作后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汁涂敷。

 

【使用注意】
表虚汗多者禁服。

1.《药性论》: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虚汗不止。

2.《千金·食治》:形瘦疲倦者不可久食,动消渴病。

3.《本经逢原》:多服久服,令人虚冷;阴虚发热,咳嗽自汗者勿施。

4.《本草从新》:辛香伐气,多服损肺伤心,虚者远之。

5.《随息居饮食谱》:多服耗散真气,致生百病。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