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娘蒿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19-04-21浏览次数:21

药名:播娘蒿

异名:婆婆蒿、翁杠研《福建药物志》,麦蒿子、野芥菜《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Webb ex Prantl的全草。

原植物:播娘蒿 Descurainia sophia (L.) Webb ex Prantl[ Sisymbrium sophia L.]  又名:眉毛蒿、米米蒿、线香子(江苏),麦蒿、婆婆蒿(山东),野芥菜(内蒙古)参见“葶苈子”条。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性:味辛,性平。

功能主治:利湿通淋。主治气淋,劳淋,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水煎熏洗。


药名:葶苈子

异名:大适、大室《本经》,丁历《别录》。

释名:葶苈,《急就篇》、《五十二病方》均作亭历。《别录》称作丁历,均为叠韵联绵词滴沥的书写变体。本品功能利水,可治小便滴沥不下,故有此二名。为草本植物,从艹则作葶苈。《尔雅》:亭历。实为丁历之合音。公荠,郝懿行云:亦即狗荠声之转也。《说文通训定声》云:一名大室,一名大适,一名丁历,皆一声之转也。

品种考证:本品入本草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陶弘景云:出彭城者最胜,今近道亦有。《本草图经》曰:葶苈生藁城平泽及田野,今京东、陕西、河北州郡皆有之,曹州者尤胜。初春生苗叶,高六七寸,有似荠,根白,枝茎俱青,三月开花微黄,结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长,黄色,立夏后采实,暴干。结合所附曹州葶苈图及所述产地考之,葶苈正品当为十字花科植物葶苈LepidiumapetalumWilld.,其同属植物琴叶葶苈L.virginicumL.亦在前述产区之内。Lepidium原作独行菜属,经上述考证,以改作葶苈属为妥。而原称葶苈属的Draba,与本草所载及药材使用情况不符,应改为和葶苈属。作为葶苈子入药的,尚有播娘蒿Descurainiasophia(L.)WebbexPrantl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葶苈、琴叶葶苈和播娘蒿的种子。

原植物:1.葶苈LepidiumapetalumWilld.又名:亭历《尔雅》,狗荠《广雅》,蒿《别录》,公荠《经典释文》,独行菜《救荒本草》,腺独行菜《东北植物检索表》,腺茎独行菜《秦岭植物志》,无瓣独行菜、沙荠、洋辣罐子《长白山植物药志》,芝麻眼草、宁津草(天津)。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5~30cm。茎直立,或自基部具多数分枝,被白色微小头状毛。基生叶有柄,叶柄长1~2cm;叶片狭匙形或倒披针形,一回羽状浅裂或深裂,长3~5cm,宽1~15cm,先端短尖,边缘有稀疏缺刻状锯齿,基部渐狭;茎生叶披针形或长圆形,中部叶片长15~2cm,宽2~5mm,基部稍宽,无柄,贴茎生,边缘有疏齿;最上部叶线形,先端尖,边缘少有疏齿或近于全缘;两面无毛或疏被头状毛。总状花序顶生,果期可延长至5cm;花小,排列疏松;萼片4,近卵形,边缘白色膜质状,外面有弯曲的白色柔毛;花瓣不存或者退化成丝状,比萼片短;雄蕊24,等长;蜜腺4,短小;雌蕊1,子房卵圆形而扁,无花柱,柱头圆形而扁。短角果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3mm,扁平,顶端微凹,宿存极短花柱,果瓣顶部具极狭翅,假隔膜宽不到1mm。种子椭圆状卵形,表面平滑,棕红色或黄褐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生于海拔400~2000m的山坡、沟旁、路旁及村庄附近,为常见的田间杂草。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等地。

2.琴叶葶苈LepidiumvirginicumL.又名:独行菜《救荒本草》,北美独行菜、美洲独行菜《中药大辞典》,大叶香荠菜(浙江、江西),土荆芥穗(福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0~50cm。茎直立,单一,表面具柱状腺毛;上部分枝,枝上疏生短柔毛或近于无毛。叶互生;基生叶具柄,叶柄长1~15cm;叶片倒披针形,长1~5cm,羽状分裂或大头羽状分裂,裂片大小不等,卵形或长圆形,基部渐狭,边缘有锯齿,两面有短伏毛;茎生叶有短柄,叶片倒披针形或线形,长15~5cm,宽2~10mm,先端急尖,基部渐狭。总状花序顶生,花多数;萼片4,绿色,卵形或椭圆形,长约1mm;花瓣4,白色,倒卵形,和萼片等长或稍长;雄蕊24,近等长,长15~2mm;雌蕊1,子房卵圆形而扁,2室,花柱不明显,柱头头状。短角果近圆形,长3mm,宽1~2mm,扁平,先端微凹,边缘有窄翅,花柱极短。种子每室1粒,卵形,长约1mm,光滑,红棕色,边缘有白色窄翅。花期4~5月,果期6~7月。生于路旁、荒地及田野。原产美洲;我国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西等地。

3.播娘蒿 Descurainiasophia(L.)WebbexPrantl[SisymbriumsophiaL.]又名:眉毛蒿、米米蒿、线香子(江苏),麦蒿、婆婆蒿(山东),野芥菜(内蒙古)。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0~80cm。全株呈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分枝,具纵棱槽,密被分枝状短柔毛。叶轮廓为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7cm,宽1~4cm,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或深裂,最终裂片条形或条状长圆形,长2~5mm,先端钝,全缘,两面被分枝短柔毛;茎下部叶有叶柄,向上叶柄逐渐缩短或近于无柄。总状花序顶生,具多数花;萼片4,条状长圆形,先端钝,长约2mm,边缘膜质,背面有分枝细柔毛;花瓣黄色,匙形,与萼片近等长;雄蕊6,几与花瓣等长,基部并有爪;雌蕊1,子房圆柱形,花柱短,柱头呈扁压的头状。长角果圆筒状,长25~3cm,无毛,稍内曲,与果梗不成直线,果瓣中脉明显。种子每室1行,形小,多数,长圆形,稍扁,淡红褐色,表面有细网纹,潮湿后有粘胶物质。花、果期为4~7月。生于山坡、田野和农田。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适宜栽培在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坡地。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9月下旬前播种,按行株距40cm×20cm穴播,11~12月结合除草匀苗、补苗,每穴留壮苗4~5株。翌年2月结合中耕除草,追施人粪尿1次。

病虫害防治  菌核病,播种时用5%食盐水浸种20min,或5%石灰水淋穴。

采收加工:翌年4月底5月上旬采收,果实呈黄绿色时及时收割,以免过熟种子脱落。晒干,除去茎、叶杂质,放入麻袋或其他包装物,贮放干燥处,防潮、粘结和发霉。

药材及产销   1.北葶苈子(葶苈种子)SemenLepidii又名:苦葶苈《雷公炮炙论》。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山西、山东、甘肃、青海等地也产。主销东北、华北及宁夏、甘肃、青海、四川、湖南等地。

2.南葶苈子(播娘蒿种子)SemenDescurainiae又名:甜葶苈《外台秘要》。主产于江苏、安徽、山东;浙江、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亦产。主销华东和中南地区,河北、河南、青海等地亦用。

药材鉴别:性状鉴别   (1)北葶苈子种子扁卵形,长1~15mm,宽05~1mm。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微有光泽,具多数细微颗粒状突起,并可见2条纵列的浅槽,其中一条较明显,一端钝圆,另端渐尖而微凹,种脐位于凹下处,但不明显。无臭,味微苦辛,粘性较强。(2)南葶苈子长圆形略扁,长08~12mm,宽约05mm;表面黄棕色,一端钝圆,另一端微凹或较平截,中央凹入,种脐位于凹下处,种子表面具有细密的网纹及2条纵列的浅槽。气微,味微辛,略带粘性。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1)北葶苈子表皮为1列粘液细胞,其外壁向外特化成粘液层,厚度可达216μm,内壁有纤维素沉积形成径向延伸的纤维素柱,长24~34μm,先端钝圆、偏斜或平截,周围可见粘液质纹理。栅状细胞1列,略呈方形,宽26~34μm,侧壁和内壁增厚,强木化。色素层细胞颓废状,其下方有1列扁平的内胚乳细胞,内含糊粉粒。子叶占大部分,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壁稍厚,内含糊粉粒。(2)南葶苈子粘液细胞外壁的粘液层较薄,厚约100μm,内壁纤维素柱长8~28μm。余同北葶苈子。

理化鉴别   (1)取本品少量,加水浸泡后,用放大镜观察:北葶苈子透明状粘液层较厚,其厚度可超过种子宽度的1/2以上;其膨胀度不低于12。南葶苈子透明状粘液层薄,厚度约为种子宽度的1/5以下,其膨胀度不低于3(2)取粉末约1g,置硬质试管内,加氢氧化钠1小粒,置酒精灯上灼热,放冷,加水2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1ml5%盐酸酸化,即有硫化氢产生,遇新制的醋酸铅试纸显有光泽的棕黑色。另取亚硝基铁氰化钠1小粒,置白瓷板上,加水1~2滴使溶解,加上述滤液1~2滴,显紫红色。(检查异硫氰甙类)

炮制:1.葶苈子《圣惠方》:以水净过,日晒干。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因遇水发粘,不宜用水淘洗)

2.炒葶苈子《金匮玉函经》:熬令黄色,捣末为丸(此处之熬即炒)。《雷公炮炙论》:凡使以糯米相合,置于灶上微微焙,待米熟,去米,单捣用。现行,取净葶苈子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鼓起,并有香气逸出,取出放凉。炒后药性缓和。

3.蜜葶苈取净葶苈子,用炼蜜拌炒至蜜汁吸尽,或加炼蜜及少量水拌匀,炒至不粘手为度。每葶苈子100kg,用炼蜜15~30kg。饮片性状:葶苈子参见药材鉴别项。炒葶苈子形如葶苈子,微鼓起,偶有爆裂痕,表面色泽加深,有油香气,不带粘性。蜜葶苈子形如葶苈子,微粘手,味微甜。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性:味辛、苦,性寒。归肺、膀胱、大肠经。

1.《本经》:味辛,寒。

2.《别录》:苦,大寒。无毒。

3.《药性论》:味酸。有小毒。

4.《心印绀珠经》:沉也,阴中之阴也。

5.《雷公炮制药性解》:()肺、心、脾、膀胱四经。

6.《本草正》:有毒。

7.《本草经疏》:其味辛、苦,大寒。无毒。气薄味厚,阳中阴也。为手太阴经正药,亦入手阳明、足太阳经。

8.《本草求真》:专入肺,兼入胃。

9.《本草再新》:入肝、肺经。

功能主治:泻肺降气,祛痰平喘,利水消肿,泄热逐邪。主治痰涎壅肺之喘咳痰多,肺痈,水肿,胸腹积水,小便不利,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之喘肿。亦治痈疽恶疮,瘰疬结核。

1.《本经》:主癓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2.《别录》: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

3.《药性论》:能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

4.《开宝本草》:疗肺痈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

5.《伤寒类要》:除肾瘅,唇干。

6.《心印绀珠经》:除遍身之浮肿,逐膀胱之留热,定肺气之喘促,疗积饮之痰厥。

7.《纲目》:通月经。

应用与配伍   用于痰气壅塞,肺失肃降而上气喘息,不得平卧,咳嗽痰多,或面目遍身浮肿,或肺痈,咳唾脓血。葶苈子泻肺降气,祛痰平喘力胜,临床常单用取效;或配以甘缓和中之大枣,以缓和药性,保护胃气,使祛邪而不伤正,如《金匮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为加强泻肺平喘作用,《广济方》配伍桑白皮用,痰湿盛者,亦可配伍半夏、杏仁、苏子、白前等化痰药同用。治肺痈痰热壅肺,初起轻症亦可单用,若热盛咳唾脓血,则与金银花、连翘、桃仁、芦根等清热解毒祛瘀之品配伍应用。现代常用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可用葶苈子配人参益气,桑白皮清肺利水,或配麻黄、杏仁加强平喘消肿之功。用于肺气壅滞,气化不行,而水饮停留之水肿,胸腹积水,小便不利。葶苈子有泻肺行水、通利二便之功,如《圣济总录》治十水,石水,配桃仁、杏仁用;《范汪方》治水肿有寒者,配吴茱萸温中行水,水肿甚者加甘遂以增强逐水之力;治结胸,胸水,腹水肿满,则可与其他泻下逐水药同用,如《伤寒论》大陷胸丸即以本品配杏仁、大黄、芒硝,《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丸以本品配防己、椒目、大黄;气虚水肿,需与人参等补气药配用,如《卫生宝鉴》人参葶苈丸。此外,葶苈子用于癓瘕积聚,腹中包块,不能饮食,《肘后方》用葶苈子配大黄、泽泻以行气散瘀逐邪;治黄疸,大便难,可与大黄配用,以泄热通便退黄。《肘后方》治卒发癫狂,《医宗必读》治伤寒热不解,发狂烦躁,均取其祛痰泄热之功。用于一切痈疽疮肿,瘰疬痰核,湿疹瘙痒等。葶苈子能消痰散结疗疮,如《刘涓子鬼遗方》疗寒热瘰疬散方用葶苈子配豆豉灸疮上。

1.《别录》:得酒良。

2.《本草经集注》:榆皮为之使。

3.《本草备要》:辅以大枣,补土所以制水。

4.《得宜本草》:得汉防己治阳水暴肿,得大枣治肺壅喘急。

5.《慎斋遗书》:葶苈得大戟,则逐水之功愈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利水消肿宜生用;治痰饮喘咳宜炒用;肺虚痰阻喘咳宜蜜炙用。

使用注意:肺虚喘咳,脾虚肿满者慎服;不宜久服。

1.《别录》:久服令人虚。

2.《本草经集注》:恶僵蚕,石龙芮。

3.《本草经疏》:不利于脾胃虚弱及真阴不足之人,凡肿满由于脾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溢,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虚无气以化者,法所咸忌。

4.张秉成《本草便读》:寒饮、阴水等证及虚弱者,不可用也。