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19-04-21浏览次数:99

【药名】
柴胡

 

【异名】
茈胡、地薰《本经》,山菜、茹草《吴普本草》,柴草《品汇精要》。

 

【释名】
柴,古作“茈”。茈有柴、紫两种读音。茈草、茈姜当读为紫。茈胡则读为柴。后人为了区分两字,才从木易草。《纲目》:“茈胡生山中,嫩则可茹,老则采而为柴,故苗有芸蒿、山菜、茹草之名。”柴草之名,当由其可为柴也。

 

【品种考证】
柴胡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本草图经》载:“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叶似竹叶稍紫……七月开黄花……根赤色,似前胡而强。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二月八月采根。”并有附图5幅。其中丹州柴胡、襄州柴胡、淄州柴胡图,以及《纲目》的竹叶柴胡图,《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的柴胡图,均为柴胡属植物。对照以上本草所载产地、分布及植物形态,主要种类应为柴胡和狭叶柴胡。又《本草图经》指出:“亦有似麦门冬而短者。”并附江宁府柴胡图。《纲目》亦云“其苗有如韭叶者”,附有韭叶柴胡图。按今江苏、安徽有些地区习惯用狭叶柴胡或柴胡的带根嫩苗入药称芽胡或春柴胡。初春,柴胡基生叶自根处丛生,呈线状披针形,质柔软,极似韭叶和麦门冬叶。因此,古代的江宁府柴胡、韭叶柴胡即指目前江苏、安徽有些地区习惯应用的芽胡。历代本草也记载了一些柴胡的混淆种类,如《本草图经》附有不属柴胡属植物的寿州柴胡图。《纲目》记载:“近时有一种根似桔梗、沙参,白色而大,市人以伪充银柴胡,殊无气味,不可不辨。”据形态及产地分析,均与石竹科植物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var. lanceolata Bunge)一致。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柴胡的根。

 

【原植物】
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 又名:蚂蚱腿、山根菜、山柴胡《中药大辞典》,硬苗柴胡(东北),狗头柴胡(山东)

多年生草本,高40~85cm。主根较粗大,坚硬。茎单一或数茎丛生,上部多回分枝,微作之字形曲折。叶互生;基生叶倒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4~7cm,宽6~8mm,先端渐尖,基部收缩成柄;茎生叶长圆状披针形,长4~12cm,宽6~18mm,有时达3cm,先端渐尖或急尖,有短芒尖头,基部收缩成叶鞘,抱茎,脉7~9,上面鲜绿色,下面淡绿色,常有白霜。复伞形花序多分枝,顶生或侧生,梗细,常水平伸出,形成疏松的圆锥状;总苞片2~3,或无,狭披针形,长1~5mm,宽0.5~1.2mm,很少1~5脉;伞辐3~8,纤细,不等长,长1~3cm;小总苞片5~7,披针形,长3~3.5mm,宽0.6~1mm,先端尖锐,3脉,向叶背凸出;小伞形花序有花5~10,花柄长约1.2mm,直径1.2~1.8mm;花瓣鲜黄色,上部内折,中肋隆起,小舌片半圆形,先端2浅裂;花柱基深黄色,宽于子房。双悬果广椭圆形,棕色,两侧略扁,长2.5~3mm,棱狭翼状,淡棕色,每棱槽中有油管3,很少4,合生面4。花期7~9月,果期9~11月。

生于向阳旱荒山坡、路边、林缘灌丛或草丛中。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和华中地区。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怕涝。宜选干燥山坡,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粘土和低洼地栽种。

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从2~3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上采集种子。9~10月果实稍带褐色时,收割全株,晾干、脱粒、扬净。贮藏备用。直播法,春播于3~4月,秋播在10月,以秋播为宜,条播,按株距15~20cm开沟,深2cm,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薄覆细土,稍加镇压,浇水,每1hm2用种量22.5kg。育苗移栽法,条播或撒播,按行距6~10cm开沟播种,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培育1年,按行株距6×6cm开穴栽种。种子发芽率约50%,温度在20℃,并有一定湿度,播后约7d出苗,温度低于2℃,则要10d出苗。

田间管理 出苗后经常松土除草、追肥。苗高10cm时间苗、补苗。10~11月增施浓人粪或腐熟饼肥、堆肥等。雨季应注意松土、培土。

病虫害防治 根腐病,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用50%退菌特1000倍液喷射。黄凤蝶,6~9月幼虫为害叶片、花蕾,可用90%敌百虫800倍液,每隔5~7d1次,连续2~3次;或用青虫菌300倍液喷雾。赤条蝽蟓,用90%敌百虫800倍液喷杀。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均可采挖。抖净泥土,晒干。

 

【药材及产销】
柴胡(北柴胡) Radix Bupleuri Chinensis 主产于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陕西。此外,内蒙古、山西、甘肃亦产。销全国,并出口。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柴胡根圆锥形或圆柱形,有时略弯曲,长6~15cm,直径0.3~1.2cm,常有分枝;根头膨大,顶端残留数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具纵皱纹、枝根痕及皮孔。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横断面皮部淡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辛。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柴胡木栓细胞7~8列。皮层狭窄,有7~11个油室,径向40~80μm,切向48~68μm,周围分泌细胞6~8个。韧皮部有油室,直径约27μm。形成层环状。木质部大,约占4/5,直径较大的导管多切向排列,木纤维群排列成数个断续环状。

理化鉴别 (1)取柴胡根用水浸软,作横切片,滴加无水乙醇和硫酸等量混合的溶液1滴,初显黄绿色或绿色,5~10min后由蓝绿色变为蓝色,持续1h以上,最后变污蓝色而消失。(检查柴胡皂甙)

(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用力振摇,放置30min,滤过,取滤液0.5ml,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甲醇溶液(1∶30)0.5ml,混匀,加磷酸2ml,置水浴温热,溶液显淡红色或淡红紫色。(检查柴胡皂甙)

(3)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10ml,温浸2h,滤过,滤液浓缩至约2ml,作供试品溶液。另取柴胡皂甙acd对照品,以甲醇溶解成1ml各含5mg的对照品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30∶10∶1)展开,展距10cm,取出晾干,喷以50%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磷酸试液,100℃加热5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再喷蒸馏水则斑点颜色消失。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以乙醇作溶剂,浸出物不得少于11.0%

 

【炮制】
1.柴胡《雷公炮炙论》:去髭并头,用银刀削上赤薄皮少许,却以粗布拭了,细锉,用之勿令犯火,立便无效也。《博济方》:去芦。《本事方》:去苗洗净。《卫生宝鉴》:()碎锉,桶锉过,竹筛齐之用。《仁术便览》:去苗土,水洗,切。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生柴胡升散作用较强,多用于解表退热。

2.炒柴胡《一草亭目科》:炒。《本经逢原》:炒熟。现行,取柴胡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焦,取出放凉。

3.醋柴胡《医学纲目》:醋炒。现行,取柴胡片加醋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柴胡片100kg,用醋20kg。醋柴胡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多用于肝郁气滞的胁痛,腹痛及月经不调等。

4.蜜柴胡《本草汇》:蜜水炒。张秉成《本草便读》:宜蜜炙用之。现行,取蜜置锅内,加热至沸,倒入柴胡片,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柴胡片100kg,用炼蜜12.5kg。蜜柴胡兼有润肺止咳作用,用于有汗兼有咳嗽者。

5.酒柴胡《丹溪心法》:用酒拌。《原机启微》:酒炒。《本草述》:酒炒三遍。《女科要旨》:酒拌烘。现行,取柴胡片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柴胡片100kg,用黄酒10kg

6.鳖血柴胡《长沙方歌括》:浙江、江苏每用必以鳖血拌蒸。现行,取柴胡片用鳖血及适量黄酒或清水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柴胡片100kg,用鳖血12.5kg,黄酒12.5kg。鳖血柴胡有益阴清肝退热的功效,多用于热入血室,骨蒸劳热。

柴胡根含柴胡皂甙,茎叶不含柴胡皂甙;叶含挥发油多,约为根的3倍,明根与茎叶的质量有差异,因此以柴胡全草代替柴胡根尚缺乏依据。

饮片性状:柴胡为不规则的厚片,表面粗糙,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纤维性;周边黑褐色或红棕色,具有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有的可见纤维状叶茎。气微香,味微苦。炒柴胡色泽加深,表面微具焦斑。醋柴胡色泽加深,具醋香气。蜜柴胡色泽加深,微粘手,味微苦而甜。酒柴胡色泽加深,具酒气。鳖血柴胡色泽加深,具血腥气。

贮干燥容器内,醋柴胡、蜜柴胡、酒柴胡、鳖血柴胡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药性】
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

1.《本经》:味苦,平。

2.《别录》:微寒,无毒。

3.《日华子》:味甘。

4.《珍珠囊》:阴中之阳。少阳、厥阴行经药也。

5.《医学启源》:气味平,微苦。《主治秘要》云:味微苦,性平微寒。气味俱轻,阳也、升也。

6.《滇南本草》:味苦,性寒,阴中阳也。入肝、胆二经。

7.《本草正》:味苦、微辛,气平微寒。气味俱轻,升也,阳中之阴。

8.《本草再新》:入心、肝、脾三经。

 

【功能主治】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治外感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胁痛乳胀,头痛头眩,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

1.《本经》: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2.《别录》: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

3.《药性论》: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良。

4.《千金要方》:苗汁治耳聋,灌耳中。

5.《四声本草》:主痰满,胸胁中痞。

6.《日华子》: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

7.《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

8.《医学启源》: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妇人产前产后必用之药也;善除本经头痛,非他药所能止;治心下痞,胸膈中痛。《主治秘要》云:少阳经分药,能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

9.《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

10.《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运,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11.《本草备要》:散十二经痈疽血凝气聚。

 

【应用与配伍】
用于外感发热,少阳证寒热往来。柴胡轻清升散,善于退热。凡外感表证,发热盛者,每常用之。治外感风寒,憎寒壮热,头痛身疼,无汗者,常与羌活、独活、川芎等同用,以发汗解表退热,如《小儿药证直诀》败毒散;若外感温邪,发热头痛,不恶寒而口渴者,常与葛根、知母、黄芩等同用,以解肌清热,如《医学心悟》柴葛解肌汤。本品是少阳经药,善于疏解半表半里之邪,凡邪在半表半里,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少阳证时,柴胡为必用之品,常与黄芩、半夏等同用,以和解少阳之邪,如《伤寒论》小柴胡汤;若上述少阳证兼见心下痞硬或满痛,大便秘结等阳明腑实证时,可与黄芩、大黄、枳实等同用,以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如《伤寒论》大柴胡汤。治疟疾,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口苦而干等证,常与黄芩、半夏、草果等同用,如《济生方》清脾汤;亦可与常山、乌梅等配伍,以增散邪清热,去痰截疟之效。本品不仅用于外感发热,亦可用于内伤发热。治气虚发热,须与人参等甘温益气之品同用,以益气升清而退热,如《奇效良方》愚鲁汤。若阴虚潮热,须与鳖甲、地骨皮、知母等同用,以滋阴退热,如《杨氏家藏方》鳖甲丸。

用于肝郁诸证。柴胡能条达肝气而疏郁结。治肝气郁结,胁肋胀痛者,常与枳壳、香附、川芎等同用,以疏肝郁而止痛,如《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若肝郁血虚,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妇女月经不调,乳房作胀等,常与当归、白芍、白术等同用,以疏肝养血,柔肝健脾,如《局方》逍遥散。

现代临床上还将本品用于肝炎、胆囊炎等肝胆疾患,因湿热郁滞而见黄疸、胁痛等证,与茵陈、栀子等同用,以疏泄肝胆,清利湿热。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下陷诸证。柴胡之性主升,能升阳举陷。如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懒言恶食,倦怠嗜卧,四肢无力,胃下垂,脱肛,妇女子宫脱垂等证,常用本品与升麻共佐黄芪以补气升阳,如《脾胃论》补中益气汤。此外,柴胡尚用于急性眼胞红肿疼痛,耳聋,龈肿,口糜,口疮等病证,盖取其升清气,散郁火之功。

 1.《本草经集注》:半夏为之使。

2.《医学启源》:以柴胡为主,草龙胆为使,治眼疾中必用之药也。 

3.《纲目》:行手足少阳,以黄芩为佐;行手足厥阴,以黄连为佐。

4.《药鉴》:君黄芩,伤寒门实为要剂;主常山,温疟症诚作主方;与白芍同用,能抑肝而散火;同黄连同用,能凉心而解热。

5.《本草正》:热结不通者,用以佐当归、黄芩。

6.《得配本草》:得益气药,升阳气。得清气药,散邪热。得甘草,治余热伏暑。得朱砂、猪胆汁,治小儿遍身如火。配人参,治虚劳邪热。配决明子,治眼目昏暗。佐地骨皮,治邪热骨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解热生用,用量宜大;疏肝醋炒,宜用中量;升阳生用,宜用小量。

 

【使用注意】
真阴亏损,肝阳上亢及肝风内动之证禁服。

1.《本草经集注》:恶皂荚,畏女菀、藜芦。

2.李东垣:欲上升,则用根,以酒浸;欲中及下降,则用梢。(引自《纲目》)

3.《滇南本草》:伤寒症发汗用柴胡,至四日后方可用;若用在先,阳症引入阴经,当忌用。发汗用嫩蕊,治虚热调经用根好。

4.《医学入门·本草》:元气下绝及阴火多汗者,误服必死。

5.《本草正》:性滑,善通大便,凡溏泄脾薄者当慎用之。

6.《本草经疏》:病人虚而气升者忌之,呕吐及阴虚火炽炎上者,法所同忌。

7.《得配本草》:外感生用、多用,升气酒炒、少用。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